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太祖高皇帝禦注道德真經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
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
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仍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也。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大德周給萬物不自矜,聽其自然,所以有德,即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謂德小而量薄,張其自己之能,反為無德,即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因其措事已定,别無可為,亦不尚巧,即是無以為。
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以其尚巧也,即有以為,将為德壞也。
其上仁上義上禮與夫四失,及處厚薄而居實華,此皆老子言世道盛衰,大道不立故也。
何謂之大道?昔三皇五帝大道焉,如帝堯與舜,舜與禹,官制不更,禮樂有序,明君賢臣,天下安和,大道欤?盛欤?何謂衰?桀纣非君,以天下美身,政務消而邪事長,正聲去而淫聲生,是謂大道德行,仁義禮樂廢,此數事當三皇五帝在位,天下淳樸無顯也。
此所以呼為大道。
自桀纣靡其道,緻成湯放,武王伐,此臣乎義乎?桀纣失唐虞之德,而有如是,此盛耶衰耶?然盛衰由此而見,仁義忠信自此而顯,安得不謂之衰 焉?非世之善美也,乃不美也,故本經前雲絕仁棄義之說,不欲見此而已。
但欲三皇五帝之仁義耳,豈老子之過欤? 右第三十三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甯,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緻之一也。
昔之得一者,即無極之初氣也。
初氣者,大道理是也。
以此氣而成天地,故天地得一以清甯。
神乃乾坤之主宰,至精之氣,聚則為神,變則無形而有形,是謂得一以靈。
谷者,兩間人世也,天地虛其中而為谷,和氣盈於兩間,萬物生以其多之故,是謂盈也。
萬物各得合應之氣,至精者方萌,謂之得一以生。
王臣乘此天地之精英而不僞,大道行焉,是謂天下貞。
此雲蓋謂教人務守大道不妄,乃君乃臣,乃士乃民,可為暢然。
天無以清将恐裂,地無以甯将恐發,神無以靈将恐歇,谷無以盈将恐竭,萬物無以生将恐滅,侯王無以為貞而貴高将恐蹶。
若天失此之氣理,将有裂壞。
地失此,将有震動墜陷。
神失此,将有不靈。
谷失此,人世将無物。
世間萬物失此,将不生而有滅。
王臣失此,将無道而國亡。
士君子失此,将傾覆尊貴也。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谷。
此其以賤為本耶,非乎?故至譽無譽,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為仁人君子者,務尚謙卑為吉,所以又雲王稱孤寡不谷,此三字俗呼,皆微小無德之名,王臣乃稱之,言其不自高也。
小人誇己,可乎?所以俗雲言吾惡者是吾師,言吾善者是吾賊。
故下至譽無譽,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此二說皆谄谀之稱。
君子當守道而不改,尤有稱之何?小人好之甚,入惡地也。
右第三十四章。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下士聞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道行則被萬物,物足用而道歸我。
反也其動字,既歸又将動也。
王臣君子持身守道,未嘗時刻有忘。
甯者,所以能成王臣君子者,為此道之用如是。
世間萬物既有生,即有滅,理道自然,天地之綱紀也。
所謂生於有,有生於無是也。
所以古聖人終世而行道,日夕而持之,不敢有慢。
中等之人或行或不行,或行者聞人稱之則又行之。
或不行,謂道隐功遲之故,是雲若存若亡。
下等之人,不但不行,相與言道,早發笑焉。
又有不審而不答焉。
或有言不可行道者,君子與小人論道,小人若迷途者,與行道難甚。
若退與之平道,由梭行颣緯不抽。
又雲谷、辱、不足、偷、渝、無隅、晚成、希聲、無形數事,即前雲善行無轍迹是也。
守謙亦然。
道隐無名,夫惟道善貸且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人之所惡,惟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為稱。
故物或損之而益,益之而損。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為教父。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無有入於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也。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嗚呼!老子聖哉!何明道之極也。
且雲道隐無名,誠然。
道本先天地之氣,人何見而不見,如善貸且成,當哉!失道之理,無所不益,萬物賴此而生,豈不借資與人物焉?複雲理道之幽微,又如是說。
道乃先天地之一氣,以清升而為天,濁沉墜而為地,是為一生二。
天地乃曰二儀,與先天地一氣并作是三。
二儀既立,四象昭昭,曰日月星辰是也。
因有風雨霜露,四時成序,萬物生焉。
又負陰而抱陽,物盛而歸源,屬陰,歸源而複出,是為抱陽。
陽本剛,以陰貫之,則陰陽和。
此謂自一以生二,自二以生三,自三乃生萬物。
以陰趨陽之道,皆以卑以就能成也。
君子之習道如是乎。
更逾以上古國王所稱孤寡不谷,此三字人人以為不貞之字,王者乃取名之,是謂謙也。
又以盛衰以比損益,雲常道也。
以三教字言,前二教字言可教者,後一教字雲不得其死者,此是謂不教之徒有此。
老子雲吾教父何?父,道理之本源,度之耳,非父親之父。
言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於無間,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也。
無有者何?言道體至柔。
至堅無間者何?金石之類,惟陰陽能透,知無為之有益,為此是也。
謂其柔軟不着形迹耳。
道也,子教不言之教,尤甚精。
不言者,道理不言而物化,教欤言欤?故所以無為之益。
無為之益,是不作為而有益。
非不作為,大理無時而不運,言君子欲措安,無時不務道,雖不言,意已成矣。
發則中節,如四序之交,時至而應物也。
此道非大人君子,雖多言不可教,故希及之。
右第三十五章。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噫!深哉意奧,愚人将以為老子不貴天爵乎?非也。
其戒禁貪婪之徒,特以甚多二字,承其上文,又以二知字收之,再以長久示之,吾故比雲。
且國之大職,王之下冢宰之官極位,若非天命,棄其此而愛王位,可乎?六卿非君命而讒居相位,可乎?以次序校之,諸職事皆然。
言孰親孰多孰病?君子之親,日親於道,多多於道。
小人之病,病不務學道,貪非理之名,多藏貨物。
其非理之名易奪,貨藏多而必恃,故厚亡。
君子守有命之名,藏合得之物,是謂知足不辱,知止不危,可以長久,雲永不壞也。
右第三十六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
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讷。
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此雲守道如守大器,謂吾有大瓊杯,常恐有失有壞,是故不壞即不敝。
大盈言吾有諸物盛多,守之似乎少,必不過用,是謂其用不窮。
其有直屈巧拙辯讷,皆謙憂是也。
此謙本有三,吾止以一直比之,餘皆同焉。
謂吾心地本平生直實,又常常檢點日行事務,及所躁用處,莫不又有非仁人君子乎,本經如此而已。
謂君子持身守道堅如是。
躁本奮動之貌,内帶蒸熱之勢,因此可以強寒,即躁勝寒。
靜不動之貌,靜中含涼之勢,因此可以勝熱。
此雲無他,大概喻君子守道行道,當審而果決勿躁,而勿豫也。
清靜為天下正,此言理道之守甚嚴,謂君天下者既措安之後,當堅守其定規,勿妄為。
妄為,或改前人之理道是也。
改則亂,不改則天下平,是謂正。
右第三十七章。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車。
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
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
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仍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也。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大德周給萬物不自矜,聽其自然,所以有德,即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謂德小而量薄,張其自己之能,反為無德,即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因其措事已定,别無可為,亦不尚巧,即是無以為。
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以其尚巧也,即有以為,将為德壞也。
其上仁上義上禮與夫四失,及處厚薄而居實華,此皆老子言世道盛衰,大道不立故也。
何謂之大道?昔三皇五帝大道焉,如帝堯與舜,舜與禹,官制不更,禮樂有序,明君賢臣,天下安和,大道欤?盛欤?何謂衰?桀纣非君,以天下美身,政務消而邪事長,正聲去而淫聲生,是謂大道德行,仁義禮樂廢,此數事當三皇五帝在位,天下淳樸無顯也。
此所以呼為大道。
自桀纣靡其道,緻成湯放,武王伐,此臣乎義乎?桀纣失唐虞之德,而有如是,此盛耶衰耶?然盛衰由此而見,仁義忠信自此而顯,安得不謂之衰 焉?非世之善美也,乃不美也,故本經前雲絕仁棄義之說,不欲見此而已。
但欲三皇五帝之仁義耳,豈老子之過欤? 右第三十三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甯,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緻之一也。
昔之得一者,即無極之初氣也。
初氣者,大道理是也。
以此氣而成天地,故天地得一以清甯。
神乃乾坤之主宰,至精之氣,聚則為神,變則無形而有形,是謂得一以靈。
谷者,兩間人世也,天地虛其中而為谷,和氣盈於兩間,萬物生以其多之故,是謂盈也。
萬物各得合應之氣,至精者方萌,謂之得一以生。
王臣乘此天地之精英而不僞,大道行焉,是謂天下貞。
此雲蓋謂教人務守大道不妄,乃君乃臣,乃士乃民,可為暢然。
天無以清将恐裂,地無以甯将恐發,神無以靈将恐歇,谷無以盈将恐竭,萬物無以生将恐滅,侯王無以為貞而貴高将恐蹶。
若天失此之氣理,将有裂壞。
地失此,将有震動墜陷。
神失此,将有不靈。
谷失此,人世将無物。
世間萬物失此,将不生而有滅。
王臣失此,将無道而國亡。
士君子失此,将傾覆尊貴也。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谷。
此其以賤為本耶,非乎?故至譽無譽,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為仁人君子者,務尚謙卑為吉,所以又雲王稱孤寡不谷,此三字俗呼,皆微小無德之名,王臣乃稱之,言其不自高也。
小人誇己,可乎?所以俗雲言吾惡者是吾師,言吾善者是吾賊。
故下至譽無譽,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此二說皆谄谀之稱。
君子當守道而不改,尤有稱之何?小人好之甚,入惡地也。
右第三十四章。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下士聞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道行則被萬物,物足用而道歸我。
反也其動字,既歸又将動也。
王臣君子持身守道,未嘗時刻有忘。
甯者,所以能成王臣君子者,為此道之用如是。
世間萬物既有生,即有滅,理道自然,天地之綱紀也。
所謂生於有,有生於無是也。
所以古聖人終世而行道,日夕而持之,不敢有慢。
中等之人或行或不行,或行者聞人稱之則又行之。
或不行,謂道隐功遲之故,是雲若存若亡。
下等之人,不但不行,相與言道,早發笑焉。
又有不審而不答焉。
或有言不可行道者,君子與小人論道,小人若迷途者,與行道難甚。
若退與之平道,由梭行颣緯不抽。
又雲谷、辱、不足、偷、渝、無隅、晚成、希聲、無形數事,即前雲善行無轍迹是也。
守謙亦然。
道隐無名,夫惟道善貸且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人之所惡,惟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為稱。
故物或損之而益,益之而損。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為教父。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無有入於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也。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嗚呼!老子聖哉!何明道之極也。
且雲道隐無名,誠然。
道本先天地之氣,人何見而不見,如善貸且成,當哉!失道之理,無所不益,萬物賴此而生,豈不借資與人物焉?複雲理道之幽微,又如是說。
道乃先天地之一氣,以清升而為天,濁沉墜而為地,是為一生二。
天地乃曰二儀,與先天地一氣并作是三。
二儀既立,四象昭昭,曰日月星辰是也。
因有風雨霜露,四時成序,萬物生焉。
又負陰而抱陽,物盛而歸源,屬陰,歸源而複出,是為抱陽。
陽本剛,以陰貫之,則陰陽和。
此謂自一以生二,自二以生三,自三乃生萬物。
以陰趨陽之道,皆以卑以就能成也。
君子之習道如是乎。
更逾以上古國王所稱孤寡不谷,此三字人人以為不貞之字,王者乃取名之,是謂謙也。
又以盛衰以比損益,雲常道也。
以三教字言,前二教字言可教者,後一教字雲不得其死者,此是謂不教之徒有此。
老子雲吾教父何?父,道理之本源,度之耳,非父親之父。
言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於無間,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也。
無有者何?言道體至柔。
至堅無間者何?金石之類,惟陰陽能透,知無為之有益,為此是也。
謂其柔軟不着形迹耳。
道也,子教不言之教,尤甚精。
不言者,道理不言而物化,教欤言欤?故所以無為之益。
無為之益,是不作為而有益。
非不作為,大理無時而不運,言君子欲措安,無時不務道,雖不言,意已成矣。
發則中節,如四序之交,時至而應物也。
此道非大人君子,雖多言不可教,故希及之。
右第三十五章。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噫!深哉意奧,愚人将以為老子不貴天爵乎?非也。
其戒禁貪婪之徒,特以甚多二字,承其上文,又以二知字收之,再以長久示之,吾故比雲。
且國之大職,王之下冢宰之官極位,若非天命,棄其此而愛王位,可乎?六卿非君命而讒居相位,可乎?以次序校之,諸職事皆然。
言孰親孰多孰病?君子之親,日親於道,多多於道。
小人之病,病不務學道,貪非理之名,多藏貨物。
其非理之名易奪,貨藏多而必恃,故厚亡。
君子守有命之名,藏合得之物,是謂知足不辱,知止不危,可以長久,雲永不壞也。
右第三十六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
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讷。
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此雲守道如守大器,謂吾有大瓊杯,常恐有失有壞,是故不壞即不敝。
大盈言吾有諸物盛多,守之似乎少,必不過用,是謂其用不窮。
其有直屈巧拙辯讷,皆謙憂是也。
此謙本有三,吾止以一直比之,餘皆同焉。
謂吾心地本平生直實,又常常檢點日行事務,及所躁用處,莫不又有非仁人君子乎,本經如此而已。
謂君子持身守道堅如是。
躁本奮動之貌,内帶蒸熱之勢,因此可以強寒,即躁勝寒。
靜不動之貌,靜中含涼之勢,因此可以勝熱。
此雲無他,大概喻君子守道行道,當審而果決勿躁,而勿豫也。
清靜為天下正,此言理道之守甚嚴,謂君天下者既措安之後,當堅守其定規,勿妄為。
妄為,或改前人之理道是也。
改則亂,不改則天下平,是謂正。
右第三十七章。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車。
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