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關燈
小
中
大
矣(則純大之福,常享而不失矣)。
臣按:此二章朱熹所謂極言壽考、福祿之盛,以廣王心而歆動之者也。
宋儒有言,漢文之時賈誼為之痛哭流涕,如禍患之迫乎其後,誼之憂國誠深矣。
然其言太過而無優遊不迫之意,帝退而觀天下之勢不至于此則一不之信,然後知康公之戒君其言亦有法也。
由是以觀,則知人臣之告君,懼之以禍患,不如歆之以福壽可知矣。
雖然,此為人臣告君者言爾,若夫人君畏天命而悲人窮者,固當求賢慕祖以迓福壽于方來,尤當戒謹恐懼以消禍患于将萌,二者不可偏廢也。
第五章曰:有馮(謂可為依者)有翼(謂可為輔者),有孝(謂能事親者)有德(謂得于己者),以引(導也)以翼(相也)。
豈弟君子,四方為則。
呂祖謙曰:“賢者之行非一端,必曰有孝有德者何也?蓋人主常與慈祥笃實之人處,其所以興起善端、涵養德性,鎮其躁而消其邪,日改月化有不在言語之間者矣。
” 朱熹曰:“此章言得賢以自輔,如此則其德日修而四方以為則矣。
自此章以下乃言所以緻上章福祿之由也。
” 其卒章曰:君子之車,既庶且多。
君子之馬,既閑且馳。
矢(陳也)詩不多,維以遂歌。
朱熹曰:“此章謂君子之車馬則既衆多而閑習矣,其意若曰是亦足以待天下之賢者而不厭其多矣。
遂歌蓋繼王之聲而遂歌之,猶《書》所謂赓載歌也。
” 臣按:此詩先儒謂召公從成王遊歌于卷阿之上而作,其卒章所謂“維以遂歌”猶《書》臯陶赓帝舜之載歌也,則是自古聖帝明王所以敬禮其臣,相與遊歌者有自來矣。
洪惟我太祖高皇帝萬幾之暇,條成《大诰》三編以示天下臣民,其初編之首即托始以“君臣同遊”為第一,其言曰:“昔者人臣得與君同遊者,其竭忠成全其君,飲食夢寐未嘗忘其政。
所以政者何?惟務為民造福,拾君之失,撙君之過,補君之阙。
顯祖宗于地下,歡父母于生前,榮妻子于當時,身名流芳,千萬載不磨。
”噫,聖祖之心所以為聖子神孫慮者深矣。
蓋君尊如天,臣卑如地,其分至嚴,矧繼世之君生長深宮,其于臣下尤易懸絕,蓋一日之間,視朝之際僅數刻耳,退朝之後所親接者宦官、宮人,所謂賢士、大夫者無由親近也,于是乎發為“君臣同遊”之訓。
謂之遊者,則凡便殿燕閑之所、禁掞行幸之處無不偕焉,如臯陶赓明良之歌、召公從卷阿之遊是已。
然尤恐其臣之同遊也或啟君之怠荒或長君之淫縱,于是又教之曰:務在成全其君,飲食夢寐不忘其政,惟務為民造福,拾君之失,撙君之過,補君之阙。
又恐其臣不知所以感發而歆動者,于是又期之以顯祖宗、歡父母,顯榮生前,流芳後世。
噫,聖祖之心所以感發其臣,而為聖子神孫慮一何深且遠哉?臣于是尤有以見古今聖君賢相其心千萬世而相通也,何則?召公作詩以臣而告君也,故以壽考、福祿之盛以歆動其君之心,俾其興起于善,求賢用善以為法祖緻治之基;聖祖作诰以君而告臣也,故以顯榮流芳之效以歆動其臣之心,使其感發于善,盡忠福民以為成全其君之地。
可見君臣之義千古一心,聖賢之心萬世一理。
後之踐聖祖之位以奉天出治者,尚當以聖祖之心為心;居召公之位以從君遊歌者,尚當以召公之心為心,臣不勝惓惓。
《周書召诰》:今沖(幼也)子嗣則無遺壽耇,曰其稽(考也)我古人之德,矧曰其有能稽謀自天? 蔡沈曰:“幼沖之主于老成之臣尤易疏遠,故召公言今王以童子嗣位,不可遺棄老臣,言其能稽古人之德,是固不可遺也,況言其能稽謀自天,是尤不可遺也。
稽古人之德則于事有所證,稽謀自天則于理無所遺。
無遺壽耇,蓋君天下者之要務,故召公特首言之。
” 臣按:蔡沈言“無遺壽巉,君天下者之要務”,蓋壽巉之人閱世久而涉曆深,于凡前王之政、祖宗之典,古今興衰治亂之迹、當世沿革廢舉之由,莫不有以知其所當然及其所以然,如此則是、如此則非,如此則成、如此則敗,如此則治、如此則亂,灼然于心胸之間,了然于見聞之際,粲然于指畫之頃。
于事有所證,非徒為是空言也;于理無所遺,非徒為此駕說也。
人君為治,誠能不遺斯人,惟其言之是咨是用,則其治效之臻,視夫用彼新進少年不經事者,其相去奚翅十百哉! 《畢命》:惟公(畢公)懋(盛大之義)德,克勤小物(細行也),弼亮四世(文、武、成、康),正色率下,罔不祗(敬也)師(法也)言(訓也)。
嘉績多于先王,予小子(康王自謂也)垂(垂衣)拱(拱手)仰成。
蔡沈曰:“畢公既有盛德,又能勤于細行,輔導四世,風采凝峻,表儀朝着(謂朝内列位有常處),若大若小,罔不祗服師訓,休嘉之績
臣按:此二章朱熹所謂極言壽考、福祿之盛,以廣王心而歆動之者也。
宋儒有言,漢文之時賈誼為之痛哭流涕,如禍患之迫乎其後,誼之憂國誠深矣。
然其言太過而無優遊不迫之意,帝退而觀天下之勢不至于此則一不之信,然後知康公之戒君其言亦有法也。
由是以觀,則知人臣之告君,懼之以禍患,不如歆之以福壽可知矣。
雖然,此為人臣告君者言爾,若夫人君畏天命而悲人窮者,固當求賢慕祖以迓福壽于方來,尤當戒謹恐懼以消禍患于将萌,二者不可偏廢也。
第五章曰:有馮(謂可為依者)有翼(謂可為輔者),有孝(謂能事親者)有德(謂得于己者),以引(導也)以翼(相也)。
豈弟君子,四方為則。
呂祖謙曰:“賢者之行非一端,必曰有孝有德者何也?蓋人主常與慈祥笃實之人處,其所以興起善端、涵養德性,鎮其躁而消其邪,日改月化有不在言語之間者矣。
” 朱熹曰:“此章言得賢以自輔,如此則其德日修而四方以為則矣。
自此章以下乃言所以緻上章福祿之由也。
” 其卒章曰:君子之車,既庶且多。
君子之馬,既閑且馳。
矢(陳也)詩不多,維以遂歌。
朱熹曰:“此章謂君子之車馬則既衆多而閑習矣,其意若曰是亦足以待天下之賢者而不厭其多矣。
遂歌蓋繼王之聲而遂歌之,猶《書》所謂赓載歌也。
” 臣按:此詩先儒謂召公從成王遊歌于卷阿之上而作,其卒章所謂“維以遂歌”猶《書》臯陶赓帝舜之載歌也,則是自古聖帝明王所以敬禮其臣,相與遊歌者有自來矣。
洪惟我太祖高皇帝萬幾之暇,條成《大诰》三編以示天下臣民,其初編之首即托始以“君臣同遊”為第一,其言曰:“昔者人臣得與君同遊者,其竭忠成全其君,飲食夢寐未嘗忘其政。
所以政者何?惟務為民造福,拾君之失,撙君之過,補君之阙。
顯祖宗于地下,歡父母于生前,榮妻子于當時,身名流芳,千萬載不磨。
”噫,聖祖之心所以為聖子神孫慮者深矣。
蓋君尊如天,臣卑如地,其分至嚴,矧繼世之君生長深宮,其于臣下尤易懸絕,蓋一日之間,視朝之際僅數刻耳,退朝之後所親接者宦官、宮人,所謂賢士、大夫者無由親近也,于是乎發為“君臣同遊”之訓。
謂之遊者,則凡便殿燕閑之所、禁掞行幸之處無不偕焉,如臯陶赓明良之歌、召公從卷阿之遊是已。
然尤恐其臣之同遊也或啟君之怠荒或長君之淫縱,于是又教之曰:務在成全其君,飲食夢寐不忘其政,惟務為民造福,拾君之失,撙君之過,補君之阙。
又恐其臣不知所以感發而歆動者,于是又期之以顯祖宗、歡父母,顯榮生前,流芳後世。
噫,聖祖之心所以感發其臣,而為聖子神孫慮一何深且遠哉?臣于是尤有以見古今聖君賢相其心千萬世而相通也,何則?召公作詩以臣而告君也,故以壽考、福祿之盛以歆動其君之心,俾其興起于善,求賢用善以為法祖緻治之基;聖祖作诰以君而告臣也,故以顯榮流芳之效以歆動其臣之心,使其感發于善,盡忠福民以為成全其君之地。
可見君臣之義千古一心,聖賢之心萬世一理。
後之踐聖祖之位以奉天出治者,尚當以聖祖之心為心;居召公之位以從君遊歌者,尚當以召公之心為心,臣不勝惓惓。
《周書召诰》:今沖(幼也)子嗣則無遺壽耇,曰其稽(考也)我古人之德,矧曰其有能稽謀自天? 蔡沈曰:“幼沖之主于老成之臣尤易疏遠,故召公言今王以童子嗣位,不可遺棄老臣,言其能稽古人之德,是固不可遺也,況言其能稽謀自天,是尤不可遺也。
稽古人之德則于事有所證,稽謀自天則于理無所遺。
無遺壽耇,蓋君天下者之要務,故召公特首言之。
” 臣按:蔡沈言“無遺壽巉,君天下者之要務”,蓋壽巉之人閱世久而涉曆深,于凡前王之政、祖宗之典,古今興衰治亂之迹、當世沿革廢舉之由,莫不有以知其所當然及其所以然,如此則是、如此則非,如此則成、如此則敗,如此則治、如此則亂,灼然于心胸之間,了然于見聞之際,粲然于指畫之頃。
于事有所證,非徒為是空言也;于理無所遺,非徒為此駕說也。
人君為治,誠能不遺斯人,惟其言之是咨是用,則其治效之臻,視夫用彼新進少年不經事者,其相去奚翅十百哉! 《畢命》:惟公(畢公)懋(盛大之義)德,克勤小物(細行也),弼亮四世(文、武、成、康),正色率下,罔不祗(敬也)師(法也)言(訓也)。
嘉績多于先王,予小子(康王自謂也)垂(垂衣)拱(拱手)仰成。
蔡沈曰:“畢公既有盛德,又能勤于細行,輔導四世,風采凝峻,表儀朝着(謂朝内列位有常處),若大若小,罔不祗服師訓,休嘉之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