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關燈
小
中
大
▲簡侍從之臣
《書冏命》:王(穆王)若曰:“昔在文、武聰明齊聖,小大之臣鹹懷忠良。
其侍(給侍左右者)禦(車禦之官)仆從(太仆、群仆凡從王者)罔匪正人,以旦夕承(承,順)弼(正救)厥辟,出入起居罔有不欽,發号施令罔有不臧。
下民祗若,萬邦鹹休。
惟予一人無良,實賴左右前後有位之士,匡其不及,繩(直也)愆糾(正也)謬,格其非心,俾克紹先烈(謂文、武)。
” 蔡沈曰:“文、武之君聰明齊聖,小大之臣鹹懷忠良,固無待于侍禦、仆從之承弼者,然其左右奔走皆得正人,則承順正救亦豈小補哉。
” 林之奇曰:“左右近習非人則朝夕漸染,入于邪辟而不自知,大臣雖賢,君心已蠹矣。
故須小大忠良,必群仆皆正人而後可。
” 臣按:穆王命伯冏為太仆正,作此诰命之首述文王、武王有至聖之德,其一時小臣、大臣各懷其忠直良善之行,雖其侍奉、進禦、仆役從官之微,無非正直之人,相與奉承輔弼之,是以其出入起居之間無有不敬者,發号施令之際無有不善者,由是下而民庶之敬順,遠而萬國之休美。
文武猶然,況我一人素無良善之德者乎?實必賴爾前後左右有位之士輔助我之所不及,直其愆過,正其舛謬,格其非僻之心,庶幾能紹述我先烈之文、武乎。
穆王此言非但以求助于伯冏,而實欲求助于一時前後左右侍從之臣有位者也。
《國語》:近臣進規。
臣按:侍從之職所謂近臣也。
侍從之職雖各有所司,而皆以進規谏為要焉。
宋司馬光言于其君(英宗)曰:“竊見祖宗之時,閑居無事常召侍從近臣,與之從容講論萬事,委曲詳悉無所不至。
所以然者,一則欲使下情上通,無所壅蔽;二則欲知其人能否,才器所任。
是以黜陟取舍皆得其宜,太平之業由此而緻。
陛下龍飛,奄有四海,雖聖賢英睿得于天縱,然與當世士大夫未甚相接,民間情僞未甚盡知,臣謂宜诏侍從近臣每日輪一員直資善堂,夜則宿於崇文院,以備非時宣召。
伏望聖慈少解嚴重,細加訪問,以廣聰明,裨益大政。
”又曰:“臣屢曾上言乞诏侍從近臣每日輪直宿,以備非時宣召,已蒙開納,将謂即時施行。
自後遷延日久,竊意内外之臣必有欺惑天聽而沮難之者,其意蓋欲陛下常居禁中,不與群下相接,以壅蔽聰明而固其權寵,此豈忠臣之所為而陛下之福邪?臣願陛下斷自聖意,使之更直,聽政餘暇特賜召對,與之從容講論古今治體、民間情僞,使各竭其胸臆所有,而陛下更加采擇,是者取之,非者舍之,忠者進之,邪者黜之,如此則下情盡達而聖德日新矣。
” 臣按:侍從之臣固當朝夕人主左右,無間晝夜者也。
若惟進見有時,第于視朝行禮之時暫爾侍立,則又與群臣無異,烏在其為侍從哉?是以晝則更直,夜則入宿,非但以備不時宣召,萬一宮禁有不測之變,亦必得人以籌度處置、屬筆命辭。
不然,倉卒之間何以應變哉? 範純仁言于其君(神宗)曰:“本朝設侍從之官,自待制、谏議已上,學士、舍人,皆是古來九卿之職。
朝廷待之恩禮既異,士民瞻仰位望亦崇,是宜朝夕論思,同共休戚。
今乃忘本徇末,擇易舍難,隻将主判司局便為己之職事,人情既務因循,朝廷不加考核,其間乃有優遊緘默,養望待遷,無愛君憂國之言,乏盡忠補過之義,或有時政得失,唯能退有後言,處之不慚,僅同胡越,未必人人苟祿。
蓋因習以成風,伏望明降诏旨,督責近侍,凡是朝廷阙失并須論列奏陳,所上封章其盡心論奏而言多中理者稍加褒進,其持祿不言或言而無取者量行黜責。
如此,則庶職修舉,朝廷獲多士之助,近臣免屍素之譏。
” 臣按:侍從之臣非止一類,凡在代言講讀之屬,與夫給事左右之臣皆是也。
雖其執事各有主判司局,然于供職之外,皆當蓄見聞以備顧問,進言說以盡規益,不可但緘默而已也。
(以上總論侍從之臣) 《周禮》:内史掌王之八枋(與柄同)之法以诏王治,凡命諸侯及孤卿、大夫則策(策,簡也)命之。
吳澂曰:“内史猶今之内制翰林之職也。
” 臣按:八柄诏于冢宰,内史複掌以诏王,蓋史官公論之所出,爵祿廢置、殺生予奪之柄有所不公,史氏直筆以書之。
吳澂謂内史為翰林之職,蓋以其命諸侯、公、卿、大夫則策命之,猶今學士院之草制诏也。
然謂之史,乃掌文書贊治之名,今制并史館于翰林,其亦此意欤?我太祖皇
其侍(給侍左右者)禦(車禦之官)仆從(太仆、群仆凡從王者)罔匪正人,以旦夕承(承,順)弼(正救)厥辟,出入起居罔有不欽,發号施令罔有不臧。
下民祗若,萬邦鹹休。
惟予一人無良,實賴左右前後有位之士,匡其不及,繩(直也)愆糾(正也)謬,格其非心,俾克紹先烈(謂文、武)。
” 蔡沈曰:“文、武之君聰明齊聖,小大之臣鹹懷忠良,固無待于侍禦、仆從之承弼者,然其左右奔走皆得正人,則承順正救亦豈小補哉。
” 林之奇曰:“左右近習非人則朝夕漸染,入于邪辟而不自知,大臣雖賢,君心已蠹矣。
故須小大忠良,必群仆皆正人而後可。
” 臣按:穆王命伯冏為太仆正,作此诰命之首述文王、武王有至聖之德,其一時小臣、大臣各懷其忠直良善之行,雖其侍奉、進禦、仆役從官之微,無非正直之人,相與奉承輔弼之,是以其出入起居之間無有不敬者,發号施令之際無有不善者,由是下而民庶之敬順,遠而萬國之休美。
文武猶然,況我一人素無良善之德者乎?實必賴爾前後左右有位之士輔助我之所不及,直其愆過,正其舛謬,格其非僻之心,庶幾能紹述我先烈之文、武乎。
穆王此言非但以求助于伯冏,而實欲求助于一時前後左右侍從之臣有位者也。
《國語》:近臣進規。
臣按:侍從之職所謂近臣也。
侍從之職雖各有所司,而皆以進規谏為要焉。
宋司馬光言于其君(英宗)曰:“竊見祖宗之時,閑居無事常召侍從近臣,與之從容講論萬事,委曲詳悉無所不至。
所以然者,一則欲使下情上通,無所壅蔽;二則欲知其人能否,才器所任。
是以黜陟取舍皆得其宜,太平之業由此而緻。
陛下龍飛,奄有四海,雖聖賢英睿得于天縱,然與當世士大夫未甚相接,民間情僞未甚盡知,臣謂宜诏侍從近臣每日輪一員直資善堂,夜則宿於崇文院,以備非時宣召。
伏望聖慈少解嚴重,細加訪問,以廣聰明,裨益大政。
”又曰:“臣屢曾上言乞诏侍從近臣每日輪直宿,以備非時宣召,已蒙開納,将謂即時施行。
自後遷延日久,竊意内外之臣必有欺惑天聽而沮難之者,其意蓋欲陛下常居禁中,不與群下相接,以壅蔽聰明而固其權寵,此豈忠臣之所為而陛下之福邪?臣願陛下斷自聖意,使之更直,聽政餘暇特賜召對,與之從容講論古今治體、民間情僞,使各竭其胸臆所有,而陛下更加采擇,是者取之,非者舍之,忠者進之,邪者黜之,如此則下情盡達而聖德日新矣。
” 臣按:侍從之臣固當朝夕人主左右,無間晝夜者也。
若惟進見有時,第于視朝行禮之時暫爾侍立,則又與群臣無異,烏在其為侍從哉?是以晝則更直,夜則入宿,非但以備不時宣召,萬一宮禁有不測之變,亦必得人以籌度處置、屬筆命辭。
不然,倉卒之間何以應變哉? 範純仁言于其君(神宗)曰:“本朝設侍從之官,自待制、谏議已上,學士、舍人,皆是古來九卿之職。
朝廷待之恩禮既異,士民瞻仰位望亦崇,是宜朝夕論思,同共休戚。
今乃忘本徇末,擇易舍難,隻将主判司局便為己之職事,人情既務因循,朝廷不加考核,其間乃有優遊緘默,養望待遷,無愛君憂國之言,乏盡忠補過之義,或有時政得失,唯能退有後言,處之不慚,僅同胡越,未必人人苟祿。
蓋因習以成風,伏望明降诏旨,督責近侍,凡是朝廷阙失并須論列奏陳,所上封章其盡心論奏而言多中理者稍加褒進,其持祿不言或言而無取者量行黜責。
如此,則庶職修舉,朝廷獲多士之助,近臣免屍素之譏。
” 臣按:侍從之臣非止一類,凡在代言講讀之屬,與夫給事左右之臣皆是也。
雖其執事各有主判司局,然于供職之外,皆當蓄見聞以備顧問,進言說以盡規益,不可但緘默而已也。
(以上總論侍從之臣) 《周禮》:内史掌王之八枋(與柄同)之法以诏王治,凡命諸侯及孤卿、大夫則策(策,簡也)命之。
吳澂曰:“内史猶今之内制翰林之職也。
” 臣按:八柄诏于冢宰,内史複掌以诏王,蓋史官公論之所出,爵祿廢置、殺生予奪之柄有所不公,史氏直筆以書之。
吳澂謂内史為翰林之職,蓋以其命諸侯、公、卿、大夫則策命之,猶今學士院之草制诏也。
然謂之史,乃掌文書贊治之名,今制并史館于翰林,其亦此意欤?我太祖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