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
關燈
小
中
大
待欲動情勝之時而自有潛銷速化之妙,縱有過差不遠,而複尚何差缪而至于千裡之遼絕乎?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 朱熹曰:“如之何、如之何者,熟思而審處之辭也。
不如是而妄行,雖聖人亦無如之何矣。
” 臣按:先儒有言,善為天下國家者,謹于微而已矣。
謹微之道在于能思,是以欲興一念、作一事、取一物、用一人,必于未行之先、欲作之始,反之于心,反複繹至再至三,慮其有意外之變,恐其有必至之憂,如何而處之則可以盡善,如何而處之則可以無弊,如何而處之則可以善後而久遠,皆于念慮初萌之先、事幾未著之始,思之必極其熟、處之必極其審,然後行之,如此則不至于倒行逆施而收萬全之功矣。
苟為不然,率意妄行,徒取一時之快而不為異日之圖,一旦馴緻于覆敗禍亂無可奈何之地,雖聖人亦将奈之何哉。
是故君子之行事也,欲防微而杜漸,必熟思而審處。
司馬光曰:“《書》曰‘一日二日萬幾’,何謂萬幾?幾之為言微也,言戒懼萬事之微也。
夫水之微也捧土可塞,及其盛也漂木石、沒丘陵;火之微也勺水可滅,及其盛也焦都邑、燔山林。
故治之于微則用力寡而功多,治之于盛則用力多而功寡,是故聖帝明王皆銷患于未萌、弭禍于未形,天下陰被其德而莫知其所以然也。
”又曰:“未然之言常見棄忽,及其已然又無所及。
夫宴安怠惰肇荒淫之基,奇巧珍玩發奢泰之端,甘言悲詞啟僥幸之塗,附耳屏語開讒賊之門,不惜名器導僭逼之源,假借威福授陵奪之柄。
凡此六者,其初甚微,朝夕狎玩未睹其害,日滋月益遂至深固,比知而革之則用力百倍矣。
” 臣按:宋仁宗時司馬光上五規,其四曰重微,其中引孔子告魯君之語,謂昧爽夙興正其衣冠,平旦視朝慮其危難,一物失理,亂亡之端,以此思憂則憂可知矣。
蓋人君惟不知憂也,故不知所慮。
當夫安逸之時知有亂亡之禍,則必憂之矣。
憂之則慮之,慮之于無事之時而尋其端緒之所自起、究其流弊之所必至,如光所言之六事者,觸類而長之,随機而應之,逆料其未然之害,遠探其将至之患,千裡之外如在目前,百年之遠如在旦夕,事事而思之惟恐一物之失理,汲汲而已之惟恐須臾之尚在,不玩狎而因循,不苟且而姑息,惕然而常警于心,毅然而必緻其決,凜然而深懼其危。
如此則修之于廟堂而德冒四海,治之于今日而福流萬世。
誠有如光之所以期其君者,尚何危難之有哉? 以上察事幾之萌動 ▲防奸萌之漸長 《坤》:初六,履霜,堅冰至。
象曰:履霜堅冰,陰如凝也;馴緻其道,至堅冰也。
《文言》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辯之不早辯也。
《易》曰“履霜,堅冰至”,蓋言順也(順當作慎)。
程頤曰:“陰之始凝而為霜,履霜則當知陰漸盛而至堅冰矣。
猶小人始雖甚微,不可使長,長則至于盛也。
” 又曰:“天下之事未有不由積而成,家之所積者善則福慶及于子孫,所積不善則災殃流于後世,其大至于弑逆之禍,皆因積累而至,非朝夕所能成也。
明者則知漸不可長,小積成大,辯之于早不使順長,故天下之惡無由而成,乃知堅冰之戒也。
” 臣按:辯之于早即所謂審微也。
《坤》卦此爻陰始生于下,其端甚微,而其勢必至于盛,其象如人之初履霜也,則知其為陰氣之凝。
夫陰氣之始凝也但結為微薄之霜耳,馴而至于極盛且将為堅厚之冰焉。
大凡國家禍亂之變、弑逆之故,其原皆起于小人,誠能辯之于早、慎之于微,微見其萌芽之生、端緒之露,即有以抑遏壅絕之,不使其有滋長積累之漸,以馴緻夫深固堅牢之勢,則用力少而禍亂不作矣。
聖人作《易》以此垂戒,示人以扶陽抑陰之意。
蓋陽為君子、陰為小人,小人之初用也未必見其有害,然其質本陰柔,用之之久,馴緻之禍有不能免者。
人君知其為小人也,則于初進之際窺見其微即抑之黜之,不使其日見親用,則未萌之禍消矣。
夫然,又安有權奸竊柄之禍、佞幸蠱心之害哉? 《大畜》:六四,童牛之牿,元吉(童者未角之稱,牿施橫木于牛角以防其觸者也)。
六五,豮豕之牙,吉(攻其特而去之曰剟,所以去其勢也)。
程頤曰:“初居最下,陽之微者。
微而畜之則易制,猶童牛而加牿,大善而吉也。
蓋人之惡止于初則易,既盛而後禁則扞格而難勝,莫若止之于初也。
”又曰:“豕剛躁之物而牙為猛利,若強制其牙則用力勞而不能止其躁猛,若豮去其勢則牙雖存而剛躁自止,其用如此,所以吉也。
君子法豮豕之義,知天下之惡不可以力制也,則察其機、持其要,塞絕其本原,故不假刑罰嚴峻而惡自止也。
” 臣按:《易》之《大畜》此二爻誠人君制惡之要術也。
人君之于小人,誠能察之于其微,知其不可用,制之于早使其不敢肆,操之有要使彼自戢止,則天下國家又安得有莽、懿之禍,覽、節之患哉?君子所以貴乎炳幾先也,不然則無以知其為小人,将馴緻于權不可收、勢不可遏之地矣,可不戒哉! 《後》:初六,系于金柅(柅,止車之物。
止之以堅強之金柅),貞吉(靜正則吉)。
有攸往,見兇(往而進,見之則兇),羸豕孚蹢躅(羸弱之豕,中心之誠在乎蹢躅跳踯也)。
程頤曰:“《後》陰始生而将長之卦,一陰生則長而漸盛,陰長則陽消,小人道長也。
制之當于其微而未盛之時。
君子、小人異道,小人雖微弱之時未嘗無害,君子之心防于微則無能為矣。
” 又曰:“如李德裕處置近幸,徒知其帖息畏伏,而忽于志不忘逞,照察少不至則失其幾也。
” 臣按:先儒有言豕方羸時力未能動,然至誠在于蹢躅,得伸則伸矣。
如唐武宗時李德裕為相,君臣契合莫能間之,近幸帖息畏伏,誠若無能為者,而不知其志在求逞也,其後繼嗣重事卒定于其手而德裕逐矣,幾微之間所當深察。
雖然,《易》之言又不特為君子、小人設也,吾心天理、人欲之幾亦若是焉。
人欲之萌,蓋有甚于羸豕之可畏者,能于此而止之而不使其滋長,則善矣。
臣愚以為,吾心私欲竊伏之幾,尤甚于小人帖息求逞之幾,必先有以防乎已然,後可以防乎人也。
此又卦爻言外之意。
《詩小弁》:莫高匪山,莫浚匪泉。
君子無易由言,耳屬于垣。
朱熹曰:“山極高矣而或陟其巅,泉極深矣而或入其底,故君子不可易于其言,恐耳屬于垣者,有所觀望左右而生讒谮也。
” 呂祖謙曰:“唐德宗将廢太子而立舒王,李泌谏之,且曰:‘願陛下還宮勿露此意,左右聞之将樹功于舒王,太子危矣!’此正‘君子無易由言,耳屬于垣’之謂也。
” 臣按:李泌谏德宗曰“勿露此意”,所謂此意之露,即是幾微初動之處也。
意在言前,又不但若《詩》所謂“無易由言”而已也。
小人非惟聽吾言之所發有所觀望而生讒谮,亦且伺吾意之所向有所予奪而竊權柄,是以人君于凡施為舉動,如命官、讨罪之類,皆當謹之于幾微之先,不可輕露其意,使小人
” 朱熹曰:“如之何、如之何者,熟思而審處之辭也。
不如是而妄行,雖聖人亦無如之何矣。
” 臣按:先儒有言,善為天下國家者,謹于微而已矣。
謹微之道在于能思,是以欲興一念、作一事、取一物、用一人,必于未行之先、欲作之始,反之于心,反複繹至再至三,慮其有意外之變,恐其有必至之憂,如何而處之則可以盡善,如何而處之則可以無弊,如何而處之則可以善後而久遠,皆于念慮初萌之先、事幾未著之始,思之必極其熟、處之必極其審,然後行之,如此則不至于倒行逆施而收萬全之功矣。
苟為不然,率意妄行,徒取一時之快而不為異日之圖,一旦馴緻于覆敗禍亂無可奈何之地,雖聖人亦将奈之何哉。
是故君子之行事也,欲防微而杜漸,必熟思而審處。
司馬光曰:“《書》曰‘一日二日萬幾’,何謂萬幾?幾之為言微也,言戒懼萬事之微也。
夫水之微也捧土可塞,及其盛也漂木石、沒丘陵;火之微也勺水可滅,及其盛也焦都邑、燔山林。
故治之于微則用力寡而功多,治之于盛則用力多而功寡,是故聖帝明王皆銷患于未萌、弭禍于未形,天下陰被其德而莫知其所以然也。
”又曰:“未然之言常見棄忽,及其已然又無所及。
夫宴安怠惰肇荒淫之基,奇巧珍玩發奢泰之端,甘言悲詞啟僥幸之塗,附耳屏語開讒賊之門,不惜名器導僭逼之源,假借威福授陵奪之柄。
凡此六者,其初甚微,朝夕狎玩未睹其害,日滋月益遂至深固,比知而革之則用力百倍矣。
” 臣按:宋仁宗時司馬光上五規,其四曰重微,其中引孔子告魯君之語,謂昧爽夙興正其衣冠,平旦視朝慮其危難,一物失理,亂亡之端,以此思憂則憂可知矣。
蓋人君惟不知憂也,故不知所慮。
當夫安逸之時知有亂亡之禍,則必憂之矣。
憂之則慮之,慮之于無事之時而尋其端緒之所自起、究其流弊之所必至,如光所言之六事者,觸類而長之,随機而應之,逆料其未然之害,遠探其将至之患,千裡之外如在目前,百年之遠如在旦夕,事事而思之惟恐一物之失理,汲汲而已之惟恐須臾之尚在,不玩狎而因循,不苟且而姑息,惕然而常警于心,毅然而必緻其決,凜然而深懼其危。
如此則修之于廟堂而德冒四海,治之于今日而福流萬世。
誠有如光之所以期其君者,尚何危難之有哉? 以上察事幾之萌動 ▲防奸萌之漸長 《坤》:初六,履霜,堅冰至。
象曰:履霜堅冰,陰如凝也;馴緻其道,至堅冰也。
《文言》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辯之不早辯也。
《易》曰“履霜,堅冰至”,蓋言順也(順當作慎)。
程頤曰:“陰之始凝而為霜,履霜則當知陰漸盛而至堅冰矣。
猶小人始雖甚微,不可使長,長則至于盛也。
” 又曰:“天下之事未有不由積而成,家之所積者善則福慶及于子孫,所積不善則災殃流于後世,其大至于弑逆之禍,皆因積累而至,非朝夕所能成也。
明者則知漸不可長,小積成大,辯之于早不使順長,故天下之惡無由而成,乃知堅冰之戒也。
” 臣按:辯之于早即所謂審微也。
《坤》卦此爻陰始生于下,其端甚微,而其勢必至于盛,其象如人之初履霜也,則知其為陰氣之凝。
夫陰氣之始凝也但結為微薄之霜耳,馴而至于極盛且将為堅厚之冰焉。
大凡國家禍亂之變、弑逆之故,其原皆起于小人,誠能辯之于早、慎之于微,微見其萌芽之生、端緒之露,即有以抑遏壅絕之,不使其有滋長積累之漸,以馴緻夫深固堅牢之勢,則用力少而禍亂不作矣。
聖人作《易》以此垂戒,示人以扶陽抑陰之意。
蓋陽為君子、陰為小人,小人之初用也未必見其有害,然其質本陰柔,用之之久,馴緻之禍有不能免者。
人君知其為小人也,則于初進之際窺見其微即抑之黜之,不使其日見親用,則未萌之禍消矣。
夫然,又安有權奸竊柄之禍、佞幸蠱心之害哉? 《大畜》:六四,童牛之牿,元吉(童者未角之稱,牿施橫木于牛角以防其觸者也)。
六五,豮豕之牙,吉(攻其特而去之曰剟,所以去其勢也)。
程頤曰:“初居最下,陽之微者。
微而畜之則易制,猶童牛而加牿,大善而吉也。
蓋人之惡止于初則易,既盛而後禁則扞格而難勝,莫若止之于初也。
”又曰:“豕剛躁之物而牙為猛利,若強制其牙則用力勞而不能止其躁猛,若豮去其勢則牙雖存而剛躁自止,其用如此,所以吉也。
君子法豮豕之義,知天下之惡不可以力制也,則察其機、持其要,塞絕其本原,故不假刑罰嚴峻而惡自止也。
” 臣按:《易》之《大畜》此二爻誠人君制惡之要術也。
人君之于小人,誠能察之于其微,知其不可用,制之于早使其不敢肆,操之有要使彼自戢止,則天下國家又安得有莽、懿之禍,覽、節之患哉?君子所以貴乎炳幾先也,不然則無以知其為小人,将馴緻于權不可收、勢不可遏之地矣,可不戒哉! 《後》:初六,系于金柅(柅,止車之物。
止之以堅強之金柅),貞吉(靜正則吉)。
有攸往,見兇(往而進,見之則兇),羸豕孚蹢躅(羸弱之豕,中心之誠在乎蹢躅跳踯也)。
程頤曰:“《後》陰始生而将長之卦,一陰生則長而漸盛,陰長則陽消,小人道長也。
制之當于其微而未盛之時。
君子、小人異道,小人雖微弱之時未嘗無害,君子之心防于微則無能為矣。
” 又曰:“如李德裕處置近幸,徒知其帖息畏伏,而忽于志不忘逞,照察少不至則失其幾也。
” 臣按:先儒有言豕方羸時力未能動,然至誠在于蹢躅,得伸則伸矣。
如唐武宗時李德裕為相,君臣契合莫能間之,近幸帖息畏伏,誠若無能為者,而不知其志在求逞也,其後繼嗣重事卒定于其手而德裕逐矣,幾微之間所當深察。
雖然,《易》之言又不特為君子、小人設也,吾心天理、人欲之幾亦若是焉。
人欲之萌,蓋有甚于羸豕之可畏者,能于此而止之而不使其滋長,則善矣。
臣愚以為,吾心私欲竊伏之幾,尤甚于小人帖息求逞之幾,必先有以防乎已然,後可以防乎人也。
此又卦爻言外之意。
《詩小弁》:莫高匪山,莫浚匪泉。
君子無易由言,耳屬于垣。
朱熹曰:“山極高矣而或陟其巅,泉極深矣而或入其底,故君子不可易于其言,恐耳屬于垣者,有所觀望左右而生讒谮也。
” 呂祖謙曰:“唐德宗将廢太子而立舒王,李泌谏之,且曰:‘願陛下還宮勿露此意,左右聞之将樹功于舒王,太子危矣!’此正‘君子無易由言,耳屬于垣’之謂也。
” 臣按:李泌谏德宗曰“勿露此意”,所謂此意之露,即是幾微初動之處也。
意在言前,又不但若《詩》所謂“無易由言”而已也。
小人非惟聽吾言之所發有所觀望而生讒谮,亦且伺吾意之所向有所予奪而竊權柄,是以人君于凡施為舉動,如命官、讨罪之類,皆當謹之于幾微之先,不可輕露其意,使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