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
關燈
小
中
大
○誠意正心之要
△審幾微(補)
臣按:宋儒真德秀《大學衍義》于“誠意正心之要”立為二目,曰崇敬畏、曰戒逸欲,其于誠意正心之事蓋雲備矣。
然臣讀朱熹誠意章解,竊有見于審幾之一言。
蓋天下之理二,善與惡而已矣,善者天理之本然,惡者人欲之邪穢。
所謂崇敬畏者,存天理之謂也;戒逸欲者,遏人欲之謂也。
然用功于事為之著,不若審察于幾微之初尤易為力焉。
臣不揆愚陋,竊原朱氏之意補“審幾微”一節于二目之後,極知僭逾無所逃罪,然一得之愚或有可取,謹剟諸書之言有及于幾微者于左。
▲謹理欲之初分 《大學》曰: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謙讀為慊)。
朱熹曰:“誠其意者,自修之首也。
毋者,禁止之辭。
自欺雲者,知為善以去惡而心之所發有未實也。
謙,快也,足也。
獨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之地也。
言欲自修者知為善以去其惡,則當實用其力而禁止其自欺。
使其惡惡則如惡惡臭,好善則如好好色,皆務決去而求必得之以自快足于己,不可徒苟且以徇外而為人也。
然其實與不實,蓋有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獨知之者,故必謹之于此以審其幾焉。
” 臣按:誠意一章乃《大學》一書自修之首,而慎獨一言又誠意一章用功之始。
《章句》謂“謹之于此以審其幾”,所謂此者指獨而言也,“獨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之地也”。
蓋以學者用功于緻知之際,則固己知其心之所發有善有惡矣,亦固己知其善之當為而惡之當去矣。
然其一念始發于心,須臾之頃、端緒之初,有實焉有不實焉,蓋有他人所不及知而己所獨知者,是則所謂獨也。
是乃人心念慮初萌動之端,善惡、誠僞所由分之始,甚細微而幽隐也。
學者必審察于斯,以實為善而去惡,譬如人之行路,于其分岐之處舉足不差,自此而行必由乎正道,否則,差毫厘而缪千裡矣。
《大學》釋誠意指出慎獨一言,示萬世學者以誠意之方;《章句》論慎獨指出幾之一言,示萬世學者以慎獨之要。
人能于此幾微之初,緻審察之力,體認真的,發端不差,則《大學》一書所謂八條目者皆将為己有矣。
不然,頭緒茫茫竟無下手之處,各随所至而用功,待其既著而緻力,則亦泛而不切、勞而少效矣。
臣謹補入“審幾微”一節,以為九重獻。
伏惟宮闱深邃之中,心氣清明之際,澄神定慮,反己靜觀,察天理人欲之分,緻擴充遏絕之力,則敬畏于是乎崇、逸欲于是乎戒。
由是以制事,由是以用人,由是以臨民,堯舜之君複見于今,泰和之治不在于古矣。
臣不勝惓惓。
《中庸》曰:莫見乎隐,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朱熹曰:“幽暗之中,細微之事,迹雖未形而幾則已動,人雖不知而己獨知之,則是天下之事無有着見明顯而過于此者。
是以君子既常戒懼而于此尤加謹焉,所以遏人欲于将萌而不使其潛滋暗長于隐微之中,以至離道之遠也。
” 臣按:《大學》《中庸》二書皆以慎獨為言,朱氏《章句》于《大學》慎獨曰“審其幾”,《中庸》慎獨曰“幾則已動”,先儒謂一幾字是吃緊為人處也。
夫所謂獨者,豈出于隐微之外哉?隐微是人之所不睹不聞而我所獨睹獨聞之處也。
向也戒懼乎己之所不睹不聞,是時猶未有其幾也,雖有其幾未動也。
今則人雖不睹不聞而己則有所睹有所聞矣,己所獨睹獨聞者豈非其幾乎?幾已動矣而人猶未之知,人雖未知而我已知之,則固已甚見而甚顯矣,此正善惡之幾也。
于其幾動之處而緻其謹焉,戒慎乎其所初睹,恐懼乎其所初聞,方其欲動不動之間、已萌始萌之際,審而别之,去其惡而存其善,慎而守之,必使吾方寸之間、念慮之際,絕無一毫人欲之萌而純乎義理之發,則道不須臾離于我矣。
《易》曰: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漢書》“吉之”之間有“兇”字,今從之)。
程頤曰:“所謂幾者始動之微也,吉兇之端可先見而未著者也。
” 臣按:《大易》“幾者動之微”一言,乃萬世訓幾字之始。
蓋事理之在人心有動有靜,靜則未形也,動則已形也。
幾則是動而未形,在乎有無之間,最微細而難見,故曰“動之微”,雖動而未離于靜,微而未至于著者也。
此是人心理欲初分之處,吉兇先見之兆,先儒所謂萬事根源、日用第一親切工夫者此也,大舜精以察之、顔子有不善未嘗不知,皆于此着力焉。
方其一念初萌之始,即豫有以知其善惡之幾。
知其為善也,善者吉之兆,斷乎可為則為之必果;知其為惡也,惡者兇之兆,斷乎不可為則去之不疑。
則其所存、所行皆善而無惡,而推之天下國家,成事務而立治功,罔有所失矣。
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 朱熹曰:“恻隐、羞惡、辭讓、是非,情也。
仁、義、禮、智,性也。
端,緒也。
因其情之發而性之本然可得而見,猶有物在中而緒見于外也。
四端在我,随處發見,即此推廣而充滿其本然之量,則其日新又新,将有不能自已者矣。
” 又曰:“四端是始發處。
端訓始字尤切,如發端、履端、開端之類皆始也。
凡有四端,若火始然、泉始達,始然便是火之端,始達便是水之端。
” 臣按:人心初動處便有善惡之分。
然人心本善,終是善念先生,少涉于情然後方有惡念耳,是以見孺子入井者即有怵惕之心,見人蒙不潔者即有憎惡之心,二者皆是情也,而實由乎其中有仁義之性,故其始初端緒發見于外,自然如此也。
四端在人者随處發見,人能因其發念之始,幾微才見、端緒略露即加研審體察,以知此念是仁、此念是義、此念是禮或是智,于是擴而充之,由恻隐之端而充之以為不忍人之仁,由羞惡之端而充之以為不勝用之義,與夫辭讓、是非皆然,則凡所為者溥博淵泉而時出之矣。
孟子所謂端與《大易》所謂幾,皆是念慮初生之處,但《易》兼言善惡,孟子就性善處言爾。
是故幾在乎審,端在乎知,既知矣,又在乎能擴而充之,知而不充則是徒知而已。
然非知之于先,又曷以知其為善端而充之哉?此君子所以貴乎窮理也。
《通書》曰:幾善惡。
又曰:動而未形有無之間者,幾也。
又曰:不思則不能通微,不睿則不能無不通。
是則無不通生于通微,通微生于思故。
思者,聖功之本而吉兇之機也。
朱熹曰:“幾者動之微,善惡之所由分也。
蓋動于人心之微,則天理固當發見,而人欲亦已萌乎其間矣。
”或問幾如何是動靜之間?曰:“似有而未有之時,在人識之爾。
” 又曰:“一念起處,萬事根源,尤更緊切。
” 又曰:“幾有善惡之分,于此之時宜常窮察,識得是非。
其初乃毫忽之微,至其窮察之久,漸見充越之大,天然有個道理開裂在這裡,此幾微之決善惡之分也。
若于此分明,則物格而知至,知至而意誠,意誠而心正,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自己不得止不住。
” 又曰:“幾是動之微
然臣讀朱熹誠意章解,竊有見于審幾之一言。
蓋天下之理二,善與惡而已矣,善者天理之本然,惡者人欲之邪穢。
所謂崇敬畏者,存天理之謂也;戒逸欲者,遏人欲之謂也。
然用功于事為之著,不若審察于幾微之初尤易為力焉。
臣不揆愚陋,竊原朱氏之意補“審幾微”一節于二目之後,極知僭逾無所逃罪,然一得之愚或有可取,謹剟諸書之言有及于幾微者于左。
▲謹理欲之初分 《大學》曰: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謙讀為慊)。
朱熹曰:“誠其意者,自修之首也。
毋者,禁止之辭。
自欺雲者,知為善以去惡而心之所發有未實也。
謙,快也,足也。
獨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之地也。
言欲自修者知為善以去其惡,則當實用其力而禁止其自欺。
使其惡惡則如惡惡臭,好善則如好好色,皆務決去而求必得之以自快足于己,不可徒苟且以徇外而為人也。
然其實與不實,蓋有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獨知之者,故必謹之于此以審其幾焉。
” 臣按:誠意一章乃《大學》一書自修之首,而慎獨一言又誠意一章用功之始。
《章句》謂“謹之于此以審其幾”,所謂此者指獨而言也,“獨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之地也”。
蓋以學者用功于緻知之際,則固己知其心之所發有善有惡矣,亦固己知其善之當為而惡之當去矣。
然其一念始發于心,須臾之頃、端緒之初,有實焉有不實焉,蓋有他人所不及知而己所獨知者,是則所謂獨也。
是乃人心念慮初萌動之端,善惡、誠僞所由分之始,甚細微而幽隐也。
學者必審察于斯,以實為善而去惡,譬如人之行路,于其分岐之處舉足不差,自此而行必由乎正道,否則,差毫厘而缪千裡矣。
《大學》釋誠意指出慎獨一言,示萬世學者以誠意之方;《章句》論慎獨指出幾之一言,示萬世學者以慎獨之要。
人能于此幾微之初,緻審察之力,體認真的,發端不差,則《大學》一書所謂八條目者皆将為己有矣。
不然,頭緒茫茫竟無下手之處,各随所至而用功,待其既著而緻力,則亦泛而不切、勞而少效矣。
臣謹補入“審幾微”一節,以為九重獻。
伏惟宮闱深邃之中,心氣清明之際,澄神定慮,反己靜觀,察天理人欲之分,緻擴充遏絕之力,則敬畏于是乎崇、逸欲于是乎戒。
由是以制事,由是以用人,由是以臨民,堯舜之君複見于今,泰和之治不在于古矣。
臣不勝惓惓。
《中庸》曰:莫見乎隐,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朱熹曰:“幽暗之中,細微之事,迹雖未形而幾則已動,人雖不知而己獨知之,則是天下之事無有着見明顯而過于此者。
是以君子既常戒懼而于此尤加謹焉,所以遏人欲于将萌而不使其潛滋暗長于隐微之中,以至離道之遠也。
” 臣按:《大學》《中庸》二書皆以慎獨為言,朱氏《章句》于《大學》慎獨曰“審其幾”,《中庸》慎獨曰“幾則已動”,先儒謂一幾字是吃緊為人處也。
夫所謂獨者,豈出于隐微之外哉?隐微是人之所不睹不聞而我所獨睹獨聞之處也。
向也戒懼乎己之所不睹不聞,是時猶未有其幾也,雖有其幾未動也。
今則人雖不睹不聞而己則有所睹有所聞矣,己所獨睹獨聞者豈非其幾乎?幾已動矣而人猶未之知,人雖未知而我已知之,則固已甚見而甚顯矣,此正善惡之幾也。
于其幾動之處而緻其謹焉,戒慎乎其所初睹,恐懼乎其所初聞,方其欲動不動之間、已萌始萌之際,審而别之,去其惡而存其善,慎而守之,必使吾方寸之間、念慮之際,絕無一毫人欲之萌而純乎義理之發,則道不須臾離于我矣。
《易》曰: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漢書》“吉之”之間有“兇”字,今從之)。
程頤曰:“所謂幾者始動之微也,吉兇之端可先見而未著者也。
” 臣按:《大易》“幾者動之微”一言,乃萬世訓幾字之始。
蓋事理之在人心有動有靜,靜則未形也,動則已形也。
幾則是動而未形,在乎有無之間,最微細而難見,故曰“動之微”,雖動而未離于靜,微而未至于著者也。
此是人心理欲初分之處,吉兇先見之兆,先儒所謂萬事根源、日用第一親切工夫者此也,大舜精以察之、顔子有不善未嘗不知,皆于此着力焉。
方其一念初萌之始,即豫有以知其善惡之幾。
知其為善也,善者吉之兆,斷乎可為則為之必果;知其為惡也,惡者兇之兆,斷乎不可為則去之不疑。
則其所存、所行皆善而無惡,而推之天下國家,成事務而立治功,罔有所失矣。
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 朱熹曰:“恻隐、羞惡、辭讓、是非,情也。
仁、義、禮、智,性也。
端,緒也。
因其情之發而性之本然可得而見,猶有物在中而緒見于外也。
四端在我,随處發見,即此推廣而充滿其本然之量,則其日新又新,将有不能自已者矣。
” 又曰:“四端是始發處。
端訓始字尤切,如發端、履端、開端之類皆始也。
凡有四端,若火始然、泉始達,始然便是火之端,始達便是水之端。
” 臣按:人心初動處便有善惡之分。
然人心本善,終是善念先生,少涉于情然後方有惡念耳,是以見孺子入井者即有怵惕之心,見人蒙不潔者即有憎惡之心,二者皆是情也,而實由乎其中有仁義之性,故其始初端緒發見于外,自然如此也。
四端在人者随處發見,人能因其發念之始,幾微才見、端緒略露即加研審體察,以知此念是仁、此念是義、此念是禮或是智,于是擴而充之,由恻隐之端而充之以為不忍人之仁,由羞惡之端而充之以為不勝用之義,與夫辭讓、是非皆然,則凡所為者溥博淵泉而時出之矣。
孟子所謂端與《大易》所謂幾,皆是念慮初生之處,但《易》兼言善惡,孟子就性善處言爾。
是故幾在乎審,端在乎知,既知矣,又在乎能擴而充之,知而不充則是徒知而已。
然非知之于先,又曷以知其為善端而充之哉?此君子所以貴乎窮理也。
《通書》曰:幾善惡。
又曰:動而未形有無之間者,幾也。
又曰:不思則不能通微,不睿則不能無不通。
是則無不通生于通微,通微生于思故。
思者,聖功之本而吉兇之機也。
朱熹曰:“幾者動之微,善惡之所由分也。
蓋動于人心之微,則天理固當發見,而人欲亦已萌乎其間矣。
”或問幾如何是動靜之間?曰:“似有而未有之時,在人識之爾。
” 又曰:“一念起處,萬事根源,尤更緊切。
” 又曰:“幾有善惡之分,于此之時宜常窮察,識得是非。
其初乃毫忽之微,至其窮察之久,漸見充越之大,天然有個道理開裂在這裡,此幾微之決善惡之分也。
若于此分明,則物格而知至,知至而意誠,意誠而心正,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自己不得止不住。
” 又曰:“幾是動之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