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治國平天下之要 △正朝廷 ▲總論朝廷之政 臣按:宋儒真德秀《大學衍義》“格物緻知之要”既有所謂“審治體”者矣,而此“治國平天下之要”又有“正朝廷”而“總論朝廷之政”何也?蓋前之所審者治平之體,言其理也;此之所論者治平之政,言其事也。

    一主于知,一主于行,蓋必知于前而後能行于後,後之行者即所以實其前之知者也。

    理與事、知與行,其實互相焉。

     《易》曰: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辭、禁民為非曰義。

     朱熹曰:“天地以生物為心。

    蓋天地之間品物萬形,各有所事,唯天則确然于上,地則然于下,一無所為,隻以生物為事,故《易》曰‘天地之大德曰生’。

    ” 郭雍曰:“天地以生物為德,故人以大德歸之。

    聖人得崇高之位,然後成位乎中而贊化育,故以位為大寶也。

    大寶者,亦非聖人自以為寶也,天下有生幸聖人之得位以蒙其澤,故天下以為寶也。

    ” 蘇轍曰:“人之所同好者生也,所同貴者位也,所同欲者财也,天下之大情盡于此矣。

    此三者常相為用,生者人之本也,無财則無以生,無位則無以養生而理财。

    作《易》者蓋知此矣,既言三者而參之以仁義,其旨蓋有在矣。

    ” 吳澂曰:“生生不已者天地之大德,然天地生物、生人,又生與天地合德之聖人,命之居君師之位,為人物之主,而後能使天地之所生得以各遂其生也。

    苟或但有其德而無其位,則亦不能相天地而遂人物之生,故位為聖人之大寶。

    大寶謂大可貴重,守謂保有之。

    ” 臣按:人君所居之位極崇高而至貴重,天下臣民莫不尊戴,譬則至大之寶也。

    人君居聖人大寶之位,當體天地生生之大德,以育天地所生之人民,使之得所生聚,然後有以保守其莫大之位焉。

    然人之所以生,必有所以養而後可以聚之,又在乎生天下之财,使百物足以給其用,有以為聚居衣食之資而無離散失所之患,則吾大寶之位可以長保而有之矣。

    然有财而不能理,則民亦不得而有之。

    所謂理财者,制其田裡,教之樹畜,各有其有而不相侵奪,各用其用而無有虧欠,則财得其理而聚矣。

    所謂正辭者,辨其名實,明其等級,是是非非而有所分别,上上下下而無有混淆,則辭得其順而正矣。

    既理财正辭而民有趨于利而背于義者,又必憲法令緻刑罰以禁之,使其于财也,彼此有無之間不得以非義相侵奪,其于辭也,名号稱謂之際不得以非義相紊亂,與凡貴賤、長幼、多寡、取予之類莫不各得其宜焉,是則所謂義也。

    籲,聖人體天地生生之仁,盡教養斯民之義,孰有加于此哉?先儒謂《易》之事業盡于此三言者,臣愚以為人君受天地之命,居君師之位,所以體天地而施仁立義以守其位者,誠不外乎此三者而已。

    謹載《大易》此言于總論朝廷之政之首,以為大寶之獻。

     《書舜典》:詢(謀也)于四嶽(四嶽,官名,一人而總四方諸侯之事),辟(開也)四門,明四目,達四聰。

     朱熹曰(《書傳》雖蔡沈作,然二《典》《禹谟》皆其師朱熹是正,今仿真氏《讀書記》标其師名):“舜既告廟即位,乃謀治于四嶽之官,開四方之門以來天下之賢俊,廣四方之視聽以決天下之壅蔽。

    ” 臣按:人君以一人之身居四方之中,東西南北鹹于此焉取正者也。

    一身之精神有限,耳目之見聞不周,人不能盡識也,事不能盡知也,故必擇大臣而信任之,俾其搜訪人才,疏通壅蔽,時加詢謀以求治焉。

    夫朝廷之政,其弊端之最大者莫大乎壅蔽。

    所謂壅蔽者,賢才無路以自達,下情不能以上通是也。

    賢才無路以自達則國家政事無與共理、天下人民無與共治,下情不能以上通則民間利病無由而知、官吏臧否無由而聞,天下日趨于亂矣。

    昔唐玄宗用李林甫為相,天下舉人至京師者,林甫恐其攻己短,請試之一無所取,乃以野無遺賢為賀。

    楊國忠為相,南诏用兵,敗死者數萬人,更以捷聞。

    此後世人主用非其人,不能辟四門、明四目、達四聰之明效也,遂緻天寶之亂,唐室自此不振,以至于亡。

    臣愚竊以謂,治亂之原固在乎壅蔽,而所以緻壅蔽者尤以委任之非其人也。

    諺有之曰:“一指在前,泰山不見。

    ”奸臣在天子之左右,其所以蒙蔽之者豈但一指若哉?有一于此,則凡布列之在近見聞之可及者且不能以自通矣,況夫疏遠之側、微遐僻之幽隐而欲自通于九重之上,難矣。

    噫,帝舜此四言真萬世帝王治天下之藥石也,循之則治,違之則亂,惟明主留神省察。

     舜曰:“咨,四嶽。

    有能奮(起也)庸(事功也)熙(廣也)帝(堯也)之載(事也),使宅(居也)百揆(如宰相之職),亮(明也)采(庶事)惠(順成)疇(庶類)?”佥(衆也)曰:“伯禹作司空(佥言伯禹作司空可宅百揆)。

    ”帝曰:“俞(然也),咨禹,汝平水土(行司空之事),惟時懋(勉也)哉(勉以宅百揆之事)。

    ” 帝曰:“棄(姓姬氏),黎民阻(厄也)饑,汝後稷(田正官)播(布也)時百谷。

    ” 帝曰:“契(姓子氏),百姓不親(不相親睦),五品(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五者之名位等級)不遜(順也),汝作司徒,敬(敬其事也)敷五教(謂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别、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以五者當然之理而為教令也),在寬(謂寬裕以待之)。

    ” 帝曰:“臯陶(亦臣名),蠻夷猾(亂也)夏(華夏),寇(劫人曰寇)賊(殺人曰賊)奸(在外曰奸)宄(在内曰宄),汝作士(理官也)。

    ” 帝曰:“疇(誰也)若(順也)予工?”佥曰:“垂(臣名有巧思)哉。

    ”帝曰:“俞,咨垂,汝共工。

    ” 帝曰:“疇若予上下(上下,山林澤薮也)草木鳥獸?”佥曰:“益(亦臣名)哉。

    ”帝曰:“俞,咨益,汝作朕虞(虞,掌山澤之官)。

    ” 帝曰:“咨,四嶽。

    有能典朕三禮(祀天神、享人鬼、祭地祗)?”佥曰:“伯夷(姜姓)。

    ”帝曰:“俞,咨伯,汝作秩宗(主叙次百神之官)。

    ” 帝曰:“夔(臣名),命汝典樂教胄(長子)子。

    ”帝曰:“龍(臣名),命汝作納言,夙夜出納朕命,惟允。

    ” 帝曰:“咨,汝二十有二人(四嶽、九官、十二牧共二十二人),欽哉。

    惟時亮天功。

    ” 曾鞏曰:“舜命九官,新命者六人,命伯禹、命伯夷咨四嶽而命者也,命垂、命益泛咨而命者也,命夔、命龍因人之讓不咨而命者也。

    夫知道而後可宅百揆,知禮而後可典三禮,知道、知禮非人人所能也,故必咨于四嶽。

    若予工、若上下草木鳥獸,則非此之比,故泛咨而已。

    禮樂命令其體雖不若百揆之大,若其事理精微亦非百工庶物之可比,伯夷既以四嶽之舉而當秩宗之任,則其所讓之人必其中于典樂、納言之選可知,故不咨而命之也。

    若稷、契、臯陶之不咨者,申命其舊職而已。

    ” 陳雅言曰:“二十有二人之職皆天之職也,典天叙、禮天秩、服天命、刑天讨,無一事之不本于天,天有是事則人有是官,天不自為而人代之。

    帝舜于此語以欽哉、亮天功者,欲使知所敬也。

    ” 臣按:朝廷之上有百揆以統内之庶官,有四嶽以統外之州牧,既分命之又總命之,人必稱其官,官必盡其職,此帝世之治,所以後世不能及也。

    誠以帝世之用人也,或帝心之簡在,或公庭之佥舉,或詢之大臣,或得之推讓,非若後世有由旁蹊奧援阿私而幸進者也。

    不問其人之能與否,不論其職之稱與否,是以用各違其才,人不稱其官,官既不稱則朝廷之政何由而舉,政既不舉則天下之民何由得安,此後世所以不古若也。

    臣嘗因是而論之,帝舜初咨四嶽以求宅百揆也,不曰熙舜之載而曰熙堯之載,蓋以我今日所治之事非我之事,堯之事也;總咨二十二人以各敬其職也,不曰亮舜之功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