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太祖高皇帝禦注道德真經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上至天子,下及臣庶,若有志於行道者,當行過常人所行之道,即非常道。
道猶路也,凡人律身行事,心無他欲,執此而行之,心即路也,路即心也,能執而不改,非常道也。
道可道,指此可道言者,蓋謂過人之大道。
道既成,名永矣。
即非常之名,可行焉,可習焉。
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
道之幽微,靜無名而動有益,即無極而太極是也。
且如吾為天下君,善政之機日存於心而未發,孰知何名?才施行則有賞罰焉。
不但君心有賞罰,賢人君子有志,則皆能利濟萬物,所以無名天地之始,即君子仁心畜之於衷,發而濟萬物,則有名矣,豈不萬物之母雲? 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無欲觀其妙,謂道既行,而不求他譽,以己誠察於真理,故雲:常無欲,以觀其妙。
又常有欲以觀其徼,非他欲也,乃欲善事之周備耳。
慮恐不備,而又欲之,非聲色财利之所欲。
徼言邊際也。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為前文奇甚,故特又贊之。
右第一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國王及臣庶,有能行道者,笃能行斯大道,勿於道上加道焉,善上更加善焉。
凡以巧上此二事者,美則美矣,不過一時而已,又非常道也。
故美盡而惡來,善窮而不善至矣。
若治天下者,務使百姓安,不知君德之何如,即古野老雲:帝力於我何有哉?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随。
不過複前之文,故有比假之說。
言既有即生無,既難即生易,既有長即生短,既有高而必生下,既有音聲諧和内音,必高低者相挾。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聖人笃其已成之大道,己不再他為,曰無為。
以不言之教,雲不欲使民暴稱揚耳。
故下文萬物作而不辭,是生長萬物,不言其能也。
萬物作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夫惟不居,是以不去。
言聖人利濟萬物,不自矜也,長養萬物,而不專自用也。
功成而不居,乃成而不自主也,令有所屬。
不去,是謂不棄也。
右第二章。
不尚賢,使民不争。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草廬已注盡矣,吾再益之。
老子之意深焉,夫尚賢之國病多,貴難得之物,民患盜矣。
夫多病者,比國有淳良之臣,天下措安,君尤尚賢,人詐,賢可習矣。
既能仿之,若他日親近,則淳良之臣非禍則去之。
故老子雲:不見可欲,使民不亂。
大概使民不知賢貴,不知貨财之難得,天下安。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是以聖人常自清薄,不豐其身,使民富乃實腹也,民富則國之大本固矣。
然更不恃民富而國壯,他生事焉。
是為實腹弱志強骨也。
常使民無知無欲。
使民無知無欲,即前文不尚賢不貴難得之物,緻民不見而不貪是也。
使夫知者不敢為也。
既知國之不尚,雖知可慕,亦不敢為是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矣。
諸事先有勤勞,而合理盡為之矣。
既已措安,乃無為矣。
右第三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
道之理幽微而深長,用之而無盡,息之則無形。
若或驟盡用之,尤為不當,是謂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且淵兮萬物之宗,言君子若履,則當徐之。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湛兮似或存。
吾己之英明,若快利而且尖,當去其尖。
如己之擾亂於心,當去其擾亂之心,澄之以清靜。
己之心若晃耀之明,則斂之,且同時畜英明於衷,朗然而存焉。
其挫銳解紛和光同塵,蓋老子戒人,諸事勿過甚,故存德以施仁。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老子歎問曰: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内有象帝二字,或難着注,依草廬以言天象。
天之主宰而帝,但如此而雲。
右第四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刍狗。
此教人行事務用常道,不欲使暴惜物而暴棄物也。
所謂刍狗,乃古祈禱之時,以草為狗,而用之畢則棄矣。
若人君治則治矣,治後如刍狗,可乎?若天地交合以成四時,成則成矣,既成之後,再不調四時,可乎?故天能成天地者以四時,常經萬古,不息無怠,未嘗時刻不運用也,所以能長久。
人君措天下,若能體天之常造,則治民非刍狗矣。
天地之間,其猶橐鑰乎。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聖人之心,無不虛而無不實,無不惜而無不棄。
所以惜者,常常惜之。
所以棄者、常常棄之。
是不棄而棄,不惜而惜,故民樂自然矣。
特以鑄冶風匣比之,視之則虛而無物,動則其風源源,斂而視之,似乎無物也,未嘗不有也。
大概言風機,無時不有,聖人治道之心,亦無時不專,故以橐鑰雲。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人之浩氣乃神,神即氣也。
人之軀中有心,心中有竅,呼竅為谷,以氣為神,氣若常存,即谷神不死,谷神不死,遂得長生。
此以君之身為天下國家萬姓,以君之神氣為國王,王有道不死,萬姓鹹安。
又以身為天地,其氣不妄為,常存於中,是謂天地根。
若有所養,則綿綿不絕,常存理用,則不乏矣。
右第五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久。
天地不自生者,人本不知,天地自生不生,但見風雨霜露益於世人,亘古至今不息,未見天有自生者,故設詞以訓後人。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後其身者,儉素絕奢。
身失者,勞心身而用治道也。
有志於濟人利物。
外其身者,以其不豐美其身,使不自安而身存,乃先苦而後樂也。
非以其無私,所以為此而成其己道也,非私者何? 右第六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争,處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此老子導人行道,養性修德,行仁利人濟物者如是。
蓋水之性無所不潤,無所不益,故善人效之,卑而不昂,用而有益,則道矣。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人能訪有德之人,相為成全德行,以善人多處則居之,其心善行廣矣。
若與善人論信行,則政事無有不治者,故善治。
既知治道之明,凡百諸事,皆善能為造。
及其動也,必合乎時宜。
前心善淵者,以其積善多而行無竭也,若淵泉之狀。
夫惟不争,故無尤。
謂能其事矣而已之,不可太過也。
右第七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此如人将碗水而行,若滿而行則溢,若中而行則得。
且不溢而不費,所以盈而行,則費且得少,故亦以揣而銳之以比言。
不可保,雲物與志皆不可太甚。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富
名可名,非常名。
上至天子,下及臣庶,若有志於行道者,當行過常人所行之道,即非常道。
道猶路也,凡人律身行事,心無他欲,執此而行之,心即路也,路即心也,能執而不改,非常道也。
道可道,指此可道言者,蓋謂過人之大道。
道既成,名永矣。
即非常之名,可行焉,可習焉。
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
道之幽微,靜無名而動有益,即無極而太極是也。
且如吾為天下君,善政之機日存於心而未發,孰知何名?才施行則有賞罰焉。
不但君心有賞罰,賢人君子有志,則皆能利濟萬物,所以無名天地之始,即君子仁心畜之於衷,發而濟萬物,則有名矣,豈不萬物之母雲? 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無欲觀其妙,謂道既行,而不求他譽,以己誠察於真理,故雲:常無欲,以觀其妙。
又常有欲以觀其徼,非他欲也,乃欲善事之周備耳。
慮恐不備,而又欲之,非聲色财利之所欲。
徼言邊際也。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為前文奇甚,故特又贊之。
右第一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國王及臣庶,有能行道者,笃能行斯大道,勿於道上加道焉,善上更加善焉。
凡以巧上此二事者,美則美矣,不過一時而已,又非常道也。
故美盡而惡來,善窮而不善至矣。
若治天下者,務使百姓安,不知君德之何如,即古野老雲:帝力於我何有哉?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随。
不過複前之文,故有比假之說。
言既有即生無,既難即生易,既有長即生短,既有高而必生下,既有音聲諧和内音,必高低者相挾。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聖人笃其已成之大道,己不再他為,曰無為。
以不言之教,雲不欲使民暴稱揚耳。
故下文萬物作而不辭,是生長萬物,不言其能也。
萬物作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夫惟不居,是以不去。
言聖人利濟萬物,不自矜也,長養萬物,而不專自用也。
功成而不居,乃成而不自主也,令有所屬。
不去,是謂不棄也。
右第二章。
不尚賢,使民不争。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草廬已注盡矣,吾再益之。
老子之意深焉,夫尚賢之國病多,貴難得之物,民患盜矣。
夫多病者,比國有淳良之臣,天下措安,君尤尚賢,人詐,賢可習矣。
既能仿之,若他日親近,則淳良之臣非禍則去之。
故老子雲:不見可欲,使民不亂。
大概使民不知賢貴,不知貨财之難得,天下安。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是以聖人常自清薄,不豐其身,使民富乃實腹也,民富則國之大本固矣。
然更不恃民富而國壯,他生事焉。
是為實腹弱志強骨也。
常使民無知無欲。
使民無知無欲,即前文不尚賢不貴難得之物,緻民不見而不貪是也。
使夫知者不敢為也。
既知國之不尚,雖知可慕,亦不敢為是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矣。
諸事先有勤勞,而合理盡為之矣。
既已措安,乃無為矣。
右第三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
道之理幽微而深長,用之而無盡,息之則無形。
若或驟盡用之,尤為不當,是謂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且淵兮萬物之宗,言君子若履,則當徐之。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湛兮似或存。
吾己之英明,若快利而且尖,當去其尖。
如己之擾亂於心,當去其擾亂之心,澄之以清靜。
己之心若晃耀之明,則斂之,且同時畜英明於衷,朗然而存焉。
其挫銳解紛和光同塵,蓋老子戒人,諸事勿過甚,故存德以施仁。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老子歎問曰: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内有象帝二字,或難着注,依草廬以言天象。
天之主宰而帝,但如此而雲。
右第四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刍狗。
此教人行事務用常道,不欲使暴惜物而暴棄物也。
所謂刍狗,乃古祈禱之時,以草為狗,而用之畢則棄矣。
若人君治則治矣,治後如刍狗,可乎?若天地交合以成四時,成則成矣,既成之後,再不調四時,可乎?故天能成天地者以四時,常經萬古,不息無怠,未嘗時刻不運用也,所以能長久。
人君措天下,若能體天之常造,則治民非刍狗矣。
天地之間,其猶橐鑰乎。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聖人之心,無不虛而無不實,無不惜而無不棄。
所以惜者,常常惜之。
所以棄者、常常棄之。
是不棄而棄,不惜而惜,故民樂自然矣。
特以鑄冶風匣比之,視之則虛而無物,動則其風源源,斂而視之,似乎無物也,未嘗不有也。
大概言風機,無時不有,聖人治道之心,亦無時不專,故以橐鑰雲。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人之浩氣乃神,神即氣也。
人之軀中有心,心中有竅,呼竅為谷,以氣為神,氣若常存,即谷神不死,谷神不死,遂得長生。
此以君之身為天下國家萬姓,以君之神氣為國王,王有道不死,萬姓鹹安。
又以身為天地,其氣不妄為,常存於中,是謂天地根。
若有所養,則綿綿不絕,常存理用,則不乏矣。
右第五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久。
天地不自生者,人本不知,天地自生不生,但見風雨霜露益於世人,亘古至今不息,未見天有自生者,故設詞以訓後人。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後其身者,儉素絕奢。
身失者,勞心身而用治道也。
有志於濟人利物。
外其身者,以其不豐美其身,使不自安而身存,乃先苦而後樂也。
非以其無私,所以為此而成其己道也,非私者何? 右第六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争,處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此老子導人行道,養性修德,行仁利人濟物者如是。
蓋水之性無所不潤,無所不益,故善人效之,卑而不昂,用而有益,則道矣。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人能訪有德之人,相為成全德行,以善人多處則居之,其心善行廣矣。
若與善人論信行,則政事無有不治者,故善治。
既知治道之明,凡百諸事,皆善能為造。
及其動也,必合乎時宜。
前心善淵者,以其積善多而行無竭也,若淵泉之狀。
夫惟不争,故無尤。
謂能其事矣而已之,不可太過也。
右第七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此如人将碗水而行,若滿而行則溢,若中而行則得。
且不溢而不費,所以盈而行,則費且得少,故亦以揣而銳之以比言。
不可保,雲物與志皆不可太甚。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