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人君作聖之功、人臣進言之機也。

    高宗欲資之于人,故以納誨責其臣;傅說使反求諸己,故以從谏之道望其君。

    納誨者相臣之職,從谏者人君之道也。

     王曰:“旨哉,說。

    乃言惟服(行也),乃不良于言,予罔聞于行。

    ” 蔡沈曰:“古人于飲食之美者必以旨言之,蓋有味其言也。

    高宗贊美說之所言,謂可服行,使汝不善于言則我無所聞而行之也。

    ” 說拜稽首曰:“非知之艱,行之惟艱。

    王忱不艱,允協于先王成德,惟說不言有厥咎(罪也)。

    ” 蔡沈曰:“高宗方味說之所言,而說以為得于耳者非難,行于身者為難。

    王忱信之亦不為難,信可合成湯之成德。

    說于是而猶有所不言,則有其罪矣。

    ” 臣按:高宗望傅說以有言,而說勸高宗以力行。

    說之意以為,王能行而說不言則咎在說,說能言而王不行則咎在王不在說也。

    嗚呼,若高宗者可謂切于求谏,而傅說者可謂忠于事君者矣。

    故備載其君臣相與之辭以示萬世之法。

     《詩小雅雨無正》其第三章曰:如何昊天(呼天而訴之也),辟言(法言也)不信。

    如彼行邁(往也),則靡所臻。

     蘇轼曰:“君子呼天而告之曰:奈何哉,法度之言,王終莫肯信者,如人恣行而忘反,我不知其所至矣。

    ” 輔廣曰:“法度之言聽而行之,則績效随見,有所底止。

    今既不聽法度之言,則如猖狂妄行者亦将何所底止哉?” 其四章曰:戎(兵也)成不退,饑成不遂(進也)。

    曾我甗禦(近侍也),憯憯(憂貌)日瘁(病也)。

    凡百君子,莫肯用訊(告也)。

    聽言則答,谮言則退。

     朱熹曰:“言兵寇已成而王之為惡不退,饑馑已成而王之遷善不遂,使我甗禦之臣憂之而慘慘日瘁也。

    凡百君子莫肯以是告王者,雖王有問而欲聽其言則亦答之而已,不敢盡言也。

    一有谮言及己則皆退而離居,莫肯夙夜朝夕于王矣。

    其意若曰,王雖不善,而君臣之義豈可若是恝(無憂貌)乎?” 朱善曰:“聽言則答謂告君不盡其誠也,谮言則退謂隐身遠避其禍也。

    斯人也,愛君不如愛身之厚,憂國不如憂家之深,其自為計則得矣,而以君臣之大義責之能無愧乎?” 其五章曰:哀哉不能言,匪舌是出,維躬是瘁(病也)。

    哿(可也)矣能言,巧言如流,俾躬處休。

     朱熹曰:“言之忠者,當世之所謂不能言者也,故非但出諸口而适以瘁其躬。

    佞人之言,當世所謂能言者也,故巧好其言如水之流,無所凝滞而使其身處于安樂之地。

    蓋亂世昏主,惡忠言而好谀佞類如此。

    ” 臣按:此詩,先儒謂正大夫離居之後,抃禦之臣(若今之近侍)在君左右而不得盡言親見,當時之為公、卿、大夫者可以言而不肯言,而為之君者非徒不責其言,有所言者反以之為病,言才出諸口,罪已加其身。

    彼夫緘默以保祿位者,當言者不能直言,不當言者乃巧為之辭說,以取容自處其身于安佚之地,其自為計則得矣,如吾君何?此詩所以作也。

    人君居清燕之時,試因詩言以察時事,反而求諸朝廷之間、臣僚之内,其肯盡言為國者誰欤?詩所謂“聽言則答,谮言則退”,無乃今日臣僚中亦有類此者欤?所謂“哀哉不能言,匪舌是出,維躬是瘁。

    哿矣能言,巧言如流,俾躬處休”,在吾今日亦有此等情态否欤?吾之臣子無乃亦有出言以為病而受禍患者欤?其間亦或有不肯出言而自處其身于休逸之地者欤?凡其終日剟剟于吾殿陛之前得于聞聽者,安知其所以應對承順者,非詩人所謂巧言如流者欤?有一于此,則必反其所為,使凡内而抃禦、外而公、卿與夫百官、庶姓皆得以盡言,言者有賞而得以處休,不言者有罪而維躬是瘁,毋使一旦馴緻夫衰亂之世,如成周之季,然則朝廷無壅蔽之患而宗社免危亡之禍矣。

     《大雅闆》之篇曰:先民(古之賢人也)有言,詢于刍荛(采薪者)。

     臣按:古人所以詢問及于刍荛者,誠以淺近之言至理存焉,不可以其淺近而忽之也。

    籲,以采薪之夫而其言猶在所不棄,況公、卿百執事乎? 《桑柔》第十章曰:維此聖人,瞻言百裡。

    維彼愚人,覆狂以喜。

    匪言不能,胡斯畏忌。

     朱熹曰:“聖人炳于幾先,所視而言者,無遠而不察。

    愚人不知禍之将至,而反狂以喜,今用事者蓋如此。

    我非不能言也,如此畏忌何哉?言王暴虐,人不敢谏也。

    ” 臣按:禍亂之至必有幾先,苟有智勇者皆能知之于未形之先,人君容受直言,彼有見者皆得以言之于上,使其知所以預備而早防之,則禍亂不作矣。

    為人上者,其尚毋使一世之人畏忌而不敢言哉。

    孟子曰:“不仁而可與言,則何亡國敗家之有。

    ”籲,不仁而可與言,尚免亡敗之禍,況未至于不仁者哉? 《左傳》:襄公十四年,師曠曰:“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為之貳(卿佐),使師保之勿使過度,是故天子有公、諸侯有卿、卿置側室(支子之官)、大夫有貳宗(宗子之副貳者)、士有朋友、庶人工商皂隸牧圉皆有親昵,以相輔佐也。

    善則賞之,過則匡之,患則救之,失則革之,自王以下各有父兄子弟以補(補其愆過)察(察其得失)其政。

    史為書(謂太史君舉則書),瞽為詩,工(樂人)誦箴谏,大夫規誨,士傳言,庶人謗,商旅于市,百工獻藝,故《夏書》曰:‘遒人以木铎徇于路,官師相規,工執藝事以谏。

    ’正月孟春,于是乎有之,谏失常也(有遒人徇路之事)。

    天之愛民甚矣,豈其使一人肆于民上,以從其淫而棄天地之性?必不然也。

    ” 臣按:師曠始曰“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終曰“天之愛民甚矣,豈其使一人肆于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