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録
關燈
小
中
大
朱子古文書疑
太原後學閻詠復甫輯
語類四十七條
△尚書一
孔壁所出《尚書》,如《禹謨》《五子之歌》《胤征》《泰誓》《武成》《冏命》《微子之命》《蔡仲之命》《君牙》等篇皆平易,伏生所傳皆難讀。
如何伏生偏記得難底,至於易底全記不得?此不可曉。
如當時誥命出於史官,屬辭須說得平易。
若《盤庚》之類再三告戒者,或是方言,或是當時曲折說話,所以難曉。
〈人傑○以下論古、今文〉 伏生《書》多艱澀難曉,孔安國壁中《書》卻平易易曉。
或者謂伏生口授女子,故多錯誤,此不然。
古今書傳中所引《書》語,已皆如此,不可曉。
僴問:“如《史記》引《周書》‘將欲取之,必固與之’之類,此必非聖賢語。
”曰:“此出於《老子》。
疑當時自有一般書如此,故老子五千言皆緝綴其言,取其與己意合者則入之耳。
”〈僴〉 問:“林少穎說,《盤誥》之類皆出伏生,如何?”曰:“此亦可疑。
蓋《書》有古文,有今文。
今文乃伏生口傳,古文乃壁中之《書》。
《禹謨》《說命》《高宗肜日》《西伯戡黎》《泰誓》等篇,凡易讀者皆古文。
況又是科鬥書,以伏生《書》字文考之,方謮得。
豈有數百年壁中之物,安得不訛損一字?又卻是伏生記得者難讀,此尤可疑。
今人作全書解,必不是。
”〈大雅〉 伯豐問:“《尚書》古文、今文有優劣否?”曰:“孔壁之傳,漢時卻不傳,隻是司馬遷曾師授。
如伏生《尚書》,漢世卻多傳者。
晁錯以伏生不曾出,其女口授,有齊音不可曉者,以意屬成,此載於史者。
及觀經傳,及《孟子》引‘享多儀’,出自《洛誥》卻無差。
隻疑伏生偏記得難底,卻不記得易底。
然有一說可論難易:古人文字,有一般如今人書簡說話,雜以方言,一時記錄者;有一般是做出告戒之命者。
疑《盤》《誥》之類是一時告語百姓;盤庚勸諭百姓遷都之類,是出於記錄。
至於《蔡仲之命》《微子之命》《冏命》之屬,或出當時做成底詔誥文字,如後世朝廷詞臣所為者。
然更有脫簡可疑處。
蘇氏傳中於‘乃洪大誥治’之下略考得些小。
胡氏《皇王大紀》考究得《康誥》非周公成王時,乃武王時。
蓋有‘孟侯,朕其弟,小子封’之語,若成王則康叔為叔父矣。
又其中首尾隻稱‘文考’,成王周公必不隻稱‘文考’。
又有‘寡兄’之語,亦是武王與康叔無疑,如今人稱‘劣兄’之類。
又唐叔得禾,傳記所載,成王先封唐叔,後封康叔,決無侄先叔之理。
吳才老又考究《梓材》隻前麵是告戒,其後都稱‘王’,恐自是一篇。
不應王告臣下,不稱‘朕’而自稱‘王’耳。
兼《酒誥》亦是武王之時。
如此則是斷簡殘編,不無遺漏。
今亦無從考正,隻得於言語句讀中有不可曉者闕之。
”又問:“壁中之《書》,不及伏生《書》否?”曰:“如《大禹謨》,又卻明白條暢。
雖然如此,其間大體義理固可推索。
但於不可曉處闕之,而意義深遠處,自當推究玩索之也。
然亦疑孔壁中或隻是畏秦焚坑之禍,故藏之壁間。
大概皆不可考矣。
”〈按:《家語》後雲,孔騰字子襄,畏秦法峻急,乃藏《尚書》於孔子舊堂壁中。
又漢史記《尹敏傳》雲,孔鮒所藏○畇〉 伯豐問:“《尚書》未有解。
”曰:“便是有費力處,其間用字亦有不可曉處。
當時為伏生是濟南人,晁錯卻潁川人,止得於其女口授,有不曉其言,以意屬讀。
然而傳記所引,卻與《尚書》所載又無不同。
隻是孔壁所藏者皆易曉,伏生所記者皆難曉。
如《堯典》《舜典》《臯陶謨》《益稷》出於伏生,便有難曉處。
如‘載采采’之類。
《大禹謨》便易曉。
如《五子之歌》《胤征》有甚難記?卻記不得。
至如《泰誓》《武成》皆易曉。
隻《牧誓》中便難曉,如‘五步、六步’之類。
如《大誥》《康誥》,夾著《微子之命》。
穆王之時,《冏命》《君牙》易曉,到《呂刑》亦難曉。
因甚隻記得難底,卻不記得易底?便是未易理會。
”〈畇〉 包顯道舉所看《尚書》數條。
先生曰:“諸《誥》多是長句。
如《君奭》‘弗永遠念天威,越我民,罔尤違’,隻是長句。
‘越’隻是‘及’,‘罔尤違’是總說上天與民之意。
《漢·藝文誌》注謂《誥》是曉諭民,若不速曉,則約束不行。
便是《誥》辭如此,隻是欲明易曉。
”顯道曰:“《商書》又卻較分明。
”曰:“《商書》亦隻有數篇如此。
《盤》依舊難曉。
”曰:“《盤》卻好。
”曰:“不知怎生地,《盤庚》抵死要恁地遷那都。
若曰有水患,也不曾見大故為害。
”曰:“他不複更說那事頭,隻是當時小民被害,而大姓之屬安於土而不肯遷,故說得如此。
”曰:“大概伏生所傳許多,皆聱牙難曉,分明底他又卻不曾記得,不知怎生地。
”顯道問:“先儒將‘十一年’、‘十三年’等合‘九年’說,以為文王稱王,不知有何據。
”曰:“自太史公以來,皆如此說了。
但歐公力以為非,東坡亦有一說。
但《書》說‘惟九年大統未集,予小子其承厥誌’,卻有這一個痕瑕。
或推《泰誓》諸篇皆隻稱‘文考’,至《武成》方稱‘王’,隻是當初‘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也隻是羈縻,那事體自是不同了。
”〈義剛〉 《書》有兩體:有極分曉者,有極難曉者。
某恐如《盤庚》《周誥》《多方》《多士》之類,是當時召之來而麵命之,麵教告之,自是當時一類說話。
至於《旅獒》《畢命》《微子之命》《君陳》《君牙》《冏命》之屬,則是當時修其辭命,所以當時百姓都曉得者,有今時老師宿儒之所不曉。
今人之所不曉者,未必不當時之人卻識其辭義也。
〈道夫〉 《書》有易曉者,恐是當時做底文字,或是曾經修飾潤色來。
其難曉者,恐隻是當時說話。
蓋當時人說話自是如此,當時人自曉得,後人乃以為難曉爾。
若使古人見今之俗語,卻理會不得也。
以其間頭緒多,若去做文字時,說不盡,故隻直記其言語而已。
〈廣〉 《尚書》諸《命》皆分曉,蓋如今製誥,是朝廷做底文字。
諸《誥》皆難曉,蓋是時與民下說話,後來追錄而成之。
《典》《謨》之書恐是曾經史官潤色來。
如《周誥》等篇恐隻似如今榜文,曉諭俗人者。
方言俚語,隨地隨時,各自不同。
林少穎嚐曰:“如今人‘即日伏惟尊候萬福’,使古人聞之,亦不知是何等說話。
”〈人傑〉 《尚書》中《盤庚》《五誥》之類,實是難曉。
若要添減字硬說將去,盡得。
然隻是穿鑿,終恐無益耳。
〈時舉〉 道夫請先生點《尚書》,以幸後學。
曰:“某今無工夫。
”曰:“先生於《書》既無解,若更不點,則句讀不分,後人承舛聽訛,卒不足以見帝王之淵懿。
”曰:“公豈可如此說?焉知後來無人。
”道夫再三請之,曰:“《書》亦難點。
如《大誥》語句甚長,今人卻都碎讀了,所以曉不得。
某嚐欲作《書說》,竟不曾成。
如製度之屬,祇以《疏》文為本。
若其他未穩處,更與挑剔,令分明,便得。
”又曰:“《書疏》載‘在璿璣玉衡處’,先說個天。
今人讀著,亦無甚緊要。
以某觀之,若看得此,則亦可以粗想像天之與日月星辰之運,進退疾遲之度皆有分數,而曆數大概亦可知矣。
”〈道夫○讀尚書法〉 “《二典》《三謨》其言奧雅,學者未遽曉會,後麵《盤》《誥》等篇又難看。
且如《商書》中伊尹告太甲五篇,說得極切。
其所以治心修身處,雖為人主言,然初無貴賤之別,宜取細讀,極好。
今人不於此等處理會,卻隻理會《小序》。
某看得《書小序》不是孔子自作,隻是周秦間低手人作。
然後人亦自理會他本義未得。
且如‘臯陶矢厥謨,禹成厥功,帝舜申之’。
申,重也。
序者本意先說臯陶,後說禹,謂舜欲令禹重說,故將‘申’字係‘禹’字。
蓋伏生《書》以《益稷》合於《臯陶謨》,而‘思曰讚讚襄哉’與帝曰:‘來,禹,汝亦昌言’。
”禹拜曰:“俞,帝,予何言?予思日孜孜”相連。
‘申之’二字,便見是舜令禹重言之意。
此是序者本意。
今人都不如此說,說得雖多,皆非其本意也。
又曰:“‘以義製事,以禮製心’,此是內外交相養法。
事在外,義由內製;心在內,禮由外作。
”銖問:“禮莫是攝心之規矩否?”曰:“禮隻是這個禮,如顏子非禮勿視聽言動之類,皆是也。
”又曰:“今學者別無事,隻要以心觀眾理。
理是心中所有,常存此心以觀眾理,隻是此兩事耳。
”〈銖〉 問可學:“近讀何書?”曰:“讀《尚書》。
”曰:“《尚書》如何看?”曰:“須要考曆代之變。
”曰:“世變難看。
唐虞三代事,浩大闊遠,何處測度?不若求聖人之心。
如堯,則考其所以治民;舜,則考其所以事君。
且如《湯誓》,湯曰:‘予畏上帝,不敢不正。
’熟讀豈不見湯之心?大抵《尚書》有不必解者,有須著意解者。
不必解者,如仲虺之誥太甲諸篇,隻是熟讀,義理自分明,何俟於解?如《洪範》則須著意解。
如《典謨》諸篇辭稍雅奧,亦須略解。
若如《盤庚》諸篇已難解,而《康誥》之屬,則已不可解矣。
昔日伯恭相見,語之以此,渠雲:‘亦無可闕處。
’因語之雲:‘若如此,則是讀之未熟。
’後二年相見,雲:‘誠如所說。
’”〈可學〉 問
如何伏生偏記得難底,至於易底全記不得?此不可曉。
如當時誥命出於史官,屬辭須說得平易。
若《盤庚》之類再三告戒者,或是方言,或是當時曲折說話,所以難曉。
〈人傑○以下論古、今文〉 伏生《書》多艱澀難曉,孔安國壁中《書》卻平易易曉。
或者謂伏生口授女子,故多錯誤,此不然。
古今書傳中所引《書》語,已皆如此,不可曉。
僴問:“如《史記》引《周書》‘將欲取之,必固與之’之類,此必非聖賢語。
”曰:“此出於《老子》。
疑當時自有一般書如此,故老子五千言皆緝綴其言,取其與己意合者則入之耳。
”〈僴〉 問:“林少穎說,《盤誥》之類皆出伏生,如何?”曰:“此亦可疑。
蓋《書》有古文,有今文。
今文乃伏生口傳,古文乃壁中之《書》。
《禹謨》《說命》《高宗肜日》《西伯戡黎》《泰誓》等篇,凡易讀者皆古文。
況又是科鬥書,以伏生《書》字文考之,方謮得。
豈有數百年壁中之物,安得不訛損一字?又卻是伏生記得者難讀,此尤可疑。
今人作全書解,必不是。
”〈大雅〉 伯豐問:“《尚書》古文、今文有優劣否?”曰:“孔壁之傳,漢時卻不傳,隻是司馬遷曾師授。
如伏生《尚書》,漢世卻多傳者。
晁錯以伏生不曾出,其女口授,有齊音不可曉者,以意屬成,此載於史者。
及觀經傳,及《孟子》引‘享多儀’,出自《洛誥》卻無差。
隻疑伏生偏記得難底,卻不記得易底。
然有一說可論難易:古人文字,有一般如今人書簡說話,雜以方言,一時記錄者;有一般是做出告戒之命者。
疑《盤》《誥》之類是一時告語百姓;盤庚勸諭百姓遷都之類,是出於記錄。
至於《蔡仲之命》《微子之命》《冏命》之屬,或出當時做成底詔誥文字,如後世朝廷詞臣所為者。
然更有脫簡可疑處。
蘇氏傳中於‘乃洪大誥治’之下略考得些小。
胡氏《皇王大紀》考究得《康誥》非周公成王時,乃武王時。
蓋有‘孟侯,朕其弟,小子封’之語,若成王則康叔為叔父矣。
又其中首尾隻稱‘文考’,成王周公必不隻稱‘文考’。
又有‘寡兄’之語,亦是武王與康叔無疑,如今人稱‘劣兄’之類。
又唐叔得禾,傳記所載,成王先封唐叔,後封康叔,決無侄先叔之理。
吳才老又考究《梓材》隻前麵是告戒,其後都稱‘王’,恐自是一篇。
不應王告臣下,不稱‘朕’而自稱‘王’耳。
兼《酒誥》亦是武王之時。
如此則是斷簡殘編,不無遺漏。
今亦無從考正,隻得於言語句讀中有不可曉者闕之。
”又問:“壁中之《書》,不及伏生《書》否?”曰:“如《大禹謨》,又卻明白條暢。
雖然如此,其間大體義理固可推索。
但於不可曉處闕之,而意義深遠處,自當推究玩索之也。
然亦疑孔壁中或隻是畏秦焚坑之禍,故藏之壁間。
大概皆不可考矣。
”〈按:《家語》後雲,孔騰字子襄,畏秦法峻急,乃藏《尚書》於孔子舊堂壁中。
又漢史記《尹敏傳》雲,孔鮒所藏○畇〉 伯豐問:“《尚書》未有解。
”曰:“便是有費力處,其間用字亦有不可曉處。
當時為伏生是濟南人,晁錯卻潁川人,止得於其女口授,有不曉其言,以意屬讀。
然而傳記所引,卻與《尚書》所載又無不同。
隻是孔壁所藏者皆易曉,伏生所記者皆難曉。
如《堯典》《舜典》《臯陶謨》《益稷》出於伏生,便有難曉處。
如‘載采采’之類。
《大禹謨》便易曉。
如《五子之歌》《胤征》有甚難記?卻記不得。
至如《泰誓》《武成》皆易曉。
隻《牧誓》中便難曉,如‘五步、六步’之類。
如《大誥》《康誥》,夾著《微子之命》。
穆王之時,《冏命》《君牙》易曉,到《呂刑》亦難曉。
因甚隻記得難底,卻不記得易底?便是未易理會。
”〈畇〉 包顯道舉所看《尚書》數條。
先生曰:“諸《誥》多是長句。
如《君奭》‘弗永遠念天威,越我民,罔尤違’,隻是長句。
‘越’隻是‘及’,‘罔尤違’是總說上天與民之意。
《漢·藝文誌》注謂《誥》是曉諭民,若不速曉,則約束不行。
便是《誥》辭如此,隻是欲明易曉。
”顯道曰:“《商書》又卻較分明。
”曰:“《商書》亦隻有數篇如此。
《盤》依舊難曉。
”曰:“《盤》卻好。
”曰:“不知怎生地,《盤庚》抵死要恁地遷那都。
若曰有水患,也不曾見大故為害。
”曰:“他不複更說那事頭,隻是當時小民被害,而大姓之屬安於土而不肯遷,故說得如此。
”曰:“大概伏生所傳許多,皆聱牙難曉,分明底他又卻不曾記得,不知怎生地。
”顯道問:“先儒將‘十一年’、‘十三年’等合‘九年’說,以為文王稱王,不知有何據。
”曰:“自太史公以來,皆如此說了。
但歐公力以為非,東坡亦有一說。
但《書》說‘惟九年大統未集,予小子其承厥誌’,卻有這一個痕瑕。
或推《泰誓》諸篇皆隻稱‘文考’,至《武成》方稱‘王’,隻是當初‘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也隻是羈縻,那事體自是不同了。
”〈義剛〉 《書》有兩體:有極分曉者,有極難曉者。
某恐如《盤庚》《周誥》《多方》《多士》之類,是當時召之來而麵命之,麵教告之,自是當時一類說話。
至於《旅獒》《畢命》《微子之命》《君陳》《君牙》《冏命》之屬,則是當時修其辭命,所以當時百姓都曉得者,有今時老師宿儒之所不曉。
今人之所不曉者,未必不當時之人卻識其辭義也。
〈道夫〉 《書》有易曉者,恐是當時做底文字,或是曾經修飾潤色來。
其難曉者,恐隻是當時說話。
蓋當時人說話自是如此,當時人自曉得,後人乃以為難曉爾。
若使古人見今之俗語,卻理會不得也。
以其間頭緒多,若去做文字時,說不盡,故隻直記其言語而已。
〈廣〉 《尚書》諸《命》皆分曉,蓋如今製誥,是朝廷做底文字。
諸《誥》皆難曉,蓋是時與民下說話,後來追錄而成之。
《典》《謨》之書恐是曾經史官潤色來。
如《周誥》等篇恐隻似如今榜文,曉諭俗人者。
方言俚語,隨地隨時,各自不同。
林少穎嚐曰:“如今人‘即日伏惟尊候萬福’,使古人聞之,亦不知是何等說話。
”〈人傑〉 《尚書》中《盤庚》《五誥》之類,實是難曉。
若要添減字硬說將去,盡得。
然隻是穿鑿,終恐無益耳。
〈時舉〉 道夫請先生點《尚書》,以幸後學。
曰:“某今無工夫。
”曰:“先生於《書》既無解,若更不點,則句讀不分,後人承舛聽訛,卒不足以見帝王之淵懿。
”曰:“公豈可如此說?焉知後來無人。
”道夫再三請之,曰:“《書》亦難點。
如《大誥》語句甚長,今人卻都碎讀了,所以曉不得。
某嚐欲作《書說》,竟不曾成。
如製度之屬,祇以《疏》文為本。
若其他未穩處,更與挑剔,令分明,便得。
”又曰:“《書疏》載‘在璿璣玉衡處’,先說個天。
今人讀著,亦無甚緊要。
以某觀之,若看得此,則亦可以粗想像天之與日月星辰之運,進退疾遲之度皆有分數,而曆數大概亦可知矣。
”〈道夫○讀尚書法〉 “《二典》《三謨》其言奧雅,學者未遽曉會,後麵《盤》《誥》等篇又難看。
且如《商書》中伊尹告太甲五篇,說得極切。
其所以治心修身處,雖為人主言,然初無貴賤之別,宜取細讀,極好。
今人不於此等處理會,卻隻理會《小序》。
某看得《書小序》不是孔子自作,隻是周秦間低手人作。
然後人亦自理會他本義未得。
且如‘臯陶矢厥謨,禹成厥功,帝舜申之’。
申,重也。
序者本意先說臯陶,後說禹,謂舜欲令禹重說,故將‘申’字係‘禹’字。
蓋伏生《書》以《益稷》合於《臯陶謨》,而‘思曰讚讚襄哉’與帝曰:‘來,禹,汝亦昌言’。
”禹拜曰:“俞,帝,予何言?予思日孜孜”相連。
‘申之’二字,便見是舜令禹重言之意。
此是序者本意。
今人都不如此說,說得雖多,皆非其本意也。
又曰:“‘以義製事,以禮製心’,此是內外交相養法。
事在外,義由內製;心在內,禮由外作。
”銖問:“禮莫是攝心之規矩否?”曰:“禮隻是這個禮,如顏子非禮勿視聽言動之類,皆是也。
”又曰:“今學者別無事,隻要以心觀眾理。
理是心中所有,常存此心以觀眾理,隻是此兩事耳。
”〈銖〉 問可學:“近讀何書?”曰:“讀《尚書》。
”曰:“《尚書》如何看?”曰:“須要考曆代之變。
”曰:“世變難看。
唐虞三代事,浩大闊遠,何處測度?不若求聖人之心。
如堯,則考其所以治民;舜,則考其所以事君。
且如《湯誓》,湯曰:‘予畏上帝,不敢不正。
’熟讀豈不見湯之心?大抵《尚書》有不必解者,有須著意解者。
不必解者,如仲虺之誥太甲諸篇,隻是熟讀,義理自分明,何俟於解?如《洪範》則須著意解。
如《典謨》諸篇辭稍雅奧,亦須略解。
若如《盤庚》諸篇已難解,而《康誥》之屬,則已不可解矣。
昔日伯恭相見,語之以此,渠雲:‘亦無可闕處。
’因語之雲:‘若如此,則是讀之未熟。
’後二年相見,雲:‘誠如所說。
’”〈可學〉 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