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古文疏證》卷五下
關燈
小
中
大
太原閻若璩百詩撰
平陰朱續晫近堂梓
○第七十三
歌詩之見於經者,舜、臯陶賡歌三章以下,《商頌》五篇以上,莫高於夏《五子之歌》。
計其詩,或如蘇子由所稱商人之詩,駿發而嚴厲,尚庶幾焉。
乃每取而讀,彌覺辭意淺近,音節紵緩,此豈真出渾渾無涯之代,與親遭喪亂者之手哉?猶憶少嘗愛竟陵鍾惺論三百篇後四言之法有二種,韋孟風諫,其氣和,去三百篇近,而近有近之離;魏武短歌,其調高,去三百篇遠,而遠有遠之合。
後代作者各領一派。
竊意此偽作者生於魏晉間,才既不逮魏武,自不能如其氣韻沈雄;學復不逮韋孟,又不能為其訓辭深厚。
且除「一人三失,惟彼陶唐,關石和鈞」,等句之襲《內外傳》者,餘隻謂之枵然無所有而已矣。
蘇子瞻讀蔡琰《悲憤詩》,以為其辭明白感慨,類世所傳《木蘭詩》,東京無此格也。
建安七子含養圭角,猶不盡發見,況伯喈女乎?夫縱不出伯喈女,亦必晉人擬作。
故範史收入,子瞻為分別微芒,不欲其亂真,況赫然詩之載於經者哉?要當與千古知詩者一共評之。
按:胡渭生朏明予與論《五子之歌》,退而作辯一篇遺予。
今載於此,曰:詩歌之名肇見於《命夔》,然《南風》《卿雲》《康衢》之類,辭不經見,未足為據。
其可據者,惟《股肱元首》三章耳。
夏後氏詩歌絕少,塗山及夏臣相持而歌之作,皆不足信。
而《周禮》所謂《九德之歌》,《離騷》所謂啟《九辯》與《九歌》者,泯滅無遺。
其見於經,唯《五子之歌》及《孟子》所引夏諺而已。
《五子之歌》今文無,古文有。
識者謂其剽竊傳記,氣體卑近,殊不類五子語說已詳,某不復及。
姑舉明白易曉者言之,以決其偽,則莫如韻句之寥寥為可怪也。
《詩·大序》雲:「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
」古無所謂韻,韻即音之相應者。
聖主賢臣聲出為律,兒童婦女觸物成謳,要皆有天籟以行乎其間,非若後世之詞人按部尋聲,韻句惟艱也。
故《庚歌》三章,章三句,句必韻。
夏諺六句,句無不韻。
當時之歌體有然。
下逮春秋,以迄漢魏,凡屬歌辭,韻句最密。
延及唐人,亦遵斯軌。
況虞夏之民,各言其志,出自天籟者乎?而《五子之歌》不然。
大率首二句連韻,餘則二句一韻。
而第一章之韻句尤疏,殆不可誦。
章十五句,其協者裁四五句耳。
豈作偽《書》者,但以掇拾補綴為工,而竟忘其為當韻也耶?且古者《易》象龜占,句必有協,百家書語,間作鏗鏘。
然則,韻句而非歌者有之矣。
未有歌而韻句之寥寥者也。
即以《書》論,《孟子》引《太誓》「我武惟揚」之文,五句四韻。
左氏引《夏書》「惟彼陶唐」之文,六句六韻。
《太誓》非歌,則左氏所引亦未必是歌。
今第三章乃襲取為之,芟「帥彼天常」而改其「行為厥道」,則又減卻二韻矣。
噫,既用作歌,抑何惡韻之若此也? 又按:古無平、上、去、入四聲,通為一音,故帝舜歌以熙韻、喜韻起,其證也。
《五子之歌》亦以圖韻下、韻予、韻馬,蓋古法也。
字有古音,與後代頗不同。
如《臯陶歌》「明」音芒,與良、康為韻。
《五子之歌》其一,兩「下」字音戶,馬音姥,與予為韻。
其四有音以與祀為韻,皆古音也。
此偽作古文者,幸其生於魏晉之間,去古未遠,尚知此。
等若浸降而下,並此亦弗識矣。
又按:《漢書·韋賢傳》,首載四世祖孟《諫詩》《在鄒詩》二篇,即繼以「或曰:其子孫好事,述先人之志,而作是詩也」。
此班固存疑之意。
然予讀後,玄成自劾責戒示子孫二詩殊弗如前。
蓋孟詩古奧,變化不逮二雅,而纏綿悱惻之緻,溢於言表,猶三百篇遺。
則玄成號為有文采者,詩僅如彼,豈他子孫所能代作乎?為孟作無疑。
雖然,班固存疑,示慎也。
較之範曄竟以《悲憤》二章載入《蔡琰傳》末,不復區別,東坡謂之荒淺,不亦宜乎? 又按:予嘗謂事有實證,有虛會。
虛會者可以曉上智,實證者雖中人以下可也。
如東坡謂蔡琰二詩,東京無此格。
此虛會也。
謂琰流落在董卓既誅,父被禍之後,今詩乃雲為董卓所驅,掠入胡,尤知非真。
此實證也。
《傳》本雲:興平中,天下喪亂,文姬為胡騎所獲,沒於胡中者,十二年始贖歸。
興平凡二年,甲戌、乙亥,距卓誅於初平三年壬申已後兩三載,坡說是也。
但既沒胡中十二年而歸,歸當在建安十年乙酉或十一年丙戌。
《傳》雲後感傷亂離,追懷悲憤,作詩二章。
信若範氏言琰正作於建安中,詩正謂之建安體,豈得謂伯喈女筆尚高於七子乎?坡析猶未精。
常熟馮氏言蘇家論事少討論一層工夫,亦殆有以也。
又按:《木蘭詩》有謂必出晉人者。
或曰自是齊梁本色,惟《文苑英華》作唐韋元甫。
餘謂唐是也,亦以實證。
《唐書·百官志》,司勳掌官吏勳級,凡十有二轉為上柱國,十有一轉為柱國,以至一轉為武騎尉,皆以授軍功。
詩雲「策勳十二轉」,非作於唐人而何?要木蘭之人與事則或出代魏間。
又按:《戰國策》,梁王魏嬰觴諸侯於範台,酒酣,魯君避席,擇言曰: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遂疏儀狄,絕旨酒。
曰: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
又齊桓公曰:後世必有以味亡其國者。
晉文公曰:後世必有以色亡其國者。
楚王曰:後世必有以高台陂池亡其國者。
今主君之尊儀狄之酒也雲雲,有一於此,足以亡其國。
今主君兼此四者,可無戒與?此即第二章歌所自出。
然雖隱括彼語,而平列直收,詘然而止,無復悠揚之韻。
故每讀策文,輒覺敷腴婉入,易足感人,不似偽作者之寥寂。
蓋偽作者謂代高文簡,隻以刪節為能事,不知劉勰有雲「善刪者,字去而意留」。
今第見其字去耳,豈曾覺其意之留也與? 又按:邦之六典,八則首見天官大宰、小宰之職,又見司會、司書及大史。
乃第四章歌已詠。
大禹曰「有典有則」,豈果周因於夏禮與?抑夏歌襲《周禮》也。
又按:逸《書》原有《五子之歌》,今不得見。
予嘗妄意,其書必不似今襲《左傳》哀六年所引《夏書》之文,何則?賈逵注彼文為夏桀之時,不言太康。
逵固從父徽受真《書》,雲,「十六篇逸」,則可知其無矣。
又必不似今太康為久畋失國,何則?《離騷經》「啟《九辯》與《九歌》兮,夏康娛以自縱。
不顧難以圖後兮,五子用失乎家巷」。
王逸注言:太康不遵禹啟之樂,而更作淫聲,放縱情欲,以自娛樂,不顧患難,不謀後世,卒以失國。
兄弟五人,家居閭巷,失尊位也。
屈去古未遠,猶見百篇全《書》,故述其亡由此。
又必不似今昆弟五人人各賦一章,何則?《凱風》七子之詩,詩止四章,仍出一人手。
《撝弁》,諸公刺幽王之詩,孔氏以為作詩者一人耳。
言諸公,以作者在諸公之中,稱諸公意以刺之,豈有篇名《五子之歌》,而遂五子排排作歌以應其名者乎?當是時,哀宗國之顛覆,痛社稷之淪亡,親親之愛五子皆然。
而中有一人焉,發為詩歌,或情不自已,溢而為二章,為三章,亦可。
而必如後代之分題授簡,人限一詩者,恐無此事。
縱五子盡嫻文辭,雜然有作,而必如此歌之首尾相應從輕至甚者,亦恐無此事。
或曰:《疏》亦以其一、其二是作歌之次,不必屬長幼矣。
予曰:篇明言「五子鹹怨,述大禹之戒以作歌」,非齊作乎?凡《疏》及蔡《傳》曲為孔《書》解者,吾皆無取。
又按:詩以時代而分,固已。
然亦有不必分與分之實舛誤者,莫若唐詩之初、盛、中、晚。
錢牧齋嘗有序言初、盛、中、晚蓋創於宋季之嚴儀,而成於國初之高柄,承訛踵謬三百年於此矣。
夫所謂初、盛、中、晚者,論其世也,論其人也。
以人論世,張燕公曲,江世所稱初唐宗匠也。
燕公自嶽州以後,詩章淒婉,傳得江山之助,則燕公亦初亦盛。
曲江自荊州已後,同調諷詠,尤多暮年之作,則曲江亦初亦盛。
以燕公係初唐也,溯嶽陽唱和之什,則孟浩然應亦盛亦初。
以王右丞係盛唐也,詶夜竹亭之贈,同左掖梨花之詠,則錢起、皇甫冉應亦中亦盛。
一人之身更曆二時,將詩以人次耶?抑人以時降耶?愚謂牧齋猶文言之,請以質論之。
張九齡卒於開元二十八年,孟浩然亦是年卒,而分初盛,何也?劉長卿開元二十一年進士,以《杜詩年譜》考之,所謂「快意八九年,西歸到鹹陽」者,天寶五載。
上溯其「忤下考功第,獨辭京尹堂」,當在開元二十六年、二十七年。
縱甫登第於是時,亦劉長卿之後輩矣。
而分劉為中,何也?原其故,蓋柄誤認《中興間氣集》錢起、劉長卿等二十六人以為中唐。
不知集《序》明言起自至德元載,終於大曆末年,選此二十四年之詩。
大曆末固為中唐,然詩出於大曆前者尚多,今亦未可強分。
竊以集中如錢起、李嘉祐、皇甫冉、韓翃、郎士元、張繼、皇甫曾,確知其天寶間進士者,當升為盛唐。
集中惟孟雲卿為盛唐,則以《篋中集》載其人,不知《篋中集》亦編次於乾元三年,較《中興間氣集》年數亦得其五之一。
《篋中集》七人盡為盛唐,並孟雲卿亦盛之。
《中興間氣集》為中唐,並劉長卿亦中之。
何其有幸不幸與?而不幸者能屈其終莫伸與?又柄斷自大曆至元和末為中唐,自開成至五季為晚唐。
不知元和後尚有穆宗長慶四年,敬宗寶曆二年,文宗太和九年,共十有五年,竟脫去不數。
然則元、白何以長慶名其集,而杜牧、許渾輩又何登第於太和耶?舛陋寡稽,莫此為甚。
善乎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敕曰:進士以聲韻為學,多昧古今。
此謂唐之進士也。
唐進士尚雲爾,況明之進士哉。
又按:錢牧齋極詆近日鍾譚所撰《詩歸》,舉其初唐朱仲晦《答王無功思故園見鄉人問》詩,雲出《朱子大全集》卷第四之首,注並載王無功原詩。
鍾批以為此人不凡。
因思古人雖居村僻,皆有此等素友作鄉人,其舛至此。
亡友趙琳石寅亦舉宋之問《梁宣王挽詞》《魯忠王挽詞》有「存沒貴忠良」句,鍾批雲:存不必言,說到沒處,方知忠良關係。
此武三思崇訓父子,為太子重俊誅死者也。
其不考至此,殆文出柄之下雲。
又按:吾友胡朏明讀至此謂餘,朱子原來生唐初,與王無功相酬答。
抑知宋胡安定至南渡後尚未死,受業朱子之門乎?餘問故。
曰《宋·理宗本紀》淳祐六年詔朱熹門人胡安定、呂燾、蔡模並迪功郎,本州州學教授。
此自姓胡名安定其人者。
薛方山編集《通鑒》認作胡翼之,改曰「詔授朱熹門人胡瑗」雲雲,不大可笑乎?子嘗詆三百年人,學殖荒陋至極,惟陋則妄矣。
又按:朱子此詩雲:「我從銅川來,見子上京客。
」銅川見《隋·地理志》秀容縣下,為今忻州。
王無功之父宦遊地。
兄文中子所謂「銅川府君」者。
人自屬絳州龍門,為今河津縣。
其故園即《傳》謂「乃還鄉裡,有田十六頃,在河渚間」是。
豈銅川乎?以朱子博洽,追代隋、唐人語,猶不免開口便錯,況魏晉間人追代三代以上人語者哉? 又按:昆山吳喬先生,當代之善論詩者也。
或問曰:初盛中晚之界如何?答曰:商、周、魯之詩同在《頌》,文王、厲王之詩同在《大雅》,閔管蔡之《常棣》與刺幽王之《旻》、《宛》同在《小雅》,述後稷、公劉,與刺衛宣、鄭莊之篇同在《國風》,不分時世,惟夫意之無邪,辭之溫柔敦厚而已。
如是以論唐詩,則初、盛、中、晚,不過嚴羽皮毛之見。
不惟唐人選唐詩不序世次前後,即宋人之萬首絕句,金人之鼓吹,猶不論也。
高柄無識,不論神意,秪論皮毛,奉嚴羽之說以選品彙。
又立正始、正宗、大家、名家,以緻餘響、旁流諸名目,貽毒李何,以成異物。
品彙又多收景龍應製詩,立初唐高華典重之說。
錢牧齋謂其人介乎兩間,不可截然畫斷,是矣。
猶未窮源,蓋唐人作詩,隨題成體,非有定體。
沈、宋諸公七律之高華典重,以應製故然,非諸詩皆然,而可立為初唐之體也。
如南宋兩宮遊宴,張掄、康與之輩小詞,多頌聖德,祝升平,豈可謂為南宋詞體邪?詩乃心聲,心由境起,境不一則心亦不一。
言心之辭,豈能盡出一途?是以宋之問《遇佳人》有「妒女猶憐鏡中發,侍兒堪感路旁人」;徐安貞《聞箏》有「曲成虛憶青蛾斂,調急遙憐玉指寒」;杜審言《春日言懷》有「寄語洛城風日道,明年春色倍還人」,《大酺》有「梅花落處疑殘雪,柳葉開時任好風」,沈佺期《迎春》有「林間覓草才生蕙,殿裏爭花並是梅」,《應製》有「山鳥初來猶怯囀,林花未發已偷新」;郭元振《寄人》有「才微易向風塵老,身賤難酬知己恩」;張說《幸望春宮》有「繞殿流鶯凡幾樹,當蹊亂蝶許多叢」;蘇頲《扈從鄠杜間》有「雲山一一看皆美,竹樹蕭蕭畫不成」。
諸公七律不多,而清新穎脫之句已爾,使如中晚之多,更何如邪?《大酺》《扈從》本是典重之題,而「梅花落處」、「雲山一一」等猶自忍俊不禁,況他題而肯盡作「伐鼓撞鍾驚海上,城上平臨北鬥懸」等語耶?劉得仁,晚唐也,《禁署早春》亦用應製之體。
使大曆、開成人,不作他詩隻作應製詩,某保其無不高華典重者也。
況景龍應製之詩雖多,而命意布格使事無不相同,則多人隻一人,多篇隻一篇,安可以一人一篇立體?詩既雷同,則與今世應酬俗學無異,何足貴哉?盛唐博大,沈雄亦然。
孟浩然有「坐時衣帶縈纖草,行即裙裾掃落梅」,張謂有「櫻桃解結垂簷子,楊柳能低入戶枝」,王灣有「月華照杵空隨妾,風響傳砧不到君」,萬楚有「眉黛奪將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誰道五絲能續命,卻令今日死君家」,子美之「卻繞井欄添個個,偶經花蕊弄輝輝」,等不可枚舉。
皆是隨題成體,不作死套子語。
故詩必隨題成體,而後台閣、山林、閨房、邊塞、旅邸、道路、方外、青樓、處處有詩,子美備矣。
太白已有所偏,餘人之偏更甚。
絕無隻走一路者也。
弘嘉瞎盛唐隻走一路,學成空幹,生硬套子,不問何題一概用之,詩道遂成異物。
七律盛唐極高,而篇數不多,未得盡態極妍,猶三百篇之正雅正風也。
大曆已多,開成後尤多,盡態極妍,猶變風變雅也。
夫子存二變,而弘嘉人嚴擯大曆、開成,識見高於聖人矣。
或曰:君故護中晚,何耶?答曰:七百年來,學盛唐者,未見一人有成。
大曆、開成之詩,瑕瑜不掩,何須護得?至於瞎盛唐詩,老夫六十年前十五六歲時,腳夾筆曾敵數十輩。
或又曰:三唐變而益下,何也?答曰:須於此中識其好處,而戒其不好處,方脫二李惡習,得有進步。
《左傳》一人所作,而前厚重後流麗,豈必前高於後乎?詩貴有生機一路,乃發於自心者也。
三唐人詩各自用心,寧使體格少落,不屑襲前人殘唾,是其好處。
識此自眼方開。
惟以為病必受瞎盛唐之惑,忠不可以常忠轉為質文,春不可以常春轉為夏秋,初唐不可以常初唐轉為盛唐。
盛唐獨可以七八百年常為盛唐乎?活人有少、壯、老,土木偶人,千年如一日。
○第七十四 古人文字多用韻,不獨《周易》《老子》為然。
其與人麵語,亦間以韻成文。
「堯曰:谘爾舜」一段,「躬中窮終」韻協。
《太誓》曰:「我武惟揚,揚疆張光」,韻協,《墨子》引《太誓》之言於去發曰:「惡乎君子,天有顯德,其行甚章。
為鑒不遠,在彼殷王。
謂人有命,謂敬不可行,謂祭無益,謂暴無傷。
上帝不常,九有以亡。
上帝不順,祝降其喪。
惟我有周,受之大帝」,亦有韻之文。
竊意當日舜亦以命禹,原未嘗增減堯一字。
而偽作《大禹謨》者,於呼禹之下增十三句,而至「天之曆數在汝躬」增四句,而至「允執厥中」增九句,而至「四海困窮,天祿永終」又溢以二句而止。
不惟其辭之費,意之重,而於古人以韻成文之體,亦大不識之矣。
至《墨子》所引以「惡乎君子,天有顯德,其行甚章」竄入《泰誓》下篇首,以「為鑒不遠,在彼殷王」六句倒置之竄入中篇中,又以「上帝不常,九有以亡」二句為重出《伊訓》《鹹有一德》所用而滅去之,止留其後之語。
反似《墨子》當日將古《泰誓》篇凡韻相協者采集成之,而後引之,而古人原未嘗有以韻成文之體也。
按:《墨子》原文「為鑒不遠,在彼殷王」,下即係以殷王所謂四語。
今《泰誓》既雲「商王受力行無度」,又更端雲「受罪浮於桀」,自不得用「為鑒不遠,在彼殷王」。
故遂易「殷王」為「夏王」,以作照應前麵之辭。
此其遷就之本懷雲。
又按:梅鶚幼龢又謂,古文《尚書》,東晉上者,較前偽《泰誓》引書加詳,故遂亂本經。
然。
尚幸其有紕漏顯然,以可指議者。
如改「今失其行」為「今失厥道」,不與唐常方綱亡協,則昧經書用韻之體矣。
離堯曰首節為三段,而增加其上,則非舜亦以命禹之文矣。
正與餘互相發。
又按:梅氏鷟亦謂「堯曰:谘,爾舜」僅五句,《大禹謨》於五句上下輒益之,共三十三句。
是在堯為寂寥乎短章,在舜為舂容乎大篇矣。
亦可絕倒。
又謂孔安國注《論語》「舜亦以
計其詩,或如蘇子由所稱商人之詩,駿發而嚴厲,尚庶幾焉。
乃每取而讀,彌覺辭意淺近,音節紵緩,此豈真出渾渾無涯之代,與親遭喪亂者之手哉?猶憶少嘗愛竟陵鍾惺論三百篇後四言之法有二種,韋孟風諫,其氣和,去三百篇近,而近有近之離;魏武短歌,其調高,去三百篇遠,而遠有遠之合。
後代作者各領一派。
竊意此偽作者生於魏晉間,才既不逮魏武,自不能如其氣韻沈雄;學復不逮韋孟,又不能為其訓辭深厚。
且除「一人三失,惟彼陶唐,關石和鈞」,等句之襲《內外傳》者,餘隻謂之枵然無所有而已矣。
蘇子瞻讀蔡琰《悲憤詩》,以為其辭明白感慨,類世所傳《木蘭詩》,東京無此格也。
建安七子含養圭角,猶不盡發見,況伯喈女乎?夫縱不出伯喈女,亦必晉人擬作。
故範史收入,子瞻為分別微芒,不欲其亂真,況赫然詩之載於經者哉?要當與千古知詩者一共評之。
按:胡渭生朏明予與論《五子之歌》,退而作辯一篇遺予。
今載於此,曰:詩歌之名肇見於《命夔》,然《南風》《卿雲》《康衢》之類,辭不經見,未足為據。
其可據者,惟《股肱元首》三章耳。
夏後氏詩歌絕少,塗山及夏臣相持而歌之作,皆不足信。
而《周禮》所謂《九德之歌》,《離騷》所謂啟《九辯》與《九歌》者,泯滅無遺。
其見於經,唯《五子之歌》及《孟子》所引夏諺而已。
《五子之歌》今文無,古文有。
識者謂其剽竊傳記,氣體卑近,殊不類五子語說已詳,某不復及。
姑舉明白易曉者言之,以決其偽,則莫如韻句之寥寥為可怪也。
《詩·大序》雲:「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
」古無所謂韻,韻即音之相應者。
聖主賢臣聲出為律,兒童婦女觸物成謳,要皆有天籟以行乎其間,非若後世之詞人按部尋聲,韻句惟艱也。
故《庚歌》三章,章三句,句必韻。
夏諺六句,句無不韻。
當時之歌體有然。
下逮春秋,以迄漢魏,凡屬歌辭,韻句最密。
延及唐人,亦遵斯軌。
況虞夏之民,各言其志,出自天籟者乎?而《五子之歌》不然。
大率首二句連韻,餘則二句一韻。
而第一章之韻句尤疏,殆不可誦。
章十五句,其協者裁四五句耳。
豈作偽《書》者,但以掇拾補綴為工,而竟忘其為當韻也耶?且古者《易》象龜占,句必有協,百家書語,間作鏗鏘。
然則,韻句而非歌者有之矣。
未有歌而韻句之寥寥者也。
即以《書》論,《孟子》引《太誓》「我武惟揚」之文,五句四韻。
左氏引《夏書》「惟彼陶唐」之文,六句六韻。
《太誓》非歌,則左氏所引亦未必是歌。
今第三章乃襲取為之,芟「帥彼天常」而改其「行為厥道」,則又減卻二韻矣。
噫,既用作歌,抑何惡韻之若此也? 又按:古無平、上、去、入四聲,通為一音,故帝舜歌以熙韻、喜韻起,其證也。
《五子之歌》亦以圖韻下、韻予、韻馬,蓋古法也。
字有古音,與後代頗不同。
如《臯陶歌》「明」音芒,與良、康為韻。
《五子之歌》其一,兩「下」字音戶,馬音姥,與予為韻。
其四有音以與祀為韻,皆古音也。
此偽作古文者,幸其生於魏晉之間,去古未遠,尚知此。
等若浸降而下,並此亦弗識矣。
又按:《漢書·韋賢傳》,首載四世祖孟《諫詩》《在鄒詩》二篇,即繼以「或曰:其子孫好事,述先人之志,而作是詩也」。
此班固存疑之意。
然予讀後,玄成自劾責戒示子孫二詩殊弗如前。
蓋孟詩古奧,變化不逮二雅,而纏綿悱惻之緻,溢於言表,猶三百篇遺。
則玄成號為有文采者,詩僅如彼,豈他子孫所能代作乎?為孟作無疑。
雖然,班固存疑,示慎也。
較之範曄竟以《悲憤》二章載入《蔡琰傳》末,不復區別,東坡謂之荒淺,不亦宜乎? 又按:予嘗謂事有實證,有虛會。
虛會者可以曉上智,實證者雖中人以下可也。
如東坡謂蔡琰二詩,東京無此格。
此虛會也。
謂琰流落在董卓既誅,父被禍之後,今詩乃雲為董卓所驅,掠入胡,尤知非真。
此實證也。
《傳》本雲:興平中,天下喪亂,文姬為胡騎所獲,沒於胡中者,十二年始贖歸。
興平凡二年,甲戌、乙亥,距卓誅於初平三年壬申已後兩三載,坡說是也。
但既沒胡中十二年而歸,歸當在建安十年乙酉或十一年丙戌。
《傳》雲後感傷亂離,追懷悲憤,作詩二章。
信若範氏言琰正作於建安中,詩正謂之建安體,豈得謂伯喈女筆尚高於七子乎?坡析猶未精。
常熟馮氏言蘇家論事少討論一層工夫,亦殆有以也。
又按:《木蘭詩》有謂必出晉人者。
或曰自是齊梁本色,惟《文苑英華》作唐韋元甫。
餘謂唐是也,亦以實證。
《唐書·百官志》,司勳掌官吏勳級,凡十有二轉為上柱國,十有一轉為柱國,以至一轉為武騎尉,皆以授軍功。
詩雲「策勳十二轉」,非作於唐人而何?要木蘭之人與事則或出代魏間。
又按:《戰國策》,梁王魏嬰觴諸侯於範台,酒酣,魯君避席,擇言曰: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遂疏儀狄,絕旨酒。
曰: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
又齊桓公曰:後世必有以味亡其國者。
晉文公曰:後世必有以色亡其國者。
楚王曰:後世必有以高台陂池亡其國者。
今主君之尊儀狄之酒也雲雲,有一於此,足以亡其國。
今主君兼此四者,可無戒與?此即第二章歌所自出。
然雖隱括彼語,而平列直收,詘然而止,無復悠揚之韻。
故每讀策文,輒覺敷腴婉入,易足感人,不似偽作者之寥寂。
蓋偽作者謂代高文簡,隻以刪節為能事,不知劉勰有雲「善刪者,字去而意留」。
今第見其字去耳,豈曾覺其意之留也與? 又按:邦之六典,八則首見天官大宰、小宰之職,又見司會、司書及大史。
乃第四章歌已詠。
大禹曰「有典有則」,豈果周因於夏禮與?抑夏歌襲《周禮》也。
又按:逸《書》原有《五子之歌》,今不得見。
予嘗妄意,其書必不似今襲《左傳》哀六年所引《夏書》之文,何則?賈逵注彼文為夏桀之時,不言太康。
逵固從父徽受真《書》,雲,「十六篇逸」,則可知其無矣。
又必不似今太康為久畋失國,何則?《離騷經》「啟《九辯》與《九歌》兮,夏康娛以自縱。
不顧難以圖後兮,五子用失乎家巷」。
王逸注言:太康不遵禹啟之樂,而更作淫聲,放縱情欲,以自娛樂,不顧患難,不謀後世,卒以失國。
兄弟五人,家居閭巷,失尊位也。
屈去古未遠,猶見百篇全《書》,故述其亡由此。
又必不似今昆弟五人人各賦一章,何則?《凱風》七子之詩,詩止四章,仍出一人手。
《撝弁》,諸公刺幽王之詩,孔氏以為作詩者一人耳。
言諸公,以作者在諸公之中,稱諸公意以刺之,豈有篇名《五子之歌》,而遂五子排排作歌以應其名者乎?當是時,哀宗國之顛覆,痛社稷之淪亡,親親之愛五子皆然。
而中有一人焉,發為詩歌,或情不自已,溢而為二章,為三章,亦可。
而必如後代之分題授簡,人限一詩者,恐無此事。
縱五子盡嫻文辭,雜然有作,而必如此歌之首尾相應從輕至甚者,亦恐無此事。
或曰:《疏》亦以其一、其二是作歌之次,不必屬長幼矣。
予曰:篇明言「五子鹹怨,述大禹之戒以作歌」,非齊作乎?凡《疏》及蔡《傳》曲為孔《書》解者,吾皆無取。
又按:詩以時代而分,固已。
然亦有不必分與分之實舛誤者,莫若唐詩之初、盛、中、晚。
錢牧齋嘗有序言初、盛、中、晚蓋創於宋季之嚴儀,而成於國初之高柄,承訛踵謬三百年於此矣。
夫所謂初、盛、中、晚者,論其世也,論其人也。
以人論世,張燕公曲,江世所稱初唐宗匠也。
燕公自嶽州以後,詩章淒婉,傳得江山之助,則燕公亦初亦盛。
曲江自荊州已後,同調諷詠,尤多暮年之作,則曲江亦初亦盛。
以燕公係初唐也,溯嶽陽唱和之什,則孟浩然應亦盛亦初。
以王右丞係盛唐也,詶夜竹亭之贈,同左掖梨花之詠,則錢起、皇甫冉應亦中亦盛。
一人之身更曆二時,將詩以人次耶?抑人以時降耶?愚謂牧齋猶文言之,請以質論之。
張九齡卒於開元二十八年,孟浩然亦是年卒,而分初盛,何也?劉長卿開元二十一年進士,以《杜詩年譜》考之,所謂「快意八九年,西歸到鹹陽」者,天寶五載。
上溯其「忤下考功第,獨辭京尹堂」,當在開元二十六年、二十七年。
縱甫登第於是時,亦劉長卿之後輩矣。
而分劉為中,何也?原其故,蓋柄誤認《中興間氣集》錢起、劉長卿等二十六人以為中唐。
不知集《序》明言起自至德元載,終於大曆末年,選此二十四年之詩。
大曆末固為中唐,然詩出於大曆前者尚多,今亦未可強分。
竊以集中如錢起、李嘉祐、皇甫冉、韓翃、郎士元、張繼、皇甫曾,確知其天寶間進士者,當升為盛唐。
集中惟孟雲卿為盛唐,則以《篋中集》載其人,不知《篋中集》亦編次於乾元三年,較《中興間氣集》年數亦得其五之一。
《篋中集》七人盡為盛唐,並孟雲卿亦盛之。
《中興間氣集》為中唐,並劉長卿亦中之。
何其有幸不幸與?而不幸者能屈其終莫伸與?又柄斷自大曆至元和末為中唐,自開成至五季為晚唐。
不知元和後尚有穆宗長慶四年,敬宗寶曆二年,文宗太和九年,共十有五年,竟脫去不數。
然則元、白何以長慶名其集,而杜牧、許渾輩又何登第於太和耶?舛陋寡稽,莫此為甚。
善乎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敕曰:進士以聲韻為學,多昧古今。
此謂唐之進士也。
唐進士尚雲爾,況明之進士哉。
又按:錢牧齋極詆近日鍾譚所撰《詩歸》,舉其初唐朱仲晦《答王無功思故園見鄉人問》詩,雲出《朱子大全集》卷第四之首,注並載王無功原詩。
鍾批以為此人不凡。
因思古人雖居村僻,皆有此等素友作鄉人,其舛至此。
亡友趙琳石寅亦舉宋之問《梁宣王挽詞》《魯忠王挽詞》有「存沒貴忠良」句,鍾批雲:存不必言,說到沒處,方知忠良關係。
此武三思崇訓父子,為太子重俊誅死者也。
其不考至此,殆文出柄之下雲。
又按:吾友胡朏明讀至此謂餘,朱子原來生唐初,與王無功相酬答。
抑知宋胡安定至南渡後尚未死,受業朱子之門乎?餘問故。
曰《宋·理宗本紀》淳祐六年詔朱熹門人胡安定、呂燾、蔡模並迪功郎,本州州學教授。
此自姓胡名安定其人者。
薛方山編集《通鑒》認作胡翼之,改曰「詔授朱熹門人胡瑗」雲雲,不大可笑乎?子嘗詆三百年人,學殖荒陋至極,惟陋則妄矣。
又按:朱子此詩雲:「我從銅川來,見子上京客。
」銅川見《隋·地理志》秀容縣下,為今忻州。
王無功之父宦遊地。
兄文中子所謂「銅川府君」者。
人自屬絳州龍門,為今河津縣。
其故園即《傳》謂「乃還鄉裡,有田十六頃,在河渚間」是。
豈銅川乎?以朱子博洽,追代隋、唐人語,猶不免開口便錯,況魏晉間人追代三代以上人語者哉? 又按:昆山吳喬先生,當代之善論詩者也。
或問曰:初盛中晚之界如何?答曰:商、周、魯之詩同在《頌》,文王、厲王之詩同在《大雅》,閔管蔡之《常棣》與刺幽王之《旻》、《宛》同在《小雅》,述後稷、公劉,與刺衛宣、鄭莊之篇同在《國風》,不分時世,惟夫意之無邪,辭之溫柔敦厚而已。
如是以論唐詩,則初、盛、中、晚,不過嚴羽皮毛之見。
不惟唐人選唐詩不序世次前後,即宋人之萬首絕句,金人之鼓吹,猶不論也。
高柄無識,不論神意,秪論皮毛,奉嚴羽之說以選品彙。
又立正始、正宗、大家、名家,以緻餘響、旁流諸名目,貽毒李何,以成異物。
品彙又多收景龍應製詩,立初唐高華典重之說。
錢牧齋謂其人介乎兩間,不可截然畫斷,是矣。
猶未窮源,蓋唐人作詩,隨題成體,非有定體。
沈、宋諸公七律之高華典重,以應製故然,非諸詩皆然,而可立為初唐之體也。
如南宋兩宮遊宴,張掄、康與之輩小詞,多頌聖德,祝升平,豈可謂為南宋詞體邪?詩乃心聲,心由境起,境不一則心亦不一。
言心之辭,豈能盡出一途?是以宋之問《遇佳人》有「妒女猶憐鏡中發,侍兒堪感路旁人」;徐安貞《聞箏》有「曲成虛憶青蛾斂,調急遙憐玉指寒」;杜審言《春日言懷》有「寄語洛城風日道,明年春色倍還人」,《大酺》有「梅花落處疑殘雪,柳葉開時任好風」,沈佺期《迎春》有「林間覓草才生蕙,殿裏爭花並是梅」,《應製》有「山鳥初來猶怯囀,林花未發已偷新」;郭元振《寄人》有「才微易向風塵老,身賤難酬知己恩」;張說《幸望春宮》有「繞殿流鶯凡幾樹,當蹊亂蝶許多叢」;蘇頲《扈從鄠杜間》有「雲山一一看皆美,竹樹蕭蕭畫不成」。
諸公七律不多,而清新穎脫之句已爾,使如中晚之多,更何如邪?《大酺》《扈從》本是典重之題,而「梅花落處」、「雲山一一」等猶自忍俊不禁,況他題而肯盡作「伐鼓撞鍾驚海上,城上平臨北鬥懸」等語耶?劉得仁,晚唐也,《禁署早春》亦用應製之體。
使大曆、開成人,不作他詩隻作應製詩,某保其無不高華典重者也。
況景龍應製之詩雖多,而命意布格使事無不相同,則多人隻一人,多篇隻一篇,安可以一人一篇立體?詩既雷同,則與今世應酬俗學無異,何足貴哉?盛唐博大,沈雄亦然。
孟浩然有「坐時衣帶縈纖草,行即裙裾掃落梅」,張謂有「櫻桃解結垂簷子,楊柳能低入戶枝」,王灣有「月華照杵空隨妾,風響傳砧不到君」,萬楚有「眉黛奪將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誰道五絲能續命,卻令今日死君家」,子美之「卻繞井欄添個個,偶經花蕊弄輝輝」,等不可枚舉。
皆是隨題成體,不作死套子語。
故詩必隨題成體,而後台閣、山林、閨房、邊塞、旅邸、道路、方外、青樓、處處有詩,子美備矣。
太白已有所偏,餘人之偏更甚。
絕無隻走一路者也。
弘嘉瞎盛唐隻走一路,學成空幹,生硬套子,不問何題一概用之,詩道遂成異物。
七律盛唐極高,而篇數不多,未得盡態極妍,猶三百篇之正雅正風也。
大曆已多,開成後尤多,盡態極妍,猶變風變雅也。
夫子存二變,而弘嘉人嚴擯大曆、開成,識見高於聖人矣。
或曰:君故護中晚,何耶?答曰:七百年來,學盛唐者,未見一人有成。
大曆、開成之詩,瑕瑜不掩,何須護得?至於瞎盛唐詩,老夫六十年前十五六歲時,腳夾筆曾敵數十輩。
或又曰:三唐變而益下,何也?答曰:須於此中識其好處,而戒其不好處,方脫二李惡習,得有進步。
《左傳》一人所作,而前厚重後流麗,豈必前高於後乎?詩貴有生機一路,乃發於自心者也。
三唐人詩各自用心,寧使體格少落,不屑襲前人殘唾,是其好處。
識此自眼方開。
惟以為病必受瞎盛唐之惑,忠不可以常忠轉為質文,春不可以常春轉為夏秋,初唐不可以常初唐轉為盛唐。
盛唐獨可以七八百年常為盛唐乎?活人有少、壯、老,土木偶人,千年如一日。
○第七十四 古人文字多用韻,不獨《周易》《老子》為然。
其與人麵語,亦間以韻成文。
「堯曰:谘爾舜」一段,「躬中窮終」韻協。
《太誓》曰:「我武惟揚,揚疆張光」,韻協,《墨子》引《太誓》之言於去發曰:「惡乎君子,天有顯德,其行甚章。
為鑒不遠,在彼殷王。
謂人有命,謂敬不可行,謂祭無益,謂暴無傷。
上帝不常,九有以亡。
上帝不順,祝降其喪。
惟我有周,受之大帝」,亦有韻之文。
竊意當日舜亦以命禹,原未嘗增減堯一字。
而偽作《大禹謨》者,於呼禹之下增十三句,而至「天之曆數在汝躬」增四句,而至「允執厥中」增九句,而至「四海困窮,天祿永終」又溢以二句而止。
不惟其辭之費,意之重,而於古人以韻成文之體,亦大不識之矣。
至《墨子》所引以「惡乎君子,天有顯德,其行甚章」竄入《泰誓》下篇首,以「為鑒不遠,在彼殷王」六句倒置之竄入中篇中,又以「上帝不常,九有以亡」二句為重出《伊訓》《鹹有一德》所用而滅去之,止留其後之語。
反似《墨子》當日將古《泰誓》篇凡韻相協者采集成之,而後引之,而古人原未嘗有以韻成文之體也。
按:《墨子》原文「為鑒不遠,在彼殷王」,下即係以殷王所謂四語。
今《泰誓》既雲「商王受力行無度」,又更端雲「受罪浮於桀」,自不得用「為鑒不遠,在彼殷王」。
故遂易「殷王」為「夏王」,以作照應前麵之辭。
此其遷就之本懷雲。
又按:梅鶚幼龢又謂,古文《尚書》,東晉上者,較前偽《泰誓》引書加詳,故遂亂本經。
然。
尚幸其有紕漏顯然,以可指議者。
如改「今失其行」為「今失厥道」,不與唐常方綱亡協,則昧經書用韻之體矣。
離堯曰首節為三段,而增加其上,則非舜亦以命禹之文矣。
正與餘互相發。
又按:梅氏鷟亦謂「堯曰:谘,爾舜」僅五句,《大禹謨》於五句上下輒益之,共三十三句。
是在堯為寂寥乎短章,在舜為舂容乎大篇矣。
亦可絕倒。
又謂孔安國注《論語》「舜亦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