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關燈
小
中
大
有所疑滞無從質問,可選儒學之士使入内侍讀。
”宋太宗命呂文仲為翰林侍讀,寓直禁中以備顧問。
真宗視朝之暇即令講說,嘗曰:“朕聽政之餘,惟文史是樂,講論經義甯有倦耶?” 臣按:設官以講讀名,将資之以講明經義,質正疑滞,非備其員以美觀聽也。
官而謂之讀、謂之講,必執經以侍左右,講道以明義理,然後足以稱其名焉。
(以上講讀學士) 唐制,史館修撰掌修國史。
臣按:修撰之名始見于此,然考之史書,又有所謂北門修撰、集賢修撰、右文殿修撰者,皆所謂史官者也。
宋置會要所以修纂國史,置修國史、同修國史、修撰、同修撰、編修官、檢讨官。
臣按:編修、檢讨專以修史始見于此,前此固有所謂編修官者,蓋專以修《經武要略》為職,屬之樞密院,名雖同而實則異也。
然編修、檢讨在前代者皆名以官,我朝止稱編修、檢讨雲,臣嘗因是而通論古今之史官矣。
夫天下不可一日而無史,亦不可一日無史官也。
百官所任者一時之事,史官所任者萬世之事。
《周禮》宰夫八職有史以贊治,漢法太史公位丞相上,天下計書先上太史公、副上丞相,唐及宋宰相皆兼史官,其重有如此者。
自成周有左、右史,漢有起居注,唐、宋之起居舍人、著作郎之屬,皆所謂史官也。
我朝開國之初猶設起居注,其後革之,而惟以修撰、編修、檢讨當國史焉,遇有纂修則以大臣為之監修、學士為之總裁,其法制可謂簡而要矣。
然是職也,是非之權衡,公議之所系也,禹不能褒鲧,管、蔡不能貶周公,趙盾不能改董狐之書,崔氏不能奪南史之簡,公是公非,紀善惡以志鑒戒,自非得人如劉知幾所謂兼才、學、識三者之長,曾鞏所謂明足以周萬事之理、道足以适天下之用、智足以知難知之意、文足以發難顯之情,不足以稱是任也。
雖然,此猶非其本也,若推其本,必得如元揭徯斯所謂有學問文章、知史事而心術正者,然後用之,則文質相稱、本末兼該而足以為一代之良史矣。
朝廷誠得斯人付以纂述之任,儲之館閣之中以為異日大用之階,其所關系夫豈小哉?(以上史官) 漢武帝建元五年,初置五經博士。
臣按:此五經博士之始。
夫五經之在漢,有專門之學,故當時各設博士以掌之,然不徒用以訓诂名義而已。
于凡朝廷政事之有更張,事體之有疑義,議論之際,博士皆得與焉,辄問以經義何當,漢之政尚經術猶為近古也如此。
後世雖設此官,姑備其名焉爾,誠能複漢之故事,遇國家政事之有可疑者,俾文學經術之士皆得以議論,其間考古引經以為可否之決,其于明廷議政未必無所補。
《周禮》:太史掌建邦之六典,又有外史掌四方之志、三皇五帝之書。
漢氏圖籍所在,有石渠、石室、延閣、廣内貯之于外府,又有禦史居殿中,掌蘭台秘書及麒麟、天祿二閣,藏之于内禁。
後漢圖書在東觀,桓帝延禧二年始置秘書監一人,掌典圖書,考合同異。
唐制,秘書省掌經籍圖書之事,秘書郎掌四部圖籍,校書郎掌仇典籍、刊正文章。
宋有秘書監掌古今經籍圖書、國史、實錄、天文曆數之事,官有監、少監、丞,屬有著作郎、秘書郎、校書、正字,各以其職隸于長貳。
宋太宗因唐制建昭文、史館、集賢院于禁中,昭文、集賢置大學士、直學士,史館置監修國史、修撰、直館,昭文亦置直館,集賢又有修撰、校理之職,名數雖異而職務略同。
謝绛曰:“太宗肇造三館,立秘閣。
真宗景德中,圖書浸廣,大延天下英俊之士,數臨幸,親加勞問,遞宿廣内,有不時之召。
人人力道術、究藝文,知天子尊禮甚勤,而名臣高位繇此其選也。
” 歐陽修曰:“用人非止一端,故取士不以一路。
夫知錢谷、曉刑獄、熟民事、精吏幹,以辦集為功者,謂之材能之士;明仁義禮樂,通古今治亂,文章議論可以決疑定策、論道經邦者,謂之儒學之臣。
善用人者必以材能之士布列中外,分治百職,使各辦其事;以儒學之臣置之左右,與之日夕謀議,講求其要而行之,而又于儒學之中擇其尤者置之廊廟而付以大政,此用人之大略也。
由是言之,儒學之臣豈在材臣之後哉?前世英主明君未有不以崇儒向學為先,而名臣賢輔出于儒學者十常八九。
蓋館閣之職号為儲材之地,兩府阙人則取于兩制,兩制阙人則取于館閣,館閣者儲輔相之地也。
材既難
”宋太宗命呂文仲為翰林侍讀,寓直禁中以備顧問。
真宗視朝之暇即令講說,嘗曰:“朕聽政之餘,惟文史是樂,講論經義甯有倦耶?” 臣按:設官以講讀名,将資之以講明經義,質正疑滞,非備其員以美觀聽也。
官而謂之讀、謂之講,必執經以侍左右,講道以明義理,然後足以稱其名焉。
(以上講讀學士) 唐制,史館修撰掌修國史。
臣按:修撰之名始見于此,然考之史書,又有所謂北門修撰、集賢修撰、右文殿修撰者,皆所謂史官者也。
宋置會要所以修纂國史,置修國史、同修國史、修撰、同修撰、編修官、檢讨官。
臣按:編修、檢讨專以修史始見于此,前此固有所謂編修官者,蓋專以修《經武要略》為職,屬之樞密院,名雖同而實則異也。
然編修、檢讨在前代者皆名以官,我朝止稱編修、檢讨雲,臣嘗因是而通論古今之史官矣。
夫天下不可一日而無史,亦不可一日無史官也。
百官所任者一時之事,史官所任者萬世之事。
《周禮》宰夫八職有史以贊治,漢法太史公位丞相上,天下計書先上太史公、副上丞相,唐及宋宰相皆兼史官,其重有如此者。
自成周有左、右史,漢有起居注,唐、宋之起居舍人、著作郎之屬,皆所謂史官也。
我朝開國之初猶設起居注,其後革之,而惟以修撰、編修、檢讨當國史焉,遇有纂修則以大臣為之監修、學士為之總裁,其法制可謂簡而要矣。
然是職也,是非之權衡,公議之所系也,禹不能褒鲧,管、蔡不能貶周公,趙盾不能改董狐之書,崔氏不能奪南史之簡,公是公非,紀善惡以志鑒戒,自非得人如劉知幾所謂兼才、學、識三者之長,曾鞏所謂明足以周萬事之理、道足以适天下之用、智足以知難知之意、文足以發難顯之情,不足以稱是任也。
雖然,此猶非其本也,若推其本,必得如元揭徯斯所謂有學問文章、知史事而心術正者,然後用之,則文質相稱、本末兼該而足以為一代之良史矣。
朝廷誠得斯人付以纂述之任,儲之館閣之中以為異日大用之階,其所關系夫豈小哉?(以上史官) 漢武帝建元五年,初置五經博士。
臣按:此五經博士之始。
夫五經之在漢,有專門之學,故當時各設博士以掌之,然不徒用以訓诂名義而已。
于凡朝廷政事之有更張,事體之有疑義,議論之際,博士皆得與焉,辄問以經義何當,漢之政尚經術猶為近古也如此。
後世雖設此官,姑備其名焉爾,誠能複漢之故事,遇國家政事之有可疑者,俾文學經術之士皆得以議論,其間考古引經以為可否之決,其于明廷議政未必無所補。
《周禮》:太史掌建邦之六典,又有外史掌四方之志、三皇五帝之書。
漢氏圖籍所在,有石渠、石室、延閣、廣内貯之于外府,又有禦史居殿中,掌蘭台秘書及麒麟、天祿二閣,藏之于内禁。
後漢圖書在東觀,桓帝延禧二年始置秘書監一人,掌典圖書,考合同異。
唐制,秘書省掌經籍圖書之事,秘書郎掌四部圖籍,校書郎掌仇典籍、刊正文章。
宋有秘書監掌古今經籍圖書、國史、實錄、天文曆數之事,官有監、少監、丞,屬有著作郎、秘書郎、校書、正字,各以其職隸于長貳。
宋太宗因唐制建昭文、史館、集賢院于禁中,昭文、集賢置大學士、直學士,史館置監修國史、修撰、直館,昭文亦置直館,集賢又有修撰、校理之職,名數雖異而職務略同。
謝绛曰:“太宗肇造三館,立秘閣。
真宗景德中,圖書浸廣,大延天下英俊之士,數臨幸,親加勞問,遞宿廣内,有不時之召。
人人力道術、究藝文,知天子尊禮甚勤,而名臣高位繇此其選也。
” 歐陽修曰:“用人非止一端,故取士不以一路。
夫知錢谷、曉刑獄、熟民事、精吏幹,以辦集為功者,謂之材能之士;明仁義禮樂,通古今治亂,文章議論可以決疑定策、論道經邦者,謂之儒學之臣。
善用人者必以材能之士布列中外,分治百職,使各辦其事;以儒學之臣置之左右,與之日夕謀議,講求其要而行之,而又于儒學之中擇其尤者置之廊廟而付以大政,此用人之大略也。
由是言之,儒學之臣豈在材臣之後哉?前世英主明君未有不以崇儒向學為先,而名臣賢輔出于儒學者十常八九。
蓋館閣之職号為儲材之地,兩府阙人則取于兩制,兩制阙人則取于館閣,館閣者儲輔相之地也。
材既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