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太祖高皇帝禦注道德真經卷下

關燈
罪莫大於可欲,咎莫大於欲得,禍莫大於不知足。

    故知足之足,常足。

     明君賢臣在位立綱陳紀,夷來蠻貴貊賓,天下無争,是謂有道。

    慣戰之馬駕車以載糞,壯士化兵為農器,即卻走馬以糞車。

    若君不守道而行邪道,雖牧放孳生之馬,不得生於孳生處所,必生於戰場敵國郊境。

    即是戎馬生於郊。

    此有之乎?有之,何以見?君好非仁之勇而尚強,及非理慕他人之寶,則戎馬生焉。

    於斯之時,罪之大禍之深,安能釋也哉?皆失守道不本仁也。

    因不足而緻是,人君若能知足,則天下國家不乏用矣,何他求焉。

     右第三十八章。

     不出戶,知天下。

    不窺牖,見天道。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是以聖人不行而至,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不出戶知天下,以其運慮備,安不忘危。

    不窺戶牖見天道,以其以心行天心之事,不待倚窗而看也。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以其神不定而視聽亂也。

    又雲聖人不行而至,不見而名,不為而成者,謂道慮備,恩及萬物,即至不見其物,能知其名,所以哲。

    所以能成者,恩既施而物自化也。

    《書》不雲乎:元首明哉,股肱良哉。

    聖人之心,其為道也,異乎? 右第三十九章。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矣。

    取天下者,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聖人有志學道,道乃日積。

    日積日益也,久日道備,将欲作為其道,聖人慮恐道行未穩,以此宵衣籲食,苦心焦思,緻使神疲心倦,即是損之又損。

    然後道布天下,被及萬物,民安物阜,天下貞。

    是以聖人無為,又無為而無不為矣,豈不先苦而後樂乎?昔聖人君天下,務繼前王之法以為式,不改而行之,不恃富而不恃勇,聖人不言暴取他人天下,言人君能安己平天下,即是善取天下是也。

    謂常以無事故也。

    如不能安天下者,諸事擅興,民疲乏用,盜賊烽起,豪傑生焉,時乃整兵欲平之,可乎?未必也。

    此所以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是也。

     右第四十章。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矣。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矣。

    聖人之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書》雲:鬼神無常享,享於克誠。

    當哉!孰不謂老子於斯道合?此雲人能常善常德,天神常常加佑之。

    其不善之心方萌,則天神否矣。

    聖人之君天下,體此而教民,豈不法天者乎?即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是也。

    又孔子雲,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於斯人可取。

    奈何老子反之,兩善皆善,兩信皆信,果孰是非耶?噫!老子之文奇且甚!善者吾善之,此美之矣。

    不善吾亦善之,此懲之矣。

    信不信亦然。

    故得善而得信矣。

    人不知其文,謂老子果類之而反之。

    又謂君天下者心志不定,慮生妄為,則民人效之。

    人皆亦然。

    又注其耳目,注謂着其意耳。

    謂聽其美污之聲,目乃觀其善惡所以,聖人觀其所以,不欲身民如是,務秉之以道,常以心似乎小兒之無知,特守無為之道,故天下安。

     右第四十一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避兕虎,入軍不避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天地大道生人,本以十分為率,因譬雲或過三分,故号十有三生者。

    既言生,忽便雲十有三死者,此死者即是前生之徒十有三。

    所以言者何?蓋為人生於世,謂貪取養生之物多,是緻取非其道,用非其理,反為所傷是也。

    何以見之?曰酒色财氣,無病醫藥過劑,及有病不醫,飲食衣服不節,思欲過度,妄造妖言奸邪犯憲,冒險失身,不畏鬼神,不孝不悌,於此數事,人未嘗有能免者。

    或雲除奸邪冒險、不畏鬼神及不孝不悌外,餘皆善終,何以見非理也?曰:以爾所雲,此其所以往往多死非命者為此也。

    因不知大理何如,故被物欲之善殺也。

    即動之死地十有三,非此者何?又雲善攝生者,有兩不避,人莫不以為真,如是乎?非也。

    言君子之為人,務多持道,動合天理,於心不作邪謀,陷身之罪,安有緻身於兕虎兵刃中,以其無死地也。

    此雲比君子之行藏,若此豈果然乎?又雲天道好還,如小人務尚奸邪,動辄緻人於死地,所以好還者,彼雖避兕虎而入兕虎中,彼雖遠兵甲,而由兵甲而死。

    其還也如是,其得也必然,此皆動之死地耳。

     右第四十二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道之尊,德之貴,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此生、畜、形、成四字,謂能君天下者多能保此四字,是謂善撫乾元之運。

    前四字所該者何?無他,生之者,萬物也。

    畜者,既能生萬物,又能養萬物,是謂畜。

    既畜之,分品類之,使各遂其生,乃形其貌,或不全者,因其勢而就體以成之。

    萬物既蒙恩之後,莫不欣哉。

    物既樂乎天命,則乾元之運為我所乘,則乃國祚永昌,若如此者,豈不貴德邪?若以道德言之,無形而有形,君天下者,能垂衣裳而坐命之,使此二物周旋而不息,則天下貞安,是謂常自然。

    其又雲生之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此言天經地式,即四時交泰之理道焉。

    以其細名之,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也。

    君當使臣庶樂其樂而有其有,長其長而不自主,設官以理之,此玄德焉。

     右第四十三章。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複守其母,沒身不殆。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

    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複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襲常。

     始乃本根也,初也。

    母乃生物之祖。

    經雲天下始、天下母,夫何故?大哉,道理之機,其始其母,本虛又實,是以其萬物由此而出焉。

    雲始母,人能知大道,能如是生生不絕,則常守其大道。

    大道果何?曰仁、曰義、曰禮、曰智、曰信,此五者,道之化而行也。

    君天下者,行此守此,則安天下。

    臣守此,而名賢天下,家乃昌。

    庶民守此,而鄰裡睦,六親和,興家不犯刑憲,日貞郡裡稱良。

    若天子臣庶,堅守其道,則終身不危。

    人人守之不妄為,存心靜慮,不言待用,是塞兌閉門,使應用中節,則終身不乏。

    不乏不動也,言開其兌濟其事,即是開口發放其事。

    終身不救,言守道既堅,發放中節,萬物遂其生,則終世無禍及身,亦無可救者,即終身不救是也。

    又雲見小曰明,守柔曰強,蓋謂自己本有所見,猶恐不廣,卻乃所見甚大,我所守持者甚軟,将久勝強。

    言至謙下當得上上,是謂見小曰明,守柔曰強是也。

    如此者,所守者暗,所用者有,大光其明,複為我有。

    於此謙下,其用甚貞,所以無失身之殃。

    因此能乘大道之常,是謂襲常。

     右第四十四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民好徑。

    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資财有餘,是謂盜誇,非道哉。

     謂大道之幽微,以為比雲。

    老子曰,如我者,使知大道真實處,但得一毫發大,吾行道焉。

    然猶有畏之,所以畏之者何?慮恐不精故也。

    又如有路甚平且大,傍無荊棘,而人不由此而行,卻乃直趨微徑。

    其微徑也,傍多荊棘,虎狼伏焉,而人不畏而往遊。

    凡過者或得身安,乃僥幸耳。

    愚哉!此即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是也。

    有等非君子者,不知務本,朝掃堂上塵甚動,其禾苗郊間盡荒。

    又一等非君子,倉庫甚無糧物,卻乃遍身衣錦繡。

    又等非良民者,持刃以食羊羔,多積貨财。

    以上比雲無他,皆言人不務大道,而務非理,惜哉!即徑、除、蕪、虛、采、劍、食、餘、誇非道哉是也。

     右第四十五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祭祀不辍。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

    修之於家,其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