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下之渙。
” 朱熹曰:“陽剛中正以居尊位,當渙之時能散其號令,則可以濟渙而無咎矣。
九五巽體有號令之象,汗謂如汗之出而不反也。
” 又曰:“渙汗其大號,號令當教如汗之出千毛百竅中迸散出來,人君之號令當出乎人君之中心,由中而外、由近而遠,雖至幽至遠之處無不被而及之,亦猶人身之汗出乎中而浹於四體也。
” 臣按:人君當人心渙散之時而欲收之,非有大號令不可也。
故當渙之時,必有號令之頒如身之出汗,無處而不浹洽,然後可以免咎也。
觀唐德宗奉天、宋高宗中興二詔可驗矣。
《書多方》:周公曰:“王若曰猷告爾四國多方。
” 呂祖謙曰:“先曰‘周公曰’而複曰‘王若曰’何也?明周公傳王命而非周公之命也。
遍告四方者何也?殷奄(即淮夷之一種)屢叛,驅扇者廣,今雖平殄,譬諸餘邪遺疾猶或在肺腑間,恐或有時而發也,故渙發大號,曆敘天命之功、前代之事、征誅安集之本末,俾四方鹹與聞之,大破群疑,深絕亂根,蓋本於是。
兵寢刑措者四十餘年,其亦訓誥之助歟。
” 臣按:後世人臣代傳王言蓋本諸此。
國家不幸而有刑討征誅之事,在可否之間、涉形似之疑者,必須明白詳悉頒布天下,使人心曉然知吾意向之所在,因其情而定其罪,隨其罪而加以刑,蓋有不得已焉者。
如此則群疑釋而人心服,亂根永絕而國是明著矣。
《周官》:王曰:“嗚呼,凡我有官君子,欽乃攸司,慎乃出令,令出惟行,弗惟反。
以公滅私,民其允懷。
” 蔡沈曰:“反者,令出不可行而壅逆之謂,言敬汝所主之職,謹汝所出之令,令出欲其行,不欲其壅逆而不行也。
以天下之公理滅一己之私情,則令行而民莫不敬信懷服矣。
” 臣按:令之大者固出於君,而百司庶府下其教條於其屬亦令也。
故成王既訓迪百官,而又合其尊卑大小而同訓之焉。
夫朝廷之政由上而行之於下,由內而行之於外,必假命令以達之,於其未出之前必須謹審詳度,知其必可行而無弊然後出之。
既出之後必欲其通行而無礙,不至於壅塞而反逆可也。
然其所出之令一惟以公理而滅私情,然後可行而不反,苟或私勝而公微,則將反逆而不可行矣,又何以使民鹹敬信而懷服也哉? 《詩大雅抑》之篇曰:訏(大也)謨(謀也)定命(號令也),遠猶(圖也)辰(時也)告。
朱熹曰:“訏謨,大謀也。
大謀,謂不為一身之謀而有天下之慮也。
定,審定不改易也。
遠謀,謂不為一時之計而為長久之規也。
辰告,謂以時播告也。
” 臣按:人君欲示訓於四方也,必廣大其謀謨,不為一身而必為天下無終窮之慮;審定其號令,不敢輕易而必為一定不可易之製。
於是乎長慮卻顧,深思遠圖,稽其所終所蔽,益之損之,與時宜之,必可為久遠之規,然後以時而播告之焉。
如此,則夫號令之頒、圖惟之事永永無弊,施之於一時者可以為法於百世矣。
後世世主淺謀輕舉,容易發為號令,可言而不可行者多矣,縱有可行,亦惟可用於一時,不可詒之於久遠。
於是朝更夕改,民不知所遵守,是以號令之頒,民視之以為泛常,一旦遇夫倉猝之變,有所補偏救急,而下人不知其所以而往往至於不可救藥。
籲,可不謹哉! 《春秋穀梁傳》曰:為天下主者天也,繼天者君也,君之所存者命也。
為人臣而侵其君之命而用之,是不臣也;為人君而失其命,是不君也。
君不君、臣不臣,此天下所以傾也。
臣按:君代天出命者也,臣代君行命者也。
君出命固不可違天之道,臣行命亦不可侵君之事。
苟臣侵君之事則君失其命矣,君失其命則不足以繼天而君非君矣,臣侵君命則不知以事君而臣非臣矣。
人君繼天以出治,恒必兢兢業業,敬以存心,明以燭理,剛以製欲,則臣下知所凜畏而不敢侵吾之事,而吾所以繼天道而主天下者,其威命不至旁落而下移矣。
《禮記》:王言如絲,其出如綸;王言如綸,其出如綍。
臣按:王者之言,其在中也惟細如絲而已,及其出也乃如宛轉繩之大焉;其初出也僅大如綸而已,及其出而益遠也,乃如引棺之大索焉。
所以然者,良以人君居九重之上為萬方之主,一言一話在人君雖若甚微者,及其施之於外,天下之人仰之如
” 朱熹曰:“陽剛中正以居尊位,當渙之時能散其號令,則可以濟渙而無咎矣。
九五巽體有號令之象,汗謂如汗之出而不反也。
” 又曰:“渙汗其大號,號令當教如汗之出千毛百竅中迸散出來,人君之號令當出乎人君之中心,由中而外、由近而遠,雖至幽至遠之處無不被而及之,亦猶人身之汗出乎中而浹於四體也。
” 臣按:人君當人心渙散之時而欲收之,非有大號令不可也。
故當渙之時,必有號令之頒如身之出汗,無處而不浹洽,然後可以免咎也。
觀唐德宗奉天、宋高宗中興二詔可驗矣。
《書多方》:周公曰:“王若曰猷告爾四國多方。
” 呂祖謙曰:“先曰‘周公曰’而複曰‘王若曰’何也?明周公傳王命而非周公之命也。
遍告四方者何也?殷奄(即淮夷之一種)屢叛,驅扇者廣,今雖平殄,譬諸餘邪遺疾猶或在肺腑間,恐或有時而發也,故渙發大號,曆敘天命之功、前代之事、征誅安集之本末,俾四方鹹與聞之,大破群疑,深絕亂根,蓋本於是。
兵寢刑措者四十餘年,其亦訓誥之助歟。
” 臣按:後世人臣代傳王言蓋本諸此。
國家不幸而有刑討征誅之事,在可否之間、涉形似之疑者,必須明白詳悉頒布天下,使人心曉然知吾意向之所在,因其情而定其罪,隨其罪而加以刑,蓋有不得已焉者。
如此則群疑釋而人心服,亂根永絕而國是明著矣。
《周官》:王曰:“嗚呼,凡我有官君子,欽乃攸司,慎乃出令,令出惟行,弗惟反。
以公滅私,民其允懷。
” 蔡沈曰:“反者,令出不可行而壅逆之謂,言敬汝所主之職,謹汝所出之令,令出欲其行,不欲其壅逆而不行也。
以天下之公理滅一己之私情,則令行而民莫不敬信懷服矣。
” 臣按:令之大者固出於君,而百司庶府下其教條於其屬亦令也。
故成王既訓迪百官,而又合其尊卑大小而同訓之焉。
夫朝廷之政由上而行之於下,由內而行之於外,必假命令以達之,於其未出之前必須謹審詳度,知其必可行而無弊然後出之。
既出之後必欲其通行而無礙,不至於壅塞而反逆可也。
然其所出之令一惟以公理而滅私情,然後可行而不反,苟或私勝而公微,則將反逆而不可行矣,又何以使民鹹敬信而懷服也哉? 《詩大雅抑》之篇曰:訏(大也)謨(謀也)定命(號令也),遠猶(圖也)辰(時也)告。
朱熹曰:“訏謨,大謀也。
大謀,謂不為一身之謀而有天下之慮也。
定,審定不改易也。
遠謀,謂不為一時之計而為長久之規也。
辰告,謂以時播告也。
” 臣按:人君欲示訓於四方也,必廣大其謀謨,不為一身而必為天下無終窮之慮;審定其號令,不敢輕易而必為一定不可易之製。
於是乎長慮卻顧,深思遠圖,稽其所終所蔽,益之損之,與時宜之,必可為久遠之規,然後以時而播告之焉。
如此,則夫號令之頒、圖惟之事永永無弊,施之於一時者可以為法於百世矣。
後世世主淺謀輕舉,容易發為號令,可言而不可行者多矣,縱有可行,亦惟可用於一時,不可詒之於久遠。
於是朝更夕改,民不知所遵守,是以號令之頒,民視之以為泛常,一旦遇夫倉猝之變,有所補偏救急,而下人不知其所以而往往至於不可救藥。
籲,可不謹哉! 《春秋穀梁傳》曰:為天下主者天也,繼天者君也,君之所存者命也。
為人臣而侵其君之命而用之,是不臣也;為人君而失其命,是不君也。
君不君、臣不臣,此天下所以傾也。
臣按:君代天出命者也,臣代君行命者也。
君出命固不可違天之道,臣行命亦不可侵君之事。
苟臣侵君之事則君失其命矣,君失其命則不足以繼天而君非君矣,臣侵君命則不知以事君而臣非臣矣。
人君繼天以出治,恒必兢兢業業,敬以存心,明以燭理,剛以製欲,則臣下知所凜畏而不敢侵吾之事,而吾所以繼天道而主天下者,其威命不至旁落而下移矣。
《禮記》:王言如絲,其出如綸;王言如綸,其出如綍。
臣按:王者之言,其在中也惟細如絲而已,及其出也乃如宛轉繩之大焉;其初出也僅大如綸而已,及其出而益遠也,乃如引棺之大索焉。
所以然者,良以人君居九重之上為萬方之主,一言一話在人君雖若甚微者,及其施之於外,天下之人仰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