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關燈
小
中
大
提要
《大學衍義補》一百六十卷,明邱濬撰。
濬有《家禮儀節》,已著錄。
濬以宋真德秀《大學衍義》止於格緻誠正修齊,而阙治國平天下之事。
雖所著《讀書乙記》,采錄史事,稱為是書之下編,然多錄名臣事迹,無與政典,又草創未完。
乃采經傳子史,輯成是書,附以己見,分為十有二目,於孝宗初奏上之。
有诏嘉獎,命錄副本付書坊刊行。
濬又自言:《衍義補》所載,皆可見之行事,請摘其要者下内閣議行。
帝亦報可。
至神宗複命梓行,親為制序。
蓋皆甚重其書也。
特濬聞見甚富,議論不能甚醇。
故王鏊《震澤紀聞》稱其學問該洽,尤熟於國家掌故,議論高奇,務於矯俗,能以辨博濟其說。
如譏範仲淹多事,秦桧有再造功,評骘皆乖正理。
又力主舉行海運,平時屢以為言,此書更力申其說。
所列從前海運抵京之數,謂省内河挽運之資,即可抵洋面漂亡之粟,似乎言之成理。
然一舟覆沒,舟人不下百馀。
糧可抵以轉輸之費,人命以何為抵乎?其後萬恭著議,謂為有大害而無微利,至以好事斥之,非苛論也。
又明之中葉,正閹豎恣肆之時,濬既欲陳誨納忠,則此條尤屬書中要旨,乃獨無一語及宦寺。
張志淳《南園漫錄》诋其有所避而不書,殆亦深窺其隐。
以視真氏原書,殊未免瑕瑜互見。
然治平之道,其理雖具於修齊,其事則各有制置。
此猶土可生禾,禾可生穀,谷可為米,米可為飯,本屬相因。
然土不耕則禾不長,禾不獲則穀不登,穀不舂則米不成,米不炊則飯不熟,不能遞溯其本,謂土可為飯也。
真氏原本實屬阙遺,濬博綜旁搜,以補所未備,兼資體用,實足以羽翼而行。
且濬學本淹通,又習知舊典,故所條列,元元本本,貫串古今,亦複具有根柢。
其人雖不足重,其書要不為無用也。
禦制序 朕惟帝王之學有體有用,自仲尼作《大學》一經,曾子分釋其義以為十傳,其綱明德、新民、止至善,其目格、緻、誠、正、修、齊、治、平,闡、堯、舜、禹、湯、文、武之正傳,立萬世帝王天德王道之标準。
宋儒真德秀因為《大學衍義》,掇取經傳子史之言以實之,顧所衍者止于格緻、誠正、修齊,而治平猶阙。
逮我孝宗敬皇帝時,大學士丘浚乃繼續引伸,廣取未備,為《大學衍義補》。
揭治國平天下新民之要,以收明德之功;采古今嘉言善行之遺,以發經傳之指。
而後體用具備,成真氏之完書,為孔曾之羽翼,有功于《大學》不淺。
是以孝廟嘉其考據精詳,論述該博,有補政治,特命刊而播之。
朕踐祚以來,稽古正學,經史諸書博涉殆遍,因念真氏《衍義》我聖祖大書于庑壁,累朝列聖置之經筵,肅宗聽講之餘,賦《翊學》詩以紀之。
朕爰命儒臣日以進講,更數寒暑,至于終篇。
然欲因體究用,而此書尤補《衍義》之阙,朕将繹繹玩味,見諸施行,上溯祖宗聖學之淵源,且欲俾天下家喻戶曉,用臻治平,昭示朕明德、新民、圖治之意。
爰命重梓以廣其傳,而為之叙如此雲。
萬曆三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禦制 自序 臣惟《大學》一書,儒者全體大用之學也。
原于一人之心,該夫萬事之理而關系乎億兆人民之生,其本在乎身也,其則在乎家也,其功用極于天下之大也。
聖人立之以為教,人君本之以為治,士子業之以為學而用以輔君,是蓋六經之總要,萬世之大典,二帝三王以來傳心經世之遺法也。
孔子承帝王之傳以開百世儒教之宗,其所以立教垂世之道,為文二百有五言,凡夫上下古今百千萬年所以為學為教為治之道皆不外乎是。
曾子親受其教,既總述其言,又分釋其義,以為
濬有《家禮儀節》,已著錄。
濬以宋真德秀《大學衍義》止於格緻誠正修齊,而阙治國平天下之事。
雖所著《讀書乙記》,采錄史事,稱為是書之下編,然多錄名臣事迹,無與政典,又草創未完。
乃采經傳子史,輯成是書,附以己見,分為十有二目,於孝宗初奏上之。
有诏嘉獎,命錄副本付書坊刊行。
濬又自言:《衍義補》所載,皆可見之行事,請摘其要者下内閣議行。
帝亦報可。
至神宗複命梓行,親為制序。
蓋皆甚重其書也。
特濬聞見甚富,議論不能甚醇。
故王鏊《震澤紀聞》稱其學問該洽,尤熟於國家掌故,議論高奇,務於矯俗,能以辨博濟其說。
如譏範仲淹多事,秦桧有再造功,評骘皆乖正理。
又力主舉行海運,平時屢以為言,此書更力申其說。
所列從前海運抵京之數,謂省内河挽運之資,即可抵洋面漂亡之粟,似乎言之成理。
然一舟覆沒,舟人不下百馀。
糧可抵以轉輸之費,人命以何為抵乎?其後萬恭著議,謂為有大害而無微利,至以好事斥之,非苛論也。
又明之中葉,正閹豎恣肆之時,濬既欲陳誨納忠,則此條尤屬書中要旨,乃獨無一語及宦寺。
張志淳《南園漫錄》诋其有所避而不書,殆亦深窺其隐。
以視真氏原書,殊未免瑕瑜互見。
然治平之道,其理雖具於修齊,其事則各有制置。
此猶土可生禾,禾可生穀,谷可為米,米可為飯,本屬相因。
然土不耕則禾不長,禾不獲則穀不登,穀不舂則米不成,米不炊則飯不熟,不能遞溯其本,謂土可為飯也。
真氏原本實屬阙遺,濬博綜旁搜,以補所未備,兼資體用,實足以羽翼而行。
且濬學本淹通,又習知舊典,故所條列,元元本本,貫串古今,亦複具有根柢。
其人雖不足重,其書要不為無用也。
禦制序 朕惟帝王之學有體有用,自仲尼作《大學》一經,曾子分釋其義以為十傳,其綱明德、新民、止至善,其目格、緻、誠、正、修、齊、治、平,闡、堯、舜、禹、湯、文、武之正傳,立萬世帝王天德王道之标準。
宋儒真德秀因為《大學衍義》,掇取經傳子史之言以實之,顧所衍者止于格緻、誠正、修齊,而治平猶阙。
逮我孝宗敬皇帝時,大學士丘浚乃繼續引伸,廣取未備,為《大學衍義補》。
揭治國平天下新民之要,以收明德之功;采古今嘉言善行之遺,以發經傳之指。
而後體用具備,成真氏之完書,為孔曾之羽翼,有功于《大學》不淺。
是以孝廟嘉其考據精詳,論述該博,有補政治,特命刊而播之。
朕踐祚以來,稽古正學,經史諸書博涉殆遍,因念真氏《衍義》我聖祖大書于庑壁,累朝列聖置之經筵,肅宗聽講之餘,賦《翊學》詩以紀之。
朕爰命儒臣日以進講,更數寒暑,至于終篇。
然欲因體究用,而此書尤補《衍義》之阙,朕将繹繹玩味,見諸施行,上溯祖宗聖學之淵源,且欲俾天下家喻戶曉,用臻治平,昭示朕明德、新民、圖治之意。
爰命重梓以廣其傳,而為之叙如此雲。
萬曆三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禦制 自序 臣惟《大學》一書,儒者全體大用之學也。
原于一人之心,該夫萬事之理而關系乎億兆人民之生,其本在乎身也,其則在乎家也,其功用極于天下之大也。
聖人立之以為教,人君本之以為治,士子業之以為學而用以輔君,是蓋六經之總要,萬世之大典,二帝三王以來傳心經世之遺法也。
孔子承帝王之傳以開百世儒教之宗,其所以立教垂世之道,為文二百有五言,凡夫上下古今百千萬年所以為學為教為治之道皆不外乎是。
曾子親受其教,既總述其言,又分釋其義,以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