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廣陳言之路 《書益稷》:帝曰:“來,禹。

    汝亦昌言。

    ”蔡沈曰:“昌言,盛德之言。

    ” 陳栎曰:“舜、禹好善之心無窮,當時昌言滿前,舜猶渴聞不倦,方使禹亦如臯陶之昌言,此舜好善無窮之心也。

    ” 臣按:帝舜以臯陶既陳知人安民之谟,因呼禹使陳其善言。

    此可見聖人之心,未嘗自聖,世雖已治而猶有願治之心,言雖畢陳而恒有渴聞之念,此帝世所以君無失德、事無過舉而民無失所者欤。

     予違汝弼,汝無面從,退有後言。

     蔡沈曰:“違,戾也。

    言我有違戾于道,爾當弼正其失,爾無面谀以為是而背毀以為非。

    ” 呂祖謙曰:“舜非有慊而畏人之後言,非容受未至而緻人之後言,禹又非欺君而為面是背非者。

    聖人畏敬無已,惟恐過之不聞、言之不盡,故其求之之切如此。

    ” 臣按:帝舜之德、有虞之治,萬世不可加焉者也,舜之所行豈有背于道者哉?而猶求臣下之弼正,尤恐其面前或相從順而既退之後又複有言也。

    後世人主無帝舜萬分之一,己有過失惟恐臣下之有言,一有面折廷诤者斥責辄加之,甯受人之面谀而不恤人之背言,此其過惡所以益彰而治效所以不古若欤。

     《中庸》:子曰:“舜其大知也與。

    舜好問而好察迩言,隐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 朱熹曰:“舜之所以為大知者,以其不自用而取諸人也。

    迩言者淺近之言,猶必察焉,其無遺善可知。

    然于其言之未善者則隐而不宣,其善者則播而不匿,其廣大光明又如此,則人孰不樂告以善哉?兩端謂衆論不同之極緻,蓋凡物皆有兩端,如小大、厚薄之類。

    于善之中又執其兩端而量度以取中,然後用之,則其擇之審而行之至矣。

    然非在我之權度精切不差,何以與此。

    ” 孟子曰:“禹聞善言則拜,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舍己從人,樂取于人以為善。

    ” 朱熹曰:“禹拜昌言,蓋不待有過而能屈己以受天下之善。

    舜之所為又有大于禹者,善與人同,公天下之善而不為私也,己未善則無所系吝而舍以從人,人有善則不待勉強而取之于己,此善與人同之目也。

    ” 臣按:聖人之所以聖者,以其生禀聰明,能知人之所不能知;備有衆善,能有人之所不能有者也。

    帝舜不恃其知而好問察于衆人,舍己之善而樂取善于衆人,是蓋能以天下之知為知、衆人之善為善者也。

    惟其知衆人之知,是故其知愈大;有衆人之善,是故其善愈備。

    知大而善備,此聖人所以益聖,而舜所以為百王之盛帝也欤。

     《書胤征》曰:每歲孟春,遒人(宣令之官)以木铎(金口木舌,施政于時警衆之器)徇于路,官(以職言)師(以道言)相規(規正人君之得失),工(工,百工也)執藝事(技藝之事)以谏,其或不恭(不能規谏是謂不恭),邦有常刑。

     臣按:三代盛時,人君為治惟恐一行之不或謹,一事之不或舉,一臣之或非其人,鰓鰓焉以求誨于其下,非徒朝廷之上、輔弼之臣朝夕納誨、随時規谏而已也,又于每歲孟春之月使宣令之官振木铎以徇于道路之間,使夫官之有職任者、師之有道德者鹹相規正,胥教誨于其君焉。

    不特此也,于凡百工之人莫不使之執其技藝之事以谏诤于其君,如伶州鸠谏周景王之匮财罷民、匠師慶谏魯莊公之丹楹刻桷是已,蓋百工技藝之事至理存焉,理無往而不在,故言無微而可忽也。

     《說命》:爰立作相,王置諸其左右,命之曰:“朝夕納誨,以輔台(我也)德。

    ” 蔡沈曰:“此下命說之辭。

    朝夕納誨者,無時不進善言也。

    孟子曰:‘人不足與适也,政不足與間也,惟大人為能格君心之非。

    ’高宗既相說,處之以師傅之職,而又命之朝夕納誨,以輔台德,可謂知所本矣。

    ” 呂祖謙曰:“高宗見道明,故知頃刻不可無賢人之言。

    ” 若金用汝作砺,若濟巨川用汝作舟楫,若歲大旱用汝作霖雨(三日雨為霖)。

     蔡沈曰:“高宗托物以喻望說納誨之切,三語雖若一意,然一節深一節也。

    ”王安石曰:“作砺使成己,舟楫使濟難,霖雨使澤民。

    ”啟(開也)乃心,沃(灌溉也)朕心。

     蔡沈曰:“啟乃心者,開其心而無隐;沃朕心者,溉我心而厭饫。

    ” 若藥弗瞑眩(飲藥而毒謂之瞑眩),厥疾弗瘳(愈也);若跣弗視地,厥足用傷。

     蔡沈曰:“弗瞑眩,喻臣之言不苦口也;弗視地,喻我之行無所見也。

    ” 王炎曰:“己之有失,非說之苦口不能藥;己之不明,非說之開導不能行。

    ” 臣按:高宗爰立傅說作相,置諸其左右,未遑他事,首命之以朝夕納誨以輔己德,可謂知所本矣。

    置之于左右,是欲說無處而不在也;誨之于朝夕,是欲說無時而不言也。

    望之切至,喻之以金之砺、川之舟楫、大旱之霖雨,以見己之必資于相臣之納誨,其切有如此者。

    然猶以物為比也,至若譬之以苦口之藥、跣足之行,則又以身之所病、足之所傷者為喻,其望于說者益切矣。

    然猶以形言也,至其所謂啟心、沃心之言,是欲君臣之間心心相契,有如土壤之焦而受江河之潤,其漸涵浸漬而入,有莫知其所以然而然者矣。

    高宗求誨于相臣其切如此,此其所以嘉靖殷邦而為三代之令王也欤。

     說複于王曰:“惟木從繩則正,後從谏則聖。

    後克聖,臣不命其承,疇(誰也)敢不祗若王之休命?” 蔡沈曰:“木從繩喻後從谏,明谏之決不可不受也。

    然高宗當求受言于己,不必責進言于臣。

    君果從谏,臣雖不命猶且承之,況命之如此,誰敢不敬順其美命乎?” 臣按:此乃傅說答高宗納誨之命言之也。

    先儒有言,從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