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關燈
小
中
大
尚書古文疏證原序(黃宗羲)
吳草廬以古文《尚書》之偽,其作《纂言》,以伏氏二十八篇為之解釋,以古文二十五篇自為卷帙。
其《小序》分冠於各篇者,合為一篇,置於後。
歸震川以為不刊之典。
郝楚望著《尚書辨解》,亦依此例。
然從來之議古文者,以史傳考之,則多矛盾。
既雲安國之學以授都尉朝,朝授庸生,庸生授胡常,胡常授徐敖及王璜、塗惲,塗惲授賈徽,徽以授其子逵,其傳授歷然,何以《後漢書》又稱扶風杜林於西州得漆書古文《尚書》一卷,同郡賈逵為之作訓,則其所授於父者何書耶?既言賈逵為古文《尚書》作訓,何以逵之所訓者止歐陽、夏侯之書,而不及其他也?又雲馬融作傳,鄭康成作註,何以康成之註《書序》有《汩作》、《九共》、《典寶》、《肆命》、《原命》,而無《仲虺之誥》、《太甲》、《說命》諸篇也?即篇名同者,亦不同其文。
如註《禹貢》則引《胤征》雲“篚厥玄黃,紹我周王”,乃孔書之《武成》文也。
又雲康成傳其孫小同,小同與鄭沖同事高貴鄉公,沖以古文《尚書》教授,其學未絕,何以東晉豫章內史梅賾始得安國之傳奏之?史傳之矛盾如此。
若以文辭格制之不同別之,而為古文者,其採緝補綴無一字無所本,質之今文,亦無大異。
亦不足以折其角也。
唯是秦火以前諸書之可信者,如《左氏內外傳》、《孟子》、《荀子》、《墨子》之類,取以證之,庶乎思過半矣。
自來諸儒間指其一二破綻而疑之,其疑信相半也。
嘉靖初,旌川梅鷟著《尚書譜》一編,取諸傳記之語與二十五篇相近者類列之,以證其剽竊。
稱引極博,然於史傳之異同,終不能合也。
淮海閻百詩寄《尚書古文疏證》,方成四卷,屬餘序之。
餘讀之終卷,見其取材富,折衷當。
當兩漢時,安國之《尚書》雖不立學官,未嘗不私自流通,逮永嘉之亂而亡。
梅賾作偽書,冒以安國之名,則是梅賾始偽。
顧後人並以疑漢之安國,其可乎?可以解史傳連環之結矣。
中間辨析三代以上之時日、禮儀、地理、刑法、官制、名諱、祀事、句讀、字義,因《尚書》以證他經史者,皆足以袪後儒之蔽。
如此方可謂之窮經其原。
夷族禍始於《泰誓》,短喪作俑於《太甲》,錯解《金縢》而陷周公於不弟。
仁人之言,有功於後世大矣。
憶吾友朱康流謂餘曰,從來講學者未有不淵源於“危、微、精、一”之旨,若無《大禹謨》則理學絕矣,而可偽之乎?餘曰,此是古今一大節目,從上皆突兀過去。
“允執厥中”本之《論語》,“惟危、惟微”本之《荀子》。
《論語》曰,舜亦以命禹,則舜之所言者,即堯之所言也。
若於堯之言有所增加,《論語》不足信矣。
人心、道心,正是《荀子》性惡宗旨。
惟危者,以言乎性之惡;惟微者,此理散殊無有形象,必擇之至精,而後始與我一。
故矯飾之論生焉。
後之儒者,於是以心之所有,唯此
其《小序》分冠於各篇者,合為一篇,置於後。
歸震川以為不刊之典。
郝楚望著《尚書辨解》,亦依此例。
然從來之議古文者,以史傳考之,則多矛盾。
既雲安國之學以授都尉朝,朝授庸生,庸生授胡常,胡常授徐敖及王璜、塗惲,塗惲授賈徽,徽以授其子逵,其傳授歷然,何以《後漢書》又稱扶風杜林於西州得漆書古文《尚書》一卷,同郡賈逵為之作訓,則其所授於父者何書耶?既言賈逵為古文《尚書》作訓,何以逵之所訓者止歐陽、夏侯之書,而不及其他也?又雲馬融作傳,鄭康成作註,何以康成之註《書序》有《汩作》、《九共》、《典寶》、《肆命》、《原命》,而無《仲虺之誥》、《太甲》、《說命》諸篇也?即篇名同者,亦不同其文。
如註《禹貢》則引《胤征》雲“篚厥玄黃,紹我周王”,乃孔書之《武成》文也。
又雲康成傳其孫小同,小同與鄭沖同事高貴鄉公,沖以古文《尚書》教授,其學未絕,何以東晉豫章內史梅賾始得安國之傳奏之?史傳之矛盾如此。
若以文辭格制之不同別之,而為古文者,其採緝補綴無一字無所本,質之今文,亦無大異。
亦不足以折其角也。
唯是秦火以前諸書之可信者,如《左氏內外傳》、《孟子》、《荀子》、《墨子》之類,取以證之,庶乎思過半矣。
自來諸儒間指其一二破綻而疑之,其疑信相半也。
嘉靖初,旌川梅鷟著《尚書譜》一編,取諸傳記之語與二十五篇相近者類列之,以證其剽竊。
稱引極博,然於史傳之異同,終不能合也。
淮海閻百詩寄《尚書古文疏證》,方成四卷,屬餘序之。
餘讀之終卷,見其取材富,折衷當。
當兩漢時,安國之《尚書》雖不立學官,未嘗不私自流通,逮永嘉之亂而亡。
梅賾作偽書,冒以安國之名,則是梅賾始偽。
顧後人並以疑漢之安國,其可乎?可以解史傳連環之結矣。
中間辨析三代以上之時日、禮儀、地理、刑法、官制、名諱、祀事、句讀、字義,因《尚書》以證他經史者,皆足以袪後儒之蔽。
如此方可謂之窮經其原。
夷族禍始於《泰誓》,短喪作俑於《太甲》,錯解《金縢》而陷周公於不弟。
仁人之言,有功於後世大矣。
憶吾友朱康流謂餘曰,從來講學者未有不淵源於“危、微、精、一”之旨,若無《大禹謨》則理學絕矣,而可偽之乎?餘曰,此是古今一大節目,從上皆突兀過去。
“允執厥中”本之《論語》,“惟危、惟微”本之《荀子》。
《論語》曰,舜亦以命禹,則舜之所言者,即堯之所言也。
若於堯之言有所增加,《論語》不足信矣。
人心、道心,正是《荀子》性惡宗旨。
惟危者,以言乎性之惡;惟微者,此理散殊無有形象,必擇之至精,而後始與我一。
故矯飾之論生焉。
後之儒者,於是以心之所有,唯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