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為總論朝廷之政,蓋以遵聖祖之制,以見今日朝廷為政之大要,其綱領在此也。
伏願皇上重六部之職,簡卿佐之任,以為朝廷出政之本。
其未用也慎于選擇,不勝任也亟罷之,其既任也專于委注,能舉職也久任之,則治古之治不難複矣。
臣不勝惓惓。
《禮記》: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
故禮以道其志,樂以和其聲,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禮、樂、刑、政其極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又曰:禮節民心,樂和民聲,政以行之,刑以防之。
禮、樂、刑、政四達而不悖,則王道備矣。
臣按:禮樂者刑政之本,刑政者禮樂之輔,古之帝王所以同民心、出治道,使天下如一家、中國如一人者,不過舉此四者措之而已,是則所謂修道之教,王者之道,治天下之大經、大法者也。
夫有大中之制以節民之心志,有至和之節以和民之聲音,行此禮樂之道則有法制、禁令,防此禮樂之失則有刑罰、憲度。
始也治道由此而出,終也王道因此而備。
禮也,樂也,政與刑也,其用在天下,其本在朝廷,後之有天下國家者其尚端出治之本、備王道之制,而又為維持防範之具,使之四達于當時,通行于天下,其為治也孰加焉? 《論語》:子曰:“道(猶引導,謂先之也)之以政(謂法制、禁令),齊(所以一之也)之以刑,民免而無恥(謂苟免刑罰,無所羞愧)。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謂制度、品節),有恥且格(格,緻也,謂民恥于不善而又有以至于善)。
” 朱熹曰:“政者為治之具,刑者輔治之法,德禮則所以出治之本,而德又禮之本也。
此其相為終始,雖不可以偏廢,然政刑能使民遠罪而已,德禮之效則有以使民日遷善而不自知,故治民者不可徒恃其末(謂政刑),又當深探其本(謂德禮)也。
” 臣按:德禮政刑四者,凡經書所論為治之道皆不外乎此。
孔子分政刑德禮以為二,而言其效有淺深;朱熹則合德禮政刑為一,而言其事相為終始,要之,聖賢之言互相發也。
夫人君為治固在修德以為化民之本,然人非一人、地非一地,人所禀有偏全,地所至有遠近。
既化以德而有不一者,須必有禮以一之,然後吾之德化可行焉;苟導之而不從、化之而不齊,非有法制、禁令又不可也。
法制以示之于前,禁令以約之于後,彼猶悖禮而梗化,則刑罰之加烏可少哉!孟子曰:“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有政刑而無德禮,是謂徒法;有德禮而無政刑,是謂徒善。
為政之道于斯四者,誠不可以缺一者也。
孔子論治之言散見于經籍者多矣,總論為治之要皆莫出于斯。
宋朱熹告其君曰:“四海之利病系斯民之休戚,斯民之休戚系守令(今之知府、知州、知縣)之賢否,然而監司者(今之布政、按察司官)守令之綱也,朝廷者監司之本也,欲斯民之皆得其所本原之地亦在乎朝廷而已。
人君欲監司之皆得其人,事之利病所以為民之休戚者皆得上聞,惟以正朝廷為先務,而正朝廷之具豈有大于用賢才也,然其才之所長者不同,則任之所宜者亦異。
願陛下于其大者使之贊元經體以亮天工,于其細者使之居官任職以熙庶績,能外事者使任典戎幹方之責,明治體者使備拾遺補過之官,又使之各舉所知布之列位,以共圖天下之事。
使疏而賢者雖遠不遺,親而否者雖迩必棄,毋主先入以緻偏聽獨任之譏,毋笃私恩以犯示人不廣之戒,進退取舍惟公論之所在是稽,則朝廷正而内外遠近莫敢不一于正矣。
監司得其人而後列郡之得失可得而知,郡守得其人而後屬縣之治否可得而察,重其任以責其成,舉其善而懲其惡,夫如是,則事之所謂利、民之所謂休将無所不舉,事之所謂病、民之所謂戚将無所不除。
” 臣按:朱熹此言雖為當時時君而發,然其所謂欲斯民之得所本原之地在乎朝廷,而以用賢才為正朝廷之具,必使内外大小之職進退取舍惟公論之所在是稽,則朝廷正而内外遠近莫敢不一于正,其言詳悉周備。
其間所謂稽公論一語尤為切要,伏願聖明留意。
以上總論朝廷之政。
臣聞宋儒朱熹有言,天子至尊無上,其居處則内有六寝、六宮,外有三朝、五門,其嫔禦、侍衛、飲食、衣服、貨賄之官皆領于冢宰,其冕弁、車旗、宗祝、巫史、蔔筮、瞽侑之官皆領于宗伯,有師以道之教訓,有傅以傅其德義,有保以保其身體,有師氏以美诏之,有保氏以谏其惡,前有疑後有丞,左有輔右有弼,其侍禦、仆從罔非正人,以旦夕承弼厥辟,出入起居罔有不欽,發号施令罔有不臧,在輿有旅贲之規(旅贲,勇士,掌執戈盾夾車而趨),位甯有官師之典(門屏之間謂之甯),倚幾有訓誦之谏(工師所誦之詞書之于幾也),居寝有暬禦之規({執曰},近也),臨事有瞽史之道,宴居有工師之誦,史為書(太史君舉則書),瞽為詩,工誦箴谏,大夫規誨,士傳言,庶人謗,商旅于市(旅,陳也),百工獻藝(獻其技藝以喻政事),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禦瞽幾聲之上下(幾,察也,謂察樂聲),不幸而至于有過,則又有争臣七人面折廷争以正救之。
蓋所以養之之備至于如此,是以恭己南面,中心無為以守至正,而貌之恭足以作肅,言之從足以作乂,視之明足以作哲,聽之聰足以作謀,思之睿足以作聖,然後能以八柄馭群臣(一曰爵,二曰祿,三曰予,四曰置,五曰生,六曰奪,七曰廢,八曰誅),以八統馭萬民(一曰親親,二曰敬故,三曰進賢,四曰使能,五曰保庸,六曰尊貴,七曰達吏,八曰禮賓),而賞無不慶、刑無不威、遠無不至、迩無不服。
傳說所謂奉若天道,建邦設都,樹後王君公,承以大夫師長,不惟逸豫,惟以亂民;武王所謂亶聰明作元後,元後作民父母,所謂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其克相上帝,寵綏四方;箕子所謂皇建其有極,斂時五福,用敷錫厥庶民,惟時厥庶民于汝極,錫汝保極;董子所謂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萬民,正萬民以正四方者,正謂此也。
熹之茲言,所以論人君為治之道無複餘蘊,凡夫愚臣所輯“正朝廷”六條之事皆備其中,謹備載于篇以獻。
伏惟聖明留神觀省,先正朝廷以為治平之根本,然後推類以盡其餘,臣不勝大願。
▲正綱紀之常 《禮記》曰:聖人作為父子、君臣,以為紀綱。
紀綱既正,天下大定。
漢匡衡曰:“‘窈窕淑女,君子好仇’,此紀綱之首、王教之端也。
” 《白虎通》曰:三綱,君臣、父子、夫婦也。
六紀,諸父、兄弟、族人、諸舅、師長、朋友也。
綱張也,紀理也,大綱小紀所以張理上下、整齊人道也(詳見前編)。
臣按:綱紀二字并言始見于《五子之歌》,再見于《詩棫樸》《假樂》之篇。
大約以網罟為喻,綱謂網之大繩,紀謂網中絲縷之目,張其大者是之謂綱,理其小者是之謂紀,譬則朝廷之行事,舉其大者則小者自随,貴乎能振肅之而已,不然則有廢而不舉之處,一切頹堕而不可為矣,是則紀綱之喻也。
然所謂綱紀者蓋亦多端,而在人倫者尤為重焉。
是故人君為治,欲正天下之紀綱先正一家之紀綱,家之紀綱倫理是也,倫理既正則天下之事如挈綱然,一綱既張而萬目之井然者各得其理矣。
臣于“正朝廷”下舉家之倫理以為紀綱之首者,原其本也。
《書五子之歌》(太康逸遊失其國,其弟五人述大禹之戒以作歌)其三曰:惟彼陶唐(帝堯也),有此冀方(堯所都),今失厥道,亂其紀綱,乃底滅亡。
蔡沈曰:“堯、舜、禹相授一道以有天下,今太康失其道而紊亂其紀綱,以緻滅亡也。
” 臣按:道者,天下古今所共由之理,大中至正之極。
堯傳之舜,舜傳之禹,禹傳之啟,以诒厥子孫者也。
太康以逸豫滅厥德,則失其祖父所傳之道,所傳之道既失,則凡其政令之所行大之為綱、小之為紀者鹹紊亂矣,紀綱既亂
伏願皇上重六部之職,簡卿佐之任,以為朝廷出政之本。
其未用也慎于選擇,不勝任也亟罷之,其既任也專于委注,能舉職也久任之,則治古之治不難複矣。
臣不勝惓惓。
《禮記》: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
故禮以道其志,樂以和其聲,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禮、樂、刑、政其極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又曰:禮節民心,樂和民聲,政以行之,刑以防之。
禮、樂、刑、政四達而不悖,則王道備矣。
臣按:禮樂者刑政之本,刑政者禮樂之輔,古之帝王所以同民心、出治道,使天下如一家、中國如一人者,不過舉此四者措之而已,是則所謂修道之教,王者之道,治天下之大經、大法者也。
夫有大中之制以節民之心志,有至和之節以和民之聲音,行此禮樂之道則有法制、禁令,防此禮樂之失則有刑罰、憲度。
始也治道由此而出,終也王道因此而備。
禮也,樂也,政與刑也,其用在天下,其本在朝廷,後之有天下國家者其尚端出治之本、備王道之制,而又為維持防範之具,使之四達于當時,通行于天下,其為治也孰加焉? 《論語》:子曰:“道(猶引導,謂先之也)之以政(謂法制、禁令),齊(所以一之也)之以刑,民免而無恥(謂苟免刑罰,無所羞愧)。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謂制度、品節),有恥且格(格,緻也,謂民恥于不善而又有以至于善)。
” 朱熹曰:“政者為治之具,刑者輔治之法,德禮則所以出治之本,而德又禮之本也。
此其相為終始,雖不可以偏廢,然政刑能使民遠罪而已,德禮之效則有以使民日遷善而不自知,故治民者不可徒恃其末(謂政刑),又當深探其本(謂德禮)也。
” 臣按:德禮政刑四者,凡經書所論為治之道皆不外乎此。
孔子分政刑德禮以為二,而言其效有淺深;朱熹則合德禮政刑為一,而言其事相為終始,要之,聖賢之言互相發也。
夫人君為治固在修德以為化民之本,然人非一人、地非一地,人所禀有偏全,地所至有遠近。
既化以德而有不一者,須必有禮以一之,然後吾之德化可行焉;苟導之而不從、化之而不齊,非有法制、禁令又不可也。
法制以示之于前,禁令以約之于後,彼猶悖禮而梗化,則刑罰之加烏可少哉!孟子曰:“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有政刑而無德禮,是謂徒法;有德禮而無政刑,是謂徒善。
為政之道于斯四者,誠不可以缺一者也。
孔子論治之言散見于經籍者多矣,總論為治之要皆莫出于斯。
宋朱熹告其君曰:“四海之利病系斯民之休戚,斯民之休戚系守令(今之知府、知州、知縣)之賢否,然而監司者(今之布政、按察司官)守令之綱也,朝廷者監司之本也,欲斯民之皆得其所本原之地亦在乎朝廷而已。
人君欲監司之皆得其人,事之利病所以為民之休戚者皆得上聞,惟以正朝廷為先務,而正朝廷之具豈有大于用賢才也,然其才之所長者不同,則任之所宜者亦異。
願陛下于其大者使之贊元經體以亮天工,于其細者使之居官任職以熙庶績,能外事者使任典戎幹方之責,明治體者使備拾遺補過之官,又使之各舉所知布之列位,以共圖天下之事。
使疏而賢者雖遠不遺,親而否者雖迩必棄,毋主先入以緻偏聽獨任之譏,毋笃私恩以犯示人不廣之戒,進退取舍惟公論之所在是稽,則朝廷正而内外遠近莫敢不一于正矣。
監司得其人而後列郡之得失可得而知,郡守得其人而後屬縣之治否可得而察,重其任以責其成,舉其善而懲其惡,夫如是,則事之所謂利、民之所謂休将無所不舉,事之所謂病、民之所謂戚将無所不除。
” 臣按:朱熹此言雖為當時時君而發,然其所謂欲斯民之得所本原之地在乎朝廷,而以用賢才為正朝廷之具,必使内外大小之職進退取舍惟公論之所在是稽,則朝廷正而内外遠近莫敢不一于正,其言詳悉周備。
其間所謂稽公論一語尤為切要,伏願聖明留意。
以上總論朝廷之政。
臣聞宋儒朱熹有言,天子至尊無上,其居處則内有六寝、六宮,外有三朝、五門,其嫔禦、侍衛、飲食、衣服、貨賄之官皆領于冢宰,其冕弁、車旗、宗祝、巫史、蔔筮、瞽侑之官皆領于宗伯,有師以道之教訓,有傅以傅其德義,有保以保其身體,有師氏以美诏之,有保氏以谏其惡,前有疑後有丞,左有輔右有弼,其侍禦、仆從罔非正人,以旦夕承弼厥辟,出入起居罔有不欽,發号施令罔有不臧,在輿有旅贲之規(旅贲,勇士,掌執戈盾夾車而趨),位甯有官師之典(門屏之間謂之甯),倚幾有訓誦之谏(工師所誦之詞書之于幾也),居寝有暬禦之規({執曰},近也),臨事有瞽史之道,宴居有工師之誦,史為書(太史君舉則書),瞽為詩,工誦箴谏,大夫規誨,士傳言,庶人謗,商旅于市(旅,陳也),百工獻藝(獻其技藝以喻政事),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禦瞽幾聲之上下(幾,察也,謂察樂聲),不幸而至于有過,則又有争臣七人面折廷争以正救之。
蓋所以養之之備至于如此,是以恭己南面,中心無為以守至正,而貌之恭足以作肅,言之從足以作乂,視之明足以作哲,聽之聰足以作謀,思之睿足以作聖,然後能以八柄馭群臣(一曰爵,二曰祿,三曰予,四曰置,五曰生,六曰奪,七曰廢,八曰誅),以八統馭萬民(一曰親親,二曰敬故,三曰進賢,四曰使能,五曰保庸,六曰尊貴,七曰達吏,八曰禮賓),而賞無不慶、刑無不威、遠無不至、迩無不服。
傳說所謂奉若天道,建邦設都,樹後王君公,承以大夫師長,不惟逸豫,惟以亂民;武王所謂亶聰明作元後,元後作民父母,所謂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其克相上帝,寵綏四方;箕子所謂皇建其有極,斂時五福,用敷錫厥庶民,惟時厥庶民于汝極,錫汝保極;董子所謂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萬民,正萬民以正四方者,正謂此也。
熹之茲言,所以論人君為治之道無複餘蘊,凡夫愚臣所輯“正朝廷”六條之事皆備其中,謹備載于篇以獻。
伏惟聖明留神觀省,先正朝廷以為治平之根本,然後推類以盡其餘,臣不勝大願。
▲正綱紀之常 《禮記》曰:聖人作為父子、君臣,以為紀綱。
紀綱既正,天下大定。
漢匡衡曰:“‘窈窕淑女,君子好仇’,此紀綱之首、王教之端也。
” 《白虎通》曰:三綱,君臣、父子、夫婦也。
六紀,諸父、兄弟、族人、諸舅、師長、朋友也。
綱張也,紀理也,大綱小紀所以張理上下、整齊人道也(詳見前編)。
臣按:綱紀二字并言始見于《五子之歌》,再見于《詩棫樸》《假樂》之篇。
大約以網罟為喻,綱謂網之大繩,紀謂網中絲縷之目,張其大者是之謂綱,理其小者是之謂紀,譬則朝廷之行事,舉其大者則小者自随,貴乎能振肅之而已,不然則有廢而不舉之處,一切頹堕而不可為矣,是則紀綱之喻也。
然所謂綱紀者蓋亦多端,而在人倫者尤為重焉。
是故人君為治,欲正天下之紀綱先正一家之紀綱,家之紀綱倫理是也,倫理既正則天下之事如挈綱然,一綱既張而萬目之井然者各得其理矣。
臣于“正朝廷”下舉家之倫理以為紀綱之首者,原其本也。
《書五子之歌》(太康逸遊失其國,其弟五人述大禹之戒以作歌)其三曰:惟彼陶唐(帝堯也),有此冀方(堯所都),今失厥道,亂其紀綱,乃底滅亡。
蔡沈曰:“堯、舜、禹相授一道以有天下,今太康失其道而紊亂其紀綱,以緻滅亡也。
” 臣按:道者,天下古今所共由之理,大中至正之極。
堯傳之舜,舜傳之禹,禹傳之啟,以诒厥子孫者也。
太康以逸豫滅厥德,則失其祖父所傳之道,所傳之道既失,則凡其政令之所行大之為綱、小之為紀者鹹紊亂矣,紀綱既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