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古文疏證》卷六上

關燈
為二,兼又引《周禮》荊州之澤合雲夢為一者,與《禹貢》時不類。

    括之言曰:江南為夢,則今之公安、石首、建寧等縣;江北為雲,則玉沙、監利、景陵等縣。

    乃水之所委,其地最下。

    江南二浙水出稍高,雲方土而夢已作乂矣。

    信古本為允。

    餘嘗謂蔡《傳》有顯然謬誤者,有依稀仿佛而誤者。

    此固依稀仿佛之誤也。

     又按:蔡《傳》顯然謬誤者,如雍之責道有二,其東北境則自積石至於西河,其西南境則會於渭、汭。

    積石山在雍之西境,安得下一東字?顯謬可知。

    雍州東距大河,大河即冀都之西河,果東境有貢,當徑自入河,何勞舍東而西,遠從積石浮耶?然則,若何而可?曰:當改作其西北境。

    蓋浮積石與會渭汭者,皆自西起程,但積石近北,則曰其西北境,渭汭近南,則曰其西南境。

    庶乎其不謬耳。

     又按:有依稀彷彿之誤者,其《導水總論》曰:經言嶓塚導漾,岷山導江者。

    漾之源出於嶓,江之源出於岷,故先言山而後言水也。

    言導河積石,導淮自桐柏,導渭自鳥鼠同穴,導洛自熊耳,非出於其山,特自其山以導之耳。

    故先言水,而後言山也。

    河不言自者,河源多伏流,積石其見處,故言積石而不言自也。

    嶓水不言山者,嶓水伏流,其出非一,故不誌其源也。

    弱水、黑水不言山者,九州之外,蓋略之也。

    小水合大水,謂之入;大水合小水,謂之過;二水勢均相入,謂之會。

    天下之水莫大於河,故於河不言會。

    此《禹貢》立言之法也。

    世多稱為偉論。

    以愚論江非出於岷,所以宋易祓曰:岷山近在茂州,而江源遠在西徼鬆山之外。

    範成大曰:江源自西戎中來,由岷山澗壑出,而會於都江。

    世雲江出岷山,自中國所見言之也。

    陸遊曰:嘗登嶓塚山,有泉涓涓出山間,是為漢水之源。

    事與經合。

    及西遊岷山,欲窮江源而不可得也。

    蓋岷山盤回千裡,重崖蔽虧,江源其間,旋暐隱見,莫測其端。

    不若漢源之顯易也。

    不確一。

    王恭簡樵曰:渭源縣南穀山實鳥鼠相連之枝山,相去五裡胎簪,乃桐柏之旁小山。

    而謂渭非出於鳥鼠,特自鳥鼠導之;淮出胎簪,特自桐柏導之。

    似俱未安。

    不確二。

    河發源星宿海,至積石六千七百餘裡,中間無所為伏流。

    伏流見《漢·西域傳》及酈《注》,而《唐書》劉元鼎,蔡《傳》劉作薛。

    非唐有薛大鼎,無薛元鼎也。

    《元史》,河源附錄亦作薛,似沿蔡《傳》,為吐蕃會盟使,言見河源雲雲。

    《元史》命都實為招討使,往求河源,還報雲雲。

    皆無伏流。

    即《西域傳》雲,「皆以為潛行地下,南出於積石。

    」皆以為者,傳聞之辭也。

    蔡徒據傳聞。

    不確三。

    梁州西距黑水,雍州西跨黑水,二州皆以是水定界。

    弱水則見雍州內。

    豈得雲之外?不確四。

     又按:《禹貢》立言固有定法,然亦不盡然者。

    如侯服中三百裡字,與上文甸服三百裡字不同。

    綏要荒三服二百裡字,與上文甸侯二百裡字倏異。

    觀此則導江言岷山,導河積石,不言自未必悉如蔡氏所雲。

    惟唐孔氏《疏》雲:漾、江,先山後水,淮渭、洛,先水後山。

    皆是史文詳略無義例也。

    得之矣。

     又按:有依稀彷彿緻成顯然之誤者,莫過《漢·地理志》,甾水出泰山郡萊蕪縣原山,東至博昌縣入涕。

    涕字本不誤,誤在孔穎達《疏》作海,而蔡氏又以漢博昌為即宋之壽光縣。

    壽光縣瀕海,濟既東流經是縣之境,不入海曷入哉?故不覺先後異說。

    其實漢博昌,宋之博興縣,漢故城猶在今縣南二十裡,不瀕海也。

    嘗問青州府人,言淄水出顏神鎮東南二十五裡嶽陽山東麓,東北流徑萊蕪穀。

    《漢志》亦未合。

    東北徑樂安縣東,又北入巨澱,又北出注馬車瀆,合時水入海。

    以今準宋,淄亦入海。

    蔡故雲爾乎?不知漢時甾入涕,入涕旋復入海,在琅槐縣,去今樂安縣五十裡也。

    或曰:淄既入濟,則淄亦可浮青之貢道,浮於汶,當增一淄字,不然者,淄不入濟也。

    予笑應曰:小水不為貢道者眾矣,奚獨於淄。

    且淄多伏流,潦則薄崖,幹則濡軌而已。

    俗謂之九幹十八漏,此豈可為貢道者哉?蔡沈生長南宋,譬之閉戶造車而欲出門合轍,難矣哉。

     又按:餘嘗謂古人文多連類而及之,因其一並及其一,《禹貢》亦然。

    江漢、朝宗於海,漢入江,江方入海。

    因江入海,漢亦同之。

    伊洛澗既入於河,伊澗悉入洛,洛方入河。

    因洛入河,並及於伊澗,皆連類之文也。

    又古人文多倒,不盡以次,《禹貢》亦然。

    東會於泗、沂,沂入泗,泗入淮。

    宜曰:沂泗,茲卻曰泗沂。

    西傾朱圉、鳥鼠,至於太華。

    呂伯恭以《漢志》言朱圉在天水郡,冀縣則在鳥鼠東,與經文次不合,疑不在此。

    不知餘曾親經其山,在今鞏昌府伏羌縣西南三十裡,山色帶紅,石勒四大字曰「禹奠朱圉」。

    當日《道中雜詠》有「丹嶂含朝景」之句,即指此。

    依山之次,宜曰西傾鳥鼠、朱圉,至於太華。

    茲卻曰西傾朱圉、鳥鼠者,倒也。

    至梁州貢道沔與潛通,宜曰入於沔,渭不與沔通。

    宜曰逾於渭。

    經文不然者,乃傳寫偶訛,不必曲為說爾。

     又按:劉熙《釋名》雲:北海,海在其北也;西海,海在其西也;東海,海在其東也;南海,在海南也。

    宜言海南,欲同四海名,故言南海,從未有釋及此。

    又雲:濟南,濟水在其南也;濟北,濟水在其北也。

    義亦如南海也。

    「義亦如南海」此句最精,蓋濟水在其北,郡當名北濟,今名濟北,亦猶南海不名海南,而曰南海耳。

    總屬倒裝文法。

    古人語多倒至。

    又雲:濟陰,在濟水之陰也。

    此其稱則順,與上又不同。

    古人遇此等處,或順或逆,聞之輒了然,不似今人費分剖矣。

     又按:蔡氏煞有未盡者,如「會於渭、汭」,汭字無傳。

    讀者多以即上文涇屬渭汭,汭入涇,涇入渭,當其為渭也。

    且不知有涇,奚有於汭。

    自與洛汭之汭同一解。

    蓋河之南,洛之北,其兩間為汭也,在今鞏縣。

    河自北來,渭自東注,實交會於今華陰縣,故曰渭汭。

    汭字解有作水北者,有作水所出者,有作水之隈曲者,有作水曲流者,有作水中州者。

    總不若《說文》「汭,水相入也」,於此處為確解。

    夫言豈一端而已,夫各有所當也。

    或曰:二汭字同見雍州,可各解乎?餘曰:何不可之有?導山過九江,過讀作經過之過,謂禹導水過九江,讀作大水合小水之過,謂岷江焉殊別也。

    左氏一書莊四年曰「漢汭」,閔二年曰「渭汭」,宣八年曰「滑汭」,昭元年曰「雒汭」,四年曰「夏汭」,五年曰「羅汭」,二十四年曰「豫章之汭」,二十七年曰「沙汭」,定四年曰「淮汭」,哀十五年曰「桐汭」。

    水名下係以汭者眾矣,又何疑於《禹貢》哉? 又按:《堯典》,蔡《傳》,《爾雅》曰:水北曰汭。

    遍考《爾雅》,並無其文。

    豈宋代尚存,今失之耶?抑誤記安國《禹貢傳》為《爾雅》耶? 又按:第二卷論青、徐、揚三州貢道,蒙上文兗州之河,皆不復言河。

    一層脫卸一層,直屬敘法之妙。

    尚未及荊、豫、梁、雍四州,茲更補論曰:豫州為南河,止言達河,不復係以南者,以見上文也。

    上文荊州無河。

    取道於豫州之洛,由洛入河,故將南河字麵預伏於此。

    此二州為一聯。

    雍州為西河,不惟西河,且冠以龍門山名者,以舟至此輒止,龍門非可越。

    梁州亦無河,取道於雍州之渭,由渭入河,苟至渭尾,溯流而上,則至西河,順流而下,則至南河,皆不必惟絕河而渡,登蒲州之西岸,去帝都為近,特下一亂字。

    水道顯顯然在人目前,至雍又會於渭汭,不言河者,蒙上文梁州,則蔡《傳》所已及。

    此二州又為一聯。

    凡皆敘法之至妙者。

     又按:孔《傳》為蔡《傳》所壓,實有勝蔡者。

    如「九河既道」,孔曰:河水分為九道,此在州界,蓋別於大陸在冀州故。

    又「北播為九河」,孔曰:北分為九河,以殺其溢,在兗州界。

    蓋見下逆河屬冀州,於兗無涉,故界畫分明至此。

    《通典》以滄州景城郡隸古兗州,平州北平郡隸古冀州,皆合《禹貢》之跡。

    滄州東北至平州五百裡,為古逆河入海道。

    蔡氏則謂兗州北盡碣石河右之地,果爾,則夾右碣石入於河,乃入兗州之河,非冀矣。

    夫非冀,曷為係河於冀之末簡哉?豈冀亦無河,如荊梁二州也者,必取道於豫州、雍州之河,而後二州末簡始得係河字耶? 又按:「至於陪尾」,孔蔡二《傳》並雲:豫州山,《漢志》江夏郡安陸縣,橫尾山在其東北,古文以為陪尾。

    杜君卿隸諸古荊州,則陪尾當為南條,江、漢北境之山,與內方一列,豈得為北條大河南境之山乎?宜改正。

    然則,何以正?曰:《博物志》雲,泗出陪尾,其徐州之山乎?徐西境、豫東境正相接,禹既下太華,乃於是。

    而熊耳,洛所經也;而外方,伊所經也;而桐柏,淮所出也。

    至於陪尾,泗所出也。

    則諸水之治亦可見矣。

    若橫尾淮,曷為經此?孔《傳》自誤。

    或曰:奈《漢志》何?餘曰:《漢志》《禹貢》,山川不從之者眾矣,奚有於是。

    《周官保章氏》,賈《疏》外方、熊耳以至泗水陪尾屬搖星。

    公彥實從《春秋緯》文來。

    則漢人蚤作是解矣。

     又按:「西傾因桓是來」,朱子亦從鄭康成《書注》,曲為說。

    忽讀宋葉氏曰:雍言織皮,昆侖、柝支、渠搜,非中國之貢明矣。

    疑西傾即西戎之境,熊、羆、狐、狸、織皮文,與「西傾因桓是來」相屬。

    謂四獸織皮,西傾之戎,因桓水而以此來貢也。

    不覺躍然。

    然葉猶存傾字,餘謂直戎字之訛。

    蓋西戎因桓是來,最直截了當。

    桓水出蜀郡蜀山西南,行羌中。

    《漢志》謂《禹貢》桓水是也。

    蔡《傳》不知引此,而徒據《水經》雲:西傾之山,桓水出焉。

    無論經無此文,乃酈《注》有之,亦山亦雍山,水亦雍水,與梁州桓水別。

    酈道元曰:岷山西傾,俱有桓水。

    真得其解矣。

     又按:太史公曰:餘南登廬山,觀禹疏九江,嘗得《廬山圖經》,案之有所謂上霄峰者,為山絕頂處。

    傳司馬遷嘗登於此。

    因思當日從北而觀,有九江焉。

    班固《志》尋陽縣,九江在其南,皆東合為大江。

    應劭《注》,江自廬江尋陽分為九是也。

    從南而觀,有九江焉。

    劉歆曰:湖漢等九水入彭蠡,故為九江。

    王莽更豫章郡曰九江是也。

    然《通典》以湖漢水隸古揚州,則與《禹貢》在荊者不合。

    太史公其必從北乎?計其遺蹤故道,漢唐猶存。

    孔安國曰:江於此州界分為九道,甚得地勢之中。

    郭璞賦江曰:源二分於居崍,流九派乎尋陽。

    注《山經》曰:江自尋陽而分為九,皆東會於大江。

    陸德明引《緣江圖》曰:九江參差,隨水勢而分,其間有洲,或長或短,百裡至五十裡,始別於鄂陵,終會於江口。

    徐堅曰:江至尋陽分為九道。

    杜佑曰:是大禹所疏,桑落洲上下三百餘裡,合流皆曆曆可指數,與太史公疏字合。

    與湖漢等各為一源者不同。

    與洞庭湖為眾水會聚者復異。

    夫孔曰:甚得地勢之中。

    則不必如九河例曰「既道」,曰「播為九」,可知九江孔殷,繼於江漢,朝宗於海之下者,蓋上句大概說,下句其細目。

    江漢安流,無復橫決,勢遂奔趨於海,非得此疏為九派之力乎?正蔡《傳》所謂費《疏》鑿者,雖小必記之例也。

    豈別為一地與?上不相屬者,然且最為明證。

    九江納錫大龜,孔曰:大龜出九江水中。

    《史記·龜策列傳》,神龜出於江水中,廬江郡常歲時生龜長尺二寸者二十枚,輸太蔔官。

    是迄漢猶然。

    向嘗謂《禹貢》紀山川,不紀風俗,紀物產,不紀人才,以山川物產亙千年而不變者。

    於茲益信。

    則兩九江為一處,在尋陽而不在澧州之下,巴陵之上,斷可識矣。

    或曰:蔡《傳》謂即今之洞庭,引《水經》者非與?曰:未盡非也。

    詳玩《水經》之文,上有衡山,下有東陵敷淺原。

    曰九江,地在長沙下雋縣西北,似為導山之九江,導江之九江作「注於九江,孔殷無涉」。

    然則,兩九江可乎?曰何不可之有?《禹貢》一書有南條之荊山,有北條之荊山。

    有徐州之蒙山,有梁州之蒙山。

    有荊州之沱潛,有梁州之沱潛。

    有兗州之沮水,有雍州之沮水。

    或曰:上山水畢竟各見於一州,未聞一州之內水重見也者。

    曰:以山證之,豫州之內有導山之熊耳,在廬氏縣有導水之熊耳。

    孔《傳》以為宜陽縣。

    況九江一為禹所疏以人工名,一為九水所會聚以澤浸名。

    同見荊州內,何不可之有?為禹所疏者曰「甚得地勢之中」,為九水會聚者第曰「禹經之」而已,「江合之」而已。

    其書法固自別也。

    但故道唐猶存,而宋眇然,以緻諸公起而辨之。

    揚州浸曰五湖,張守節《正義》曰:蓋古時應別,今並相連。

    餘亟賞其通人之言。

    秦與荊戰,取洞庭五湖。

    既有洞庭,又言五湖。

    則是九江既豬九而為五,又會五而為一,水道之變如此。

    宋儒乃以己所未見,而遽疑《禹貢》乎?且蔡氏之尤悠謬者,以今尋陽之地將無所容九江。

    不知漢尋陽縣在大江之北,今黃州府蘄州東潯水城是。

    東晉成帝鹹和中,始移於江南,今九江府德化縣西十五裡是。

    杜佑曰:溫嶠所移也。

    譬諸河源,本在西南,而張騫乃求之西北,直差之毫厘,謬以千裡。

    蔡氏郡邑之遷改,朝代之換易,尚所不詳,而可與談水道乎?至《楚地記》,吾不知其何代何人書,乃舍《山經》洞庭在九江之間不引,而引此。

    朱子親定九江原委不引,而引及澧水,澧卻在九江數之外者。

    餘之著斯考也,將以上質紫陽,下亦如道元雲:山水有靈,亦當驚知己於千古矣。

    豈好與蔡氏抵捂者耶? ○第八十七 應劭有言,自秦用李斯議,分天下為三十六郡。

    至漢又復增置。

    凡郡或以列國,陳、魯、齊、吳是也;或以舊邑,長沙、丹陽是也;或以山陵,泰山、山陽是也;或以川原,西河、河東是也;或以所生,金城之下得金,酒泉之味如酒,豫章樟樹生庭,雁門雁之所育是也;或以號令,禹合諸侯大計東冶之山,因名會稽是也。

    因考《漢·昭帝紀》,始元六年庚子秋,以邊塞闊遠,置金城郡。

    《地理志》,金城郡,班固《注》並同。

    不覺訝孔安國為武帝時博士,計其卒,當於元鼎末、元封初,方年不滿四十,故太史公謂其蚤卒。

    何前始元庚子三十載,輒知有金城郡名?《傳》《禹貢》曰:積石山在金城西南耶?或曰:郡名安知不前有所因,如陳、魯、長沙之類。

    餘曰:此獨不然。

    應劭曰,初築城得金,故名金城。

    臣瓚曰,稱金,取其堅固。

    故墨子言雖金城湯池。

    一說以郡置京師之西,故名金城。

    金,西方之行。

    則始元庚子以前,此地並未有此名矣。

    而安國《傳》突有之,固《注》積石山在西南羌中,《傳》亦雲在西南,宛出一口。

    殆安國當魏晉,忘卻身係武帝時人耳。

     按:孔《傳》頗有苦心彌縫處,如鄭康成《注》,滎今塞為平地,滎陽民猶謂其處為滎澤,在其縣東。

    此是王莽時大旱,濟瀆枯竭已久,故為是雲。

    孔《傳》實出鄭後,卻雲濟水入河,並流數裡,溢為滎澤,在敖倉東南。

    若不曾有大旱之事也者。

    《禹貢》有北江、中江,而無南江。

    班《志》北江在毗陵縣北,東入海。

    中江出蕪湖縣西南,東至陽羨入海。

    補出南江在吳縣南,東入海。

    孔《傳》雲:有北有中,則南可知。

    非暗與班《志》相關合乎?餘尤愛其改《爾雅》二處。

    一廣平曰原,《釋地》文也。

    孔《傳》雲:高平曰太原,今以為郡名,其實吾郡隘,於東西皆山,不可雲廣,隻覺高而平。

    安國語確。

    一一成曰丕,《釋山》文也。

    及餘登濬縣東南二裡大伾山,臣瓚所謂黎陽縣山臨河者,覽其形實,再重覺安國改之為是。

    作偽者亦不可沒哉。

     又按:《史記·大宛列傳》,元狩二年庚申,金城河西西並南山,至鹽澤。

    是時已有金城之名。

    然《通鑒》胡三省《注》,金城郡,昭帝於始元六年方置,史追書也。

    餘亦謂騫卒元鼎三年丁卯,尤先始元庚子三十三載,安得有金城郡乎?果屬追書。

     又按:黃子鴻誤信偽孔《傳》者,向胡朏明難餘曰:安知《傳》所謂金城非指金城縣而言乎?朏明曰:不然。

    安國卒於武帝之世,昭帝始取天水、隴西、張掖郡各二縣置金城郡。

    此六縣中,不知有金城縣否?班《志》,積石山係河關縣下,而金城縣無之。

    觀「羌中塞外」四字,則積石山不可謂在金城郡界明矣,況縣乎?且酈《注》所敘金城縣在郡治允吾縣東,唐為五泉縣,蘭州治,宋曰蘭泉,即今臨洮府之蘭州也。

    與積石山相去懸絕。

    《傳》所謂金城,蓋指郡言,而郡非武帝時有。

    此豈身為博士,具見圖籍者之手筆與? ○第八十八 前漢志河南郡穀成縣注曰:禹貢瀍水出朁亭北後漢志河南尹穀城縣瀍水出注引博物記出潛山至晉省穀城入河南縣故瀍水為河南所有作孔傳者亦雲瀍出河南北山此豈身為武帝博士者乎?抑出魏晉間魏己併二縣為一乎?實胡胐明教餘雲爾。

    或難餘:「河南安知其不指郡言?」餘則證以上文:「伊出陸渾山,洛出上洛山,澗出澠池山,皆縣也何獨瀍出而郡乎?殆與黃子鴻金城指言相似,皆左袒偽書者。

    」胡朏明又曰:「渮澤在定陶而傳雲在湖陵伊水出,盧氏而雲出陸渾澗水出新安而雲出澠池橫尾北去淮二百餘裡而雲淮水經陪尾江水南去衡山五六百裡而雲衡山水所徑,決非武帝博士具見圖籍者之言也。

    至孟津移其名于河之南,東漢安帝時始然。

    而傳雲在洛北是則吾友百詩教餘雲爾」某不敢諱也。

     按:孔疏既引地理志伊出盧氏熊耳山洛出上洛冢領山瀍出穀城縣潛亭北澗出新安縣東南入洛又為之說曰熊耳山在陸渾縣西,冢領山在上洛縣境內,澠池在新安縣西,穀城朁亭北,北山即河南境內之北山也。

    志詳而傳畧,所據小異耳,胡胐明正曰按漢陸渾盧氏本二縣,熊耳山在盧氏縣西南五十裡,不與陸渾接界,安得謂陸渾縣西之山而雲伊出陸渾山?新安黽池亦本二縣澗水出新安穀水出黽池流同而源異,今乃雲澗出澠池山是以穀源為澗源也此不惟畧也,而且誤矣!至於河南穀城亦本二縣,晉始省穀城入河南而傳雲瀍出河南北山,是西漢時穀城山已為河南縣地也,其精如此? 又按:庚午季夏置書局于洞庭東山撰輯一綂志有分得福建者來質餘曰:杜氏通典敍建安長樂清源漳浦臨汀五郡於古揚州內,未見唐人遠之於禹服外者,元和郡縣圖志亦然,然明一綂志福州等八府竟書為禹貢揚州之域亦未安,惟歐公玅有斟酌,所撰新唐志於淮南道曰蓋古揚州之城,江南道曰蓋古揚州之南境,嶺南道曰蓋古揚州之南境。

    南境與域字頗別,微可議者江南道領有今蘇松常嘉湖,正禹貢三江震澤地,江州尋陽郡有彭蠡湖皆當曰之域中,豈得別之為南境,惟援其例書于福建一司則可,福建府曰禹貢揚州之南境,泉州府曰禹貢揚州之南境,下迄漳州府並同,方不即不離。

    蓋雖未顯見為疆域,未嘗不為揚州師牧之所接聲教,訖于四海。

    閩東南海也,豈唐虞所得而遺之哉。

     又按:先一載在京師萬季野謂餘撰一綂志奚必及人物?人物自有史傳諸書。

    餘頗駭其言。

    及近,覽元和郡縣圖志、太平寰宇記,意果不重在此,一州內或人物無,或僅姓名貫址,即間舉生平亦寥寥數語,不似明一綂志誇多汎濫令人厭觀,因折衷二者之間,不妨臚名宦流寓人物列女四項但取其言與行關於地理者,方得採輯,如名宦則蜀守李冰以作離堆[註]避沫水之害,而收鄴令史起以引漳水溉鄴田富魏之河,而收列女趙襄子姊聞夫死摩笄自殺,代人以名其山收入保安州顏文妻事姑孝甘泉湧室,齊人以名其河,收入益都縣,梁鴻適吳卒葬地要離冢旁切陵墓矣收為蘇州之流寓。

    雷次宗徵至都為築館鍾山西巖下切古蹟矣,收為江寧之流寓即例所不收之仙釋如河上公結廬河濱漢文帝親枉駕梅福變名姓為吳市門卒甚且許楊署都水掾為太守興鴻卻陂數千頃田汝南以饒均寧得遺,蓋不惟其人惟其地不然隨甚道德甚勳名及文藝苟無關地理概不得闡入何者著書自有體要故善乎杜君卿有言雲言地理者在辨區域徵因革知要害察風土李弘憲雲餙州邦而敍人物因邱墓而徵鬼神乃言地理者通弊。

    至於邱壤山川攻守利害反畧而不書。

    元和宰相之言施于撰述如此若張南軒諭修誌不可不載人物典刑繫焉。

    世教補焉此則儒生卷帙浩繁者也。

     又按:有杭州人至局中者首問餘曰聞新志人物項別立一狀元項有是事否?餘笑曰俗不至此。

    越兩月偶閱景泰間陳循撰寰宇通志果有狀元一項,傳訛以此語。

    局中諸公曰:狀元三年一人耳何啻車載?循當曰曷不立狀元兼宰相者一項以自位置不尤誇乎所謂姚淶楊維聰隻會中狀元更無餘物。

    今世豈復有道著者耶姜西溟曰此說見錢氏列朝詩集刻本中有贈衡山先生南歸序曲盡嚮往之志揄揚之詞其知衡山也深矣,烏得有相輕語?亟呼僕取我篋衍此序來。

    既至,餘讀其首幅雲自唐承隋後,設科弟第以籠天下士,而士失自重之節幾八百餘年,然猶幸而有獨行之士出其時,如唐之元魯山司空表聖陸魯望宋之孫明復雲雲。

    指曰新唐書卓行傳元德秀少舉進士擢第司空圖鹹通末擢進士豈不從科第者耶?有明狀元乃不讀新唐書。

    胡胐明從旁贊曰惟不讀新唐書方中狀元讀新唐書狀元中不得矣,閧堂大笑。

     尚書古文疏證卷六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