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關燈
人之意而廣之矣。

    宣帝所謂“吏不廉平則治道衰”尤為确論,有天下國家者不可不知也。

     宋太祖诏曰:“吏員冗多難以求其治,俸祿鮮薄而未可責以廉。

    與其冗員而重費,不若省官而益俸。

    州縣宜以口數為率,差減其員,舊俸外增給五千。

    ” 臣按:宋太祖所謂“與其冗官而重費,不若省官而益俸”,此古今之至論也,臣敢舉以為今日獻。

     以上論頒爵祿之制 ▲敬大臣之禮 《周易》:晉(坤下離上),康侯(安國之侯)用錫馬蕃庶,晝日三接。

     程頤曰:“六五以柔居君位,明而順麗,為能待下寵遇親密之義,是以為‘康侯用錫馬蕃庶,晝日三接’也。

    大明之君,安天下者也。

    諸侯能順附天子之明德,是康民安國之侯也,故謂之‘康侯’。

    是以享寵錫而見親禮,晝日之間三接見于天子也。

    不曰公卿而曰侯,天子治于上者也,諸侯治于下者也,在下而順附于大明之君,諸侯之象也。

    ” 朱熹曰:“晉,進也。

    ‘錫馬蕃庶,晝日三接’,言多受大賜而顯被親禮也。

    ” 臣按:侯而謂之康者,以其有康民安國之功而得為侯者也。

    大明之君在上,臣下順附而奉承之而有康民安國之功,是以人君必錫之以寵數,車馬至于衆多,接之以親禮,晝日至于三接。

    在外之侯且然,則内之公卿可知也。

    後世人主于在外之諸侯,曠世不一再見;于内之公卿,或五日一朝,或間日視朝,其勤者雖一日一朝,然惟應故事而已。

    顔面之不親,情意之不孚,況望其晝日之間三接乎?夫惟接見之頻,然後其情可以通,其言可以入,勢分不至于懸隔,而上下無壅蔽之患、内外無廢墜之事也。

    有志任賢求治之主,尚念之哉。

     《虞書》:帝曰:“籲,臣哉鄰哉,鄰哉臣哉。

    ”禹曰:“俞。

    ”孔穎達曰:“鄰,近也。

    君臣道近,相須而成。

    ” 臣按:先儒謂臣以分言,鄰以情言,君臣之間一于分則離、一于情則亵,故帝舜于大禹既欲其盡臣道以親助于我,曰“臣哉鄰哉”,又欲其親助我以盡臣道,曰“鄰哉臣哉”,反複詠歎之不置。

    舜歎而言之,禹俞而然之,君臣之際其交相親近有如此者。

    後世人君之于臣下,不過于嚴則過于渎,此上下之情所以不孚,而治功之成恒不若于古欤! 帝庸(用也)作歌(詩歌)曰:“敕(戒敕)天之命,惟時(無時而不戒敕)惟幾(幾事之微也,無事而不戒敕)。

    ”乃歌曰:“股肱(臣也)喜哉,元首(君也)起(興也)哉,百工熙(廣也)哉。

    ”臯陶拜手稽首飏(大言而疾曰飏)言曰:“念哉,率(總率)作興事,慎乃憲(謹其所守之法),欽哉。

    屢(數也)省乃成,欽哉。

    ”乃赓(續也)載(成也)歌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安也)哉。

    ”又歌曰:“元首叢脞(煩碎)哉,股肱惰(懈怠)哉,萬事堕(傾圮)哉。

    ”帝拜曰:“俞,往欽哉。

    ” 蔡沈曰:“舜将欲作歌而先述其所以歌之意,臯陶将欲赓歌而亦先述其所以歌之意。

    舜作歌而責難于臣,臯陶赓歌而責難于君,君臣之相責難者如此,有虞之治茲所以為不可及也。

    ” 臣按:虞廷君臣相與赓歌,以元首、股肱為言,以見君臣一體之意。

    君之歌則先股肱,臣之歌則先元首,于詠歌歡樂之中寓推尊緻敬之意。

    當是時也,一堂之間、君臣之際;臣敬君則拜稽以飏其言,君敬臣則緻拜以俞其語,君臣一心,上下忘勢,此虞廷之君臣所以為萬世法,而其治效所以為不可及欤。

     《詩大雅卷阿》其首章曰:有卷(曲也)者阿(阿,大陵也),飄風自南。

    豈弟君子(指成王也,下放此),來遊來歌,以矢(陳也)其音。

    次章曰:伴渙爾遊矣,優遊爾休矣(伴渙、優遊皆閑暇之意)。

    豈弟君子,俾爾彌爾性,似先公酋矣(酋,終也)。

     朱熹曰:“此詩召公從成王遊,歌于卷阿之上,因王之歌而作此以為戒。

    首一章總叙以發端,次章言王既伴渙優遊矣,又呼而告之,言使爾終其壽命,似先君善始而善終也。

    ” 臣按:本朝學士朱善曰:“天下之可樂者莫如泰和盛治之時,而可慮者亦莫如泰和盛治之時。

    曷為其可樂而又可慮也?蓋泰和盛治之時,以三光則得其明,以四時則得其序,以庶類則得其所,是誠可樂也,然治極而不戒則亂亦于此乎兆。

    天地盈虛與時消息,而謂治可保其常不亂乎?此其所可慮也。

    夫惟慮之于極治之時,此有虞所以有臯陶之赓歌,有周所以有召公之《卷阿》也。

    ” 第三章曰:爾土宇反章(反章,大明也),亦孔之厚矣。

    豈弟君子,俾爾彌爾性,百神爾主矣(謂終其身為天地、山川、鬼神之主也)。

    第四章曰:爾受命長矣,茀祿爾康矣(茀、祿皆福也)。

    豈弟君子,俾爾彌爾性,純嘏爾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