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古文疏證》卷卷六下
關燈
小
中
大
,兩山相嶔,故文王以之避風雨。
又永寧縣西北七十裡有崤底,崤穀之底也,亦與降字義協。
牧,地名,在朝歌南,即今衛州治之南也。
牧野在朝歌南,此用司馬彪語,即今衛州治之南,乃蔡氏自語,則錯。
衛州治衛縣,可曰牧野在衛州治之南。
自唐初,衛州久移治於汲縣,當作即今衛州治之北爾。
庸濮在江漢之南,庸即上庸,今屬鄖陽府房縣,庸當在江之北、漢之南。
妹邦即《詩》所謂沫鄉,當補一句曰:今濬州衛縣也。
奄,杜預曰:不知所在,當雲在兗州曲阜縣古奄國。
南巢,地名,廬江六縣有居巢城,當作今廬州巢縣有居巢城。
六,西漢縣名,不隸廬江郡,隸廬江郡東漢已改名曰六安,六安距居巢相隔約三百裡。
鎬京在京兆鄠縣上林,即今長安縣昆明池北鎬陂。
下句是上,「上林」二字當衍。
豐在京兆鄠縣,即今長安縣西北。
靈台豐水之上,靈台下脫鄉字,「之上」原本乃「上遊」二字。
又按蔡《傳》煞有不可曉處。
徐州雲:徐州之土,雖赤而五色之土亦間有之,故製以為貢。
《元和志》明雲:徐州彭城郡,開元貢五色土各一鬥。
《寰宇記》,徐州歲貢五色土各一鬥。
彭城縣北三十五裡之赭土山,即出此土較著。
如此舍之不引,而想像言之何與與?淮白魚正相反,茅氏瑞徵曰:此州製貢,大略並供禮樂之用。
又曰:禹浚畎不遺窮穀,以岱畎羽畎知之。
又曰:徐州土五色,雉羽亦五色,物華土產,適相符合,豈天壤靈氣有獨鍾,而禽鳥亦得氣之先也與?皆當采入《集傳》 又按考《漢郊祀志》,平帝時於官社後立官稷,令徐州牧歲貢五色土各一鬥,始知《元和志》直本此一句。
則開元制貢亦應為社用爾。
又按震澤之解,惟宋葉少蘊,上與《周禮》合,又與《班志》合,自與魏晉間偽孔《傳》不合。
餘勸徐司寇收入《一統志》吳縣中。
葉氏曰:孔氏以大湖為震澤,非是。
《周官》,九州有澤藪、有川、有浸,揚州澤藪為具區,其浸為五湖。
既以具區為澤藪,則震澤即具區也。
太湖乃五湖之總名耳。
凡言藪者,皆人資以為利,故曰藪,以富得名。
而浸則但水之所鍾也,今平望八尺震澤之間,水彌漫而極淺,與太湖相接,而非太湖,自是入於太湖,自太湖入於海,雖淺而彌漫,故積潦暴至無以洩之,則溢而害田,所以謂之震。
猶言三川皆震者。
然蒲、魚、蓮、芡之利,人所資者甚廣,亦或可堤而為田,與太湖異。
所以謂之澤藪,他州之澤無水暴至之患,則為一名而已,而具區與三江通塞為利害,故二名以別之,《禹貢》方以既定為義,是以言震澤而不言具區也。
又按《寰宇記》煞有不可曉者。
既知北條荊山,班《注》於左馮翊懷德縣,下但當求漢懷德縣所在,則知《禹貢》荊山所在。
奈何耀州富平縣西南十一裡懷德故城曰非漢懷德縣也?又於富平縣之掘陵原,復實以《尚書·禹貢》荊山,謂此不自相矛盾乎?縣非漢縣,將山仍漢山乎?及予討論同州朝邑縣有懷德城曰:漢縣,在今縣西南三十二裡懷德故城是。
證以班《注》,荊山下有彊梁原。
原,樂史謂之朝阪也。
班《注》,懷德有洛水,東南入渭。
樂史謂城在渭水之北也。
曆曆不誣,獨不載有荊山耳。
其實,荊山即在此。
《漢郊祀志》,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
晉灼《注》荊山在馮翊懷德縣。
皇甫謐《帝王世紀》禹鑄鼎於荊山,在馮翊懷德之南,有荊山,今其山下有荊渠。
酈道元《水經注》,懷德縣故城在渭水之北,沙苑之南。
《禹貢》北條荊山在南山下,有荊渠,即夏後鑄九鼎處也。
餘因悟此當為禹鑄鼎處,無論方士公孫卿之徒附會黃帝以學仙,先禹而鑄鼎,即果鑄鼎,亦當在湖縣,為今閿鄉縣地,不在此。
晉灼《注》不如皇甫酈二說之確。
一帝一王,各有一荊山耳。
或曰:子知酈《注》仍有兩懷德城乎?曰:實一耳。
見沮水條內,沮水徑懷德城之南,澤泉水徑懷德城之北,均樂史所謂懷德在富平縣者,道元固未與在今朝邑縣者混而一矣。
又按復討論得《史記正義》引《括地志》,荊山在雍州富平縣,今名掘陵原。
是承訛已久。
《隋地理志》亦載富平縣有荊山,又得《絳侯世家》引《括地志》懷德故城在同州朝邑縣西南四十三裡。
裡數較樂史不合,應是縣治有移。
餘曾客朝邑數日,覺其治基頗高,乃置諸彊梁原之上。
說者謂原即荊山北麓,則可以知荊山所在矣。
或問:《後漢郡國志》懷德已省城,何以有二?餘曰:樂史固有言矣,蓋後漢末及三國時,因漢舊名,於此立縣為名。
晉移富平來治,後魏復徙去,故有故城存焉。
懷德一移,並禹時臨河之荊山亦沒而不見矣,豈不異哉? 又按蔡《傳》,萊夷作牧。
作牧者,言可放牧,不如陳氏大猷曰作謂耕作,牧謂芻牧。
夷人以畜牧為業,見禹之功及走獸也。
當采入《集傳》。
又按疏必遵傳唐人定例也。
然傳有分明說錯,疏至欲改古郡縣方向以從之,噫,其甚矣。
偽孔《傳》,菏澤在胡陵。
「胡陵」二字錯,當依《班志》作在定陶東。
孟豬,澤名,在菏東北。
「東北」二字反當依地圖作在菏西南。
如是而傳合矣,疏亦可以無言矣。
惟宜引晉闞泬《十三州記》曰:不言入而言被者,明不常入也。
水盛方乃覆被矣。
奈何傳既不爾,疏復傅會,至以郡縣之名,隨代變易。
古之胡陵當在睢陽西北,故得東出被孟豬也,豈有是理?胡陵故城古今一也,在魚台縣東南六十裡,沛縣西北五十裡交境處。
餘曾親過之,問距定陶之菏澤,約幾三百裡。
彼豈知菏澤在定陶東,孟豬在睢陽東北,二澤相通,距僅一百四十裡哉?近代王恭簡樵和合左氏,為之解曰:孟豬之藪可田,則有水草,而淺涸時多,故導菏澤之溢,時乎被孟豬,不常入也。
或言導菏澤,又導孟豬,故言及,非也。
澤無言導者,此二澤相通,故可以導此之溢被彼之地,故言導也。
茅氏瑞徵則雲:此處逗出一導字,為下文導山、導水,張本要見禹之治水,全以疏導。
為事亦通。
又按宋傅氏寅《禹貢集解》,引許氏《說文》曰:菏澤水在山陽胡陵,與安國《傳》同。
而班固以為在定陶,何也?蓋在定陶者,其澤也;在胡陵者,其流也。
其流東與泗合,正在今單州之魚台,魚台在單之東北百裡,而近古胡陵地也。
分別菏水與菏澤所在不同,班許二氏殊塗同歸。
餘因悟偽孔《傳》在《說文》後,菏澤在胡陵,正本《說文》來,但誤脫一「水」字。
書出魏晉間又得一證。
又按馬、鄭、王本,滎波,「波」並作播,伏生今文亦然,惟魏晉間《書》始作「波」,與《漢書》同。
餘向謂其書多出《漢書》者,此又一證。
然安國解猶作一水,非二水。
以為二水,自顏師古始。
宋林之奇本之以《周官》《爾雅》為口實,蔡氏又本之。
下到今,餘嘗反覆參究,而覺一為濟之溢流,一為洛之枝流,兩不相蒙,而忽合而言之,與大野、彭蠡同一書法,不亦參雜乎?抑豈《禹貢》之變例乎?善夫,傅氏寅曰:上文言導洛,此則專主導濟言,不當又泛言洛之支水。
《職方》所記山川,非治水次第,不必泥也。
且鄭注《職方》氏其浸波,「波」讀為「播」,引《禹貢》「滎播既都」,仍當作播,證一;賈公彥《疏》,案《禹貢》有播水,無波,仍當作播,證二;小司馬引鄭氏曰:今塞為平地,滎陽人猶謂其處為滎播,仍當作播,證三。
《山海經》,婁涿之山,波水出於其陰,今本波本作陂,非屬波水,證一;惟酈《注》引作波,然亦出於山,非出於洛者,非屬波水,證二;《水經》洛水又東門水出焉,《注》雲,《爾雅》所謂洛別為波也,惟此堪引。
然餘考門水下流為鴻關水,今謂之洪門堰,在商州雒南縣東北,至靈寶縣而入河。
何曾見水豬為澤乎?非屬波水,證三。
餘又謂豫州之水,惟洛與濟為要害,他若桐柏,淮之導已爾。
若洛、汭,河之過已爾。
淮之治大書於徐之淮,其又河之治大書於冀之覃懷、底績固有不必復書於本州者。
曰既入,曰既豬,曰導,曰被,而豫州之水已畢治矣。
又按蔡《傳》,伊、、澗水,入於洛,而洛入於河。
此言伊、洛、、澗入於河,若四水不相合而各入河者,蓋四水並流,小大相敵故也。
或疑四水那得相敵洛,毋論伊頗大,澗次之,又次之。
餘曰:蔡《傳》正妙有體會,蓋二水勢均,相入謂之會。
導洛文於澗、曰:會於伊,曰會。
雖水源短,然《洛誥》曰「我乃蔔澗水東水西」,魚豢《典略》曰:洛與伊、二水為三川。
非以其勢相敵乎?且豫州內四水並列,下文導洛則以洛為主,所謂古人文多互見也。
《傳》尚未及此。
又按胡朏明篤愛蔡《傳》載林氏曰:河濟下流,兗受之;淮下流,徐受之;江漢下流,揚受之。
青雖近海,然不當眾流之衝,但濰、淄二水順其故道,則其功畢矣。
比之他州,用力最省者也。
舉以告餘,餘深以為然。
後始覺欲改作:河下流,兗冀受之;濟下流,兗青受之;淮下流,徐揚受之。
於青雖近海之下增一句曰「惟濟於此入接」,然「不當眾流之衝」句更確。
朏明又謬以餘為然。
又按鄭端簡曉言:江漢二川,源於梁,委幹揚,而荊州其所經。
此說江則得說漢,失之。
漢水自陝西白河縣流入,經鄖陽府治,南曆均州及光化縣之北,穀城縣之東,又東至襄陽府治,北折而東,南經宜城縣之東,又南經安陸府治西,上除白河,下除鍾祥,餘並《禹貢》豫州之域,以在荊山之北也。
安得遺?愚欲改正之曰:江所曆之州,曰梁、曰荊、曰揚;漢所曆之州,曰梁、曰豫、曰荊。
又按正蔡《傳》之訛,如掃敗葉,愈掃愈多。
更以冀州言之,引曾氏曰:覃懷平地,當在孟津之東,太行之西,淶水出乎其西,淇水出乎其東。
案酈《注》,河水徑懷縣南濟水故道之所入,與成臯分河水,懷縣在今懷慶府武陟縣界,當雲:覃懷在孟津之東少北,太行之正南,濟水出其西,淇水出其東。
若淶水遠在今保定府淶水縣,即巨馬河。
或曰:恐係訛寫。
然檢明初劉三吾本,仍是淶水出乎其西。
引晁氏曰:今之恒水西南流至真定府行唐縣,東流入於滋水,又南流入於衡水,非古徑也。
案《漢志》,恒水出上曲陽縣恒山北穀,東入滱水,經滱水過上曲陽縣北,恒水從西來注之。
酈《注》,滱水又東,恒水從西來注之,自下滱水,兼納恒川之通稱焉。
即《禹貢》之「恒衛既從也」。
所以薛氏謂恒水曰:東流合滱水,至瀛州高陽縣入易水,最合。
以滱得兼稱恒,故蔡《傳》引此便足,不當復贅以晁氏雲雲,全與水道不合。
或曰:安知晁氏時不爾?然檢《元和》《寰宇》二書,恒水並闕。
新輯《一統志》,宛與班氏、薛氏說同。
引晁氏曰:衛水東北合滹沱河,過信安軍,入易水。
「東北」當作「東南」,不爾,便衍「北」字。
蔡氏自雲:蓋禹河自澶相以北,皆行西山之麓,頗是,但以北二字宜衍。
至雲古河之在貝冀,以及枯洚之南,率皆穿西山踵趾以行。
訛不可勝言,案《寰宇記》,貝州領縣五,絕無一山;冀州領縣八,惟信都有曆山,亦小小岡阜耳,河從此行,何嘗有山,蔡氏豈能以意造山耶?蓋賈讓策河西薄大山,東薄金堤。
金堤在漢白馬黎陽縣。
《宋河渠志》,禹故瀆尚存,在大伾太行之間。
則古河從澶相行,可分為東西,若折從貝冀之間過,河則分南北矣。
寧得雲穿西山踵趾耶?且枯洚原自西南,而東北曆貝之經城,冀之南宮,信都、武邑。
武邑即河北過洚水處,如何下「以及」二字?又下文隋唐雲雲,案漢廣河縣,隋仁壽初改曰象城,大業初改曰大陸,唐武德四年復改曰象城,天寶初改曰昭慶。
當隋之時,無昭慶縣也,安得雲隋改趙之昭慶以為大陸縣乎?《舊唐志》,先天二年,分饒陽鹿城界,於古豩城置陸澤縣。
《新唐志》,陸澤,先天二年,析饒陽鹿城置,安得止雲唐割鹿城置陸澤乎?末引程氏曰:冀州北境,其水如遼、濡、滹,易皆中高,不與河通,故必自北海,然後能達河也。
遼濡等水誠哉其中高,但此指島夷以皮服來者,貢道自由北海入冀之逆河,及兗之九河,而至帝都,無所須遼、濡等水,何煩辭費?又曰:碣石淪入海,已去岸五百餘裡。
審如是,當自昌黎縣南黑洋河泛海,雖至六七百裡,無所謂此山。
則此語尤不足信,永平府人實雲。
又按蔡《傳》大陸雲者四無山阜曠然平地解最妙謂杜佑、李吉甫以邢、趙、深三州為大陸者,得之。
予征諸《通典》《元和志》,良然。
因思於此平地有澤焉,人遂名之大陸澤,非大陸一片土盡為澤藪也。
果盡澤藪,水患雖平,人可得而耕作乎?故知大陸在《禹貢》主地言,在《爾雅》指藪言,不得合而一之。
合而一之,自班氏《地理志》。
《禹貢》,大陸澤在巨鹿縣北,始果爾,經文當作北過大陸,至於洚水,何則?枯洚渠在貝、冀二州,今在巨鹿縣大陸澤之北,故經文既是北過洚水,至於大陸,其必不屬枯洚渠可知。
嘗遍考載籍,然後知洚水為濁漳,大河導至古鄴縣,東迤而東北行。
孔安國《傳》,漳水橫流入河,馬貴與漳水橫流入河,在廣平府西北肥鄉縣界。
《通典》《禹貢》,衡漳在廣平郡南肥鄉縣界,肥鄉去古鄴縣約百五十裡,漳當由此入,非復有入海之事,亦非如《班志》至阜城始入河。
河先過漳水,次至邢趙,深之大陸,曆曆皆合,道元所謂推次言之也。
又謂河之過降,當應此矣。
下至大陸,不異經說。
《水經注》,絳水發源屯留,下亂章津,是乃與章俱得通稱。
張守節兩解《禹貢》,並雲:降水源出潞州屯留縣西南。
宋張洎講求汴水雲:《禹貢》,降水,即濁漳之三說者,聖人復起,不能易也。
又《水經注》。
鬲般列於東北,徒駭瀆聯漳絳,徒駭河之經流,漳絳即其北過之水也。
抑思巨鹿自地名,非澤名。
應劭曰:鹿者,林之大者也,漢以此氏其縣。
大陸澤方為澤,亦與廣河澤不得合而一之。
合而一之,漢不以廣河別氏縣矣。
故《元和志》,一在巨鹿縣西北五裡,一在昭慶縣東二十五裡。
昭慶縣今真定府之隆平。
餘五代祖之弟,實遷其地雲。
又按唐孔氏《疏》,漳水橫流入河,故曰:橫漳。
曾氏曰:河自大伾北流,漳水東流注之。
地形東西為橫,南北為從。
河北流而漳東注,則河從而漳橫矣。
此二條當采入《集傳》。
引《班志》酈《注》止當及東至鄴合清漳,不必及東北至阜成入大河句。
蓋此乃河既徙之新道,非禹故道。
禹故道若此,則漳斜流入河矣,何名橫漳?蔡氏似全昧此。
又按王橫言,往者天嘗連雨,東北風,海水溢,西南出浸數百裡,九河之地已為海所漸矣。
是說也,酈氏述之,程大昌主之,蔡氏載入《集傳》。
非之者已四起,愚以為特「九」字訛,若作「逆河之地,已為海所漸矣」,妙何可勝言?蓋自平原以下,天津以上,皆古九河之道,抵天津已是盡頭,無復有地可著逆河,乃漢代然也。
道元曰:昔在漢世,海水波襄,吞食地廣,當同碣石,苞淪洪波,碣石現存,止逆河淪海耳。
朏明曰:神禹復生,定以子為知言。
又按禹、廝二渠載《河渠書》,太史公尚所目睹。
二渠之解有二,一孟康曰:其一出貝丘西南,南折者也,其一漯川。
「南折」二字大有訛闕,不如酈道元解,一則漯川,則今所流也;一則北瀆,王莽時空,故世名是瀆為王莽河也。
二渠皆自長壽津以引其河,長壽津在大伾山之東,今滑縣東北,是至河之經流。
則太史公謂北載之高地,過降水以入於勃海者。
餘嘗反覆參考,而覺漯者,河之枝流,兗之貢道,著於經文,見於《孟子》,復何可疑?獨北瀆經貝丘西,南行於禹,未有所考。
忽思王橫曰:禹之行河水,本隨西山下,東北去。
《周譜》雲:定王五年河徙。
則今所行,非禹之所穿也,似專指北瀆言。
則此渠也,其周定五年所徙之新道乎?河自此徙,山足之經流乃絕。
定王五年己未至新莽篡漢戊辰凡六百一十年,莽以元城是其塚墓所在,北瀆廢不復治,蓋河當《禹貢》時,一經流,一支渠也。
周定五年後,一新流,一故瀆也。
逮王莽後,新流遂空,而故瀆不改。
上下二千二百八十六年間,河之變如是。
當太史公時,書未盡出,如《周譜》之類,或未及見,不知北瀆非禹所穿,遂並以為禹有二渠,加以武帝親臨塞決,築宮作歌,榮觀史策,曰二渠復禹舊跡,孰敢不以之為然?試問上道河北行,禹河本緣西山足以行元封間,然耶,否耶?此為禹跡,定王五年所徙者,豈又別一道耶?漯川入海在千乘縣馬常坈,千乘故城在今高苑縣北二十五裡。
北瀆名王莽河,流至阜城縣,漳水注之,至章武入海。
章武今名乾符鎮,在滄州東北,此太史公所睹二渠,若上所雲,貝丘西南南折,折則必入漯川,不爾將從何以入海?孟康之不可信如此,故曰有訛闕也。
又按《梁書·劉杳傳》,王僧孺被敕撰譜,訪杳血脈所因。
杳曰:桓譚《新論》雲,太史三代世表旁行邪,上並效《周譜》。
以此而推,當起周代。
則上王橫引《周譜》定王五年河徙,即此《譜》也。
太史公曰:殷以前,諸侯不可得而譜,周以來乃頗可著。
又曰:太史公讀《春秋》,曆譜諜。
《周譜》蓋遷所讀。
或者於河徙事未及討論。
古人讀書盡有疏略者。
又按《水經注》,河水條凡五,敘至長壽津二渠而止,下便及大河故瀆。
故瀆皆周漢以來之新道,非禹河故道也。
然中有「至於大陸,北播於九河」經文及注一段,上不與「元城縣沙丘堰」相次,下不與「沙丘堰南屯氏河出焉」相次。
分明經注別有及禹河故瀆者,惜不盡傳耳。
偶聞於黃子鴻,子鴻驚曰:某讀《水經注》三十年,從未聞此論,遂簡以示之。
又漯水條敘至末,酈氏引《淮南子》曰雲雲,亦為至碣石入海作注,與經文「河水又東分為二水」不合。
參以濁漳水條,詳北過洚水,是禹河自大伾以下至入海處了了,然見於《水經注》。
但或當日有意互見,或後人任意錯簡。
嘗聞馮開之以經注相淆,間用朱墨勾乙,未曾卒業。
使果成篇,定爾可觀。
○第九十五 自有《禹貢》以來,以冀州為盡帝畿之地,他州無涉。
果爾,帝城之外四面各廣五百裡,何以解周惟都於鎬,僻居一隅,勢不得不東西長、南北短,絕補而成千裡,若冀中土也?堯當洪水既平之後,分疆經野,廓然一新,是乾坤再辟時也。
何所復礙,而不截然方正,以與經文合示,宅中圖大之規模於萬世哉?堯都平陽,其故城在汾水之西,今府治白馬城西南。
《括地志》雲,平陽城東面堯築者,是以是為中,東至河南彰德府六百裡。
六百裡,古五百裡也;南至河南河南府盧氏縣東南界六百裡,跨入豫州,西至陝西延安府鄜州六百裡;跨入雍州,北至山西太原府西靜樂縣南界六百裡,東南到河南開封府許州南界,亦跨入豫州,西南到陝西西安府鎮安縣界,亦跨入雍州,西北到延安府米脂縣西北榆林衛界,亦跨入雍州,東北到直隸真定府。
如是而後,畫然井然,號稱甸服。
其最為左驗者,甸服有賦而無貢,冀果盡畿內,不應有島夷皮服之文。
案《圖經》,今遼東朝鮮之屬,古島夷也。
浮渤海由碣石而入貢,遠距平陽三四千裡,正冀東北邊之地。
則冀不盡屬甸服,而甸服亦不盡於冀明矣。
周惟僻,故從雍至豫;堯惟方,故兼有冀、豫、雍。
禹以山川定九州之域,隨其勢以四方之土畫帝畿,惟其形各有取爾也。
竊以此為《禹貢》第一義,特發之自今日雲。
按林氏於豫州曰:《周官》載師漆林之征二十而五,周以為征。
而此乃貢者,蓋豫州在周為畿內,故載師掌其征,而不製貢。
禹時豫在畿外,故有貢也。
推此義,則冀不言貢者可知。
或舉此段以難予予曰:是不難辨,豫之域大矣,漆林在禹之畿內,與入二十而五之征,在畿外,與製貢,與兗州同。
不觀河東鹽池沃饒甲天下乎?彼青州且貢鹽,而此乃不貢,以其在甸服,入厥賦上上錯之中耳。
不然,地敢愛其寶,人敢藏其貨哉?凡考古須會意於文字之外,不得拘以字麵,冀亦吊無貢字耳,皮服較卉服何殊? 又按周服裡數倍於禹服,是古今一大疑義。
解者有二,一賈公彥曰:若據鳥飛直路,此周之九服,亦止五千。
若隨山川屈曲,則《禹貢》亦萬裡。
彼此無異也。
一易祓曰:禹五服,帝畿在內,帝畿千裡,而兩面各五百裡,數其一面,故曰五百裡。
甸服自甸至荒,皆數一面,每麵各五百裡,總為二千五百裡。
兩面相距凡五千裡,《職方氏》所載,則王畿不在九服之內,自方五百裡之侯服至方五百裡之藩服,其名凡九,九服每麵各二百五十裡,通為二千二百五十裡,兩面相距通為四千五百裡,並王畿千裡,通為五千五百裡,增於禹者五百裡之藩服耳。
然禹九州之外,鹹建五長,東漸西被,即成周藩服之域,其名雖增,而地未嘗增也。
金仁山本後解益,引伸之曰:考諸經文,甸服方千裡而田五百裡,是舉一面計之。
《周官》,方千裡曰王畿,又其外方五百裡曰某服。
則舉兩面通計之。
然則《禹貢》所謂五百裡甸服者,乃千裡;而《周官》所謂外方五百裡者,乃二百五十裡也。
遂覺易氏說為定。
又按宋張氏子韶不知《舜典》分於堯,《益稷》分於臯陶,及《大禹謨》晚出,各作一論,多傅會。
而《禹貢論》一篇,真能發千古所未發,餘賞而錄於此曰:此一篇以為史官所紀耶?而其間治水曲折,固非史官所能知也。
竊意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此史辭也。
禹錫玄圭,告厥成功,此史辭也。
若夫自冀州至訖於四海,皆禹具述治水本末,與夫山川之主名,草木之生,遂貢賦之高下,土色之黑白,山之首尾,川之分派,其所以弼成五服,聲教四訖者,盡載以奏於上,藏之史官,略加刪潤,敘結成書,取以備一代之制,作而謂之《夏書》。
然其間稱「祗台德先,不距朕行」,此豈史辭哉?此禹之自言也。
自稱祗我之德,不違我之行,而不知退讓,安在其為不矜伐哉?曰古之所謂不矜伐者,非如後世心誇大而外辭遜也。
其不矜伐者在心,其色理情性退然,如無能之人,不言而天下知其為聖賢。
至於辭語之間,當敘述而陳白者,亦不可切切然校計防閑,如後世之巧詐彌縫也。
使其如後世之人,中外不相應,豈能變移造化,成此大功哉?某因以發之。
然此書所紀事亦眾矣,而謂之《禹貢》其間言,賦亦詳矣,乃不略及之,何哉?曰:此史官名書之深意也。
其意以謂昔者,洪水茫茫,九州不辨,民皆昏墊,今一旦平定四海,使民安居樂土,自然懷報上之心,以其土地所有獻於上,若人子具甘旨溫清之奉於慈親焉。
此民喜悅之心也,名篇之意其在茲乎?故不及賦以言,名雖曰賦,亦非強為科率,使民不聊生也。
其喜悅願輸,亦若貢物,然此所以統名之曰貢也,意其深哉。
嗚呼,山川道裡,水土細微,事亦大矣,而其名篇乃以民心為言,則聖賢之心蓋可知矣。
其意如此,豈班馬所能及哉? ○第九十六 蘇氏《書傳》「浮於淮泗,達於河」,不知「河」古本作「菏」,曰:《禹貢》九州之末,皆記入河水道,而淮泗獨不能入河,帝都所在,理不應爾。
意其必開汴渠之道以通之,汴渠當時已具,世謂創自隋煬帝非。
而杜預與王濬書固言自江入淮,逾於泗汴,溯河而上,振旅還都矣。
愚嘗反覆考論,鬱積累年,一旦發寤於中,而歎蘇氏真如所雲學者考之不詳耳。
《禹貢》,濟入於河,南溢而為滎,而陶丘,而菏,而汶,而海,此禹時之濟瀆發源注海者也。
抑所謂出河之濟,不與河混者也。
《史記·河渠書》,禹功施乎三代,自是之後,滎陽下引河,東南為鴻溝,以通宋、鄭、陳、蔡、曹、衛,與濟、汝、淮、泗會。
此禹以後代人於滎澤之北,下引河,東南流,故《水經》謂河水東過滎陽縣蒗蕩渠出焉者,是亦引濟水分流,故《漢志》謂滎陽縣有狼湯渠,首受泲,東南流者是。
又自是之後代有疏浚枝津別瀆,不可勝數。
則酈氏《注》所謂滎波河濟往復徑通者也。
雖然,其來古矣。
蘇秦說魏襄王曰:大王之地,南有鴻溝。
則戰國前有之。
宣公十二年,晉楚之戰,楚軍於泌,泌即汳水,則春秋前有之。
《爾雅》水自河出,為灉,灉本汳水,則《爾雅》前有之。
然莫不善於道元之言,曰:大禹塞滎澤。
滎澤莽時方枯,豈禹塞之乎?又曰:昔禹塞其淫水,而於滎陽下引河,滎陽河非禹引,而謂禹之時遽有乎?餘是以斷自《河渠書》,參以滎陽下引河不見《禹貢》之書,為出禹以後,頗自幸其考,比蘇氏差詳矣。
按向主杜氏《釋例》、郭景純《注》,證酈氏濟復出河之南為可信。
然其誤不自杜君卿始,唐章懷太子賢曰:濟水東流,徑溫縣入河,度河東,南入鄭州,又東入滑、曹、鄆、濟、齊、青等州入海,即此渠也。
王莽末旱,因枯涸,但入河內而已,見《循吏傳注》。
因思杜郭並言,今濟水自滎陽卷縣,卷縣故城在原武縣西北七裡。
又言東經陳留,則指其所領封丘縣,封丘今縣治。
餘嘗往來封丘、陽武、原武間,質以酈《注》南濟水蓋經陽武縣、封丘縣之南者,北濟水蓋經陽武縣、封丘縣之北者,問其土人,濟水何在?曰:亡矣。
案其故牒,皆以為大河既決,其堙也久矣。
然後歎章懷君卿之言,固未為無稽矣。
或曰:封丘縣南八裡有翟溝,一名白溝,其水澄澈可鑒,人以為濟水餘流也。
果爾,亦不出自河者也。
昔金初,河始南徙,不經濬縣界。
範成大《北使錄》雲:濬州城西南有積水若何,蓋大河剩水也。
吾謂濟水亦猶是乎。
酈道元當南朝,為齊梁人,章懷太子注史成為儀鳳初,相距一百七十餘年。
意濟瀆復枯,如莽時故事,必在此百七十年間。
嗚呼,此何等災變,史官闕載,所失獨潼關一事而已哉。
猶幸遺文逸句,曆曆可尋,王莽後枯而復通,唐高宗前通而復枯,鹹出天數,夫豈人謀?餘特著此論,一主一偏,聊為範陽景兆兩家之調人爾。
又按《王景列傳》,建武十年陽武令張汜上言,河決積久,日月侵毀,濟渠所漂數十許縣。
後三十六年為永平十三年,汴渠成,詔曰:今河汴分流,復其舊跡。
陶丘之北,漸就壤墳。
《春秋》桓公十有八年,杜《注》濼水在濟南曆城縣西北入濟。
哀公十有三年陳留封丘縣南有黃亭,近濟水。
左氏僖元年,杜《注》汶水出泰山萊蕪縣,西入濟。
僖三十一年,濟水自滎陽東,過魯之西,至樂安入海。
哀二十七年,濮水自陳留酸棗縣傍河東北經濟陰,至高平入濟。
皆足為河南之地仍有濟瀆之證。
或問:許敬宗對唐高宗之言,濟潛流屢絕,非一絕於王莽,再絕於唐以前之征乎?餘曰:否。
許吊言濟甚微細耳,章懷賢外,惟李弘憲言濟水自王莽末入河,同流於海。
則河南之地,無濟水矣。
自後所說,皆習舊名。
自後所說,則鄆州須昌縣濟水去縣西二裡;盧縣,濟水在縣東二十七裡;齊州全節縣,濟水在縣北四十裡;章丘縣,濟水西去縣十七裡;臨邑縣,濟水西去縣四十裡;臨濟縣,濟水在縣南二十裡;長清縣,濟水北去縣十裡;豐齊縣,濟水西去縣二十六裡;淄州長山縣,濟水西北去縣三十五裡;鄒平縣,濟水南去縣三十五裡;濟陽縣,濟水在縣南;高苑縣,濟水北去縣七十步者是,然未言實為何水。
惟杜君卿言濟水,因王莽末旱渠涸,不復截河,過今東平、濟南、淄川、北海界,中有水流入於海,謂之清河,實菏澤、汶水合流,亦曰濟河。
蓋因舊名,非本濟水也。
然後知為汶水。
質以餘足之所蹈,目之所擊,今曆城縣北有大小二清河,大清河乃汶水,由濟故瀆以行於欽,齊乘謂之古濟而今汶,其實東平曆下諸泉悉入此河,則仍是濟水之溢流,不得謂全為汶水。
至入海處,《元和志》有二道,一在青州博昌縣東北,杜君卿卻雲舊泲合在此縣界,今無。
一在棣州蒲台縣,俗呼為鬥口澱,正元以前入海處也。
小清河乃濼水,即今趵突泉,蓋濟之伏地而突出者,流至華不注山東,北入大清河。
偽齊劉豫導之東行,分一支為小清河,經高苑、博興,至樂安馬車瀆入海。
馬車瀆則《班志》齊郡巨定縣馬車瀆水是也。
大小二清,局中諸公為之齗齗者屢年。
餘謂使朱文公聞之,應笑不獨會禮之家名為聚訟已也。
竊以征濟瀆者,當取於斯。
又按鄭康成《書注》雲:今塞為平地,滎陽民猶謂其處為滎澤,在其縣東。
或問:此非康成時河南無濟之切證乎?何杜元凱、郭景純、張處度三家所見之濟水,與鄭不合何也?餘曰:道元明言,後水流徑通,不與昔同。
則今塞為平地者,乃《禹貢》時溢為滎之地,三家所雲,則出河之濟之新道也,何相礙之有?續考得《順帝紀》陽嘉元年二月,詔遣王輔等持節詣滎陽,盡心祈焉。
注濟水四瀆之一,至河南溢為滎澤,故於滎陽祠焉。
《袁紹傳》,將伐操,宣檄曰:青州涉濟漯注,紹長子譚為青州刺史,濟漯二水名。
《五行志》,殤帝延平元年,《注》引袁山鬆書曰:六州河、濟、渭、雒、洧水盛長,泛溢傷秋稼。
《鄧艾傳》宜開河渠引水溉田,又通運漕之道,乃著《濟
又永寧縣西北七十裡有崤底,崤穀之底也,亦與降字義協。
牧,地名,在朝歌南,即今衛州治之南也。
牧野在朝歌南,此用司馬彪語,即今衛州治之南,乃蔡氏自語,則錯。
衛州治衛縣,可曰牧野在衛州治之南。
自唐初,衛州久移治於汲縣,當作即今衛州治之北爾。
庸濮在江漢之南,庸即上庸,今屬鄖陽府房縣,庸當在江之北、漢之南。
妹邦即《詩》所謂沫鄉,當補一句曰:今濬州衛縣也。
奄,杜預曰:不知所在,當雲在兗州曲阜縣古奄國。
南巢,地名,廬江六縣有居巢城,當作今廬州巢縣有居巢城。
六,西漢縣名,不隸廬江郡,隸廬江郡東漢已改名曰六安,六安距居巢相隔約三百裡。
鎬京在京兆鄠縣上林,即今長安縣昆明池北鎬陂。
下句是上,「上林」二字當衍。
豐在京兆鄠縣,即今長安縣西北。
靈台豐水之上,靈台下脫鄉字,「之上」原本乃「上遊」二字。
又按蔡《傳》煞有不可曉處。
徐州雲:徐州之土,雖赤而五色之土亦間有之,故製以為貢。
《元和志》明雲:徐州彭城郡,開元貢五色土各一鬥。
《寰宇記》,徐州歲貢五色土各一鬥。
彭城縣北三十五裡之赭土山,即出此土較著。
如此舍之不引,而想像言之何與與?淮白魚正相反,茅氏瑞徵曰:此州製貢,大略並供禮樂之用。
又曰:禹浚畎不遺窮穀,以岱畎羽畎知之。
又曰:徐州土五色,雉羽亦五色,物華土產,適相符合,豈天壤靈氣有獨鍾,而禽鳥亦得氣之先也與?皆當采入《集傳》 又按考《漢郊祀志》,平帝時於官社後立官稷,令徐州牧歲貢五色土各一鬥,始知《元和志》直本此一句。
則開元制貢亦應為社用爾。
又按震澤之解,惟宋葉少蘊,上與《周禮》合,又與《班志》合,自與魏晉間偽孔《傳》不合。
餘勸徐司寇收入《一統志》吳縣中。
葉氏曰:孔氏以大湖為震澤,非是。
《周官》,九州有澤藪、有川、有浸,揚州澤藪為具區,其浸為五湖。
既以具區為澤藪,則震澤即具區也。
太湖乃五湖之總名耳。
凡言藪者,皆人資以為利,故曰藪,以富得名。
而浸則但水之所鍾也,今平望八尺震澤之間,水彌漫而極淺,與太湖相接,而非太湖,自是入於太湖,自太湖入於海,雖淺而彌漫,故積潦暴至無以洩之,則溢而害田,所以謂之震。
猶言三川皆震者。
然蒲、魚、蓮、芡之利,人所資者甚廣,亦或可堤而為田,與太湖異。
所以謂之澤藪,他州之澤無水暴至之患,則為一名而已,而具區與三江通塞為利害,故二名以別之,《禹貢》方以既定為義,是以言震澤而不言具區也。
又按《寰宇記》煞有不可曉者。
既知北條荊山,班《注》於左馮翊懷德縣,下但當求漢懷德縣所在,則知《禹貢》荊山所在。
奈何耀州富平縣西南十一裡懷德故城曰非漢懷德縣也?又於富平縣之掘陵原,復實以《尚書·禹貢》荊山,謂此不自相矛盾乎?縣非漢縣,將山仍漢山乎?及予討論同州朝邑縣有懷德城曰:漢縣,在今縣西南三十二裡懷德故城是。
證以班《注》,荊山下有彊梁原。
原,樂史謂之朝阪也。
班《注》,懷德有洛水,東南入渭。
樂史謂城在渭水之北也。
曆曆不誣,獨不載有荊山耳。
其實,荊山即在此。
《漢郊祀志》,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
晉灼《注》荊山在馮翊懷德縣。
皇甫謐《帝王世紀》禹鑄鼎於荊山,在馮翊懷德之南,有荊山,今其山下有荊渠。
酈道元《水經注》,懷德縣故城在渭水之北,沙苑之南。
《禹貢》北條荊山在南山下,有荊渠,即夏後鑄九鼎處也。
餘因悟此當為禹鑄鼎處,無論方士公孫卿之徒附會黃帝以學仙,先禹而鑄鼎,即果鑄鼎,亦當在湖縣,為今閿鄉縣地,不在此。
晉灼《注》不如皇甫酈二說之確。
一帝一王,各有一荊山耳。
或曰:子知酈《注》仍有兩懷德城乎?曰:實一耳。
見沮水條內,沮水徑懷德城之南,澤泉水徑懷德城之北,均樂史所謂懷德在富平縣者,道元固未與在今朝邑縣者混而一矣。
又按復討論得《史記正義》引《括地志》,荊山在雍州富平縣,今名掘陵原。
是承訛已久。
《隋地理志》亦載富平縣有荊山,又得《絳侯世家》引《括地志》懷德故城在同州朝邑縣西南四十三裡。
裡數較樂史不合,應是縣治有移。
餘曾客朝邑數日,覺其治基頗高,乃置諸彊梁原之上。
說者謂原即荊山北麓,則可以知荊山所在矣。
或問:《後漢郡國志》懷德已省城,何以有二?餘曰:樂史固有言矣,蓋後漢末及三國時,因漢舊名,於此立縣為名。
晉移富平來治,後魏復徙去,故有故城存焉。
懷德一移,並禹時臨河之荊山亦沒而不見矣,豈不異哉? 又按蔡《傳》,萊夷作牧。
作牧者,言可放牧,不如陳氏大猷曰作謂耕作,牧謂芻牧。
夷人以畜牧為業,見禹之功及走獸也。
當采入《集傳》。
又按疏必遵傳唐人定例也。
然傳有分明說錯,疏至欲改古郡縣方向以從之,噫,其甚矣。
偽孔《傳》,菏澤在胡陵。
「胡陵」二字錯,當依《班志》作在定陶東。
孟豬,澤名,在菏東北。
「東北」二字反當依地圖作在菏西南。
如是而傳合矣,疏亦可以無言矣。
惟宜引晉闞泬《十三州記》曰:不言入而言被者,明不常入也。
水盛方乃覆被矣。
奈何傳既不爾,疏復傅會,至以郡縣之名,隨代變易。
古之胡陵當在睢陽西北,故得東出被孟豬也,豈有是理?胡陵故城古今一也,在魚台縣東南六十裡,沛縣西北五十裡交境處。
餘曾親過之,問距定陶之菏澤,約幾三百裡。
彼豈知菏澤在定陶東,孟豬在睢陽東北,二澤相通,距僅一百四十裡哉?近代王恭簡樵和合左氏,為之解曰:孟豬之藪可田,則有水草,而淺涸時多,故導菏澤之溢,時乎被孟豬,不常入也。
或言導菏澤,又導孟豬,故言及,非也。
澤無言導者,此二澤相通,故可以導此之溢被彼之地,故言導也。
茅氏瑞徵則雲:此處逗出一導字,為下文導山、導水,張本要見禹之治水,全以疏導。
為事亦通。
又按宋傅氏寅《禹貢集解》,引許氏《說文》曰:菏澤水在山陽胡陵,與安國《傳》同。
而班固以為在定陶,何也?蓋在定陶者,其澤也;在胡陵者,其流也。
其流東與泗合,正在今單州之魚台,魚台在單之東北百裡,而近古胡陵地也。
分別菏水與菏澤所在不同,班許二氏殊塗同歸。
餘因悟偽孔《傳》在《說文》後,菏澤在胡陵,正本《說文》來,但誤脫一「水」字。
書出魏晉間又得一證。
又按馬、鄭、王本,滎波,「波」並作播,伏生今文亦然,惟魏晉間《書》始作「波」,與《漢書》同。
餘向謂其書多出《漢書》者,此又一證。
然安國解猶作一水,非二水。
以為二水,自顏師古始。
宋林之奇本之以《周官》《爾雅》為口實,蔡氏又本之。
下到今,餘嘗反覆參究,而覺一為濟之溢流,一為洛之枝流,兩不相蒙,而忽合而言之,與大野、彭蠡同一書法,不亦參雜乎?抑豈《禹貢》之變例乎?善夫,傅氏寅曰:上文言導洛,此則專主導濟言,不當又泛言洛之支水。
《職方》所記山川,非治水次第,不必泥也。
且鄭注《職方》氏其浸波,「波」讀為「播」,引《禹貢》「滎播既都」,仍當作播,證一;賈公彥《疏》,案《禹貢》有播水,無波,仍當作播,證二;小司馬引鄭氏曰:今塞為平地,滎陽人猶謂其處為滎播,仍當作播,證三。
《山海經》,婁涿之山,波水出於其陰,今本波本作陂,非屬波水,證一;惟酈《注》引作波,然亦出於山,非出於洛者,非屬波水,證二;《水經》洛水又東門水出焉,《注》雲,《爾雅》所謂洛別為波也,惟此堪引。
然餘考門水下流為鴻關水,今謂之洪門堰,在商州雒南縣東北,至靈寶縣而入河。
何曾見水豬為澤乎?非屬波水,證三。
餘又謂豫州之水,惟洛與濟為要害,他若桐柏,淮之導已爾。
若洛、汭,河之過已爾。
淮之治大書於徐之淮,其又河之治大書於冀之覃懷、底績固有不必復書於本州者。
曰既入,曰既豬,曰導,曰被,而豫州之水已畢治矣。
又按蔡《傳》,伊、、澗水,入於洛,而洛入於河。
此言伊、洛、、澗入於河,若四水不相合而各入河者,蓋四水並流,小大相敵故也。
或疑四水那得相敵洛,毋論伊頗大,澗次之,又次之。
餘曰:蔡《傳》正妙有體會,蓋二水勢均,相入謂之會。
導洛文於澗、曰:會於伊,曰會。
雖水源短,然《洛誥》曰「我乃蔔澗水東水西」,魚豢《典略》曰:洛與伊、二水為三川。
非以其勢相敵乎?且豫州內四水並列,下文導洛則以洛為主,所謂古人文多互見也。
《傳》尚未及此。
又按胡朏明篤愛蔡《傳》載林氏曰:河濟下流,兗受之;淮下流,徐受之;江漢下流,揚受之。
青雖近海,然不當眾流之衝,但濰、淄二水順其故道,則其功畢矣。
比之他州,用力最省者也。
舉以告餘,餘深以為然。
後始覺欲改作:河下流,兗冀受之;濟下流,兗青受之;淮下流,徐揚受之。
於青雖近海之下增一句曰「惟濟於此入接」,然「不當眾流之衝」句更確。
朏明又謬以餘為然。
又按鄭端簡曉言:江漢二川,源於梁,委幹揚,而荊州其所經。
此說江則得說漢,失之。
漢水自陝西白河縣流入,經鄖陽府治,南曆均州及光化縣之北,穀城縣之東,又東至襄陽府治,北折而東,南經宜城縣之東,又南經安陸府治西,上除白河,下除鍾祥,餘並《禹貢》豫州之域,以在荊山之北也。
安得遺?愚欲改正之曰:江所曆之州,曰梁、曰荊、曰揚;漢所曆之州,曰梁、曰豫、曰荊。
又按正蔡《傳》之訛,如掃敗葉,愈掃愈多。
更以冀州言之,引曾氏曰:覃懷平地,當在孟津之東,太行之西,淶水出乎其西,淇水出乎其東。
案酈《注》,河水徑懷縣南濟水故道之所入,與成臯分河水,懷縣在今懷慶府武陟縣界,當雲:覃懷在孟津之東少北,太行之正南,濟水出其西,淇水出其東。
若淶水遠在今保定府淶水縣,即巨馬河。
或曰:恐係訛寫。
然檢明初劉三吾本,仍是淶水出乎其西。
引晁氏曰:今之恒水西南流至真定府行唐縣,東流入於滋水,又南流入於衡水,非古徑也。
案《漢志》,恒水出上曲陽縣恒山北穀,東入滱水,經滱水過上曲陽縣北,恒水從西來注之。
酈《注》,滱水又東,恒水從西來注之,自下滱水,兼納恒川之通稱焉。
即《禹貢》之「恒衛既從也」。
所以薛氏謂恒水曰:東流合滱水,至瀛州高陽縣入易水,最合。
以滱得兼稱恒,故蔡《傳》引此便足,不當復贅以晁氏雲雲,全與水道不合。
或曰:安知晁氏時不爾?然檢《元和》《寰宇》二書,恒水並闕。
新輯《一統志》,宛與班氏、薛氏說同。
引晁氏曰:衛水東北合滹沱河,過信安軍,入易水。
「東北」當作「東南」,不爾,便衍「北」字。
蔡氏自雲:蓋禹河自澶相以北,皆行西山之麓,頗是,但以北二字宜衍。
至雲古河之在貝冀,以及枯洚之南,率皆穿西山踵趾以行。
訛不可勝言,案《寰宇記》,貝州領縣五,絕無一山;冀州領縣八,惟信都有曆山,亦小小岡阜耳,河從此行,何嘗有山,蔡氏豈能以意造山耶?蓋賈讓策河西薄大山,東薄金堤。
金堤在漢白馬黎陽縣。
《宋河渠志》,禹故瀆尚存,在大伾太行之間。
則古河從澶相行,可分為東西,若折從貝冀之間過,河則分南北矣。
寧得雲穿西山踵趾耶?且枯洚原自西南,而東北曆貝之經城,冀之南宮,信都、武邑。
武邑即河北過洚水處,如何下「以及」二字?又下文隋唐雲雲,案漢廣河縣,隋仁壽初改曰象城,大業初改曰大陸,唐武德四年復改曰象城,天寶初改曰昭慶。
當隋之時,無昭慶縣也,安得雲隋改趙之昭慶以為大陸縣乎?《舊唐志》,先天二年,分饒陽鹿城界,於古豩城置陸澤縣。
《新唐志》,陸澤,先天二年,析饒陽鹿城置,安得止雲唐割鹿城置陸澤乎?末引程氏曰:冀州北境,其水如遼、濡、滹,易皆中高,不與河通,故必自北海,然後能達河也。
遼濡等水誠哉其中高,但此指島夷以皮服來者,貢道自由北海入冀之逆河,及兗之九河,而至帝都,無所須遼、濡等水,何煩辭費?又曰:碣石淪入海,已去岸五百餘裡。
審如是,當自昌黎縣南黑洋河泛海,雖至六七百裡,無所謂此山。
則此語尤不足信,永平府人實雲。
又按蔡《傳》大陸雲者四無山阜曠然平地解最妙謂杜佑、李吉甫以邢、趙、深三州為大陸者,得之。
予征諸《通典》《元和志》,良然。
因思於此平地有澤焉,人遂名之大陸澤,非大陸一片土盡為澤藪也。
果盡澤藪,水患雖平,人可得而耕作乎?故知大陸在《禹貢》主地言,在《爾雅》指藪言,不得合而一之。
合而一之,自班氏《地理志》。
《禹貢》,大陸澤在巨鹿縣北,始果爾,經文當作北過大陸,至於洚水,何則?枯洚渠在貝、冀二州,今在巨鹿縣大陸澤之北,故經文既是北過洚水,至於大陸,其必不屬枯洚渠可知。
嘗遍考載籍,然後知洚水為濁漳,大河導至古鄴縣,東迤而東北行。
孔安國《傳》,漳水橫流入河,馬貴與漳水橫流入河,在廣平府西北肥鄉縣界。
《通典》《禹貢》,衡漳在廣平郡南肥鄉縣界,肥鄉去古鄴縣約百五十裡,漳當由此入,非復有入海之事,亦非如《班志》至阜城始入河。
河先過漳水,次至邢趙,深之大陸,曆曆皆合,道元所謂推次言之也。
又謂河之過降,當應此矣。
下至大陸,不異經說。
《水經注》,絳水發源屯留,下亂章津,是乃與章俱得通稱。
張守節兩解《禹貢》,並雲:降水源出潞州屯留縣西南。
宋張洎講求汴水雲:《禹貢》,降水,即濁漳之三說者,聖人復起,不能易也。
又《水經注》。
鬲般列於東北,徒駭瀆聯漳絳,徒駭河之經流,漳絳即其北過之水也。
抑思巨鹿自地名,非澤名。
應劭曰:鹿者,林之大者也,漢以此氏其縣。
大陸澤方為澤,亦與廣河澤不得合而一之。
合而一之,漢不以廣河別氏縣矣。
故《元和志》,一在巨鹿縣西北五裡,一在昭慶縣東二十五裡。
昭慶縣今真定府之隆平。
餘五代祖之弟,實遷其地雲。
又按唐孔氏《疏》,漳水橫流入河,故曰:橫漳。
曾氏曰:河自大伾北流,漳水東流注之。
地形東西為橫,南北為從。
河北流而漳東注,則河從而漳橫矣。
此二條當采入《集傳》。
引《班志》酈《注》止當及東至鄴合清漳,不必及東北至阜成入大河句。
蓋此乃河既徙之新道,非禹故道。
禹故道若此,則漳斜流入河矣,何名橫漳?蔡氏似全昧此。
又按王橫言,往者天嘗連雨,東北風,海水溢,西南出浸數百裡,九河之地已為海所漸矣。
是說也,酈氏述之,程大昌主之,蔡氏載入《集傳》。
非之者已四起,愚以為特「九」字訛,若作「逆河之地,已為海所漸矣」,妙何可勝言?蓋自平原以下,天津以上,皆古九河之道,抵天津已是盡頭,無復有地可著逆河,乃漢代然也。
道元曰:昔在漢世,海水波襄,吞食地廣,當同碣石,苞淪洪波,碣石現存,止逆河淪海耳。
朏明曰:神禹復生,定以子為知言。
又按禹、廝二渠載《河渠書》,太史公尚所目睹。
二渠之解有二,一孟康曰:其一出貝丘西南,南折者也,其一漯川。
「南折」二字大有訛闕,不如酈道元解,一則漯川,則今所流也;一則北瀆,王莽時空,故世名是瀆為王莽河也。
二渠皆自長壽津以引其河,長壽津在大伾山之東,今滑縣東北,是至河之經流。
則太史公謂北載之高地,過降水以入於勃海者。
餘嘗反覆參考,而覺漯者,河之枝流,兗之貢道,著於經文,見於《孟子》,復何可疑?獨北瀆經貝丘西,南行於禹,未有所考。
忽思王橫曰:禹之行河水,本隨西山下,東北去。
《周譜》雲:定王五年河徙。
則今所行,非禹之所穿也,似專指北瀆言。
則此渠也,其周定五年所徙之新道乎?河自此徙,山足之經流乃絕。
定王五年己未至新莽篡漢戊辰凡六百一十年,莽以元城是其塚墓所在,北瀆廢不復治,蓋河當《禹貢》時,一經流,一支渠也。
周定五年後,一新流,一故瀆也。
逮王莽後,新流遂空,而故瀆不改。
上下二千二百八十六年間,河之變如是。
當太史公時,書未盡出,如《周譜》之類,或未及見,不知北瀆非禹所穿,遂並以為禹有二渠,加以武帝親臨塞決,築宮作歌,榮觀史策,曰二渠復禹舊跡,孰敢不以之為然?試問上道河北行,禹河本緣西山足以行元封間,然耶,否耶?此為禹跡,定王五年所徙者,豈又別一道耶?漯川入海在千乘縣馬常坈,千乘故城在今高苑縣北二十五裡。
北瀆名王莽河,流至阜城縣,漳水注之,至章武入海。
章武今名乾符鎮,在滄州東北,此太史公所睹二渠,若上所雲,貝丘西南南折,折則必入漯川,不爾將從何以入海?孟康之不可信如此,故曰有訛闕也。
又按《梁書·劉杳傳》,王僧孺被敕撰譜,訪杳血脈所因。
杳曰:桓譚《新論》雲,太史三代世表旁行邪,上並效《周譜》。
以此而推,當起周代。
則上王橫引《周譜》定王五年河徙,即此《譜》也。
太史公曰:殷以前,諸侯不可得而譜,周以來乃頗可著。
又曰:太史公讀《春秋》,曆譜諜。
《周譜》蓋遷所讀。
或者於河徙事未及討論。
古人讀書盡有疏略者。
又按《水經注》,河水條凡五,敘至長壽津二渠而止,下便及大河故瀆。
故瀆皆周漢以來之新道,非禹河故道也。
然中有「至於大陸,北播於九河」經文及注一段,上不與「元城縣沙丘堰」相次,下不與「沙丘堰南屯氏河出焉」相次。
分明經注別有及禹河故瀆者,惜不盡傳耳。
偶聞於黃子鴻,子鴻驚曰:某讀《水經注》三十年,從未聞此論,遂簡以示之。
又漯水條敘至末,酈氏引《淮南子》曰雲雲,亦為至碣石入海作注,與經文「河水又東分為二水」不合。
參以濁漳水條,詳北過洚水,是禹河自大伾以下至入海處了了,然見於《水經注》。
但或當日有意互見,或後人任意錯簡。
嘗聞馮開之以經注相淆,間用朱墨勾乙,未曾卒業。
使果成篇,定爾可觀。
○第九十五 自有《禹貢》以來,以冀州為盡帝畿之地,他州無涉。
果爾,帝城之外四面各廣五百裡,何以解周惟都於鎬,僻居一隅,勢不得不東西長、南北短,絕補而成千裡,若冀中土也?堯當洪水既平之後,分疆經野,廓然一新,是乾坤再辟時也。
何所復礙,而不截然方正,以與經文合示,宅中圖大之規模於萬世哉?堯都平陽,其故城在汾水之西,今府治白馬城西南。
《括地志》雲,平陽城東面堯築者,是以是為中,東至河南彰德府六百裡。
六百裡,古五百裡也;南至河南河南府盧氏縣東南界六百裡,跨入豫州,西至陝西延安府鄜州六百裡;跨入雍州,北至山西太原府西靜樂縣南界六百裡,東南到河南開封府許州南界,亦跨入豫州,西南到陝西西安府鎮安縣界,亦跨入雍州,西北到延安府米脂縣西北榆林衛界,亦跨入雍州,東北到直隸真定府。
如是而後,畫然井然,號稱甸服。
其最為左驗者,甸服有賦而無貢,冀果盡畿內,不應有島夷皮服之文。
案《圖經》,今遼東朝鮮之屬,古島夷也。
浮渤海由碣石而入貢,遠距平陽三四千裡,正冀東北邊之地。
則冀不盡屬甸服,而甸服亦不盡於冀明矣。
周惟僻,故從雍至豫;堯惟方,故兼有冀、豫、雍。
禹以山川定九州之域,隨其勢以四方之土畫帝畿,惟其形各有取爾也。
竊以此為《禹貢》第一義,特發之自今日雲。
按林氏於豫州曰:《周官》載師漆林之征二十而五,周以為征。
而此乃貢者,蓋豫州在周為畿內,故載師掌其征,而不製貢。
禹時豫在畿外,故有貢也。
推此義,則冀不言貢者可知。
或舉此段以難予予曰:是不難辨,豫之域大矣,漆林在禹之畿內,與入二十而五之征,在畿外,與製貢,與兗州同。
不觀河東鹽池沃饒甲天下乎?彼青州且貢鹽,而此乃不貢,以其在甸服,入厥賦上上錯之中耳。
不然,地敢愛其寶,人敢藏其貨哉?凡考古須會意於文字之外,不得拘以字麵,冀亦吊無貢字耳,皮服較卉服何殊? 又按周服裡數倍於禹服,是古今一大疑義。
解者有二,一賈公彥曰:若據鳥飛直路,此周之九服,亦止五千。
若隨山川屈曲,則《禹貢》亦萬裡。
彼此無異也。
一易祓曰:禹五服,帝畿在內,帝畿千裡,而兩面各五百裡,數其一面,故曰五百裡。
甸服自甸至荒,皆數一面,每麵各五百裡,總為二千五百裡。
兩面相距凡五千裡,《職方氏》所載,則王畿不在九服之內,自方五百裡之侯服至方五百裡之藩服,其名凡九,九服每麵各二百五十裡,通為二千二百五十裡,兩面相距通為四千五百裡,並王畿千裡,通為五千五百裡,增於禹者五百裡之藩服耳。
然禹九州之外,鹹建五長,東漸西被,即成周藩服之域,其名雖增,而地未嘗增也。
金仁山本後解益,引伸之曰:考諸經文,甸服方千裡而田五百裡,是舉一面計之。
《周官》,方千裡曰王畿,又其外方五百裡曰某服。
則舉兩面通計之。
然則《禹貢》所謂五百裡甸服者,乃千裡;而《周官》所謂外方五百裡者,乃二百五十裡也。
遂覺易氏說為定。
又按宋張氏子韶不知《舜典》分於堯,《益稷》分於臯陶,及《大禹謨》晚出,各作一論,多傅會。
而《禹貢論》一篇,真能發千古所未發,餘賞而錄於此曰:此一篇以為史官所紀耶?而其間治水曲折,固非史官所能知也。
竊意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此史辭也。
禹錫玄圭,告厥成功,此史辭也。
若夫自冀州至訖於四海,皆禹具述治水本末,與夫山川之主名,草木之生,遂貢賦之高下,土色之黑白,山之首尾,川之分派,其所以弼成五服,聲教四訖者,盡載以奏於上,藏之史官,略加刪潤,敘結成書,取以備一代之制,作而謂之《夏書》。
然其間稱「祗台德先,不距朕行」,此豈史辭哉?此禹之自言也。
自稱祗我之德,不違我之行,而不知退讓,安在其為不矜伐哉?曰古之所謂不矜伐者,非如後世心誇大而外辭遜也。
其不矜伐者在心,其色理情性退然,如無能之人,不言而天下知其為聖賢。
至於辭語之間,當敘述而陳白者,亦不可切切然校計防閑,如後世之巧詐彌縫也。
使其如後世之人,中外不相應,豈能變移造化,成此大功哉?某因以發之。
然此書所紀事亦眾矣,而謂之《禹貢》其間言,賦亦詳矣,乃不略及之,何哉?曰:此史官名書之深意也。
其意以謂昔者,洪水茫茫,九州不辨,民皆昏墊,今一旦平定四海,使民安居樂土,自然懷報上之心,以其土地所有獻於上,若人子具甘旨溫清之奉於慈親焉。
此民喜悅之心也,名篇之意其在茲乎?故不及賦以言,名雖曰賦,亦非強為科率,使民不聊生也。
其喜悅願輸,亦若貢物,然此所以統名之曰貢也,意其深哉。
嗚呼,山川道裡,水土細微,事亦大矣,而其名篇乃以民心為言,則聖賢之心蓋可知矣。
其意如此,豈班馬所能及哉? ○第九十六 蘇氏《書傳》「浮於淮泗,達於河」,不知「河」古本作「菏」,曰:《禹貢》九州之末,皆記入河水道,而淮泗獨不能入河,帝都所在,理不應爾。
意其必開汴渠之道以通之,汴渠當時已具,世謂創自隋煬帝非。
而杜預與王濬書固言自江入淮,逾於泗汴,溯河而上,振旅還都矣。
愚嘗反覆考論,鬱積累年,一旦發寤於中,而歎蘇氏真如所雲學者考之不詳耳。
《禹貢》,濟入於河,南溢而為滎,而陶丘,而菏,而汶,而海,此禹時之濟瀆發源注海者也。
抑所謂出河之濟,不與河混者也。
《史記·河渠書》,禹功施乎三代,自是之後,滎陽下引河,東南為鴻溝,以通宋、鄭、陳、蔡、曹、衛,與濟、汝、淮、泗會。
此禹以後代人於滎澤之北,下引河,東南流,故《水經》謂河水東過滎陽縣蒗蕩渠出焉者,是亦引濟水分流,故《漢志》謂滎陽縣有狼湯渠,首受泲,東南流者是。
又自是之後代有疏浚枝津別瀆,不可勝數。
則酈氏《注》所謂滎波河濟往復徑通者也。
雖然,其來古矣。
蘇秦說魏襄王曰:大王之地,南有鴻溝。
則戰國前有之。
宣公十二年,晉楚之戰,楚軍於泌,泌即汳水,則春秋前有之。
《爾雅》水自河出,為灉,灉本汳水,則《爾雅》前有之。
然莫不善於道元之言,曰:大禹塞滎澤。
滎澤莽時方枯,豈禹塞之乎?又曰:昔禹塞其淫水,而於滎陽下引河,滎陽河非禹引,而謂禹之時遽有乎?餘是以斷自《河渠書》,參以滎陽下引河不見《禹貢》之書,為出禹以後,頗自幸其考,比蘇氏差詳矣。
按向主杜氏《釋例》、郭景純《注》,證酈氏濟復出河之南為可信。
然其誤不自杜君卿始,唐章懷太子賢曰:濟水東流,徑溫縣入河,度河東,南入鄭州,又東入滑、曹、鄆、濟、齊、青等州入海,即此渠也。
王莽末旱,因枯涸,但入河內而已,見《循吏傳注》。
因思杜郭並言,今濟水自滎陽卷縣,卷縣故城在原武縣西北七裡。
又言東經陳留,則指其所領封丘縣,封丘今縣治。
餘嘗往來封丘、陽武、原武間,質以酈《注》南濟水蓋經陽武縣、封丘縣之南者,北濟水蓋經陽武縣、封丘縣之北者,問其土人,濟水何在?曰:亡矣。
案其故牒,皆以為大河既決,其堙也久矣。
然後歎章懷君卿之言,固未為無稽矣。
或曰:封丘縣南八裡有翟溝,一名白溝,其水澄澈可鑒,人以為濟水餘流也。
果爾,亦不出自河者也。
昔金初,河始南徙,不經濬縣界。
範成大《北使錄》雲:濬州城西南有積水若何,蓋大河剩水也。
吾謂濟水亦猶是乎。
酈道元當南朝,為齊梁人,章懷太子注史成為儀鳳初,相距一百七十餘年。
意濟瀆復枯,如莽時故事,必在此百七十年間。
嗚呼,此何等災變,史官闕載,所失獨潼關一事而已哉。
猶幸遺文逸句,曆曆可尋,王莽後枯而復通,唐高宗前通而復枯,鹹出天數,夫豈人謀?餘特著此論,一主一偏,聊為範陽景兆兩家之調人爾。
又按《王景列傳》,建武十年陽武令張汜上言,河決積久,日月侵毀,濟渠所漂數十許縣。
後三十六年為永平十三年,汴渠成,詔曰:今河汴分流,復其舊跡。
陶丘之北,漸就壤墳。
《春秋》桓公十有八年,杜《注》濼水在濟南曆城縣西北入濟。
哀公十有三年陳留封丘縣南有黃亭,近濟水。
左氏僖元年,杜《注》汶水出泰山萊蕪縣,西入濟。
僖三十一年,濟水自滎陽東,過魯之西,至樂安入海。
哀二十七年,濮水自陳留酸棗縣傍河東北經濟陰,至高平入濟。
皆足為河南之地仍有濟瀆之證。
或問:許敬宗對唐高宗之言,濟潛流屢絕,非一絕於王莽,再絕於唐以前之征乎?餘曰:否。
許吊言濟甚微細耳,章懷賢外,惟李弘憲言濟水自王莽末入河,同流於海。
則河南之地,無濟水矣。
自後所說,皆習舊名。
自後所說,則鄆州須昌縣濟水去縣西二裡;盧縣,濟水在縣東二十七裡;齊州全節縣,濟水在縣北四十裡;章丘縣,濟水西去縣十七裡;臨邑縣,濟水西去縣四十裡;臨濟縣,濟水在縣南二十裡;長清縣,濟水北去縣十裡;豐齊縣,濟水西去縣二十六裡;淄州長山縣,濟水西北去縣三十五裡;鄒平縣,濟水南去縣三十五裡;濟陽縣,濟水在縣南;高苑縣,濟水北去縣七十步者是,然未言實為何水。
惟杜君卿言濟水,因王莽末旱渠涸,不復截河,過今東平、濟南、淄川、北海界,中有水流入於海,謂之清河,實菏澤、汶水合流,亦曰濟河。
蓋因舊名,非本濟水也。
然後知為汶水。
質以餘足之所蹈,目之所擊,今曆城縣北有大小二清河,大清河乃汶水,由濟故瀆以行於欽,齊乘謂之古濟而今汶,其實東平曆下諸泉悉入此河,則仍是濟水之溢流,不得謂全為汶水。
至入海處,《元和志》有二道,一在青州博昌縣東北,杜君卿卻雲舊泲合在此縣界,今無。
一在棣州蒲台縣,俗呼為鬥口澱,正元以前入海處也。
小清河乃濼水,即今趵突泉,蓋濟之伏地而突出者,流至華不注山東,北入大清河。
偽齊劉豫導之東行,分一支為小清河,經高苑、博興,至樂安馬車瀆入海。
馬車瀆則《班志》齊郡巨定縣馬車瀆水是也。
大小二清,局中諸公為之齗齗者屢年。
餘謂使朱文公聞之,應笑不獨會禮之家名為聚訟已也。
竊以征濟瀆者,當取於斯。
又按鄭康成《書注》雲:今塞為平地,滎陽民猶謂其處為滎澤,在其縣東。
或問:此非康成時河南無濟之切證乎?何杜元凱、郭景純、張處度三家所見之濟水,與鄭不合何也?餘曰:道元明言,後水流徑通,不與昔同。
則今塞為平地者,乃《禹貢》時溢為滎之地,三家所雲,則出河之濟之新道也,何相礙之有?續考得《順帝紀》陽嘉元年二月,詔遣王輔等持節詣滎陽,盡心祈焉。
注濟水四瀆之一,至河南溢為滎澤,故於滎陽祠焉。
《袁紹傳》,將伐操,宣檄曰:青州涉濟漯注,紹長子譚為青州刺史,濟漯二水名。
《五行志》,殤帝延平元年,《注》引袁山鬆書曰:六州河、濟、渭、雒、洧水盛長,泛溢傷秋稼。
《鄧艾傳》宜開河渠引水溉田,又通運漕之道,乃著《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