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言

關燈
縣分治焉,有王使廉察焉,有邊鎮防禦焉,有覊縻之夷捍蔽焉。

    六者總之為綱,維之為紀,封建不行,勢不容已之道也。

    王都重則外制,邊鎮固則内安。

    覊縻之夷,以不治治之,天子有道,守在四夷也。

     權、所以運國勢,紀綱、所以系國脈,人才、所以主國命。

    故國之不亡者三:權不下栘,國不亡;紀綱不堕,國不亡;不用小人長國,國不亡。

     弗通于時而泥古,斯困溺於法制者也,迂;謀近小而昧遠圖,斯困溺于功利者也,陋。

    二者皆暗于道者也,謂之識局。

     物各得其所之謂大同。

    大同者,化之極也。

    百姓曰用而不知,是謂安常。

    安常者,神之至也。

     聖王神道設教,所以輔政也。

    其弊也,渎於鬼神而淫於感應。

    禮曰:“剛毅犯人妨於政,鬼神過節妨於政。

    ”言失鬼神之中也。

    後世之鬼神亵而不敬,惑而誣,皆妨政教也夫! 安天下不失丘民之心,固矣。

    而賢智在位,豪傑得所,尤其所急焉。

    夫是人也,一世之标準也,王者能盡畜而有之,則天下之變在我。

    不幸而有亂逆者,皆愚謬之夫爾。

    愚謬安足成亂,故亂天下者,才智之堆也。

    是以聖王知之養之,學校羅之,科目錄之,才藝廪之,史胥拔之,山澤之隐而不得其所者寡矣。

     仁、義、禮、樂維世之綱;風教、君師,作人之本。

    君師植風教者也,風教達禮樂者也,禮樂敷仁義者也,仁義者君師之心也,八者具而和平之治成矣。

    雖謂之堯舜可也。

     事勢有輕重,為政有幾宜。

    必俟大有更革而後可救其積弊者,重也;漸次而變亦可以返其未極者,輕也。

    施之失其宜,未有不養患而激亂者,要之貴察於幾。

     人非樂天之心,不能制情於道,故莫不有欲。

    欲則貪侈,貪侈則僭,僭則亂,聖人以禮防天下,使民各安其分而不争,是故或役或承、或亢或卑、或寵奴奪、或泰或約、一受其正。

    奔命執分而無外慕,心定故也。

    是謂天下齊一、久安、長治之道乎!失其防者反之。

     治安之國,其事簡,其賦輕,其政平,其氣和,其民樂,災異足以警寇賊,奸宄無釁以起,夷狄仰其治而順化,而祥瑞不與焉。

    危亂之國,其事繁,其賦重,其政僻以淫,其氣乖。

    其民畏以怨,祥瑞适以肆寇賊,奸宄竊發,夷狄乘其敝而擾,而災異不與焉。

     有聖人而後名教立,定之以天命則妄心滅;定之以禮義則遂心亡;定之以法制則縱心阻。

    故名教者,治世之要也。

     人心、道心皆天賦也,人惟循人心而行,則智者、力者、衆者無不得其欲矣。

    愚而寡弱者、必困窮不遂者矣。

    豈惟是哉!循而遂之,滅天性,亡愧恥,恣殺害,與禽獸等矣,是以聖人憂之。

    自其道心者,定之以仁義,齊之以禮樂,禁之以刑法,而名教立焉。

    由是智愚、強弱、衆寡,各安其分而不争,其人心之堤防乎? 天下順治在民富,天下和靜在民樂,天下興行在民趨於正。

    上節儉,剛寡取于民而富矣;上簡易,則動于民者寡而樂矣;上稽道于聖,則民不惑于異術而趨于正矣。

     聖王敬天不泥天,以人事足以勝之也,故奸宄無以乘其惑;庸主不慢天則泥天,而應天之實無聞也,故奸宄得以藉其變。

     正大廣遠,以之立法;公平明恕,以之用法。

    不正則戾道,不大則用小,不廣則偏於一,不遠則所施不久。

    公平則人服,用明則情得,用恕則法行而物感,要終之仁也。

     世之平也,安靜中和之士皆足以有為,緩急有用;苟無俊傑焉,詭特不羁之才亦可也。

    或曰:“詭特無行,不可!”曰:“時急其所長也,顧禦之有道焉爾,德也豈悉求於衆人哉!震之以敦大之氣,入之以誠信之操,則受變於我而才無不效矣。

    ” 三皇草衣木食,人曰時也。

    王子曰:聖人儉以順俗也。

    堯舜茅茨土階,人曰時也。

    王子曰:聖人儉不務飾也。

    此天下之大樂也。

    今之時政繁矣,風侈矣,民勞矣,财困矣,生促矣,天下之大災也。

    上之人乃不思而返之,其胥溺之道乎!舍是而欲有為,其為治也亦外矣。

     聖人為治,豫調夫國勢之機,機伏而不可見者,議之若未然,舉之若無所事。

    一失厥會,輕者浮,重着壓,強者甚,弱者微,事去而不可為矣。

    故執古者,失于時宜;徇俗者,蔽于囚陋;守法者,憚於更革;舉不足以論機也。

    通炤遠觀,其惟神識之士乎! 小宗篇 不學而達於政,有諸?曰:世末有不學而能者也。

    學之術二:曰緻知,曰履事,兼之者上也。

    察於聖途,谙于往範,博文之力也;練於群情,達於事幾,體事之功也。

    然而師心獨見,暗與道合,亦有不博文者也。

    雖然,精於仁義之術,優入堯舜之域,必知行兼舉者能之矣。

     東極之民僥,南極之民谲,西極之民戾,北極之民悍,中土之民和,非民性殊於四極也,習于聖人之教然也。

    蠻夷者,劃疆土俗限之也,聖人之教可達,孰謂異吾民哉? 事雖易,而以難處之,末有下治之變:患雖遠,而以近慮之,末有不及之謀。

    此所謂至慎,此所謂先幾。

     保傅篇 農困則庾虛,庾虛則兵疲,茲用可憂矣。

    善漁者不洩澤,善田者不竭卉,畜其利者深矣。

    農困、國之大疹也,乃不思而憂之!作無盆,崇土木,耗貨财,是謂剝本。

     徵於國之危亂者,亦觀其臣民之風俗爾。

    附權死黨、奸度罔上之臣作,則淫比矣。

    淫痹賄篡。

    要結賓客、藏匿亡命之民作,則淫朋矣。

    淫朋者盛。

    盜之勢在下,猶可為也;篡之勢在上,非大力不能反,難矣哉! 皇極之建,其大有五:一曰清心志,二曰定紀綱,三曰正禮教,四曰求賢才,五曰核名實。

    心志清則不惑於非道,而極之本立矣;紀綱定則維信制固,而國之勢奠矣;禮教正則常道興,而俗尚不惑於邪矣;賢哲用則職任得人,而治化溥矣;名實核則上下不罔,而苟且欺蔽之風遠矣。

     祭祀感格之道何如?曰:“難言也。

    ”曰:“祖考精氣一也,天地、山川、鬼神、元氣—也,氣一将無不通乎?”曰:“難言也。

    夫人之緻祭,其禮委委容客,其物芬芬烝烝,夫惟類若人者,然後能感而享之。

    吾未知天地、山川之果類人否乎!吾未知鬼神、祖考之猶具體而能飲食否乎!焉能惡而知之。

    ”曰:“聖人注祭之為何?”曰:“報本追遠,仰功酬德,先王仁孝之誠,且因之以立教也。

    故祭祀之道,惟聖人能知之,能言之;其餘詐己之心以詐人,非愚則誣而已。

    ” 唐隸問福善禍淫如何?程子曰:“此理之自然,善則有福,淫則有禍。

    ”曰:“天福禍之乎?”曰:“理即天道也。

    書雲‘皇天震怒’,将有人在上怒之乎?蓋理應如此耳。

    ”善惡之報不直者何也?曰:“幸不幸也。

    ”此善言天道者矣。

     五行篇 天,一也,天下之國何啻千百:譬父之於子,雖有才不才,厥愛惟均也。

    天象之變,皆為中國之君譴告之,偏矣。

    以為千百國皆應之,而國君行政之善惡,又未必一曰月而均齊也。

    參之中正普大之道,茫然未之有合。

    蕩于私數,戾于聖心,必自災異之學始。

     曰祛淫祀也,而渎鬼神之感應;曰擊妖道也,而信天人之休咎,是啟源而欲塞流矣,得乎?曰,可以動人主之趨善也。

    嗟乎!是則然矣。

    君有邪心不務格而正之,君有僻政不務谏而反之,乃假不可知者而恐懼之,是舍本而務末也。

    久而無應,将自喪其術,何善之能趨,幾於佛氏之愚人矣。

    是故聖人通於性命之本,立於中正之途,雖以神道設教也,尊天地而不渎,敬鬼神而遠之,守經正物,不飾妖誕,則風俗同而百家息矣。

     聖人治世,其鬼不神,非鬼之不能神也,經正而法嚴也。

    正則邪說不興,嚴則妖道罔作,鄙儒诐術屏迹,若沒焉耳矣。

     妖祥,人也,論者由物,惑矣。

    父慈子孝,君仁臣忠,兄友弟恭,夫和婦順,雖山崩川竭,不足以為殃。

    父子逆而君臣離,人道乖而彜倫斁,嬖倖得志而賢哲退抑,雖鳳鳥慶雲,不足以救其危亂之禍。

    何也?國家之興替,人事之善否也。

    是故責人敬天者其道昌,棄人誣天者其道亡。

     聖人之知來,知其理也。

    吉兇禍福之至,亦有不直於理者,聖人所不知也。

    故推測之術,聖人不貴。

     天地道化不齊,故數有奇耦之變,自然之則也。

    太極也,君也,父也,不可以二者也。

    天地也,陰陽也,牝牡也,晝夜也,不可以三者也。

    三才不可以四,四時不可以五,五行不可以六。

    故曰,物之不齊,物之情也。

    夔一足,人兩足,蟾蜍三足,馬四足,知蛛六足,蠏八足,蝍蛆四十足,蚿百足,是豈物之所能為哉?一天之道也。

    邵子於天地人物之道,必以四而分之,膠固矣。

    異于造化萬有不齊之性,戾于聖人物各付物之心,牽合傳會,舉一而廢百者矣。

     或問治世之有災沴,君德不協於天而譴告之乎?曰:非然也。

    亂世之有瑞,夫又誰感格之!是故堯有水,湯有旱,天地之道适然爾,堯湯奈何哉?天定勝人者,此也。

    堯盡治水之政,雖九年之波,而民罔魚鳌;湯修救荒之政,雖七年之亢,而野無餓殍,人定亦能勝天者,此也,水旱何為乎哉!故國家之有災沴,要之君臣德政足以勝之,上也。

    何也?天道悠而難知,人事近而易見,凡國家危亂者,鹹政之不修,民之失所,上之失職也,孰見天帝诃诋乎哉!孰見天帝震怒乎哉!此應天以實不以誣者,堯、湯自修之意也。

    書曰:“我不敢知曰,有殷受天命,惟有曆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墜厥命。

    ”可謂善言天道者矣。

     雨旸時若,風霆流行,天地之德化也。

    世有風雷之師,雲雨之巫,是人握其櫂矣;土主木偶,行禱求應,是鬼司其機矣,然乎!儒者假借而罔正於道,傷造化之大倫,邪誣之俗,誰其責哉!;禍福有所由主乎?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人事之相感招也,而鬼神不與焉。

    ”曰:“福善禍淫非與?”曰:“比幹剖心,盜蹠老死,子謂天攝物耶?殘賊暴虐,人切憤之,而禍卒被焉者,人道之不容己者也,非人力也,炊歸之天爾。

    善之得福亦如是。

    幹、跖幸不幸爾,非常道也。

    ” 或問:“天開於子,地辟于醜,人生於寅,必待—萬八百年,有諸?”王子曰:“生成固有序矣,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