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古文疏證》卷卷六下

關燈
河論》,以喻其指。

    《慕容沴載記》,遣弟恪討段龕於廣固,遇龕於濟水之南。

    《慕容超載記》,是歲河、濟凍合,而澠水不冰,至諸葛攸率水陸二萬討沴,入自石門,屯於河渚。

    苻堅伐晉,運漕萬艘,自河入石門,達於汝穎。

    石門,滎口石門也。

    正為濟水其不枯絕可知。

    《宋書·符瑞志》,文帝元嘉二十四年二月,河濟俱清。

    《鮑照傳》,《河清頌序》所雲「長河巨濟,異源同清,澄波萬壑,潔瀾千裡」是也。

    孝武帝孝建三年九月,濟河清。

    大明五年九月,河、濟俱清。

    《魏書·靈徵志》,顯祖皇興三年正月,河濟起黑雲,廣數裡,掩東陽城上如夜。

    《隋書·五行志》,後齊河清。

    元年四月,河、濟清。

    《北齊帝紀》所雲:青州刺史上言,今月庚寅,河、濟清。

    以河濟清,改大寧二年為河清是也。

    《北史·齊本紀》,武成帝河清。

    二年六月,齊州上言濟河水口見八龍升天。

    《周本紀》,宣帝大象二年二月,滎川有黑龍見,與赤龍鬥於汴水側。

    《魏叔孫建傳》,建與長孫道生濟河。

    而南宋將王仲德等自清入濟,東走青州。

    凡十八條,皆濟水也,皆王莽以後也,抑足見事之有者,愈證而愈出,愈出而愈確。

    餘尤惜司馬文正《通鑒》號有書契以來所無,亦沿襲君卿說,謂濟久枯。

    於北齊大書河濟清者,易作河水清。

    不知濟字何緣訛為水?不唯此也,於《毛穆之傳》之濟,《郤超傳》之濟,皆易作清水,以菏澤、汶水合流之清河以當之。

    不知此真濟水也,非如君卿說亦曰濟水也。

    嗟乎,地學之不精,乃緻妄竄於史學如是哉。

     又按蔡《傳》引唐李賢謂濟自鄭以東,貫滑、曹、鄆、濟、齊、青,以入於海,不及王莽末枯涸等語。

    似唐見有此水,引本朝樂史謂今東平、濟南、淄川、北海界中有水流入海,謂之清河。

    不實指菏、汶二水,語不全具,本出《通典》,非《寰宇記》也。

    宋人每好改節往籍,以就已說,卻失古人本意,此其一雲。

     又按蔡《傳》,萊夷引顏師古曰:萊山之夷,齊有萊侯,萊人即今萊州之地。

    餘因悟《齊世家》,封太公於營丘,營丘邊萊,萊侯與之爭營丘。

    萊人,夷也,則當在今昌樂縣東南五十裡營丘城。

    《班志》,北海郡營陵縣下,應劭《注》,師尚父所封是也。

    至臨淄縣西北二裡有營丘城,齊獻公所徙。

    《班志》,齊郡臨淄縣下自注,師尚父所封。

    非也。

    蓋地本臨淄,亦復謂之營丘者,猶晉遷於新田,而仍謂之絳,楚遷於鄀,而仍謂之郢。

    班氏又言臨甾名營丘,終屬認為一地,亦非。

    獻公先一世胡公,都薄姑。

    薄姑在今博興縣東南,《括地志》雲:青州博昌縣,東北六十裡則縣治,徙矣。

    竊以言齊三都者取征於此。

     又按顧氏《肇域記》解「濰淄其道」曰:濰水出今莒州箕屋山東,北流徑箕縣故城西,故《漢志》謂濰水出琅邪郡箕縣東。

    北過昌邑縣,又東北入於海,故《漢志》謂北至都昌入海。

    《左傳》襄十八年,晉師東侵及濰。

    「濰」字與《禹貢》同,而《地理志》字或省水作「維」。

    琅邪郡朱虛縣、箕縣下並作「維」是也。

    或省係作「淮」,靈門縣橫縣折泉縣下並作「淮」是也。

    篇首引《禹貢》「惟甾其道」,又作「惟」。

    一卷之中,異文三見。

    後人誤讀淮為淮沂其乂之淮,遂呼此水為槐河矣。

    某親曆其地,始能辨之。

     又按《樂安縣志》,海濱廣斥,謂如今高家港(即《漢志》馬車瀆),以往即其地都無所生,婦人有白首而不識五稼,歲時盤薦惟魚飧爾。

    知府朱鑒詩雲:「海若生潮成碧浪,天如不雨盡黃塵,可堪二月無花柳,踏遍孤村不見春。

    」 又按孔《疏》引《地志》,淄水出泰山萊蕪縣原山東,北至千乘博昌縣入海。

    「海」字自訛。

    又《地志》,汶水出泰山萊蕪縣原山西,南入濟。

    蔡氏於「汶出原山」下增「之陽」二字,猶可。

    於「淄出原山」下增「之陰」二字,不可。

    蓋於欽,齊乘謂淄出今益都嶽陽山東麓,地名泉河,古蕪萊地,嶽陽即原山,山連亙萊蕪、淄川、益都三縣境。

    夫既出東麓,謂之「之陰」可乎?蔡不過以下文「東北」字,生出「陰」,「西南」字生出「陽」。

    不知東北西南乃指二水所從入處,非發源。

    此增一字輒失者是也。

     又按餘久而始悟,雲夢在《周官》可名曰澤藪,唐虞時不爾。

    何以見之?果為荊之澤也,則與兗之雷夏,徐之大野、揚之彭蠡及震澤、豫之滎及波菏澤及孟豬、雍之豬野也一例,經文當書曰:澤曰豬、曰厎定,或導、或被矣。

    豈得曰土如桑土、曰作如大陸、曰乂如蒙羽及岷嶓也哉?既書曰土、曰作,乂其非為水之鍾也明甚。

    善乎,邵文莊寶曰:雲夢,澤歟?非澤也。

    果宜澤而土焉,而乂焉,其將能乎?縱能之,其得謂行所無事乎?《周職方氏》澤之可也。

    餘因數禹治水成功至周公作《禮》,時凡一千一百六十九年,時代有改易,陵谷有遷變,其不得以後之概前,今之格古也。

    抑又悟,大陸自原隰,廣阿自澤藪,《淮南子》合而一之者,亦似是而非與。

     又按蔡《傳》「沱潛既道」曰:若潛水,則未有見也。

    讀之不覺失笑。

    《寰宇記》,乾德三年,升唐白洑徵科巡院為潛江縣。

    《九域志》,潛江縣在江陵府東北一百二十裡。

    《宋·地理志》,江陵府潛江縣次畿焉。

    得雲未見?案明《承天府志》,漢水自鍾祥縣北三十裡分流為蘆洑河,徑潛江縣東,南復入於漢。

    《爾雅》,水自漢出為潛。

    其實《荊州府志》雲:「潛水經潛江縣界東南入大江」為是。

    至《隋志》,南郡鬆滋縣有涔,涔古潛字,《史記·夏本紀》正作涔。

    說者引以證《禹貢》亦非,此涔水不出自漢鄭氏《書注》。

    曰「潛則未聞」,在康成時或可,豈有至南宋後而為此等語哉? 又按蔡《傳》引曾氏徐州水以沂名者非一。

    酈道元謂水出尼丘山西北,徑魯之雩門,亦謂之沂水。

    水出太公武陽之冠石山,亦謂之沂水。

    讀之亦失笑。

    《水經注》,泗水下有沂水,果出尼丘山西北,曾點所欲浴者。

    沂出北對稷門,稷門即雩門,對也,非徑也。

    沂水下有三沂水,皆別之曰小。

    一出東莞(今本誤作苑)縣黃孤山西南,流徑其縣北,西南注於沂。

    一沂水徑臨沂故城,東有治(今本誤作洛)水注之,水果出太山南武陽縣之冠石山,世俗謂此為小沂水。

    但蔡訛山為公,武陽上脫「南」字,下脫「縣」字。

    於欽作《齊乘》時,猶仍為小沂水。

    愚過費縣,土人則呼浚河,在其縣西北八十裡。

    一沂水於下邳縣北,西流分為二水,其徑城東,屈從縣南注於泗者,謂之小沂水。

    並前為四沂水,固莫有大於出泰山蓋縣也者。

     又按蔡《傳》引《水經》,濟水至乘氏縣分為二,南為菏,北為濟,是不待雲。

    旋接酈道元謂一水東南流,一水東北流,入巨野澤。

    則是二水齊赴巨野澤,與道元原文不合。

    原文曰:其一水東南流,此指經之南為菏水;其一水從縣東北流,入巨野澤,此指經之北為濟瀆。

    兩不相蒙。

    蔡氏祗緣明澤所聚者大,故並入二水。

    不知菏水東南流經昌邑金鄉縣,即今金鄉縣,在巨野澤之南,相去百餘裡。

    此省一字輒失者是也。

     又按《寰宇記》,磬石山在淮陽軍下邳縣西南八十裡。

    《禹貢》「泗濱浮磬」,孔《傳》,水中見石可以為磬。

    案泗水中無此石,其山在泗水南四十裡,今取磬石上供樂府,聲清亮,大小擊之皆然,與安國說不同。

    恐禹治水之時,水至此山矣。

    此正所謂不以今格古、後概前者,最是。

    今則在鳳陽府宿州靈壁縣北七十裡,馬公驌雲。

     又按「嶧陽孤桐」,有謂此嶧為鄒嶧山,在今鄒縣東南二十裡。

    有謂此為葛嶧山,在今邳州西北六裡。

    餘則以劉昭,葛嶧山,《注》,山出名桐伏滔。

    《北征記》曰:今槃根往往而存,證《禹貢》當在此。

    抑曾親至其地雲。

     又按「蒙羽其藝」,蒙即《論語》之東蒙山。

    自《元和志》謂蒙山在費縣西北八十裡,東蒙山在費縣西北七十五裡,是以蒙與東蒙為二山,而東蒙在蒙山之東五裡爾。

    土人今猶承訛。

    餘則以《漢志》蒙陰縣《注》,《禹貢》,蒙山在西南,有祠,顓臾國在蒙山下。

    證其為一山。

     又按蔡《傳》引《水經》曰:漾水出隴西郡氐道縣嶓塚山,東至武都。

    常璩曰:漢水有兩源,此東源也,即《禹貢》所謂「嶓塚導漾」者。

    其西源出隴西西縣(二字今增)嶓塚山、會泉始源曰沔,徑葭萌入漢。

    東源在今西縣之西,西源在今三泉縣之東也。

    酈道元謂東西兩川俱出嶓塚,而同為漢水者是也。

    《水經》原文乃「東至武都沮縣為漢水」,茲節去五字,語不完。

    「會泉始源曰沔」,「泉」乃白水二字,「始源曰沔」當移在「徑葭萌入漢」之下。

    《華陽國志》可證。

    至徑葭萌入漢,是西東兩漢水異源同流。

    宇宙間水之大者,不可不極論焉。

    酈道元雖前引庾仲雍,漢水南至關城,合西漢水之文,及自曆次津流,止雲:又西南徑關城北,除水流入焉。

    不雲及東漢,是二水不合者一。

    關城今陽平關,在寧羌州西北八十裡,州北九十裡為嶓塚山,漾水所出,東流入沔縣界。

    西漢水則在州西,自略陽縣流入。

    又西南入四川廣元縣界,是二水不合者二。

    經文「岷嶓既藝,導嶓塚至於荊山」,山為梁州之山,嶓塚導漾東流為漢,則水即為梁州之水,與漢西縣在雍州地,西漢水即出在雍州地者,原不相涉,豈得以後代同名之水,上混聖經?是二水不合者三。

    梁州貢道浮於潛。

    潛,鄭康成《注》為西漢水,逾於沔,沔即東漢,兩水中有間阻,不能以舟通行,故經文曰「逾」,是二水不合者四。

    其強為附合者,一誤於班固,再誤於常璩。

    班固曰:西縣,《禹貢》,嶓塚山,西漢水所出。

    多卻《禹貢》二字。

    此蓋別一嶓塚,為西漢水源,與酈《注》亦雅合。

    常璩曰:徑葭萌入漢,今寧羌州有三泉故城,金牛廢縣,皆古葭萌地。

    何曾見兩川同注?異者,直至魏收撰《地形志》曰:嶓塚縣有嶓塚山,漢水出焉。

    此地方顯,此名前此,僅《班志》有於西縣,《水經》有於氐道縣耳。

    何《禹貢》三千年後始知?當日導漾,實在此地,故世翻滋擬議。

    或曰:《通典》雲,嶓山在漢中府金牛縣。

    《寰宇記》,嶓塚在三泉縣東二十八裡。

    既知漾水出此,則亦知漢氐道縣所在,何以謂氐道無考?嘗質諸黃子鴻,子鴻曰:宋三泉縣,今寧羌州也,為漢廣漢郡葭萌縣地。

    其北今略陽縣,為漢武都郡沮縣地。

    又北今鞏昌之兩當,漢中之鳳縣,皆漢武都故道縣地。

    至於漢氐道縣,屬隴西郡。

    隴西東南境為今秦州,與漢葭萌縣相去五六百裡,中隔武都郡,何由接攘?其水又有嘉陵江水隔之,亦不能通入東漢,故曰無考。

    且雲:西源在今三泉縣之東,當作東源在今三泉縣之東。

    東源在今西縣之西,當作西源在今秦州清水縣上邽鎮及西和州之境。

    蔡氏始終不辨宋西縣(在今沔縣)非漢之西縣爾。

     又按吾友朏明極賞餘前論,問曰:子知庾仲雍之言出何書乎?餘謝以不知,曰:《隋書·經籍志》有庾仲雍《漢水記》五卷,當出此。

    獨酈《注》引《漢中記》曰:嶓塚以東,水皆東流;嶓塚以西,水皆西流。

    故俗以嶓塚為分水嶺。

    其作者似已知《漢地理志》之訛,而以《禹貢》嶓塚為當實在漢中也者。

    不然,於《漢中記》胡為詳及嶓塚耶?蓋不惟不待魏收撰誌時始知,而後魏分沔陽置嶓塚縣已知之矣。

    大抵經之理,以漸推愈明,即經之事跡、地理,亦有然者。

    惜道元曆覽奇書,特為班所壓,不能發揮斯義耳。

     又按嶓塚山當有三,其可考者出《元和志》,在興元府金牛縣東二十八裡,漢水所出,此真《禹貢》嶓塚山,《漢中記》一名分水嶺是也。

    《元和志》在秦州上邽縣西南五十八裡,漾水所出,此《班志》誤認《禹貢》之嶓塚山,今一名分水嶺是也。

    二山各不同。

    餘曾至秦州此山下,山不甚高而峰岫,延長連屬若邱塚。

    問其土人,寧羌州此山若何?愕然曰:從金牛驛北望見嶓塚山,峨然雲表,豈敝地所能作其兒孫乎?但水亦微細,自西東流,即所謂嶓塚導漾者。

    水才濫觴,合五丁峽水,東流為沔,其流始大。

    此地則水出嶺時為南流,與東不合耳。

    餘心識之,以為負薪能談王道。

    至氐道嶓塚,實無考者,參以《元和志》鳳州兩當、河池二縣並雲,永嘉之後,地沒氐羌,縣名絕矣。

    興州雲,晉永嘉末,氐人楊茂搜自號氐王,據武都,自後郡縣荒廢。

    則氐道縣之不知所在,豈得已哉?然郭璞注《山經》,嶓塚今在武都氐道縣南。

    常璩撰《漢中志》,東漢水源出武都氐道。

    又並隸氐道於武都郡,與漢制不同。

     又按《水經》以漾水出隴西氐道縣嶓塚山,東至武都沮縣為漢水。

    為漢水者,為西漢水也。

    故下文又東南至廣魏,與白水合,又東南至葭萌縣,與羌水合。

    酈氏《注》雲:今西縣嶓塚山,西漢水所導也。

    此自遙承上班固《地理志》來,不見有《禹貢》字麵。

    是道元以《班志》西縣下《禹貢》字為非,但不顯駁之,古人文多隱約。

    《水經》以沔水出武都沮縣東狼穀中,此為東漢水,又言沔水,東南徑沮水,戌而東南流注漢。

    酈氏《注》雲:所謂沔,漢者也。

    《尚書》曰「嶓塚導漾,東流為漢」,特標出「尚書曰」,是道元以大禹當日之所導,實在此,於西漢了無涉。

    獨亡友顧景範謂,《水經》不詳漢所自出,沔水一名沮,特入漢之小水耳,反詳誌其源,忘卻出今寧羌州者,何與?說極是。

    餘請兩言以剖別之,曰:西漢水可單曰漢水,亦可曰漾水,亦可曰沔水。

    東漢水可單曰漢水,亦可曰漾水,亦可曰沮水,亦可曰沔水。

    酈道元謂東西兩川俱出嶓塚,猶言各出嶓塚雲爾。

    而同為漢水,猶言同名漢水雲爾。

    近代雍大記引《通典》,嶓塚山有二,一在天水上嶓,一在漢中金牛,從而釋之曰:西漢水在西和縣,源出嶓塚山,西流與馬池水合。

    此乃上邽之嶓塚,在今秦州。

    漢江源出沔縣嶓塚山,東流入金州,此乃金牛之嶓塚。

    《禹貢》「嶓塚導漾」乃沔縣之嶓塚,非秦州之嶓塚。

    知嶓塚有二,則西東二漢源流,各自了然。

    此殆可以注酈《注》矣。

     又按孔安國《傳》,「嶓塚導漾」二句曰:泉始出山為漾水,東南流為沔,水至漢中東流為漢水,東南流為沔水,遙與前「逾於沔,《傳》,漢上曰沔」相照應,補出此句最佳。

    餘欲以《班志》沮縣下《注》沮水出東狼穀,南至沙羨南入江,過郡五,行四千裡,取武都縣下《注》「一名沔,過江夏,謂之夏水」十字補入東狼穀之下,南至沙羨之上。

    東漢水源源委委方備。

    《班志》最亂道者,武都縣下《注》,「東漢水受氐道水」七字,試問漢武都縣為郡治,傍仇池山,遠在東漢發源處三四百裡之上,豈有反下受漾水之理?餘嘗愛魏文侯告西門豹之言:人始入官,如入晦室,久而愈明。

    談水道者,亦復爾爾。

    而今而後,恐班孟堅亦不能相欺矣。

     又按胡朏明曰:昔賢謂《水經》非一人一時所作。

    其證頗多,今更以漾水一條驗之。

    《經》雲:「漢水東南至廣魏白水縣西」,廣魏即廣漢,蓋曹氏改稱,此經乃魏人所續,宋本改為廣漢,反失真面目矣。

    不惟此也,羌水、涪水、梓潼水,《經》文皆有廣魏,又有小廣魏,不一而足,明係作者遵製而書,非字之訛。

    凡魏,朱謀曈悉作漢,特未深考耳。

    又曰:《水經》,魏人續成,自後間有所附益,亦未必下及隋唐。

    頃讀至漾水末有漢州江津縣,大驚曰:此非隋唐人筆乎?漢乃渝字之訛,然渝州江津縣今屬重慶府,本州治巴縣地,西魏分置江陽縣,隋改曰江津。

    巴縣在東,江津在西,漢水不得過江津也。

    再三推尋,不知其故,及讀至羌水雲,出羌中,東南至廣魏白水縣與漢水合,又東南至巴郡閬中縣,又南至墊江縣,東南入於江。

    憬然悟曰:羌水合白水,東南流至白水縣,與漢水合。

    漢水入江之道,即羌水入江之道,自「閬中」以下,經文正當與此字字相同也。

    今本之誤,蓋由「東南入於江」之上,字有空缺,妄庸人率意填補耳,非續經也。

    墊江今合州,漢水流徑州東,涪水西自州南來注之。

    正酈氏所雲,「涪水注之」。

    故仲雍謂,涪,內水者也。

    若作渝州江津縣,則涪漢之合,遠在上流。

    經注齟齬矣。

    「東南入漢州江津」七字當改作「南至墊江」四字。

    予曰:「入」字尤非,《水經》次水所徑過之郡之縣,未有用「入」字者。

     又按常璩,漢有二源,以東源為即《禹貢》之漾水,極是。

    與《水經》各自一書,非承《水經》而為文者。

    蔡氏於此全昧,既引「《水經》漾水」雲雲,旋接「常璩曰此東源也」。

    常氏止以西源為沔漢,酈氏引《漢中記》以駁之,復駁其漾山之目,原未及東源之誤。

    此蔡氏連綴其文輒失者是也。

    獨道元於《水經》,以西漢水為漾,曲徇其說。

    寧取《山海經》闞氏荒誕之說曰:川流有潛通之理,故漾漢互稱。

    至敘次通穀水曰:上承漾水,西南流為西漢水。

    漾水之稱,仍屬東漢。

    酈氏微意,居然可睹矣。

     又按張衡《西京賦》雲「左有崤函重險,右有隴坻之隘。

    於前則終南太一,於後則高陵平原。

    」又雲「連岡乎嶓塚」,係於終南太一之下,與上文「右有隴坻」不相承。

    參以潘嶽《西征賦》「麵終南而背雲陽,跨平原而連嶓塚」,則二公似皆指廣漢葭萌之嶓塚,非指隴西西縣之嶓塚,與《禹貢》合。

    作《漢中記》者,雖未知與嶽孰後先,要必出張平子後。

    是東漢人,已有不同班誌者矣。

    朏明曰:子可謂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矣。

     又按人亦有言,博古易,通今難。

    蔡氏古既不博,今尤不通。

    三泉縣其彰彰者矣。

    唐有三三泉縣,一義寧二年置,以彭原縣西南三泉故城為名,後更名同川;一武德四年置,以山下有三泉水為名,在嘉陵江之西;一天寶元年移於嘉陵江東一裡,樂史所謂即今縣理是也。

    宋有二三泉縣,一即唐故治,後至道二年建大安軍,縣遂廢;一重置於今沔縣界,即今大安驛,蓋紹興三年改置大安軍於此,復置縣以隸焉。

    同在嘉陵江之東。

    若當蔡氏時,言西源東源,更當雲東源在今三泉縣之西。

    餘上謂其當作在今三泉縣東者,猶不識宋之復置三泉縣治所耳。

     又按西東兩漢水,予與朏明、子鴻反覆考辨者彌月,始少了了。

    久之,朏明復告予曰:西東二源不相牽合,《水經》固為得之。

    而以西源為漾,則與《班志》同失東源。

    知有沔,而不知有漾;知有東狼穀,而不知有嶓塚山。

    似與「嶓塚導漾」之經文絕不相蒙,而自為一說矣。

    予問:然則,必如何而後可不悖於《禹貢》?朏明曰:漢水自為一目,而以漾為漢之始源,以沔為漢之別源,以潛為漢之伏流,而嘉陵水出自隴西者,則與羌白涪諸水並列,不名為漢。

    斯可以折群言而翼聖經矣。

     又按班氏《地理志》簡而核,然言水有與今不合者,有徑說錯者,須分別觀之。

    毗陵縣《注》,北江在北,東入海,即今岷江也。

    吳縣《注》,南江在南,東入海,即今吳鬆江,左氏之笠澤也。

    自《三國志注》左慈在曹公坐釣鬆江鱸魚,始有鬆之名(《後漢書·左慈傳》,曹操曰:今日高會,所少吳鬆江鱸魚耳。

    吳字讀,指郡名。

    故章懷太子賢止注鬆江二字,不連吳)。

    《陳書·侯縝傳》,縝追侯景,與戰,敗於吳鬆江。

    是時已有吳鬆江之名,不待宋元來,並水道與今合者。

    其不合,則蕪湖縣《注》,中江出西南,東至陽羨入海,即今荊溪也。

    蓋謂至陽羨入太湖,由湖以入江,由江以入海。

    古人多說得闊遠,非誤也。

    予嘗相其地形,東壩自明洪武永樂兩番築之,後若宣州、若歙州、若今廣德州西境,諸水悉從蕪湖以達大江,不復涓滴入太湖。

    惟廣德州東境及溧陽、金壇、宜興諸水,總彙於荊溪,然後東入太湖,故三吳水患少,此豈非東壩之力哉?水與班氏時迥相反。

    討論景定《建康志》,唐景福三年,楊行密將台閈作魯陽五堰,是時中江作堰,江流亦既狹矣。

    五堰今易為二壩,統名曰東壩。

    其實《元和志》,當塗縣有蕪湖水,在縣西南八十裡,源出縣東南之丹陽湖西,北流入於大江。

    水道蚤與今時符合,應是唐元和以前,此地已置堰,方改而為西北流入江,與漢中江水東流至宜興者不合。

    作《建康志》者,見尚不及此。

    頗覺豁然。

    至說錯,則石城縣《注》,分江水首受江,東至餘姚入海,行千二百裡。

    石城廢縣在今貴池縣西七十裡,無復斯水,信如首受江之說。

    餘姚乃在浙江東岸,又中隔宣、歙諸水,安得越而東過,至餘姚以入海乎?酈《注》復附會江水自石城東出,徑吳國南為南江。

    不知南江,班氏指吳鬆尾洩太湖之水者,豈首受岷江者乎?同作夢語,兩公聞之,亦應自笑於地下也。

     又按江南之有東壩,猶江北之有高堰。

    無高堰,是無淮揚也;無東壩,是無蘇常也。

    東壩在高淳縣東南六十裡,與溧陽縣分界。

    高淳父老言,湖底與蘇州譙樓頂相平。

    假令水漲時,壩一決,蘇常便為魚鱉。

    兩河議曰,高堰去寶應高丈八尺有奇,去高郵高二丈二尺有奇,高寶堤去興化泰州田高丈許,或八九尺有奇,去堰不啻卑三丈有奇矣。

    昔人築堰,使淮不南下而北趨者,亦因勢而導之。

    不然,淮一南下,因三丈餘之地勢,灌千裡之平原,安得有淮南數郡,縣儼然一都會耶?觀此二段議論,則壩與堰可廢乎?不可廢乎?廢東壩者,多出於壩上之人,至追咎蘇軾、單鍔之言行;廢高堰者,出於泗州之人,至恐潘季馴以毀陵之罪,殊可痛疾。

    善乎,歐陽公有言,天下事無全利而無害,惟擇利多害少者行之。

    其此壩與堰之謂哉? 又按沱潛二水難解者,潛而尤難解者。

    梁州之潛,蔡氏既以《地志》宕渠縣、安陽縣二潛水以解之,宕渠縣是已,安陽縣今為興安州漢陰縣,孔氏《疏》已引康成《注》,此潛水其尾入漢耳,首不於漢出。

    餘謂鬵穀乃穀名,水名由穀而得,非《爾雅》水自漢出之謂。

    鄭固不以為潛水誤,自小司馬引以釋《史記》,而蔡仍之以釋經,大抵梁州僅一潛水耳。

    質諸胡朏明,朏明曰:否。

    一在巴郡宕渠縣,一在廣漢郡葭萌縣,惜《班志》未詳。

    予請朏明出手撰此解一篇,既成,予歎為《禹貢》之忠臣,而高密之諍友。

    喜而亟錄其辭曰:《爾雅》水自江出為沱漢為潛,馬融曰:其中泉出而不流者謂之潛。

    蓋潛與沱不同。

    沱,分派別行者也;潛,伏流重出者也。

    《書正義》引鄭荊州《注》,潛則未聞。

    象類梁州《注》,潛蓋漢西出嶓塚,東南至巴郡江州入江,行二千七百六十裡,其水道與《班志》無異。

    是康成明以西縣嶓塚山所出之漢水為潛也。

    然嶓塚所出,乃西漢之始源,與《爾雅》「漢出為潛」之義不合,可疑者在此。

    茲據諸家所說,梁州之潛有二,一巴郡宕渠縣,《地志》,縣有潛水,西南入江。

    酈道元雲:潛水蓋漢水枝分,潛出故受其稱。

    今爰有大穴,潛水入焉,通岡山下,西南潛出,謂之伏水,或以為古之潛水。

    鄭氏曰:漢別為潛,其穴本小,水積成澤,流與漢合,大禹道漢疏通,即為西漢水也。

    故書曰:沱潛既道。

    道元又雲:宕渠水即潛水,出南鄭縣南巴嶺,謂之北水,東南流徑宕渠縣,謂之宕渠水。

    又東南入漢,今順慶府渠縣有漢宕渠故城,渠江在縣東自巴州小巴嶺西南流徑蓬州,又東南徑營山縣,入縣界,又西南徑廣安州,至重慶府之合州入嘉陵江者是。

    一廣漢郡葭萌縣,郭璞《爾雅音義》,有水從漢中沔陽縣南流至梓潼漢壽,入大穴中,通峒(疑當作岡)山下,西南潛出,一名沔水,舊俗雲即《禹貢》潛也。

    劉澄之說同。

    漢壽,故葭萌,先主更名。

    《括地志》,潛水一名伏水,今名龍門水,源出綿穀縣東龍門山大石穴下。

    《元和志》,潛水出綿穀縣龍門山,《書》曰「沱潛既道」是也。

    山在縣東北八十二裡,《寰宇記》,綿穀縣龍門山,亦名蔥嶺山,引《梁州記》雲:蔥嶺有石穴,高數十丈,其狀如門,俗號為龍門,今四川廣元縣東北之龍門山。

    是此二潛者,皆自漢出,伏而又發,蹤跡顯然,正與《爾雅》之義相符,較鄭為長。

    然觀道元所引,「漢別為潛流,與漢合」之語,則鄭亦既知象類義適符於《爾雅》,前所謂「西出嶓塚」者,豈其未定之論與?又道元《注》桓水一條雲:葭萌西漢,即鄭氏之所謂潛水。

    然則,潛當斷自廣元縣北龍門,伏流入西漢之處,始受其稱。

    而水出西縣者,不妨自為嘉陵江源。

    如必追上流,並為潛,而謂水自西漢通東漢。

    則西漢導源之地,初無伏而又發之,狀如宕渠。

    葭萌所雲者,安得據闞泬荒誕之說而目之,以自漢出耶?禹主名山川,當時此水有潛名,無西漢名,後人徇未忘,本信史疑經,鮮有知西漢為潛者。

    宋傅寅《禹貢集解》謂西漢為禹時所浮之潛,庶幾得之,而不知康成已有其說,證據不明,亦何以取信於天下後代哉? 又按朏明復告予曰:綿穀今為廣元縣,亦漢葭萌地,屬四川保寧府。

    東北與陝西沔縣接界,龍門山當在其間。

    然此水合西漢水處,終不及詳。

    惟廣元縣舊誌雲:潛水出縣北一百三十餘裡木寨山,流經神宣驛,又南二十裡經龍洞口至朝天驛北。

    朝天驛,古籌筆驛也。

    穿穴而出,入嘉陵江。

    此言確有源委,而所出之山不同,殊為可疑。

    然核其裡數,神宣驛在縣北一百二十裡,南二十裡為龍洞口,又南二十裡為朝天驛,去縣八十裡,恰與龍門之裡數相符。

    意者木寨山乃郭璞沔陽水之所經,人誤以為出,而朝天之穴即龍門之穴,郭及劉澄之兼言南北之出入。

    而《括地》《元和》、廣元舊誌,則但言其南口之所出也。

    與龍洞口者,龍門穴之北口也。

    朝天驛,北龍門穴之南口也。

    以理推之,當如是矣。

    果爾,則此水潛行山下,亦不過二十裡。

     又按朏明曰:河水無伏流,子言之漢水有伏流。

    子信之,然人或未信。

    不知濟、淮重源顯發,皆有根證。

    它小水伏而又出者,所在多有,何獨至於漢而疑之?惟是龍門穴水西委未詳,巴嶺渠江北源莫測,斯則不無可疑耳。

    然嘗讀《溝洫志》,武帝時穿龍首渠,自征引洛至商顏下。

    岸善崩,乃鑿井,深者數十餘丈,往往為井,井下相通行水,水以絕商顏,東至山領十餘裡間。

    井渠之生,自此始。

    蓋鑿井深至數十丈。

    洛水下注於井,會地中之水,絕山而過,東出為渠,故謂之井渠也。

    某因悟地中有水,往往相通,潛之入穴,猶洛之入井。

    但一由天工,一由人力耳。

    沔漢自龍門巴嶺之東,北通岡山下,西南潛出,理無足怪,不得以目所不睹而疑其妄。

    地理潛濆,變通無方,原始要終,潛流或一,善長豈欺我哉?餘曰:據郭景純言,是沔水入大穴中,而復出者為潛水。

    此一潛水據酈善長言,是漢水入大穴中,而復出者為潛水。

    又一潛水,相距約五百餘裡。

    要之,二潛水「入穴通山西南潛出」,八字並同,大奇大奇。

     又按吳草廬言,凡江漢支流,皆名沱潛,不拘一處。

    於是明陸氏深曰:今蜀山連綿延亙,凡居左者皆曰岷,右者皆曰嶓。

    凡水出於岷者,皆曰江;出於嶓者,皆曰漢。

    江別流而復合者,皆曰沱;漢別流而復合者,皆曰潛。

    恐屬方言爾。

    此求其說而不得,從而為之辭者。

    天下學問,地理難於天文。

    天文終古不易者也,地理歷代有遷者也。

    水之學較難於山,山之變少,水之變則無方。

    而難之難者,《禹貢》水道,在三千九百七十一載之上,而欲下合於今日,來源往委,口陳手書,苟所不可通者,隻索付諸闕如;苟可以通者,豈容不博考精思,會粹一帙,以明神聖之經綸,造化之功用也哉?向雅愛六朝時謝莊分左氏經傳,隨國立篇,置木方丈,圖山川土地,各有分理。

    離之,則州別縣殊;合之,則宇內為一,以為此絕學也。

    惜其圖失傳。

    及讀莊詩有雲「《山經》亟旋覽,水牒倦敷尋」,固自供出水學之難言矣,豈不信哉?豈不異哉?為之一笑。

     又按或謂梁州之潛既得聞矣,而荊州之潛,何直至宋乾德三年,以水氏縣潛隨縣著,若是其遲乎?不與後魏正始中置嶓塚縣事類乎?餘曰:未盡然。

    魏黃初二年王孫權於吳,策命曰:遠遣行人,浮於潛漢,兼納纖絺,南方之貢。

    此非從今鍾祥潛江沔陽州一路行者乎?豈可以康成偶未及,而遽抹煞此水乎?竊以今之蘆洑河尾名襄河,恐亦非盡當日貢道也。

    何則?南方水之善決者,莫若漢,與北之大河同。

    自襄陽以下,沔陽以上,上去發源處既遠,下距入江處亦遙。

    眾流日多,勢益卑,漢水泛濫其中。

    若潰癰然,衝決時時聞。

    況又去禹三千餘載。

    計當日貢道所謂潛者,亦應如沱之在枝江及華容,非止一道。

    餘雅愛韓恭簡邦奇解此曰:《禹貢》之記貢道者,如記二水。

    雲「浮於淮泗」,非謂近泗之地,必由淮入泗也。

    蓋近於泗水者,則徑浮於泗;近於淮水者,則自淮而入泗也。

    此荊州近於漢者,則徑浮於漢,不必自江而入漢也;近於潛者,則徑浮於潛,而入漢亦不必自江也。

    沱自華容縣出於江,入於沔。

    沔即漢也。

    由江入沱,由沱入漢,一路也。

    潛自漢出,至潛江縣入於江。

    由江入潛,由潛入漢,一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