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則上無道揆、下無法守,其底于滅亡也。
宜哉,先儒有言,道者君天下之本,紀綱者維持天下之具。
臣竊以為,所以立道而維持其紀綱者,修德又其本也。
人君誠能修德以立道,立道以正天下之紀綱,則可以保祖宗之基業,诒子孫之遠謀矣。
《詩大雅棫樸》之篇曰:勉勉我王,綱紀四方。
朱熹曰:“凡網罟張之為綱,理之為紀,言文王之德有以振作綱紀,天下之人而人歸之。
”又曰:“‘勉勉我王,綱紀四方’,都在他線索内,牽着便動。
” 臣按:此詩乃周人詠歌文王能振作人才之意。
上文有曰“周王壽考,遐不作人”,先儒謂綱紀即作人之意也。
商之末世士氣卑弱甚矣,文王以壽考之年鼓舞振動之于上,使之奮發踴躍之于下,于是四方之人彬彬濟濟,鹹在乎文王變化鼓舞之中,有如舉網之綱衆目自随之而振動,是則所謂勉勉不已之我王,有以為四方人才之綱紀也。
是以卑弱之氣變而盛大,頹靡之勢起而植立,賢才于是乎奮庸,政事于是乎修舉。
由是以觀,可見人君為治之道在立紀綱,立紀綱在作人才,人才作于國中則綱紀張于四外,此人君為治所以貴乎勉勉不已也。
《假樂》之詩曰:威儀抑抑(密也),德音秩秩(有常也)。
無怨無惡,率由群匹(類也,謂盡用衆賢)。
受福無疆(成王在上,受福無已),四方之綱(總持四方之大綱)。
之綱(謂大綱)之紀(謂小紀),燕(安也)及朋友(朋友者,合百辟、卿士言之也)。
百辟卿士(内之百辟,外之卿士),媚于天子(皆盡媚愛天子之心)。
不解于位(不敢懈怠于職位),民之攸暨(暨,息也)。
朱熹曰:“言有威儀聲譽之美,又能無私怨惡以任衆賢,是以能受無疆之福,為四方之綱。
又言人君能綱紀四方,而臣下賴之以安,則百辟、卿士媚而愛之,維欲不解于位以為民所安息也。
” 又曰:“四方之綱即繼之曰之綱之紀,蓋張之為綱、理之為紀,下面百辟、卿士至于庶民皆賴君以為綱。
所謂不解于位者,蓋欲綱常張而不弛也。
” 黃<禾熏>曰:“上四句即所以為綱之道也。
是故元氣不存,雖盛且壯不足為一身之福;綱紀不立,雖強且富不足為人君之福。
詩人以無疆之福祝其子孫而繼之曰四方之綱,又繼之曰之綱之紀,其意不亦淵乎。
” 臣按:先儒謂君燕其臣、臣媚其君,此上下交而為泰之時也。
所以然者,其道本諸身、征諸庶民,永終譽于天下而無厭無斁,所持循者率皆匹類之所同然,是以德備諸己而福集厥躬,标準立于上,法則示乎下,而有以為四方之綱,而東西南北之人莫不于是總攝維系之,而皆歸附趣向之不容渙散矣。
然不徒其大者有以為大事之綱,而其小者亦有以為小事之紀,張之理之,無或緩弛,無或渙散,皆足以垂憲而作則焉。
綱紀既立,自然德澤禮節,有以延及夫群匹庶類,凡夫心志同而意氣合者皆賴之以得其安矣。
既賴之以得其安,則所安者心孚而意契,感恩而思報,鹹知所以媚愛于上,上下之情綢缪如一,有如《易》所謂上下交而志同者,豈非地天交泰之時乎。
夫既泰矣,然又何憂之有哉?憂乎怠荒而已。
此所以終于“不解于位,民之攸暨”也。
蓋不解于位則其綱常張而不弛,非特百辟、卿士賴以為安,群黎百姓亦得以休息而福之,在君身者且将永永有無疆之休矣。
由是觀之,德之在身為威儀,發于外為聲譽,德乎德乎,其立紀綱之根本,而所謂不解者又其保紀綱之節度乎。
唐韓愈曰:“善醫者不視人之瘠肥,察其脈之病否而已矣;善計天下者不視天下之安危,察其紀綱之理亂而已矣。
天下者人也,安危者肥瘠也,紀綱者脈也,脈不病雖瘠不害,脈病而肥者死矣。
通于此說者,其知所以為天下乎!夏、殷、周之衰也,諸侯作而戰伐日行矣,傳數十王而天下不傾者,紀綱存焉耳。
秦之王天下也,無分勢于諸侯,聚兵而焚之,傳二世而天下傾者,紀綱亡焉耳。
是故四肢雖無故不足恃也,脈而已矣;四海雖無事不足矜也,紀綱而已矣。
” 宋儒朱熹告其君曰:“四海之廣,兆民至衆,人各有意欲行其私,而善為治者乃能總攝而整齊之,使之各循其理而莫敢不如吾志之所欲者,則以先有綱紀以持之于上也。
何謂綱紀?辨賢否以定上下之分,核功罪以公賞罰之施也。
然綱紀之所以振,則以宰執秉持而不敢失、台谏補察而無所私,人主又以其大公至正之心恭己于上而照臨之,是以賢者必上、不肖者必下,有功者必賞、有罪者必刑,而萬事之統無所阙也。
紀綱既正,則天下之人各自矜奮,更相勸勉以去惡而從善,蓋不待黜陟、賞罰一一加于其身而禮義之風、廉恥之俗已丕變矣。
惟至公之道不行于上,是以宰執、台谏有不得人,黜陟、刑賞多出私意,而天下之俗遂至于靡然,不知名節行檢之可貴,而惟阿谀軟熟、奔競交結之為務,一有端言正色于其間,則群譏衆排必使無所容于斯世而後已。
苟非斷自聖志、灑濯其心而有以大警敕之,使小大之臣各舉其職以明黜陟、以信刑賞,則何以振已頹之綱紀哉?” 又曰:“人君為治之本在乎正心術以立紀綱。
所謂綱者猶網之有綱也,所謂紀者猶絲之有紀也(朱子此解紀字與《詩集傳》誠不同),網無綱則不能以自張,絲無紀則不能以自理。
故一家則有一家之綱紀,一國則有一國之綱紀,若乃鄉總于縣,縣總于州,州總于諸路,諸路總于台省,台省總于宰相,而宰相兼統衆職,以與天子相可否而出政令,此則天下之綱紀也。
然而綱紀不能以自立,必人主之心術公平正大,無偏黨反側之私,然後綱紀有所系而立;君心不能以自正,必親賢臣、遠小人,講明義理之歸,閉塞私邪之路,然後乃可得而正也。
” 又曰:“一二近習之臣,上則蠱惑陛下之心志,使其不信先王之大道而悅于功利之卑說,不樂莊士之谠言而安于私甗之鄙态;下則招集士大夫之嗜利無恥者,文武彙分各入其門,所喜則陰為引援、擢寘清顯,所惡則密行訾毀、公肆擠排。
交通貨賂,所盜者皆陛下之财;命卿置将,所竊者皆陛下之柄。
宰相、師保、賓友、谏诤之臣或反出入其門牆、承望其風旨,勢成威立,中外靡然向之,使陛下之号令、黜陟不複出于朝廷而出于此一二人之門,名為陛下之獨斷,而實此一二人者陰執其柄,蓋其所壞非獨壞陛下之紀綱而已,乃并與陛下所以立綱紀者而壞之焉。
” 臣按:自古儒臣論為治之綱紀,莫切于唐韓愈、宋朱熹,而熹之所以告其君者尤為切至焉。
伏望明主留神省察,奮發剛斷,一正宸心,斥遠奸邪,建立綱紀以幸四海困窮之民,如熹之所以望其君者,臣尤不勝大願。
以上正綱紀之常 ▲定名分之等 《易履》大象曰:上天下澤,履。
君子以辯上下、定民志。
程頤曰:“天在上、澤在下,天下之正理也,人之所履當如是。
君子觀《履》之象以辯别上下之分,以定其民志,夫上下之分明然後民志有定,民志定然後可以言治,民志不定天下不可得而治也。
古之時公、卿、大夫而下,位各稱其德,終身居之得其分也。
位未稱德則君舉而進之士,修其學,學至而君求之,皆非有預于己也。
農、工、商、賈勤其事而所享有限,故皆有定志而天下之心可一。
後世自庶士至于公卿日志于尊榮,農工商賈日志于富侈,億兆之心交骛于利,天下紛然,如之何其可一也?欲其不亂難矣,此由上下無定志也。
君子觀《履》之象而分辯上下,使各當其分以定民之心志也。
” 《書說命》曰:明王奉若天道,建邦(建諸侯之邦于外)設都(設天子之都于内),樹後王(天子)君公(諸侯),承以大夫師長。
臣按:名分之等乃天下自然之理,高卑有不易之位,上下有一定之分,皆非人力私意之所為者也。
觀《易》之辯上下、定民志法乎上天下澤自然之象,《書
宜哉,先儒有言,道者君天下之本,紀綱者維持天下之具。
臣竊以為,所以立道而維持其紀綱者,修德又其本也。
人君誠能修德以立道,立道以正天下之紀綱,則可以保祖宗之基業,诒子孫之遠謀矣。
《詩大雅棫樸》之篇曰:勉勉我王,綱紀四方。
朱熹曰:“凡網罟張之為綱,理之為紀,言文王之德有以振作綱紀,天下之人而人歸之。
”又曰:“‘勉勉我王,綱紀四方’,都在他線索内,牽着便動。
” 臣按:此詩乃周人詠歌文王能振作人才之意。
上文有曰“周王壽考,遐不作人”,先儒謂綱紀即作人之意也。
商之末世士氣卑弱甚矣,文王以壽考之年鼓舞振動之于上,使之奮發踴躍之于下,于是四方之人彬彬濟濟,鹹在乎文王變化鼓舞之中,有如舉網之綱衆目自随之而振動,是則所謂勉勉不已之我王,有以為四方人才之綱紀也。
是以卑弱之氣變而盛大,頹靡之勢起而植立,賢才于是乎奮庸,政事于是乎修舉。
由是以觀,可見人君為治之道在立紀綱,立紀綱在作人才,人才作于國中則綱紀張于四外,此人君為治所以貴乎勉勉不已也。
《假樂》之詩曰:威儀抑抑(密也),德音秩秩(有常也)。
無怨無惡,率由群匹(類也,謂盡用衆賢)。
受福無疆(成王在上,受福無已),四方之綱(總持四方之大綱)。
之綱(謂大綱)之紀(謂小紀),燕(安也)及朋友(朋友者,合百辟、卿士言之也)。
百辟卿士(内之百辟,外之卿士),媚于天子(皆盡媚愛天子之心)。
不解于位(不敢懈怠于職位),民之攸暨(暨,息也)。
朱熹曰:“言有威儀聲譽之美,又能無私怨惡以任衆賢,是以能受無疆之福,為四方之綱。
又言人君能綱紀四方,而臣下賴之以安,則百辟、卿士媚而愛之,維欲不解于位以為民所安息也。
” 又曰:“四方之綱即繼之曰之綱之紀,蓋張之為綱、理之為紀,下面百辟、卿士至于庶民皆賴君以為綱。
所謂不解于位者,蓋欲綱常張而不弛也。
” 黃<禾熏>曰:“上四句即所以為綱之道也。
是故元氣不存,雖盛且壯不足為一身之福;綱紀不立,雖強且富不足為人君之福。
詩人以無疆之福祝其子孫而繼之曰四方之綱,又繼之曰之綱之紀,其意不亦淵乎。
” 臣按:先儒謂君燕其臣、臣媚其君,此上下交而為泰之時也。
所以然者,其道本諸身、征諸庶民,永終譽于天下而無厭無斁,所持循者率皆匹類之所同然,是以德備諸己而福集厥躬,标準立于上,法則示乎下,而有以為四方之綱,而東西南北之人莫不于是總攝維系之,而皆歸附趣向之不容渙散矣。
然不徒其大者有以為大事之綱,而其小者亦有以為小事之紀,張之理之,無或緩弛,無或渙散,皆足以垂憲而作則焉。
綱紀既立,自然德澤禮節,有以延及夫群匹庶類,凡夫心志同而意氣合者皆賴之以得其安矣。
既賴之以得其安,則所安者心孚而意契,感恩而思報,鹹知所以媚愛于上,上下之情綢缪如一,有如《易》所謂上下交而志同者,豈非地天交泰之時乎。
夫既泰矣,然又何憂之有哉?憂乎怠荒而已。
此所以終于“不解于位,民之攸暨”也。
蓋不解于位則其綱常張而不弛,非特百辟、卿士賴以為安,群黎百姓亦得以休息而福之,在君身者且将永永有無疆之休矣。
由是觀之,德之在身為威儀,發于外為聲譽,德乎德乎,其立紀綱之根本,而所謂不解者又其保紀綱之節度乎。
唐韓愈曰:“善醫者不視人之瘠肥,察其脈之病否而已矣;善計天下者不視天下之安危,察其紀綱之理亂而已矣。
天下者人也,安危者肥瘠也,紀綱者脈也,脈不病雖瘠不害,脈病而肥者死矣。
通于此說者,其知所以為天下乎!夏、殷、周之衰也,諸侯作而戰伐日行矣,傳數十王而天下不傾者,紀綱存焉耳。
秦之王天下也,無分勢于諸侯,聚兵而焚之,傳二世而天下傾者,紀綱亡焉耳。
是故四肢雖無故不足恃也,脈而已矣;四海雖無事不足矜也,紀綱而已矣。
” 宋儒朱熹告其君曰:“四海之廣,兆民至衆,人各有意欲行其私,而善為治者乃能總攝而整齊之,使之各循其理而莫敢不如吾志之所欲者,則以先有綱紀以持之于上也。
何謂綱紀?辨賢否以定上下之分,核功罪以公賞罰之施也。
然綱紀之所以振,則以宰執秉持而不敢失、台谏補察而無所私,人主又以其大公至正之心恭己于上而照臨之,是以賢者必上、不肖者必下,有功者必賞、有罪者必刑,而萬事之統無所阙也。
紀綱既正,則天下之人各自矜奮,更相勸勉以去惡而從善,蓋不待黜陟、賞罰一一加于其身而禮義之風、廉恥之俗已丕變矣。
惟至公之道不行于上,是以宰執、台谏有不得人,黜陟、刑賞多出私意,而天下之俗遂至于靡然,不知名節行檢之可貴,而惟阿谀軟熟、奔競交結之為務,一有端言正色于其間,則群譏衆排必使無所容于斯世而後已。
苟非斷自聖志、灑濯其心而有以大警敕之,使小大之臣各舉其職以明黜陟、以信刑賞,則何以振已頹之綱紀哉?” 又曰:“人君為治之本在乎正心術以立紀綱。
所謂綱者猶網之有綱也,所謂紀者猶絲之有紀也(朱子此解紀字與《詩集傳》誠不同),網無綱則不能以自張,絲無紀則不能以自理。
故一家則有一家之綱紀,一國則有一國之綱紀,若乃鄉總于縣,縣總于州,州總于諸路,諸路總于台省,台省總于宰相,而宰相兼統衆職,以與天子相可否而出政令,此則天下之綱紀也。
然而綱紀不能以自立,必人主之心術公平正大,無偏黨反側之私,然後綱紀有所系而立;君心不能以自正,必親賢臣、遠小人,講明義理之歸,閉塞私邪之路,然後乃可得而正也。
” 又曰:“一二近習之臣,上則蠱惑陛下之心志,使其不信先王之大道而悅于功利之卑說,不樂莊士之谠言而安于私甗之鄙态;下則招集士大夫之嗜利無恥者,文武彙分各入其門,所喜則陰為引援、擢寘清顯,所惡則密行訾毀、公肆擠排。
交通貨賂,所盜者皆陛下之财;命卿置将,所竊者皆陛下之柄。
宰相、師保、賓友、谏诤之臣或反出入其門牆、承望其風旨,勢成威立,中外靡然向之,使陛下之号令、黜陟不複出于朝廷而出于此一二人之門,名為陛下之獨斷,而實此一二人者陰執其柄,蓋其所壞非獨壞陛下之紀綱而已,乃并與陛下所以立綱紀者而壞之焉。
” 臣按:自古儒臣論為治之綱紀,莫切于唐韓愈、宋朱熹,而熹之所以告其君者尤為切至焉。
伏望明主留神省察,奮發剛斷,一正宸心,斥遠奸邪,建立綱紀以幸四海困窮之民,如熹之所以望其君者,臣尤不勝大願。
以上正綱紀之常 ▲定名分之等 《易履》大象曰:上天下澤,履。
君子以辯上下、定民志。
程頤曰:“天在上、澤在下,天下之正理也,人之所履當如是。
君子觀《履》之象以辯别上下之分,以定其民志,夫上下之分明然後民志有定,民志定然後可以言治,民志不定天下不可得而治也。
古之時公、卿、大夫而下,位各稱其德,終身居之得其分也。
位未稱德則君舉而進之士,修其學,學至而君求之,皆非有預于己也。
農、工、商、賈勤其事而所享有限,故皆有定志而天下之心可一。
後世自庶士至于公卿日志于尊榮,農工商賈日志于富侈,億兆之心交骛于利,天下紛然,如之何其可一也?欲其不亂難矣,此由上下無定志也。
君子觀《履》之象而分辯上下,使各當其分以定民之心志也。
” 《書說命》曰:明王奉若天道,建邦(建諸侯之邦于外)設都(設天子之都于内),樹後王(天子)君公(諸侯),承以大夫師長。
臣按:名分之等乃天下自然之理,高卑有不易之位,上下有一定之分,皆非人力私意之所為者也。
觀《易》之辯上下、定民志法乎上天下澤自然之象,《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