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關燈
小
中
大
少補于初政之萬一。
臣浚謹序 進《大學衍義補》表 國子監掌監事禮部右侍郎臣丘浚,誠惶誠懼,稽首頓首,上言: 伏以持世立教在六經而撮其要于《大學》,明德新民有八目而收其功于治平,舉德義而措之于事為,酌古道而施之于今政,衍先儒之餘義,補聖治之極功,惟知罄獻芹之誠,罔暇顧續貂之诮。
原夫一經十傳乃聖人全體大用之書,分為三綱八條實學者修己治人之要,《章句》既有以大明聖蘊,《衍義》又所以上格君心。
書雖成于前朝,道則行于今代。
惟太祖之建極,嘗大書于殿壁之間;暨列聖之紹基,屢聽講于經筵之上。
既已緻夫雍熙太和之治,一皆本乎躬行心得之餘,善推所為者固無俟乎盡言,欲全其功者亦須補其阙略。
竊觀《衍義》之四要尚遺治平之二條,雖曰舉而措之為無難,不若成而全之為盡善,況有其體則有其用,既成乎己,當成乎人,理固無一之可遺,功豈有一之可阙?善法不能以徒舉,本末則貴乎兼該。
每當翻閱之時,辄起編劘之念,顧一人之見聞有限而天下之事體多端,居一室而料度乎四方,據己私而折衷乎衆務,亦固知其不可猶強為其所難,是蓋一念區區報國之忠,抑亦平生孜孜為學之志。
是以頓忘下賤,僭效前修,豈不知妄拟非倫,竊亦欲薄陳所見。
念惟天下之大,其本在于一身。
人心之微,其用散于萬事。
一物有一物之用、一方之宜,所以化之者固本于身,所以處之者各有其道。
事皆有理必事事皆得其宜,人各有心須人人不拂所欲,伊欲處之适當其可,必先講之務盡其詳。
考古以證今,随時而應用,積小以成其大,補偏以足其全。
巨細精粗而曲折周詳,前後左右而均齊方正。
于以衍治國平均天下之義,用以收格緻誠正修齊之功。
舉本末而有始有終,合内外而無餘無欠。
期必底于聖神功化之極,庶以見夫《大學》體用之全。
體例悉準于前書,楷範用垂于後學,稽聖經、訂賢傳,剟取無遺;紀善行、述嘉言,搜求罔棄。
附以管中之所見,觊于日下之可行,俯竭涓塵之微,仰裨海嶽之大。
茲蓋伏遇皇帝陛下睿智有臨,剛明不惑,學古訓而獲大道,慎儉德以懷永圖。
蚤毓德于青宮,服膺大訓;時潛心于黃卷,玩味聖經。
開導盡忠益之言,體驗極擴充之力,每躬行而實踐,恒日就以月将。
仁孝之德孚于宮闱,元良之聲播于函夏,一旦承天而踐阼,萬邦仰德以歸心。
大志夙成,适符漢宣登極之歲;小毖求助,肇周成訪落之心。
首深究于大猷,亟恢弘于至治。
凡新政之大有建置,皆舊學之素所講明,廣充格緻誠正之功,用臻修齊治平之效,太平之治端可計日而待也。
臣浚下愚陋質,荒陬孤生。
生世無寸長,頗留心于扶世;讀書有一得,辄妄意以著書。
固非虞卿之窮愁,亦匪真氏之去位。
猥以官居三品,慚厚祿以何裨;年近七旬,惜餘齡之無幾。
一年仕宦,不出國門,六轉官階,皆司文墨,莫試莅政臨民之技,徒懷愛君憂國之心。
竭平生之精力,始克成編;恐無用之陳言,終将覆瓿。
幸際朝廷更化,中外肅清,總攬權綱,一新政務。
傥得徹九重之聽,取以備乙夜之觀,采于十百之中,用其二三之策,未必無補于當世,亦或有取于後人,民物于是乎一新,世道茲焉乎複古。
好所好、惡所惡,一人永子,育乎兆民;賢其賢、親其親,四海鹹尊,戴于萬世。
臣幹冒天威,無任激切屏營之至。
臣所撰到《大學衍義補》一百六十卷,補前書一卷,并目錄三卷,共成四十帙,謹奉表随進以聞。
成化二十三年十一月十八日國子監掌監事禮部右侍郎臣丘浚謹上表
臣浚謹序 進《大學衍義補》表 國子監掌監事禮部右侍郎臣丘浚,誠惶誠懼,稽首頓首,上言: 伏以持世立教在六經而撮其要于《大學》,明德新民有八目而收其功于治平,舉德義而措之于事為,酌古道而施之于今政,衍先儒之餘義,補聖治之極功,惟知罄獻芹之誠,罔暇顧續貂之诮。
原夫一經十傳乃聖人全體大用之書,分為三綱八條實學者修己治人之要,《章句》既有以大明聖蘊,《衍義》又所以上格君心。
書雖成于前朝,道則行于今代。
惟太祖之建極,嘗大書于殿壁之間;暨列聖之紹基,屢聽講于經筵之上。
既已緻夫雍熙太和之治,一皆本乎躬行心得之餘,善推所為者固無俟乎盡言,欲全其功者亦須補其阙略。
竊觀《衍義》之四要尚遺治平之二條,雖曰舉而措之為無難,不若成而全之為盡善,況有其體則有其用,既成乎己,當成乎人,理固無一之可遺,功豈有一之可阙?善法不能以徒舉,本末則貴乎兼該。
每當翻閱之時,辄起編劘之念,顧一人之見聞有限而天下之事體多端,居一室而料度乎四方,據己私而折衷乎衆務,亦固知其不可猶強為其所難,是蓋一念區區報國之忠,抑亦平生孜孜為學之志。
是以頓忘下賤,僭效前修,豈不知妄拟非倫,竊亦欲薄陳所見。
念惟天下之大,其本在于一身。
人心之微,其用散于萬事。
一物有一物之用、一方之宜,所以化之者固本于身,所以處之者各有其道。
事皆有理必事事皆得其宜,人各有心須人人不拂所欲,伊欲處之适當其可,必先講之務盡其詳。
考古以證今,随時而應用,積小以成其大,補偏以足其全。
巨細精粗而曲折周詳,前後左右而均齊方正。
于以衍治國平均天下之義,用以收格緻誠正修齊之功。
舉本末而有始有終,合内外而無餘無欠。
期必底于聖神功化之極,庶以見夫《大學》體用之全。
體例悉準于前書,楷範用垂于後學,稽聖經、訂賢傳,剟取無遺;紀善行、述嘉言,搜求罔棄。
附以管中之所見,觊于日下之可行,俯竭涓塵之微,仰裨海嶽之大。
茲蓋伏遇皇帝陛下睿智有臨,剛明不惑,學古訓而獲大道,慎儉德以懷永圖。
蚤毓德于青宮,服膺大訓;時潛心于黃卷,玩味聖經。
開導盡忠益之言,體驗極擴充之力,每躬行而實踐,恒日就以月将。
仁孝之德孚于宮闱,元良之聲播于函夏,一旦承天而踐阼,萬邦仰德以歸心。
大志夙成,适符漢宣登極之歲;小毖求助,肇周成訪落之心。
首深究于大猷,亟恢弘于至治。
凡新政之大有建置,皆舊學之素所講明,廣充格緻誠正之功,用臻修齊治平之效,太平之治端可計日而待也。
臣浚下愚陋質,荒陬孤生。
生世無寸長,頗留心于扶世;讀書有一得,辄妄意以著書。
固非虞卿之窮愁,亦匪真氏之去位。
猥以官居三品,慚厚祿以何裨;年近七旬,惜餘齡之無幾。
一年仕宦,不出國門,六轉官階,皆司文墨,莫試莅政臨民之技,徒懷愛君憂國之心。
竭平生之精力,始克成編;恐無用之陳言,終将覆瓿。
幸際朝廷更化,中外肅清,總攬權綱,一新政務。
傥得徹九重之聽,取以備乙夜之觀,采于十百之中,用其二三之策,未必無補于當世,亦或有取于後人,民物于是乎一新,世道茲焉乎複古。
好所好、惡所惡,一人永子,育乎兆民;賢其賢、親其親,四海鹹尊,戴于萬世。
臣幹冒天威,無任激切屏營之至。
臣所撰到《大學衍義補》一百六十卷,補前書一卷,并目錄三卷,共成四十帙,謹奉表随進以聞。
成化二十三年十一月十八日國子監掌監事禮部右侍郎臣丘浚謹上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