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録
關燈
小
中
大
:“讀《尚書》,欲裒諸家說觀之,如何?”先生曆舉王蘇程陳林少穎李叔易十餘家解訖,卻雲:“便將眾說看未得。
且讀正文,見個意思了,方可如此將眾說看。
書中易曉處直易曉,其不可曉處,且闕之。
如《盤庚》之類,非特不可曉,便曉了,亦要何用?如《周誥》諸篇,周公不過是說周所以合代商之意。
是他當時說話,其間多有不可解者,亦且觀其大意所在而已。
”又曰:“有功夫時,更宜觀史。
”〈必大〉 語德粹雲:“《尚書》亦有難看者。
如《微子》等篇,讀至此,且認微子與父師、少師哀商之淪喪,已將如何。
其他皆然。
若其文義,知他當時言語如何,自有不能曉矣。
”〈可學〉 《書序》恐不是孔安國做。
漢文粗枝大葉,今《書序》細膩,隻是六朝時文字。
《小序》斷不是孔子做。
〈義剛○論孔《序》〉 漢人文字也不喚做好,卻是粗枝大葉。
《書序》細弱,隻是魏晉人文字。
陳同父亦如此說。
“《尚書注》並《序》,某疑非孔安國所作。
蓋文字善困,不類西漢人文章,亦非後漢之文。
”或言:“趙岐《孟子序》卻自好。
”曰:“文字絮,氣悶人。
東漢文章皆然。
”〈僴〉 《尚書》決非孔安國所注,蓋文字困善,不是西漢人文章。
安國,漢武帝時,文章豈如此。
但有太粗處,決不如此困善也。
如《書序》做得善弱,亦非西漢人文章也。
〈卓〉 《尚書》孔安國傳,此恐是魏晉間人所作,托安國為名,與毛公《詩傳》大段不同。
今觀《序》文亦不類漢文章(漢時文字粗,魏晉間文字細)。
如《孔叢子》亦然,皆是那一時人所為。
〈廣〉 孔安國《尚書序》隻是唐人文字。
前漢文字甚次第。
司馬遷亦不曾從安國受《尚書》,不應有一文字軟郎當地。
後漢人作《孔叢子》者,好作偽書。
然此序亦非後漢時文字,後漢文字亦好。
〈揚〉 “孔氏《書序》不類漢文,似李陵《答蘇武書》。
”因問:“董仲舒《三策》文氣亦弱,與晁、賈諸人文章殊不同,何也?”曰:“仲舒為人寬緩,其文亦如其人。
大抵漢自武帝後,文字要入細,皆與漢初不同。
”〈必大〉 “傳之子孫,以貽後代。
”漢時無這般文章。
〈義剛〉 孔安國解經最亂道看得隻是孔叢子等做出來。
〈泳○論“孔傳”〉 某嚐疑孔安國《書》是假書。
如毛公《詩》如此高簡,大段爭事。
漢儒訓釋文字,多是如此,有疑則闕。
今此卻盡釋之,豈有千百年前人說底話,收拾於灰燼屋壁中與口傳之餘,更無一字訛舛,理會不得。
兼《小序》皆可疑。
《堯典》一篇自說堯一代為治之次序,至讓於舜方止。
今卻說是讓於舜後方作。
《舜典》亦是見一代政事之終始,卻說“曆試諸艱”,是為要受讓時作也。
至後諸篇皆然。
況先漢文章,重厚有力量。
今《大序》格緻極輕,疑是晉、宋間文章。
況孔《書》至東晉方出,前此諸儒皆不曾見,可疑之甚。
〈大雅〉 《尚書小序》不知何人作。
《大序》亦不是孔安國作,怕隻是撰《孔叢子》底人作。
文字軟善,西漢文字則粗大。
〈夔孫○論《小序》〉 《書小序》亦非孔子作,與《詩小序》同。
〈廣〉 《書序》是得《書》於屋壁,已有了,想是孔家人自做底。
如《孝經序》亂道,那時也有了。
〈燾〉《書序》不可信,伏生時無之。
其文甚弱,亦不是前漢人文字,隻是後漢末人。
又《書》亦多可疑者,如《康誥》《酒誥》二篇,必定武王時書。
人隻被作洛事在前惑之。
如武王稱“寡兄”、“朕其弟”,卻甚正。
《梓材》一篇又不知何處錄得來,此與他人言皆不領。
嚐與陳同甫言。
陳曰:“每常讀,亦不覺。
今思之誠然。
” 徐彥章問:“先生卻除《書序》,不以冠篇首者,豈非有所疑於其間耶?”曰:“誠有可疑。
且如《康誥》第述文王,不曾說及武王,隻有‘乃寡兄’是說武王,又是自稱之詞。
然則《康誥》是武王誥康叔明矣。
但緣其中有錯說‘周公初基’處,遂使序者以為成王時事,此豈可信?”徐曰:“然則殷地,武王既以封武庚,而使三叔監之矣,又以何處封康叔?”曰:“既言‘以殷餘民封康叔’,豈非封武庚之外,將以封之乎?又曾見吳才老辨《梓材》一篇雲,後半截不是《梓材》,緣其中多是勉君,乃臣告君之詞,未嚐如前一截稱‘王曰’,又稱‘汝’,為上告下之詞。
亦自有理。
”〈壯祖〉 問:“《序》雲‘聰明文思’,經作‘欽明文思’,如何?”曰:“《小序》不可信。
”問:“恐是作序者見經中有‘欽明文思’,遂改換‘欽’字作‘聰’字否?”曰:“然。
” 《大禹謨序》:“帝舜申之。
”序者之意,見《書》中。
臯陶陳謨了,“帝曰:‘來,禹,汝亦昌言。
’”故先說“臯陶矢厥謨,禹成厥功。
”帝又使禹亦陳昌言耳。
今《書序》固不能得《書》意,後來說《書》者又不曉序者之意,隻管穿鑿求巧妙爾。
〈廣〉 《書》中“迪”字或解為蹈,或解為行,疑隻是訓“順”字。
《書》曰:“惠迪吉,從逆兇,惟影響。
”逆,對順,恐隻當訓順也。
兼《書》中“迪”字,用得本皆輕。
“棐”字隻與“匪”同,被人錯解作“輔”字,至今誤用。
隻顏師古注《漢書》曰:“‘棐’與‘匪’同。
”某疑得之。
《尚書傳》是後來人做,非漢人文章,解得不成文字。
但後漢張衡已將“棐”字作“輔”字使,不知如何。
“王若曰”,“周公若曰”,隻是一似如此說底意思。
若《漢書》“皇帝若曰”之類,蓋是宣導德意者敷演其語,或錄者失其語而退記其意如此也。
“忱”、“諶”並訓信,如雲天不可信。
張元德問:“‘惟幾惟康,其弼直’,東萊解‘幾’作‘動’,‘康’作‘靜’,如何?”曰:“理會不得。
伯恭說經多巧。
”良久,雲:“恐難如此說。
”問元德:“尋常看‘予克厥宅心’,作存其心否?”曰:“然。
”曰:“若說‘三有俊心,三有宅心’,曰‘三有宅,三有俊’,則又當何如?此等處皆理會不得。
解得這一處,礙了那一處。
若逐處自立說解之,何書不可通。
”良久,雲:“宅者,恐是所居之位,是已用之賢;俊者,是未用之賢也。
”元德問“予欲聞六律五聲八音,在治忽,以出納五言,汝聽。
”曰:“亦不可曉。
《漢書》‘在治忽’作‘七始詠’。
七始,如七均之類。
又如‘工以納言,時而颺之,格則承之庸之,否則威之’一段,上文說‘欽四鄰,庶頑讒說,若不在時,侯以明之,撻以記之,書用識哉,欲並生哉’。
皆不可曉。
如命龍之辭亦曰:‘朕堲讒說殄行,震驚朕師。
命汝作納言,夙夜出納朕命惟允。
’皆言讒說。
此須是當時有此製度,今不能知,又不當杜撰胡說,隻得置之。
”元德謂“侯以明之,撻以記之”,乃是賞罰。
曰:“既是賞罰,當別有施設,如何隻靠射?豈有無狀之人,才射得中,便為好人乎?”元德問:“‘五言’,東萊釋作君臣民事物之言。
”曰:“君、臣、民、事、物是五聲所屬,如‘宮亂則荒,其君驕。
’宮屬君,最大,羽屬物,最小,此是論聲。
若商,放緩便是宮聲。
尋常琴家最取《廣陵操》,以某觀之,其聲最不和平,有臣陵其君之意。
‘出納五言’,卻恐是審樂知政之類。
如此作五言說,亦頗通。
”又雲:“納言之官,如漢侍中,今給事中,朝廷誥令,先過後省,可以封駁。
”元德問:“孔壁所傳本科鬥書,孔安國以伏生所傳為隸古定,如何?”曰:“孔壁所傳平易,伏生《書》多難曉。
如《堯典》《舜典》《臯陶謨》《益稷》是伏生所傳,有‘方鳩僝功’,‘載采采’等語,不可曉。
《大禹謨》一篇卻平易。
又《書》中點句,如‘天降割於我家不少延’,‘用寧王遺我大寶龜’,‘圻父薄違農父,若保宏父定辟’,與古注點句不同。
又舊讀‘罔或耆壽俊在厥服’作一句。
今觀古記款識中多雲‘俊在位’,則當於‘壽’字絕句矣。
”又問:“《盤庚》如何?”曰:“不可曉。
如‘古我先王將多於前功,適於山,用降我兇德,嘉績於朕邦’,全無意義。
又當時遷都,更不明說遷之為利,不遷之為害。
如中篇又說神說鬼。
若使如今誥命如此,好一場大鶻突。
尋常讀《尚書》,讀了《太甲》《伊訓》《鹹有一德》,便著免過《盤庚》,卻看《說命》。
然《高宗肜日》亦自難看。
要之,讀《尚書》,可通則通,不可通,姑置之。
”〈人傑〉 △尚書二 問:“‘勝殷殺受’之文是如何?”曰:“看《史記》載紂赴火死,武王斬其首以懸於旌,恐未必如此。
《書序》,某看來煞有疑。
相傳都說道夫子作,未知如何。
”(賀孫) 凡數自一至五,五在中;自九至五,五亦在中。
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五亦在中。
又曰:“若有前四者,則方可以建極:一五行,二五事,三八政,四五紀是也。
後四者卻自皇極中出。
三德是皇極之權,人君所向用五福,所威用六極,此曾南豐所說。
諸篇所說,惟此說好。
”又曰:“皇,君也;極,標準也。
皇極之君,常滴水滴凍,無一些不善。
人卻不齊,故曰‘不協於極,不罹於咎’。
‘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此便是‘皇建其有極’”又曰:“《尚書》前五篇大概易曉。
後如《甘誓》《胤征》《伊訓》《太甲》《鹹有一德》《
且讀正文,見個意思了,方可如此將眾說看。
書中易曉處直易曉,其不可曉處,且闕之。
如《盤庚》之類,非特不可曉,便曉了,亦要何用?如《周誥》諸篇,周公不過是說周所以合代商之意。
是他當時說話,其間多有不可解者,亦且觀其大意所在而已。
”又曰:“有功夫時,更宜觀史。
”〈必大〉 語德粹雲:“《尚書》亦有難看者。
如《微子》等篇,讀至此,且認微子與父師、少師哀商之淪喪,已將如何。
其他皆然。
若其文義,知他當時言語如何,自有不能曉矣。
”〈可學〉 《書序》恐不是孔安國做。
漢文粗枝大葉,今《書序》細膩,隻是六朝時文字。
《小序》斷不是孔子做。
〈義剛○論孔《序》〉 漢人文字也不喚做好,卻是粗枝大葉。
《書序》細弱,隻是魏晉人文字。
陳同父亦如此說。
“《尚書注》並《序》,某疑非孔安國所作。
蓋文字善困,不類西漢人文章,亦非後漢之文。
”或言:“趙岐《孟子序》卻自好。
”曰:“文字絮,氣悶人。
東漢文章皆然。
”〈僴〉 《尚書》決非孔安國所注,蓋文字困善,不是西漢人文章。
安國,漢武帝時,文章豈如此。
但有太粗處,決不如此困善也。
如《書序》做得善弱,亦非西漢人文章也。
〈卓〉 《尚書》孔安國傳,此恐是魏晉間人所作,托安國為名,與毛公《詩傳》大段不同。
今觀《序》文亦不類漢文章(漢時文字粗,魏晉間文字細)。
如《孔叢子》亦然,皆是那一時人所為。
〈廣〉 孔安國《尚書序》隻是唐人文字。
前漢文字甚次第。
司馬遷亦不曾從安國受《尚書》,不應有一文字軟郎當地。
後漢人作《孔叢子》者,好作偽書。
然此序亦非後漢時文字,後漢文字亦好。
〈揚〉 “孔氏《書序》不類漢文,似李陵《答蘇武書》。
”因問:“董仲舒《三策》文氣亦弱,與晁、賈諸人文章殊不同,何也?”曰:“仲舒為人寬緩,其文亦如其人。
大抵漢自武帝後,文字要入細,皆與漢初不同。
”〈必大〉 “傳之子孫,以貽後代。
”漢時無這般文章。
〈義剛〉 孔安國解經最亂道看得隻是孔叢子等做出來。
〈泳○論“孔傳”〉 某嚐疑孔安國《書》是假書。
如毛公《詩》如此高簡,大段爭事。
漢儒訓釋文字,多是如此,有疑則闕。
今此卻盡釋之,豈有千百年前人說底話,收拾於灰燼屋壁中與口傳之餘,更無一字訛舛,理會不得。
兼《小序》皆可疑。
《堯典》一篇自說堯一代為治之次序,至讓於舜方止。
今卻說是讓於舜後方作。
《舜典》亦是見一代政事之終始,卻說“曆試諸艱”,是為要受讓時作也。
至後諸篇皆然。
況先漢文章,重厚有力量。
今《大序》格緻極輕,疑是晉、宋間文章。
況孔《書》至東晉方出,前此諸儒皆不曾見,可疑之甚。
〈大雅〉 《尚書小序》不知何人作。
《大序》亦不是孔安國作,怕隻是撰《孔叢子》底人作。
文字軟善,西漢文字則粗大。
〈夔孫○論《小序》〉 《書小序》亦非孔子作,與《詩小序》同。
〈廣〉 《書序》是得《書》於屋壁,已有了,想是孔家人自做底。
如《孝經序》亂道,那時也有了。
〈燾〉《書序》不可信,伏生時無之。
其文甚弱,亦不是前漢人文字,隻是後漢末人。
又《書》亦多可疑者,如《康誥》《酒誥》二篇,必定武王時書。
人隻被作洛事在前惑之。
如武王稱“寡兄”、“朕其弟”,卻甚正。
《梓材》一篇又不知何處錄得來,此與他人言皆不領。
嚐與陳同甫言。
陳曰:“每常讀,亦不覺。
今思之誠然。
” 徐彥章問:“先生卻除《書序》,不以冠篇首者,豈非有所疑於其間耶?”曰:“誠有可疑。
且如《康誥》第述文王,不曾說及武王,隻有‘乃寡兄’是說武王,又是自稱之詞。
然則《康誥》是武王誥康叔明矣。
但緣其中有錯說‘周公初基’處,遂使序者以為成王時事,此豈可信?”徐曰:“然則殷地,武王既以封武庚,而使三叔監之矣,又以何處封康叔?”曰:“既言‘以殷餘民封康叔’,豈非封武庚之外,將以封之乎?又曾見吳才老辨《梓材》一篇雲,後半截不是《梓材》,緣其中多是勉君,乃臣告君之詞,未嚐如前一截稱‘王曰’,又稱‘汝’,為上告下之詞。
亦自有理。
”〈壯祖〉 問:“《序》雲‘聰明文思’,經作‘欽明文思’,如何?”曰:“《小序》不可信。
”問:“恐是作序者見經中有‘欽明文思’,遂改換‘欽’字作‘聰’字否?”曰:“然。
” 《大禹謨序》:“帝舜申之。
”序者之意,見《書》中。
臯陶陳謨了,“帝曰:‘來,禹,汝亦昌言。
’”故先說“臯陶矢厥謨,禹成厥功。
”帝又使禹亦陳昌言耳。
今《書序》固不能得《書》意,後來說《書》者又不曉序者之意,隻管穿鑿求巧妙爾。
〈廣〉 《書》中“迪”字或解為蹈,或解為行,疑隻是訓“順”字。
《書》曰:“惠迪吉,從逆兇,惟影響。
”逆,對順,恐隻當訓順也。
兼《書》中“迪”字,用得本皆輕。
“棐”字隻與“匪”同,被人錯解作“輔”字,至今誤用。
隻顏師古注《漢書》曰:“‘棐’與‘匪’同。
”某疑得之。
《尚書傳》是後來人做,非漢人文章,解得不成文字。
但後漢張衡已將“棐”字作“輔”字使,不知如何。
“王若曰”,“周公若曰”,隻是一似如此說底意思。
若《漢書》“皇帝若曰”之類,蓋是宣導德意者敷演其語,或錄者失其語而退記其意如此也。
“忱”、“諶”並訓信,如雲天不可信。
張元德問:“‘惟幾惟康,其弼直’,東萊解‘幾’作‘動’,‘康’作‘靜’,如何?”曰:“理會不得。
伯恭說經多巧。
”良久,雲:“恐難如此說。
”問元德:“尋常看‘予克厥宅心’,作存其心否?”曰:“然。
”曰:“若說‘三有俊心,三有宅心’,曰‘三有宅,三有俊’,則又當何如?此等處皆理會不得。
解得這一處,礙了那一處。
若逐處自立說解之,何書不可通。
”良久,雲:“宅者,恐是所居之位,是已用之賢;俊者,是未用之賢也。
”元德問“予欲聞六律五聲八音,在治忽,以出納五言,汝聽。
”曰:“亦不可曉。
《漢書》‘在治忽’作‘七始詠’。
七始,如七均之類。
又如‘工以納言,時而颺之,格則承之庸之,否則威之’一段,上文說‘欽四鄰,庶頑讒說,若不在時,侯以明之,撻以記之,書用識哉,欲並生哉’。
皆不可曉。
如命龍之辭亦曰:‘朕堲讒說殄行,震驚朕師。
命汝作納言,夙夜出納朕命惟允。
’皆言讒說。
此須是當時有此製度,今不能知,又不當杜撰胡說,隻得置之。
”元德謂“侯以明之,撻以記之”,乃是賞罰。
曰:“既是賞罰,當別有施設,如何隻靠射?豈有無狀之人,才射得中,便為好人乎?”元德問:“‘五言’,東萊釋作君臣民事物之言。
”曰:“君、臣、民、事、物是五聲所屬,如‘宮亂則荒,其君驕。
’宮屬君,最大,羽屬物,最小,此是論聲。
若商,放緩便是宮聲。
尋常琴家最取《廣陵操》,以某觀之,其聲最不和平,有臣陵其君之意。
‘出納五言’,卻恐是審樂知政之類。
如此作五言說,亦頗通。
”又雲:“納言之官,如漢侍中,今給事中,朝廷誥令,先過後省,可以封駁。
”元德問:“孔壁所傳本科鬥書,孔安國以伏生所傳為隸古定,如何?”曰:“孔壁所傳平易,伏生《書》多難曉。
如《堯典》《舜典》《臯陶謨》《益稷》是伏生所傳,有‘方鳩僝功’,‘載采采’等語,不可曉。
《大禹謨》一篇卻平易。
又《書》中點句,如‘天降割於我家不少延’,‘用寧王遺我大寶龜’,‘圻父薄違農父,若保宏父定辟’,與古注點句不同。
又舊讀‘罔或耆壽俊在厥服’作一句。
今觀古記款識中多雲‘俊在位’,則當於‘壽’字絕句矣。
”又問:“《盤庚》如何?”曰:“不可曉。
如‘古我先王將多於前功,適於山,用降我兇德,嘉績於朕邦’,全無意義。
又當時遷都,更不明說遷之為利,不遷之為害。
如中篇又說神說鬼。
若使如今誥命如此,好一場大鶻突。
尋常讀《尚書》,讀了《太甲》《伊訓》《鹹有一德》,便著免過《盤庚》,卻看《說命》。
然《高宗肜日》亦自難看。
要之,讀《尚書》,可通則通,不可通,姑置之。
”〈人傑〉 △尚書二 問:“‘勝殷殺受’之文是如何?”曰:“看《史記》載紂赴火死,武王斬其首以懸於旌,恐未必如此。
《書序》,某看來煞有疑。
相傳都說道夫子作,未知如何。
”(賀孫) 凡數自一至五,五在中;自九至五,五亦在中。
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五亦在中。
又曰:“若有前四者,則方可以建極:一五行,二五事,三八政,四五紀是也。
後四者卻自皇極中出。
三德是皇極之權,人君所向用五福,所威用六極,此曾南豐所說。
諸篇所說,惟此說好。
”又曰:“皇,君也;極,標準也。
皇極之君,常滴水滴凍,無一些不善。
人卻不齊,故曰‘不協於極,不罹於咎’。
‘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此便是‘皇建其有極’”又曰:“《尚書》前五篇大概易曉。
後如《甘誓》《胤征》《伊訓》《太甲》《鹹有一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