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古文疏證》卷五下

關燈
命禹」,曰「舜亦以堯命己之辭命禹」,不言今見《大禹謨》。

    比此加詳,則可證東晉時古文,非西漢時安國所見之古文決矣。

    又謂《集解》所引「孔曰」者,乃安國之手筆。

    舉安國之手筆為證,則晉人將何辭以對?皆與餘互相發。

     又按:《荀子》引《道經》四語,亦是以危、微、幾之成韻。

    《論語》雖有周親四語,以親人人成韻。

    偽作《大禹謨》《泰誓》中者竟截去一半,間以「天視」、「天聽」之語,亦係不識文有用韻處。

     又按:毛先舒稚黃曰:《易》小象尤屬韻語,大略句末也字前一字率是韻。

    小象古本元不與爻相間,自相連屬成文。

    中有一象自為韻者,如坤之初六象,凝與冰韻;六二象,方與光韻。

    有數象聯為韻者,如需之六四、九五象,聽與正韻;履之六三、九四、九五,上九象,明與行、與當、與剛、與行、與當、與慶韻。

    同人之九四、九五,上九象,克與則、與直、與克、與得韻。

    有通六象為韻者,則噬嗑之象,行與剛、與當、與光、與當、與明韻是也。

    三代韻書不傳,此等最有資於考古。

    自後人以象傅爻,兩相間隔,便乖古聖人諧聲摛文之意。

    愚嘗笑《詩》《書》無口,冤直難鳴。

    不獨文義受人錯解,並篇第任人移易。

    此殆其一事耳矣。

     又按:傳記引《書》,有本非韻語,卻被偽作者或增、或刪、或竄改,以圖與韻葉,若古人文實有如此協比其音者。

    又得數條,亦不可不察。

    增者何?《呂氏春秋》,《夏書》曰:「天子之德,廣運乃神,乃武乃文」,增「乃聖」二字於「乃神」上,皆四字句,以神與文葉。

    刪者何?《荀子》,其在中巋之言也,曰,諸侯自為得師者王,得友者霸,得疑者存,自為謀,而莫己若者亡。

    刪「得友者霸」二句,以王與亡葉。

    竄改者何?《禮記》,兌命曰,惟口起羞,惟甲胄起兵,惟衣裳在笥,惟幹戈省厥躬。

    改「兵」字為「戎」,以下與躬葉。

    此皆屬其狡獪處。

     又按:顧氏《音學五書》言,文人言韻,莫先於陸機《文賦》。

    餘謂《文心雕龍》,昔魏武論賦,嫌於積韻,而善於資代。

    《晉書·律曆志》,魏武時河南杜夔精識音韻,為雅樂郎中令。

    二書雖一撰於梁,一撰於唐,要及魏武、杜夔之事,俱有韻字。

    知此學之興,蓋於漢建安中,不待張華論韻,何況士衡?故止可曰古無韻字,不得如顧氏雲起晉宋以下也。

     又按:《音學五書》言,古詩無葉音。

    載陳第季立《序言》頗詳,尚未及焦氏竑《筆乘》一段。

    餘勸東海公補入,諾而未行。

    書已刊布,今補於此,亦大有裨益韻學雲。

    《筆乘》曰,詩有古韻、今韻。

    古韻久不傳,學者於《毛詩》《離騷》皆以今韻讀之,其有不合,則強為之音,曰,此葉也。

    某意不然,如騶虞一虞也,既音牙,而葉葭與豝;又音五紅反,而葉蓬與豵。

    好仇一仇也,既音求,而葉鳩與洲;又音渠之反,而葉逵。

    如此,則東亦可音西,南亦可音北,上亦可音下,前亦可音後。

    凡字皆無正呼,凡詩皆無正字矣。

    豈理也哉?如下,今在馬押,而古皆作虎音。

    《擊鼓》雲「於林之下」,上韻為「爰居爰處」。

    《凱風》雲「在浚之下」,下韻為「母氏勞苦」。

    《大雅·綿》「至於岐下」,上韻為「率西水滸」之類也。

    服,今在屋押,而古皆作迫音。

    《關雎》雲「寤寐思服」,下韻「輾轉反側」。

    《候人》雲「不稱其服」,上韻為「不濡其翼」。

    《騷》經「非時俗之所服」,下韻為「依彭鹹之遺則」。

    《大戴記》孝昭冠辭「始加昭明之元服」,下韻「崇積文武之寵德」之類也。

    降,今在絳押,而古皆作攻音。

    《草蟲》雲「我心則降」,下韻為「憂心忡忡」。

    《騷》經「惟庚寅吾以降」,上韻為「朕皇考曰伯庸」之類也。

    澤,今在陌押,而古皆作鐸音。

    《無衣》雲「與子同澤」,下韻為「與子偕作」。

    《郊特牲》「草木歸其澤」,上韻為「水歸其壑昆蟲毋作」之類也。

    此等不可殫舉,使非古韻而自以意葉之,則下何皆音虎,服何皆音迫,降何皆音攻,澤何皆音鐸,而無一字作他音者耶?《離騷》漢魏,去詩人不遠,故其用韻皆同。

    世儒徒以耳目所不逮,而鑿空傅會,良可歎矣。

    予兒朗生五歲時方誦《國風》,問曰:然則「騶虞好仇」當作何音?某曰:葭與豝為一韻,蓬與豵為一韻,於「嗟乎騶虞」一句,自為餘音,不必葉也。

    如「麟之趾」趾與子為韻,「麟之定」定與姓為韻。

    於「嗟麟兮」一句,亦不必葉也。

    《殷其雷》《黍離》《北門》章末語不入韻,皆此例也。

    《兔罝》,仇與逵同韻,蓋逵古一音求。

    王粲《從軍詩》「雞鳴達四境,黍稷盈原疇,館宅充廛裏,士女滿莊馗」,「馗」即逵,九交之道也。

    不知逵亦音求,而改仇為渠之反,以葉之,遷就之,曲說也。

    愚按,惟逵古音求,說非是。

    蓋逵雖亦作馗,不比馗有二音,止音葵。

    經文未嘗作馗,豈容讀入尤韻?毛氏先舒引《漢書》,趙幽王歌為「王餓死兮誰者憐之,呂氏絕理兮托天報仇」,雲仇可與之葉,自亦可與逵葉。

    證朱子音為獨得也。

     又按:人皆言今之韻書多沈約吳音,真屬奇冤。

    約《四聲》一卷唐已不傳,取士一以陸法言《切韻》五卷為準。

    今之韻書,其部之並,則平水劉淵本也;其字之省,則景祐《禮部韻略》本也;而酌古沿今,折衷於南北之音者,則陸法言所撰本也。

    人坐不讀陸法言《序》耳,讀之自曉。

    善乎,馮氏班有言,韻書定於陸法言,廣於孫愐。

    法言《序》雲,與儀同劉臻等夜集,論南北取韻不同。

    曰,我輩數人定則定矣。

    遂把筆記之,洛下為天下之中,南北音詞於此取正。

    永嘉南渡,洛中君子多在金陵,故音詞之正,天下惟有金陵洛下也。

    然金陵雜吳語,其音輕;洛下染北音,其音濁。

    當法言定韻之夕,如薛道衡,北人也,顏之推,南人也,當時已自參合南北而後定之。

    故韻非南音也。

    今人但知沈休文是吳興人耳,抑尚有未盡者。

    當開皇初,劉臻等八人同詣法言門宿,夜永酒闌,商榷韻事。

    不獨薛道衡北也,魏淵、盧思道、李若、辛德源皆北人;不獨顏之推南也,劉臻、蕭該皆南人。

    法言亦魏郡臨漳人。

    《序》雲,蕭顏多所決定。

    蓋蕭該撰《漢書》及《文選》音,顏之推《家訓》有音辭之篇,並深於小學者。

    魏著作淵謂我輩數人定則定矣。

    蓋此八人乃極天下文人之選,一席千載,各各自任。

    是以進書於朝,則抱賞歸家。

    人皆稱歎,流傳於後。

    則唐以施場屋,號官韻。

    宋以例九經,令刊行,其重如此。

    豈若約獨得胸襟,空矜入神,梁天子竟不遵用者哉?又人皆言約實創始,曾無先覺,亦緣過信其《謝靈運傳論》,遂爾上掩周顒之美,下來陸厥之攻。

    英雄欺人,誠亦有之。

    沄舌蠻音,嘻!其甚矣。

     又按:韻興於漢建安,及齊梁間韻之變凡有二。

    前此止論五音,後方有四聲。

    何謂五音?魏左校令李登作《聲類》,晉呂靜放登之法作《韻集》五卷,使宮、商、角、徵、羽各為一篇。

    後魏崔光依宮、商、角、徵、羽本音為《五韻詩》,以贈李彪。

    隋潘徽所謂李登《聲類》、呂靜《韻集》,始判清濁,才分宮羽者也。

    何謂四聲?《南史·陸厥傳》,永明末,盛為文章,沈約、謝朓、王融以氣類相推轂,周顒善識聲韻,約等文皆用宮、商,將平、上、去、入四聲,以此制韻。

    《周顒傳》始著四聲切韻行於時,《沈約傳》撰《四聲譜》,以為在昔詞人,累千載而不悟。

    四聲實始於此。

    不然,有韻而即有四聲。

    自梁天監上溯建安,且三百有餘載矣,何武帝尚問周舍以何謂四聲哉?蓋此事初起,不獨人莫之信,如鍾嶸言平、上、去、入,餘病未能即已,亦未嘗遵用,約論四聲,妙有詮辯,而諸賦往往與聲韻乖是也。

     又按:,嗚呼,始為葉音之說者,誰歟?其亦可謂之不識字也矣。

    字有古音,以今音繩之,祗覺其扞格不合。

    猶語有北音,以南音繩之,扞格猶故也。

    人知南北之音係乎地,不知古今之音係乎時。

    地隔數十百裡,音即變易,而謂時曆數千百載,音猶一律,尚得謂之通人乎哉?曷始乎?始則自後周,有沈重者,音《毛詩》,於「南」字下曰協句,宜乃林反。

    陸德明從而和之。

    籀於《漢》,善於《選》,亦各曰合韻、協韻。

    自時厥後,滔滔不返。

    朱子作傳注,益習為固然,幾無一不可葉者。

    音之亡,久矣。

    天牖其衷,音學復明,發端於明之焦氏、陳氏,大備於近日柴氏、毛氏、顧氏之書。

    試取所未及者言之,《穀梁傳》雲,吳謂善伊謂稻緩。

    今吳人無此音也。

    《唐韻》雲,韓滅,子孫分散,江淮間音以韓為何字,隨音變,遂為何氏。

    今江淮間無此音也。

    《呂氏春秋》雲,君呿而不全,所言者莒也。

    高誘《注》,呿開,全閉。

    顏之推謂,北人之音多以舉莒為矩,惟李季節雲,齊桓公與管仲於台上謀伐莒,東郭牙望桓公口開而不閉,故知所言者莒也。

    然則,莒矩必不同呼,此為知音矣。

    及予與莒州人遇,叩其鄉貫,呼莒為俱雨切不為居許切,則音之變也。

    然猶可諉曰,此方言也。

    請證以《離騷》,洪興祖本於「多艱夕替」之下,引徐鉉曰,古之字音多與今異,如皂亦音香,乃亦音仍,蓋古今失傳,不可詳究。

    如艱與替之類,亦應葉,但失其傳耳。

    予謂此即古音也。

    然又可諉曰,《楚辭》辭楚,故訛韻實繁。

    更證以三百篇,三百篇「風」字凡六見,皆在侵韻內。

    今吾鄉山西人讀風猶作方愔反,不作方戎反,正顏之推所謂北方其辭多古語是也。

    予獨怪朱子於《九歌·國殤》「雄」與「淩」韻雲,今閩人有謂雄為形者,正古之遺聲。

    夫既知為古之遺聲,不因以悟其餘,而仍於其下注曰雄葉音形,抑獨何哉? 又按:《漢書·東方朔傳》,郭舍人即妄為諧語曰。

    師古《注》,諧者,和韻之言也。

    亦可證爾時無韻字。

     又按:陸德明《經典釋文》,於《士冠禮》祝辭三「服」字皆雲,服葉蒲北反。

    二「福」字皆雲,福葉筆勒反。

    獨三「德」字為正音。

    不知皆古正音也。

    服與福音變,而德音不曾變也。

    使非音變,服原音馥。

    周公當日既以此字為韻首,自以此為主,當葉下德字,讀入一屋韻內。

    不當以第二韻德字為主,反預葉上服字,音匐,入二十五德韻,以就之矣。

    此固情理易曉,古今人所同然者。

    何陸氏誤至此?緣未有以焦氏《筆乘》等議論告之耳。

    亦所謂恨古人不見我。

     又按:初讀《尚書釋文》,見《書序》「共」字雲:王,已勇反。

    《臯陶謨》「嚴」字雲:馬,魚檢反。

    《益稷》「絺」字雲:鄭,陟裏反。

    馬、鄭、王三家已俱有反語,疑不始自孫叔然。

    顏之推、張守節語並誤。

    既讀《崇文總目》雲:德明以南北異區,音讀罕同,乃集諸家之讀九經、《論語》《爾雅》《老》《莊》者,皆著其翻語,以增損之。

    是三家反語,德明代作,非三家本實然。

    顏、張初不誤,然《儀禮·士昏禮》記注「用昕使者,用昏婿也」,婿,悉計反,從士從胥,俗作婿,女之夫。

    鄭作反語有此一條。

     ○第七十五 古人字多假借,某當讀為某,其類弗可悉數。

    第以四子書證之。

    有以形相近而讀者,素隱之為索隱;有以聲相近而讀者,既稟之為餼稟;有以形聲俱相近而讀者,親民之為新民;有形既不同、聲亦各異,徒以其義當讀作某者,命也之命,鄭氏以為慢,程子以為怠,是也。

    安國壁中《書》原有《旅獒》篇,馬融、鄭康成親從講習,知旅獒不得讀以本字,故注《書序》,馬雲作豪,酋豪也;鄭雲,獒讀曰豪,西戎無君,名強大有政者為酋豪,國人遣其酋豪來獻,見於周。

    蓋從篇中文與義定之也。

    偽作此篇者,止見《書序》有「旅獒」字,遂當以《左傳》公嗾夫獒焉。

    《爾雅》,狗四尺為獒之獒。

    若似馬、鄭為不識字也者。

    竊惟馬、鄭兩大儒,其理明義精之學,或不如後代,而博物洽聞,迥非後代所能仿佛。

    豈並「獒」字亦不識乎?亦待之太薄矣。

     按:《書序》「西旅獻獒,太保作《旅獒》」,孔穎達《疏》上「旅」是國名,下「旅」訓為陳。

    二「旅」字同而義異。

    孔《傳》所謂因獒而陳道義是也。

    此從下文「巢伯來朝,芮伯作《旅巢命》」例出。

    而蔡《傳》竟解作國名,亦可謂字並不識矣。

     又按:,旅者,陳也。

    因獒而陳道義。

    此自史臣所命篇名,非當日太保胸中有此二字以訓戒王。

    二十八篇之《書》,有整取篇中字麵以名,如《高宗肜日》《西伯戡黎》之類;有割取篇中字麵以名,如《甘誓》《牧誓》之類。

    皆篇成以後事。

    今乃雲「太保乃作《旅獒》,用訓於王」,分明是既有篇名,後按篇名以作書,故不覺無意漏出。

    或曰:「惟克商」以下,書之本序「太保乃作」雲雲,亦史臣為之辭耳。

    餘曰:然則,《召誥》「太保乃以庶邦塚君出取幣,乃復入,錫周公」,不曾有「召誥」字。

    《呂刑》「惟呂命,王享國百年耄荒,度作刑以詰四方」,不曾雲作《呂刑》以詰四方。

    何獨古文直罵題出論至此?而人猶未悟,則惟《三國志注》有一譬,曰,若不見亮,正使刳心著地,與數斤肉相似。

     又按:《國語》仲尼在陳一篇,正《旅獒》之藍本。

    但自「昔武在克商」至「分異姓以遠方之職貢,使無忘服也」,皆孔子語。

    今割「昔武王克商」二句為《序》,以「分同姓異姓」入召公口中,亦所謂敘議錯雜者也。

    《國語》指肅慎氏貢楛矢。

    肅慎,《內傳》稱為周北土,《書序》為東夷,韋昭則曰東北夷之國。

    予案之其地,即今寧古塔,謂東者是也。

    今竄為「西旅獻獒」,又所謂東西莫辨者矣。

    予留京師久,遇有從寧古塔來者,詢其風土,雲東去一千裡曰混同江。

    江邊有榆樹、鬆樹,枝既枯,墮入江,為波浪所激蕩,不知幾何年,化為石,可取以為箭鏃。

    榆化者上,鬆次之。

    西南去六百裡曰長白山。

    山巔之陰及黑鬆林遍生楛木,可取以為矢。

    質堅而直,不為燥濕所移。

    又有鳥曰海東青,即隼也。

    予固請,得一石砮以歸。

    因歎《禹貢》紀山川,而不紀風俗;紀物產,而不紀人才。

    以山川物產亙千年而不變者,驗諸人言猶然。

    然則《國語》既鑿可信,而竄為《旅獒》文者,何為也哉? 又按:《漢書·趙充國傳》,注孟康曰:豪,帥長也。

    《傳》中先零豪名封煎,罕開豪名靡當兒。

    又有大豪、中豪、下豪之別。

    乃知羌戎稱豪,訖漢猶然。

     又按:姚際恒立方曰:蔡氏解「西旅貢獒」,召公以為非所宜受,作訓以戒王。

    竊以前此驅虎、豹、犀、象而遠之,此反有取於一獒,恐無是理。

    《武成》篇既言歸馬矣,此又慮其畜馬而諄戒何耶?獒當如馬、鄭二家作豪解,尚可。

     ○第七十六 文有以譬喻出之,而理愈顯,而事愈著,而意味愈深。

    永若改而正言,則反索然。

    試一指陳,誠有不能掩其改之跡者。

    《論語》「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此譬喻文也,今明明改之曰「為山九仞,功虧一簣」。

    猶以《論語》出於《旅獒》可乎?「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牆麵而立也與」?「其猶」即譬如也,今明明改之曰「不學牆麵」,猶以《論語》為出於《周官》可乎?「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有「草上之風,必偃」,而取譬意方見,今改而截其半曰「爾惟風,下民惟草」。

    將成王為好作歇後之語,而令君陳猜測之乎?抑可乎?不惟此也。

    譬如「為山」出於《旅獒》,譬如平地又出何書乎?「君子德風,小人德草」,出於《君陳》。

    而「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勢又必出《君牙》,「爾身克正,罔敢弗正。

    」將夫子為不能自吐一語之人乎?而必古文之是襲也,亦待之太薄矣。

     按:餘嘗謂《左傳》左氏作,非左丘明。

    蓋左氏六國時人,習聞闕裡遺言而樂稱之。

    故每於孔子前人,不覺以《易》《論語》之文散入其口中。

    此自是其文之所至,非當日本然也。

    如襄九年,穆薑舉元體之長也。

    已先文言有之,豈孔子襲穆薑乃撰穆薑語者?用孔子耳而代之,後先事之虛實有不暇顧。

    故曰,左之失誣。

    或者猶以歐陽公言為據。

    餘請更以事征之。

    千古聖人,莫過孔子。

    孔子所著書,莫如《論語》。

    《論語》言學莫大於仁,言仁莫精於《顏淵》《仲弓問》兩章。

    據昭十二年,則「克己復禮,仁也」,為古誌之語。

    據僖三十三年,則「出門如賓,承事如祭,仁之則也」為臼季所聞。

    皆先《論語》有之。

    豈孔子於二子定規規然取陳言以應之乎?必不爾也。

    要在一反轉觀之而誣自見。

    竊謂能移此法以讀古文,則亦可無惑於《論語》矣。

     又按:梅氏鷟亦謂「為山九仞,功虧一簣」,不特攘諸《論語》,抑且攘《孟子》「掘井九軔」。

    「九仞」二字,餘謂掘井可以九仞言,而為山不可以九仞言。

    觀《荀子》一書,於山皆曰百仞,於淵、於穀亦曰百仞,惟牆曰數仞,木曰十仞。

    下字細密如此,豈似古文之呆且妄與? 又按:梅氏鷟謂《中庸》「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古文以「若」代「辟如」,以「升」代「登」可也;而以「陟」代「行」,則不可。

    何則?《書》「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