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關燈
小
中
大
知覺。
理則在於天地萬物,窮天地萬物之理以合於我心之知覺,而後謂之道。
皆為人心道心之說所誤也。
夫人隻有人心,當惻隱自能惻隱,當羞惡自能羞惡,辭讓是非,莫不皆然。
不失此本心,無有移換,便是允執厥中。
故孟子言求放心,不言求道心;言失其本心,不言失其道心。
夫子之“從心所欲不踰矩”,隻是不失人心而已。
然則此十六字者,其為理學之蠹甚矣。
康流不以為然。
嗚呼!得吾說而存之,其於百詩之證,未必無當也。
南雷黃宗羲頓首拜撰 尚書古文疏證後序(閻詠) 家大人徵君先生著《尚書古文疏證》若幹卷,愛之者爭相繕寫以為得,未曾有而怪且非之者亦復不少。
徵君意不自安,曰:「吾為此書,不過從朱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耳,初何敢顯背紫陽,以蹈大不韙之罪?」因命詠取《語類》四十七條、《大全集》六條,彙次成編,名《朱子古文書疑》,就京師刻以行世。
告詠曰:「夫破人之惑,若難與爭於篤信之時,待其有所疑焉,然後從而攻之可也。
此歐公語也。
歐公又言,孔子者,萬世取信,一人而已。
餘則謂,朱子者,孔子後取信一人而已。
今取朱子之所疑告天下,天下人聞之,自不必盡篤其信,所謂有所疑然後出吾《疏證》以相示,庶其有悟乎!」詠歎其循循善誘,不驟以彊人,故亦不敢旁溢一語,即錄以為序。
至徵君所以名其書之義,實嘗與聞。
蓋讀《漢書》儒林傳,孟喜得易家候陰陽災變書,詐言師田生枕喜膝,獨傳喜,諸儒以此耀之。
同門梁邱賀疏通證明之。
顏師古注「“疏通”猶言“分別”也,“證明”,明其偽也。
」摘取此二字,首曰《尚書》,尊經也。
次曰《古文》,傳疑也。
書凡數十萬言,先標出以告天下。
庶他日奉徵君返山陽,築禮堂為寫定,不緻憤於所好,則又徵君之志。
而小子詠所有事雲。
康熙甲申端午前三日,太原閻詠撰 尚書古文疏證識(閻學林) 乾隆乙醜之秋,刻《尚書古文疏證》成。
嗟乎,此先君子之志也。
今而後,學林得稍慰先君子於地下矣。
先大父窮經博學,海內所仰。
遺書未出,學者引領望之。
先君子在中翰時,嘗商於 輦下故舊,欲闆行之以公海內,而工費浩繁,未有成局,經營於心者十餘年,學林敢一日忘先君子之志哉? 癸卯己酉學林兩至京師,先人之舊好寥寥數人,無復贊成斯事者。
仲弟學機珍重先大父遺書,勤加手錄,而天不假年,學林又累於食指。
丙辰以來,微秩自效,官卑俸薄,每泫然抱遺書而泣,思欲繼先君子之志,如蚉虻負山,精衛之填滄海也。
癸亥春,謁同裡夔州程先生。
先生雅嗜先大父書,慨然捐貲,始議開雕。
而淮揚士大夫更多好義者,於是閱二載而遂以藏事。
回憶學林之憂思徘徊無所措手者,又二十年於茲矣。
舉大木者呼邪許,將伯之助實賴同志,念成之之難,愈不敢忘所自也。
孫男學林謹識
理則在於天地萬物,窮天地萬物之理以合於我心之知覺,而後謂之道。
皆為人心道心之說所誤也。
夫人隻有人心,當惻隱自能惻隱,當羞惡自能羞惡,辭讓是非,莫不皆然。
不失此本心,無有移換,便是允執厥中。
故孟子言求放心,不言求道心;言失其本心,不言失其道心。
夫子之“從心所欲不踰矩”,隻是不失人心而已。
然則此十六字者,其為理學之蠹甚矣。
康流不以為然。
嗚呼!得吾說而存之,其於百詩之證,未必無當也。
南雷黃宗羲頓首拜撰 尚書古文疏證後序(閻詠) 家大人徵君先生著《尚書古文疏證》若幹卷,愛之者爭相繕寫以為得,未曾有而怪且非之者亦復不少。
徵君意不自安,曰:「吾為此書,不過從朱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耳,初何敢顯背紫陽,以蹈大不韙之罪?」因命詠取《語類》四十七條、《大全集》六條,彙次成編,名《朱子古文書疑》,就京師刻以行世。
告詠曰:「夫破人之惑,若難與爭於篤信之時,待其有所疑焉,然後從而攻之可也。
此歐公語也。
歐公又言,孔子者,萬世取信,一人而已。
餘則謂,朱子者,孔子後取信一人而已。
今取朱子之所疑告天下,天下人聞之,自不必盡篤其信,所謂有所疑然後出吾《疏證》以相示,庶其有悟乎!」詠歎其循循善誘,不驟以彊人,故亦不敢旁溢一語,即錄以為序。
至徵君所以名其書之義,實嘗與聞。
蓋讀《漢書》儒林傳,孟喜得易家候陰陽災變書,詐言師田生枕喜膝,獨傳喜,諸儒以此耀之。
同門梁邱賀疏通證明之。
顏師古注「“疏通”猶言“分別”也,“證明”,明其偽也。
」摘取此二字,首曰《尚書》,尊經也。
次曰《古文》,傳疑也。
書凡數十萬言,先標出以告天下。
庶他日奉徵君返山陽,築禮堂為寫定,不緻憤於所好,則又徵君之志。
而小子詠所有事雲。
康熙甲申端午前三日,太原閻詠撰 尚書古文疏證識(閻學林) 乾隆乙醜之秋,刻《尚書古文疏證》成。
嗟乎,此先君子之志也。
今而後,學林得稍慰先君子於地下矣。
先大父窮經博學,海內所仰。
遺書未出,學者引領望之。
先君子在中翰時,嘗商於 輦下故舊,欲闆行之以公海內,而工費浩繁,未有成局,經營於心者十餘年,學林敢一日忘先君子之志哉? 癸卯己酉學林兩至京師,先人之舊好寥寥數人,無復贊成斯事者。
仲弟學機珍重先大父遺書,勤加手錄,而天不假年,學林又累於食指。
丙辰以來,微秩自效,官卑俸薄,每泫然抱遺書而泣,思欲繼先君子之志,如蚉虻負山,精衛之填滄海也。
癸亥春,謁同裡夔州程先生。
先生雅嗜先大父書,慨然捐貲,始議開雕。
而淮揚士大夫更多好義者,於是閱二載而遂以藏事。
回憶學林之憂思徘徊無所措手者,又二十年於茲矣。
舉大木者呼邪許,將伯之助實賴同志,念成之之難,愈不敢忘所自也。
孫男學林謹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