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
關燈
小
中
大
之始緻其審察之功,果善欤則推而大之,果惡欤則遏而絕之,則善端于是而擴充,惡念于是乎消殄,逸欲無自而生,禍亂無由而起。
夫如是,吾身之不修、國家之不治,理未之有也。
苟不先審其微,待其暴著而後緻力焉,則亦無及矣。
此古之帝王所以兢兢業業,緻審于萬事幾微之初也欤! 禹曰:“都,帝。
慎乃在位。
”帝曰:“俞。
”禹曰:“安汝止,惟幾惟康。
” 蔡沈曰:“天位惟艱,一念不謹或以贻四海之憂,一日不謹或以緻千百年之患。
帝深然之,而禹又推其所以謹在位之意,曰安汝止也。
止者,心之所止也。
安之雲者,順适乎道心之正而不陷于人欲之危也。
惟幾所以審其事之發,惟康所以省其事之安。
” 臣按:幾者動之微,動者幾之著。
方其靜而未動也,未有幾也,幾既動而後事始萌,由是漸見于形象而事成焉。
苟于幾微之初不知所審,而欲其事為之著得其安妥,難矣!臣愚以為,惟幾者又惟康之本也,人君慎其在位而必欲得其庶事之康,非審于事幾發動之初,曷由得哉? 帝庸作歌曰:“敕天之命,惟時惟幾。
” 蔡沈曰:“敕,戒敕也。
幾,事之微也。
惟時者,無時而不戒敕也。
惟幾者,無事而不戒敕也。
蓋天命無常,理亂、安危相為倚伏,今雖治定功成,禮備樂和,然頃刻謹畏之不存則怠荒之所自起,毫發幾微之不察則禍患之所自生,不可不戒也。
” 臣按:此章帝舜将欲作歌而先述其所以歌之意也。
歌之序意在乎戒天命而謹時幾。
時以天時言,幾以人事言。
無一時而不戒敕,以無一時而非天命之所寓也;無一事而不戒敕,以無一事而非天命之所存也。
然謂之事可也,而謂之幾者何哉?先儒謂,幾者事之微也,方其事之始萌欲動未動之際,方是之時,善惡之形未分也而豫察其關兆,是非之情未著也而豫審其幾微,毫末方起已存戒謹之心,萌芽始茁已緻防範之意,不待其滋長顯露而後圖之也。
古之帝王所以戒敕天命也如此,其至所以禍亂不興而永保天命也欤。
後世人主不知戒敕天命,故雖事幾暴著猶不知省及,至禍機激發始思所以圖之,亦末如之何矣。
噫,幾之一言,虞廷君臣累累言之,是誠萬世人君敕天命、保至治之樞要也,惟明主留意。
《周書》:嗣若功,王乃初服。
嗚呼,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自贻哲命。
今天其命哲、命吉兇、命曆年,知今我初服宅新邑,肆惟王其疾敬德。
朱熹曰:“王之初服不可不謹其習,猶子之初生不可不慎其初所教。
蓋習于上則智,習于下則愚矣。
故今天命正在初服之時,敬德則哲、則吉、則曆年,不敬則愚、則兇、則短折也。
” 蔡沈曰:“嗣其有功者,謂繼其能敬德而曆年者也。
況王乃新邑初政,服行教化之始乎。
又歎息言王之初服若生子,無不在于初生習為善則善矣,自贻其哲命。
為政之道,亦猶是也。
” 陳栎曰:“明哲之性與生俱生,初生之時習于善則明可作哲,習于惡則靡哲不愚。
哲則為天所命,愚則天不命焉。
是自贻哲命,如所謂自求多福。
此所謂無不在其初生時自贻哲命者,王之初服亦猶是也。
王乃初服之時,天命之或吉或兇判于此,王德之或敬或否判于此,敬則能祈天永命,不敬則不能祈天永命。
召公欲王乘此一初之機而疾敬德,疾之雲者,欲其乘此機而速勉之,有今罔後之謂也。
” 臣按:天下之事莫不有其初,家之立教在子生之初,國之端本在君立之初。
蓋事必有所從起之處,于所從起之處而豫為之區處,則本原正而支派順矣。
所從起之處即所謂初也,有一事即有一初,是以周公告成王以宅新邑為服行教化之初也。
雖然,豈但宅邑一事哉?周公偶因所遭以告其君耳。
是故人君知事之皆必有其初也,于其所服行之始而審其所發動之幾,當其端緒肇啟之時豫為終竟據守之地,即其始以占其終,即其微而究其著,即其近以慮其遠,即其易以圖其難,兢兢焉惟德之是敬,汲汲焉惟日之不足。
是則所以自贻厥命者,于德為明哲,于事為吉祥,在身有壽考之征,在國有過曆之祚。
孰謂人君為治不本于一初,而其所以謹于其初者,又豈外于一敬哉? 《詩鶴鳴》首章曰:鶴鳴于九臯,聲聞于野。
又曰:鶴鳴于九臯,聲聞于天。
朱熹曰:“鶴之鳴高亮,聞八九裡。
臯,澤中水溢出所為坎。
從外數至九,喻深遠也。
鶴鳴于九臯而聲聞于野,言誠之不可掩也。
” 臣按:本朝學士朱善曰:“知誠之不可掩,則知念慮方萌而鬼神已知形迹,欲掩而肺肝已見,所以不可無誠身之功也。
”臣以是知天下萬事萬物之理不出乎一誠。
誠者何?實理也。
實有是形則實有是影,實有是器則實有是聲,如此,《詩》言鶴之鳴也在乎九折之澤至深至遠之處,而其聲也乃聞于郊野虛空至高至大之間,如人之有為也在乎幽深隐僻之地,宜若人不知矣,然其發揚昭著于外者,乃無遠而不至焉。
是何也?有是實事于中則有是實聲于外,誠之不可掩也。
世之人主每于深宮之中有所施為,亦自知其理之非也,不勝其私欲之蔽乃至冒昧為之,遮藏引避,惟恐事情之彰聞,戒左右之漏洩,忌言者之諷谏,申之以切戒,禁之以嚴刑,卒不能使之不昭灼者,此蓋實理之自然,不得不然如鶴鳴而聲自聞也。
嗟乎,天下之事有可為者、有不可為者,可為者必可言也,不可言者必不可為也,可為而不可言則非可為者矣。
人君于此,凡其一念之興、幾微方動則必反思于心,曰吾之為此事可以對人言否乎?可以與人言則為之,不可與人言則不為,則所為者無非可言之事。
若然,則吾所為者惟恐人傳播之不遠矣,尚何事于箝人口而罪人之議己也哉? 《禮記》曰:禮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遠罪而不自知也,是以先王隆之也。
《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裡。
”此之謂也(引《易》今經文無之)。
葉夢得曰:“微者形而未大也,教以使人效,化以使人遷,故從善而不自知。
未形者有形之兆也,止邪于将兆,則人知舍彼以就此,故遠罪而不自知。
” 吳澂曰:“禮之導人為善每在善幾方動之初,其禁人為惡亦在惡幾未見之時,非若其他法令刑罰之屬,待其顯見而後勸率懲遏之也。
又引《易》以證之,始謂其初未顯、未見之時,慎謂宜及此時以禮導其善、防其惡,不可失此幾也。
傥或不然,不于其始而教之止之,其差雖若毫發之近,至于既顯既見而後教之止之,則難為力,其缪乃有千裡之遠,言其缪甚大也。
” 臣按:先王為治而必隆重于禮者,蓋以禮為教化之本,所以遏民惡念而啟其善端,約之于仁義、道德之中,而使其不蕩于規制法度之外,以至于犯戒令罹刑憲馬,自有不知其所以然而然者矣。
則其為教化也不亦微乎?微者,幾之初動未大者也。
君子于其幾微方動未形之始而慎之,慎之何如?亦隆禮而已矣。
是故知男女之有欲也,則制婚禮以止其淫辟之行于情窦未開之先;知飲食之易争也,則制鄉飲以止其争鬥之獄于朵頤未動之始;制喪祭之禮以止其倍死忘生之念于哭臨奠獻之際,制聘觐之禮以止其倍畔侵陵之患于玉帛俎豆之間,是皆不
夫如是,吾身之不修、國家之不治,理未之有也。
苟不先審其微,待其暴著而後緻力焉,則亦無及矣。
此古之帝王所以兢兢業業,緻審于萬事幾微之初也欤! 禹曰:“都,帝。
慎乃在位。
”帝曰:“俞。
”禹曰:“安汝止,惟幾惟康。
” 蔡沈曰:“天位惟艱,一念不謹或以贻四海之憂,一日不謹或以緻千百年之患。
帝深然之,而禹又推其所以謹在位之意,曰安汝止也。
止者,心之所止也。
安之雲者,順适乎道心之正而不陷于人欲之危也。
惟幾所以審其事之發,惟康所以省其事之安。
” 臣按:幾者動之微,動者幾之著。
方其靜而未動也,未有幾也,幾既動而後事始萌,由是漸見于形象而事成焉。
苟于幾微之初不知所審,而欲其事為之著得其安妥,難矣!臣愚以為,惟幾者又惟康之本也,人君慎其在位而必欲得其庶事之康,非審于事幾發動之初,曷由得哉? 帝庸作歌曰:“敕天之命,惟時惟幾。
” 蔡沈曰:“敕,戒敕也。
幾,事之微也。
惟時者,無時而不戒敕也。
惟幾者,無事而不戒敕也。
蓋天命無常,理亂、安危相為倚伏,今雖治定功成,禮備樂和,然頃刻謹畏之不存則怠荒之所自起,毫發幾微之不察則禍患之所自生,不可不戒也。
” 臣按:此章帝舜将欲作歌而先述其所以歌之意也。
歌之序意在乎戒天命而謹時幾。
時以天時言,幾以人事言。
無一時而不戒敕,以無一時而非天命之所寓也;無一事而不戒敕,以無一事而非天命之所存也。
然謂之事可也,而謂之幾者何哉?先儒謂,幾者事之微也,方其事之始萌欲動未動之際,方是之時,善惡之形未分也而豫察其關兆,是非之情未著也而豫審其幾微,毫末方起已存戒謹之心,萌芽始茁已緻防範之意,不待其滋長顯露而後圖之也。
古之帝王所以戒敕天命也如此,其至所以禍亂不興而永保天命也欤。
後世人主不知戒敕天命,故雖事幾暴著猶不知省及,至禍機激發始思所以圖之,亦末如之何矣。
噫,幾之一言,虞廷君臣累累言之,是誠萬世人君敕天命、保至治之樞要也,惟明主留意。
《周書》:嗣若功,王乃初服。
嗚呼,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自贻哲命。
今天其命哲、命吉兇、命曆年,知今我初服宅新邑,肆惟王其疾敬德。
朱熹曰:“王之初服不可不謹其習,猶子之初生不可不慎其初所教。
蓋習于上則智,習于下則愚矣。
故今天命正在初服之時,敬德則哲、則吉、則曆年,不敬則愚、則兇、則短折也。
” 蔡沈曰:“嗣其有功者,謂繼其能敬德而曆年者也。
況王乃新邑初政,服行教化之始乎。
又歎息言王之初服若生子,無不在于初生習為善則善矣,自贻其哲命。
為政之道,亦猶是也。
” 陳栎曰:“明哲之性與生俱生,初生之時習于善則明可作哲,習于惡則靡哲不愚。
哲則為天所命,愚則天不命焉。
是自贻哲命,如所謂自求多福。
此所謂無不在其初生時自贻哲命者,王之初服亦猶是也。
王乃初服之時,天命之或吉或兇判于此,王德之或敬或否判于此,敬則能祈天永命,不敬則不能祈天永命。
召公欲王乘此一初之機而疾敬德,疾之雲者,欲其乘此機而速勉之,有今罔後之謂也。
” 臣按:天下之事莫不有其初,家之立教在子生之初,國之端本在君立之初。
蓋事必有所從起之處,于所從起之處而豫為之區處,則本原正而支派順矣。
所從起之處即所謂初也,有一事即有一初,是以周公告成王以宅新邑為服行教化之初也。
雖然,豈但宅邑一事哉?周公偶因所遭以告其君耳。
是故人君知事之皆必有其初也,于其所服行之始而審其所發動之幾,當其端緒肇啟之時豫為終竟據守之地,即其始以占其終,即其微而究其著,即其近以慮其遠,即其易以圖其難,兢兢焉惟德之是敬,汲汲焉惟日之不足。
是則所以自贻厥命者,于德為明哲,于事為吉祥,在身有壽考之征,在國有過曆之祚。
孰謂人君為治不本于一初,而其所以謹于其初者,又豈外于一敬哉? 《詩鶴鳴》首章曰:鶴鳴于九臯,聲聞于野。
又曰:鶴鳴于九臯,聲聞于天。
朱熹曰:“鶴之鳴高亮,聞八九裡。
臯,澤中水溢出所為坎。
從外數至九,喻深遠也。
鶴鳴于九臯而聲聞于野,言誠之不可掩也。
” 臣按:本朝學士朱善曰:“知誠之不可掩,則知念慮方萌而鬼神已知形迹,欲掩而肺肝已見,所以不可無誠身之功也。
”臣以是知天下萬事萬物之理不出乎一誠。
誠者何?實理也。
實有是形則實有是影,實有是器則實有是聲,如此,《詩》言鶴之鳴也在乎九折之澤至深至遠之處,而其聲也乃聞于郊野虛空至高至大之間,如人之有為也在乎幽深隐僻之地,宜若人不知矣,然其發揚昭著于外者,乃無遠而不至焉。
是何也?有是實事于中則有是實聲于外,誠之不可掩也。
世之人主每于深宮之中有所施為,亦自知其理之非也,不勝其私欲之蔽乃至冒昧為之,遮藏引避,惟恐事情之彰聞,戒左右之漏洩,忌言者之諷谏,申之以切戒,禁之以嚴刑,卒不能使之不昭灼者,此蓋實理之自然,不得不然如鶴鳴而聲自聞也。
嗟乎,天下之事有可為者、有不可為者,可為者必可言也,不可言者必不可為也,可為而不可言則非可為者矣。
人君于此,凡其一念之興、幾微方動則必反思于心,曰吾之為此事可以對人言否乎?可以與人言則為之,不可與人言則不為,則所為者無非可言之事。
若然,則吾所為者惟恐人傳播之不遠矣,尚何事于箝人口而罪人之議己也哉? 《禮記》曰:禮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遠罪而不自知也,是以先王隆之也。
《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裡。
”此之謂也(引《易》今經文無之)。
葉夢得曰:“微者形而未大也,教以使人效,化以使人遷,故從善而不自知。
未形者有形之兆也,止邪于将兆,則人知舍彼以就此,故遠罪而不自知。
” 吳澂曰:“禮之導人為善每在善幾方動之初,其禁人為惡亦在惡幾未見之時,非若其他法令刑罰之屬,待其顯見而後勸率懲遏之也。
又引《易》以證之,始謂其初未顯、未見之時,慎謂宜及此時以禮導其善、防其惡,不可失此幾也。
傥或不然,不于其始而教之止之,其差雖若毫發之近,至于既顯既見而後教之止之,則難為力,其缪乃有千裡之遠,言其缪甚大也。
” 臣按:先王為治而必隆重于禮者,蓋以禮為教化之本,所以遏民惡念而啟其善端,約之于仁義、道德之中,而使其不蕩于規制法度之外,以至于犯戒令罹刑憲馬,自有不知其所以然而然者矣。
則其為教化也不亦微乎?微者,幾之初動未大者也。
君子于其幾微方動未形之始而慎之,慎之何如?亦隆禮而已矣。
是故知男女之有欲也,則制婚禮以止其淫辟之行于情窦未開之先;知飲食之易争也,則制鄉飲以止其争鬥之獄于朵頤未動之始;制喪祭之禮以止其倍死忘生之念于哭臨奠獻之際,制聘觐之禮以止其倍畔侵陵之患于玉帛俎豆之間,是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