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心。
臣每讀史書,見亂多治少,因懷感歎,嘗試思之,竊謂為下者莫不願忠,為上者莫不求治,然而下每苦上之不治,上每苦下之不忠,若是者何?兩情不通故也。
下之情莫不願達于上,上之情莫不求知于下,然而下恒苦上之難達,上恒苦下之難知,若是者何?九弊不去故也。
所謂九弊者,上有其六而下有其三,好勝人、恥聞過、騁辨給、炫聰明、厲威嚴、恣強愎,此六者君上之弊也;谄谀、顧望、畏忄耎,此三者臣下之弊也。
上好勝必甘于佞辭,上恥過必忌于直谏,如是,則下之谄谀者順旨而忠實之語不聞矣;上騁辨給必剿說而折人以言,上銜聰明必臆度而虞人以詐,如是,則下之顧望者自便而切磨之辭不盡矣;上厲威必不能降情以接物,上恣愎必不能引咎以受規,如是,則下之畏忄耎者避罪而情理之說不申矣。
夫以區域之廣大、生靈之衆多、宮阙之重深、高卑之限隔,自黎獻而上獲睹至尊之光景者逾億兆而無一焉,就獲睹之中得接言議者又千萬無一,幸而得接者猶有九弊居其間,則上下之情所通鮮矣。
” 臣按:後世人臣之善谏其君者無如贽,贽之此疏論人君聽言納谏之道無餘蘊矣。
臣謹詳載于篇,伏睹其篇末,又曰:“理亂之戒,前哲備言之矣;安危之效,曆代嘗試之矣。
舊典盡在,殷鑒足征,其于措置施為,在陛下明識所擇耳。
伏願廣接下之道,開獎善之門,弘納谏之懷,勵推誠之美。
其接下也,待之以禮,煦之以和,虛心以盡其言,端意以詳其理,不禦人以給,不自炫以明,不以先覺為能,不以臆度為智,不形好惡以招谄,不大聲色以示威。
”又曰:“其納谏也,以補過為心,以求過為急,以能改其過為善,以得聞其過為明。
故谏者多,表我之能好;谏者直,示我之能容;谏者之狂誣,明我之能恕;谏者之漏洩,彰我之能從。
有一于斯,皆為盛德。
”斯言也誠萬世人君聽言納谏之龜鑒,臣不複他有所言,請即是以為九重獻。
宋太祖建隆二年,诏令每月内殿起居百官以次轉對,并指陳時政得失,事有急切,許非時入閣上章,不候次對。
高宗诏:“自今後,行在百官日輪一員面對,朕當虛甯以聽其言。
” 臣按:唐人有轉對之制,宋太祖因之許令百官以次轉對,遂為一代之法。
終宋之世,君得以親其臣,臣得以近其君,言論之間得以相接,上下之情得以交通,非惟得以周知天下之事、下民之情,而凡臣下才器之高下、學識之淺深、心術之邪正亦終于是得以見焉。
哲宗初即位,首召司馬光,至告其君曰:“《周易》天地交則為《泰》,不交則為《否》。
君父天也,臣民地也,是故君降心以訪問,臣竭誠以獻替,則庶政修治、邦家乂安。
君惡逆耳之言,臣營便身之計,則下情壅蔽,衆心離叛。
近年士大夫以偷安苟容為智,危言正論為狂,是緻下情蔽而不上通,上恩壅而不下達,闾閻愁苦痛心疾首而上不得知,明主憂勤宵衣旰食而下無所訴。
公私兩困,盜賊已繁,猶賴上帝垂休,歲不大饑,祖宗贻謀,人無異志,不然則天下之勢可不為之寒心乎?臣愚以為,今日所宜先者莫若明下诏書,廣開言路,不以有官無官之人,應有知朝政阙失及民間疾苦者,并許進實封狀,盡情極言。
在京則于鼓院投下,畫時進入;在外則于州軍投下,附遞奏聞,皆不得取責副本,強有抑退。
陛下于聽政之暇略賜省察,其義理精當者即施行其言而顯擢其人,其次取其所長舍其所短,其狂愚鄙陋無可采取者報聞罷去亦不加罪。
如此則嘉言日進,群情無隐,陛下雖深居九重,四海之事如指諸掌,舉措施為惟其所欲,乃治安之原、太平之基也。
群臣若有沮難者,其人必有奸惡畏人指陳,專欲壅蔽聰明,此不可不察。
” 臣按:哲宗初政,召司馬光于洛,問光所當先者,光首上此疏,且以謂治安之原、太平之基在此。
臣竊以為,光之此疏非獨當時人君所當知,實萬世人君所當知者也。
臣嘗因是而通論之,言者心之聲也,人心有所蘊必假言以發之。
帝王莫如堯,堯以言為試人之則;聖賢莫如孔子,孔子以言為知人之本。
是則言之為言,其所關系之大有如此者,是以自古帝王既自謹其所言,尤必求人之言以為己助,因人之言以為己鑒。
聞則拜之,聽則納之,卑辭以誘之,厚禮以招之,多方以來之,博問以盡之,和顔悅色以受之,大心宏度以容之,或為之科目如所謂直言、極谏者,或為之設官如所謂拾遺、補阙者,或因災眚而下诏以求,或因患難而責己以訪,或為輪對之制使人人得以自達,或設登聞之鼓使事事得以上聞,無非求天下之言,以成天下之治,以通天下之情。
是以陳言而善者則立賞以勸之,傳曰“興王賞谏臣”是也;當言不言者則制刑以威之,《書》曰“臣下不匡其刑墨”是也;言雖過于讦直有所不堪忍者,亦容以受之而不加之以罪,史曰“殺谏臣者其國必亡”是也。
夫如是,則嘉言罔攸伏,君德之修否、朝廷之阙失、臣下之賢佞、民生之休戚,皆因言以達之于上,有以為思患豫防之計而不至于噬臍無及之悔,則天下國家永無危亡之患矣。
昔晉平公問于叔向曰:“國家之患孰為大?”對曰:“大臣持祿而不極谏,小臣畏罪而不敢言,下情不得上通,此患之大者。
”嗚呼,患而謂之大,豈非言路不通其患必至于危亡也哉?是故天下之患莫大于人君處危亡之地而不自知,人臣知危亡之禍而不敢言。
為人上者誠能廣陳言之路,弘容言之量,言之善者有賞,言之非者無罪,當言而不言者有罰,則大臣不至于持祿,小臣不至于畏罪,而下情上通矣。
天下國家又豈有危亡之患哉?故曰治安之原、太平之基在此,伏惟聖明留意。
以上廣陳言之路
臣每讀史書,見亂多治少,因懷感歎,嘗試思之,竊謂為下者莫不願忠,為上者莫不求治,然而下每苦上之不治,上每苦下之不忠,若是者何?兩情不通故也。
下之情莫不願達于上,上之情莫不求知于下,然而下恒苦上之難達,上恒苦下之難知,若是者何?九弊不去故也。
所謂九弊者,上有其六而下有其三,好勝人、恥聞過、騁辨給、炫聰明、厲威嚴、恣強愎,此六者君上之弊也;谄谀、顧望、畏忄耎,此三者臣下之弊也。
上好勝必甘于佞辭,上恥過必忌于直谏,如是,則下之谄谀者順旨而忠實之語不聞矣;上騁辨給必剿說而折人以言,上銜聰明必臆度而虞人以詐,如是,則下之顧望者自便而切磨之辭不盡矣;上厲威必不能降情以接物,上恣愎必不能引咎以受規,如是,則下之畏忄耎者避罪而情理之說不申矣。
夫以區域之廣大、生靈之衆多、宮阙之重深、高卑之限隔,自黎獻而上獲睹至尊之光景者逾億兆而無一焉,就獲睹之中得接言議者又千萬無一,幸而得接者猶有九弊居其間,則上下之情所通鮮矣。
” 臣按:後世人臣之善谏其君者無如贽,贽之此疏論人君聽言納谏之道無餘蘊矣。
臣謹詳載于篇,伏睹其篇末,又曰:“理亂之戒,前哲備言之矣;安危之效,曆代嘗試之矣。
舊典盡在,殷鑒足征,其于措置施為,在陛下明識所擇耳。
伏願廣接下之道,開獎善之門,弘納谏之懷,勵推誠之美。
其接下也,待之以禮,煦之以和,虛心以盡其言,端意以詳其理,不禦人以給,不自炫以明,不以先覺為能,不以臆度為智,不形好惡以招谄,不大聲色以示威。
”又曰:“其納谏也,以補過為心,以求過為急,以能改其過為善,以得聞其過為明。
故谏者多,表我之能好;谏者直,示我之能容;谏者之狂誣,明我之能恕;谏者之漏洩,彰我之能從。
有一于斯,皆為盛德。
”斯言也誠萬世人君聽言納谏之龜鑒,臣不複他有所言,請即是以為九重獻。
宋太祖建隆二年,诏令每月内殿起居百官以次轉對,并指陳時政得失,事有急切,許非時入閣上章,不候次對。
高宗诏:“自今後,行在百官日輪一員面對,朕當虛甯以聽其言。
” 臣按:唐人有轉對之制,宋太祖因之許令百官以次轉對,遂為一代之法。
終宋之世,君得以親其臣,臣得以近其君,言論之間得以相接,上下之情得以交通,非惟得以周知天下之事、下民之情,而凡臣下才器之高下、學識之淺深、心術之邪正亦終于是得以見焉。
哲宗初即位,首召司馬光,至告其君曰:“《周易》天地交則為《泰》,不交則為《否》。
君父天也,臣民地也,是故君降心以訪問,臣竭誠以獻替,則庶政修治、邦家乂安。
君惡逆耳之言,臣營便身之計,則下情壅蔽,衆心離叛。
近年士大夫以偷安苟容為智,危言正論為狂,是緻下情蔽而不上通,上恩壅而不下達,闾閻愁苦痛心疾首而上不得知,明主憂勤宵衣旰食而下無所訴。
公私兩困,盜賊已繁,猶賴上帝垂休,歲不大饑,祖宗贻謀,人無異志,不然則天下之勢可不為之寒心乎?臣愚以為,今日所宜先者莫若明下诏書,廣開言路,不以有官無官之人,應有知朝政阙失及民間疾苦者,并許進實封狀,盡情極言。
在京則于鼓院投下,畫時進入;在外則于州軍投下,附遞奏聞,皆不得取責副本,強有抑退。
陛下于聽政之暇略賜省察,其義理精當者即施行其言而顯擢其人,其次取其所長舍其所短,其狂愚鄙陋無可采取者報聞罷去亦不加罪。
如此則嘉言日進,群情無隐,陛下雖深居九重,四海之事如指諸掌,舉措施為惟其所欲,乃治安之原、太平之基也。
群臣若有沮難者,其人必有奸惡畏人指陳,專欲壅蔽聰明,此不可不察。
” 臣按:哲宗初政,召司馬光于洛,問光所當先者,光首上此疏,且以謂治安之原、太平之基在此。
臣竊以為,光之此疏非獨當時人君所當知,實萬世人君所當知者也。
臣嘗因是而通論之,言者心之聲也,人心有所蘊必假言以發之。
帝王莫如堯,堯以言為試人之則;聖賢莫如孔子,孔子以言為知人之本。
是則言之為言,其所關系之大有如此者,是以自古帝王既自謹其所言,尤必求人之言以為己助,因人之言以為己鑒。
聞則拜之,聽則納之,卑辭以誘之,厚禮以招之,多方以來之,博問以盡之,和顔悅色以受之,大心宏度以容之,或為之科目如所謂直言、極谏者,或為之設官如所謂拾遺、補阙者,或因災眚而下诏以求,或因患難而責己以訪,或為輪對之制使人人得以自達,或設登聞之鼓使事事得以上聞,無非求天下之言,以成天下之治,以通天下之情。
是以陳言而善者則立賞以勸之,傳曰“興王賞谏臣”是也;當言不言者則制刑以威之,《書》曰“臣下不匡其刑墨”是也;言雖過于讦直有所不堪忍者,亦容以受之而不加之以罪,史曰“殺谏臣者其國必亡”是也。
夫如是,則嘉言罔攸伏,君德之修否、朝廷之阙失、臣下之賢佞、民生之休戚,皆因言以達之于上,有以為思患豫防之計而不至于噬臍無及之悔,則天下國家永無危亡之患矣。
昔晉平公問于叔向曰:“國家之患孰為大?”對曰:“大臣持祿而不極谏,小臣畏罪而不敢言,下情不得上通,此患之大者。
”嗚呼,患而謂之大,豈非言路不通其患必至于危亡也哉?是故天下之患莫大于人君處危亡之地而不自知,人臣知危亡之禍而不敢言。
為人上者誠能廣陳言之路,弘容言之量,言之善者有賞,言之非者無罪,當言而不言者有罰,則大臣不至于持祿,小臣不至于畏罪,而下情上通矣。
天下國家又豈有危亡之患哉?故曰治安之原、太平之基在此,伏惟聖明留意。
以上廣陳言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