卷八
關燈
小
中
大
▲重台谏之任
《周禮》:禦史掌邦國都鄙及萬民之治令,以贊冢宰(春官)。
臣按:禦史之名始見于此,然其所職者乃邦國都鄙之治令以贊冢宰者也,漢因秦制而設此官,則專以司糾察之任,名雖同而其制則異也。
《通典》(唐杜佑作):禦史之名,《周官》有之,蓋掌贊書而授法令,非今任也。
戰國時亦有禦史,秦、趙渑池之會各命書其事,又淳于髡謂齊王曰“禦史在前”,則皆記事之職也,至秦、漢為糾察之任。
所居之署,漢謂之禦史府,亦謂之禦史大夫寺,亦謂之憲台(此禦史稱台之始),後漢以來謂之禦史台,亦謂之蘭台寺,隋及唐皆曰禦史台,龍朔二年改為憲台,鹹亨元年複舊。
門北辟,主陰殺也,故禦史為風霜之任,彈糾不法,百僚震恐,官之雄峻莫之比焉。
臣按:禦史台即今都察院是也。
前代有中書省而禦史台之職專掌糾察,不得與之并列,我朝罷中書省而以政權分屬六部,而都察院之設品級與六部同,其權視前代尤重雲。
唐制,禦史大夫一人,中丞二人,其屬有三院:一曰台院,侍禦史隸焉;二曰殿院,殿中侍禦史隸焉;三曰察院,監察禦史隸焉。
大事奏裁,小事專達,凡有彈劾,禦史以白大夫。
臣按:禦史大夫即今左、右都禦史之職,中丞即今左、右副佥都禦史之職。
唐有三院,今并其三于察院。
祖宗設都禦史六員,職專糾劾百司,辯明冤枉,提督各道,凡事之不公不法者皆在所理。
其屬有十三道,各設監察禦史,曰浙江、曰江西、曰福建、曰湖廣、曰山東、曰河南、曰山西、曰陝西、曰廣東、曰廣西、曰四川、曰雲南、曰貴州,分掌其各布政司事,其京衛并直隸府衛則分隸焉。
禦史之職在糾劾百司,照刷文卷,問拟刑名,巡按郡縣,是則朝廷耳目之任,所以振肅紀綱而防邪革弊者也。
六部之職各有攸司,而都察院惟所見聞,不系職司,皆得以糾察焉。
禦史大夫李承嘉嘗召諸禦史責曰:“近日禦史言事不咨大夫,禮乎?”禦史蕭至忠曰:“禦史,人君耳目,比肩事主,得自彈事,不相關白。
若先白大夫而許彈事,如彈大夫不知白誰也!” 臣按:今六部官屬皆書其部,如吏部屬則曰吏部文選清吏司、兵部屬則曰兵部武選清吏司之類是也,惟都察院則書其道而不系于都察院焉,是亦唐人之意也。
武後以法制群下,許谏官、禦史得以風聞言事。
胡寅曰:“武後使谏官、禦史以風聞言事,其興奸慝、來讒谮、害忠良、傷公道之符契乎?朝廷者,衆正之原,是非所仰以決,谮訴所望以明,毀譽所賴以公,人心服與不服一在是焉。
彼風聞者,得于道聽途說或兩怒溢惡,豈皆真實?遽然按之以施刑罰,其差失多矣。
既以風聞多不審谛,被言者又泯默被罪,不得申理而冤結無告,傷平明之政亦甚矣。
” 臣按:後世台谏風聞言事始此,前此未有也,有之始自武氏。
宋人因按以為故事,而說者遂以此為委任台谏之專。
嗟乎,此豈治朝盛德之事哉!夫泛論事情風聞可也,若乃讦人陰私,不究其實而辄加以惡聲,是豈忠厚誠實之道哉?夫有是實而後可加以是名,有是罪而後可施以是刑,苟不察其有無虛實,一聞人言即形之奏牍、置于憲典,嗚呼,莫須有何以服天下哉?我祖宗著為憲綱,許禦史糾劾百司不公不法事,須要明著年月、指陳實迹,不許虛文泛言、搜求細事,蓋恐言事者假此以報複私仇、中傷善類、污蔑正人,深合聖人至誠治天下之旨。
睿宗時,侍禦史楊孚彈糾不避權貴,權貴毀之,上曰:“鷹搏狡兔須急救之,不爾必反為所噬。
禦史懲奸慝亦然,苟非人主保衛之,則亦為奸慝所噬矣。
” 臣按:睿宗此言可以為世主任用風憲之法。
肅宗在靈武時,武臣崛興無法度,大将管崇嗣背阙坐,笑語喧縱,監察禦史李勉劾其不恭,帝歎曰:“吾有李勉,朝廷始尊。
” 穆宗時,夏州節度使李祐拜大金吾,違诏進馬,侍禦史溫造劾之,祐曰:“吾夜入蔡州擒吳元濟未嘗心動,今日膽落于溫禦史矣。
” 臣按:禦史之設所以為朝廷,非為其人也。
既授之以是職,必假之以是權,彼持其權以舉厥職,則人知所嚴憚而不敢為惡,其為朝廷之益大矣。
唐人有言:“禦史為天子之耳目,宸居之堂
臣按:禦史之名始見于此,然其所職者乃邦國都鄙之治令以贊冢宰者也,漢因秦制而設此官,則專以司糾察之任,名雖同而其制則異也。
《通典》(唐杜佑作):禦史之名,《周官》有之,蓋掌贊書而授法令,非今任也。
戰國時亦有禦史,秦、趙渑池之會各命書其事,又淳于髡謂齊王曰“禦史在前”,則皆記事之職也,至秦、漢為糾察之任。
所居之署,漢謂之禦史府,亦謂之禦史大夫寺,亦謂之憲台(此禦史稱台之始),後漢以來謂之禦史台,亦謂之蘭台寺,隋及唐皆曰禦史台,龍朔二年改為憲台,鹹亨元年複舊。
門北辟,主陰殺也,故禦史為風霜之任,彈糾不法,百僚震恐,官之雄峻莫之比焉。
臣按:禦史台即今都察院是也。
前代有中書省而禦史台之職專掌糾察,不得與之并列,我朝罷中書省而以政權分屬六部,而都察院之設品級與六部同,其權視前代尤重雲。
唐制,禦史大夫一人,中丞二人,其屬有三院:一曰台院,侍禦史隸焉;二曰殿院,殿中侍禦史隸焉;三曰察院,監察禦史隸焉。
大事奏裁,小事專達,凡有彈劾,禦史以白大夫。
臣按:禦史大夫即今左、右都禦史之職,中丞即今左、右副佥都禦史之職。
唐有三院,今并其三于察院。
祖宗設都禦史六員,職專糾劾百司,辯明冤枉,提督各道,凡事之不公不法者皆在所理。
其屬有十三道,各設監察禦史,曰浙江、曰江西、曰福建、曰湖廣、曰山東、曰河南、曰山西、曰陝西、曰廣東、曰廣西、曰四川、曰雲南、曰貴州,分掌其各布政司事,其京衛并直隸府衛則分隸焉。
禦史之職在糾劾百司,照刷文卷,問拟刑名,巡按郡縣,是則朝廷耳目之任,所以振肅紀綱而防邪革弊者也。
六部之職各有攸司,而都察院惟所見聞,不系職司,皆得以糾察焉。
禦史大夫李承嘉嘗召諸禦史責曰:“近日禦史言事不咨大夫,禮乎?”禦史蕭至忠曰:“禦史,人君耳目,比肩事主,得自彈事,不相關白。
若先白大夫而許彈事,如彈大夫不知白誰也!” 臣按:今六部官屬皆書其部,如吏部屬則曰吏部文選清吏司、兵部屬則曰兵部武選清吏司之類是也,惟都察院則書其道而不系于都察院焉,是亦唐人之意也。
武後以法制群下,許谏官、禦史得以風聞言事。
胡寅曰:“武後使谏官、禦史以風聞言事,其興奸慝、來讒谮、害忠良、傷公道之符契乎?朝廷者,衆正之原,是非所仰以決,谮訴所望以明,毀譽所賴以公,人心服與不服一在是焉。
彼風聞者,得于道聽途說或兩怒溢惡,豈皆真實?遽然按之以施刑罰,其差失多矣。
既以風聞多不審谛,被言者又泯默被罪,不得申理而冤結無告,傷平明之政亦甚矣。
” 臣按:後世台谏風聞言事始此,前此未有也,有之始自武氏。
宋人因按以為故事,而說者遂以此為委任台谏之專。
嗟乎,此豈治朝盛德之事哉!夫泛論事情風聞可也,若乃讦人陰私,不究其實而辄加以惡聲,是豈忠厚誠實之道哉?夫有是實而後可加以是名,有是罪而後可施以是刑,苟不察其有無虛實,一聞人言即形之奏牍、置于憲典,嗚呼,莫須有何以服天下哉?我祖宗著為憲綱,許禦史糾劾百司不公不法事,須要明著年月、指陳實迹,不許虛文泛言、搜求細事,蓋恐言事者假此以報複私仇、中傷善類、污蔑正人,深合聖人至誠治天下之旨。
睿宗時,侍禦史楊孚彈糾不避權貴,權貴毀之,上曰:“鷹搏狡兔須急救之,不爾必反為所噬。
禦史懲奸慝亦然,苟非人主保衛之,則亦為奸慝所噬矣。
” 臣按:睿宗此言可以為世主任用風憲之法。
肅宗在靈武時,武臣崛興無法度,大将管崇嗣背阙坐,笑語喧縱,監察禦史李勉劾其不恭,帝歎曰:“吾有李勉,朝廷始尊。
” 穆宗時,夏州節度使李祐拜大金吾,違诏進馬,侍禦史溫造劾之,祐曰:“吾夜入蔡州擒吳元濟未嘗心動,今日膽落于溫禦史矣。
” 臣按:禦史之設所以為朝廷,非為其人也。
既授之以是職,必假之以是權,彼持其權以舉厥職,則人知所嚴憚而不敢為惡,其為朝廷之益大矣。
唐人有言:“禦史為天子之耳目,宸居之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