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言

關燈
耳而棄目,任載籍而棄心靈,任講說而略行事,無怪乎駁雜曰長而蔽其塗矣。

     學道而寡通變,則無順施之政;為政而離經術,不過徇俗之才,此道學、政術歧而二塗矣。

    故學求适用,而政自道出,則幾也。

    物各得其分謂之仁;事适其宜謂之義;周群倫之情謂之智;其實以禦物謂之誠。

    是道也,學之能裕於已,則禮樂刑政一以貫之而無不可施矣,此孔孟之學術也。

     世之學者所入之塗二;穎敏者易解悟,每暗合於道,故以性為宗,以學為資;笃厚者待資藉,始會通於道,故以學為宗,以純為資。

    由所遺異,故常相诋焉。

    皆非也。

    孔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何有于我!”於己也不有焉,又何诋入也欤? 夢,思也、緣也,鹹心之迹也。

    夢較勝否,斯驕吝之心未滅已;夢較利,斯忮求之心未滅已。

     古人之學也尊師,故道德之成也足以裕己而成化。

    今之人于友不親焉,況師乎!無怪乎道德之不古若也。

    或曰:“六經周孔典籍炳也。

    ”曰:“此其大法也。

    其權衡之妙,不可傳者與!其人俱往矣,不可得而親炙矣,此惟默契道體者能之。

    其次莫如得師友。

    得也者于道也什九,不得也者於道也什一。

    ” 學有記誦而能言其義者,施之治事猶扡格焉,與道二故也。

    情思而能言者,由乎中出矣,行猶有滞焉者,物之變極末盡也,踐履之熟而能言者,内外之契周而參伍之變神,言無不實矣,可以宰世可以議道,可以訓遠。

     或問學,曰:“明理而躬行之。

    ”請益,曰:“改過。

    ”請益,曰:“堅其志勿急其効,雖作聖可也。

    ” 學博而後可約,事曆而後知要,性純熟而後安禮,故聖人教人,講學、力行并舉,積久而要其成焉。

    故道非淺圃賄所可議也。

     義然後可以語命,不義則畔道矣。

    得也謂之道倖,喪也謂之道誅。

    命雲乎哉!命雲乎哉! 務高遠而乏實踐之仁,其弊也狂;務執古而無泛觀之智,其弊也迂。

    狂則精實之學可以救之;迂則達變之學可以救之。

     義理明,天下無難處之事,固也。

    緩不能斷,弱不能振,亦明而不能行矣。

    是故窮理,養才與氣,不可偏一也。

    窮理在緻知之精,養才氣在行義之熟。

     學者於道,貴精心以察之,驗諸天人,參諸事會,務得其實而行之,所謂自得也已。

    使不運吾之權度,逐逐焉惟前言之是信,幾于拾果核而啖之者也,能知味也乎哉! 虛明者.能求萬物之情也已;公忠者.能正萬物之實也巳。

    虛無物淆故明;忠無物撓故公。

    虛明也者,智之體也;公忠也者,仁之用也。

    是故明王修之,則天德而緻治;人臣修之,以王道而輔運;學者修之,和禮義而安身。

     靜、生之質也,非動弗靈。

    動、生之德也,非靜弗養。

    聖人知乎此,精之於人事,和之於天性,順之於德義,其機若謀,其成若符,其适若休。

    常之謂天道,純之謂大德,是謂與神合機,非求於動而能若是哉!世之人知求養而不知求靈,緻虛守靜,離物以培其根,而不知察於事會。

    是故淡而無味,靜而愈寂,出恍入惚,無據無門,於道奚存乎?諺有之曰:“土閉不活,不蕲而埆;水閉不流,不蕲而溲,”言靈之不入也。

     學者欲要名於俗,而求異於常,未有不滛於邪說而陷於異流者。

    陰陽家之足以知天也,五行家之足以知命也,術數家之足以知人也,皆聖道之蟊賊也,世之惑也久矣,安得推明孔氏之徒而與之共學乎? 耳目之聞見,善用之足以廣其心;不善用之适以狹其心。

    其廣與狹之分,相去不遠焉,在究其理之有無而已矣! 道無二本,心之理一,故也。

    事變萬殊,聖人乃時措。

     易即時措之道,随時變易,無有窮已。

    故曰:生生之謂易。

     貪欲者、衆惡之本,寡欲者、衆善之基。

     靜而無動則滞,動而無靜則擾,皆不可久,此道筌也,知此而後謂之見道。

    天動而不息,其大體則靜,觀於星辰可知已。

    地靜而有常,其大體則動,觀於流泉可知已. 動靜者、合内外而一之道也。

    心未有寂而不感者,理未有感而不應者,故靜為本體,而動為發用。

    理之分備而心之妙全,皆神化之不得已也。

    聖人主靜,先其本體養之雲爾。

    感而遂通,左右逢原,則靜為有用,非固惡夫動也。

    世儒以動為客感而惟重乎靜,是靜是而動非,靜為我真而動為客假,以内外為二,近佛氏之禅以厭外矣。

     潛心篇 潛心積慮,以求精微;随事體察,以驗會通;優遊涵養,以緻自得。

    苦急則不相契而入,曠蕩則過高而無實,學者之大病。

    無事而主敬,涵養於靜也。

    有内外交緻之力,整齊嚴肅,正衣冠,尊瞻視,以一其外,沖淡虛明,無非僻紛擾之思,以一其内,由之不愧於屋漏矣。

    此學道入門第一義也。

     格物者正物也,物各得其當然之實則正矣,物物而能正之,知豈有不至乎!知至則見理真切,心無苟且妄動之患,意豈有不誠乎?意誠則心之存主皆善而無惡,邪僻偏倚之病亡矣,心豈有不正乎!學造於心正,道之大本立矣,而家而國而天下,以此推之可也。

     自得之學,可以終身用之。

    記聞而有得者,衰則忘之矣,不出於心悟故也,故君子之學,貴於深造實養,以緻其自得焉。

     廣識未必皆當,而思之自得者真;泛講未必脗合,而習之純熟者妙。

    是故君子之學,博於外而尤貴精于内;讨諸理而尤貴達於事。

     人心如匮,虛則容,實則否,道義者心之天理也,知之必踐之,以為實而匮之。

    戾乎道義者,心之私欲也,知之且禁之,以為砂磔而棄之,匮之未盈,猶足容也;故私欲之感,或可以乘隙而入,至於天理充滿,無少虧欠,匮盈而無隙可乘矣,夫安能容。

    故學者當蓄德以實其心。

     或問聞道,曰:“非言語也。

    ”得道,曰:“非見聞也。

    遂于事而會于心,斯謂之聞;養於中而暢於外,斯謂之得。

    ” 淳厚者學道之基也。

    輕躁者其天機必淺,學也安望其至道。

    故變其質而後可以言學。

     學之大要有三: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存乎性義焉;動靜、雲為、起居、食息存乎禮則焉;進退、取舍、死生、禍福存乎義命焉,學成而道全矣。

    聖人盡性弘道,亦不過此。

     目可以施其明,何物不視乎!耳可以施其聰,何物不聽乎!心體虛明廣大,何所不能知而度之乎!故事物之不聞見者,耳目未嘗施其聰明也;事理之有未知者,心未嘗緻思而度之也。

    故知之精由于思;行之察亦由於思。

     思之精,習之熟,不息焉,可以會通於道;一之,可以入神。

     君子之學,博文強記,以為資藉也;審問明辯,以求會同也;精思研究,以緻自得也,三者盡而緻知之道矣。

    深省密察,以審善惡之幾也;笃行實踐,以守義理之中也;改過徙義,以極道德之實也,三者盡而力行之道得矣。

    由是而理有未明,道有未極,非其才之罪也,鹵莽邪僻害之也。

    是故君子主敬以養心,精義以體道。

     明道莫善於緻知,體道莫先于涵養。

    求其極,有内外交緻之道。

    不徒講究以為知也,而人事酬應得其妙焉,斯緻知之實地也不徒靜涵以為養也,而言行檢制中其則焉,實緻養之熟塗也。

     必從格物緻知始,則無憑虛泛妄之私;必從灑掃應對始,則無過高獵等之病。

    上達則存乎熟矣。

     夫何以謂存養?曰:“心未涉于事也,虛而無物,明而有覺,恐恐焉若或汨之也。

    ”夫何以謂省察?曰:“事幾方蒙于念也,義則行之,不義則否。

    履冰其慎也,恐一念不義,蹈于小人之途也。

    ”曰:“存省、善矣,亦有不可行者,何也?”曰:“或時勢之殊,始而窮理未至也,能中止以改圖,亦不害其為善。

    故曰:‘善無常主’,此既事體量之學也。

    ” 程子曰:“有意坐忘,便是坐馳”,何如?曰:“此為有意求靜者言之也。

    ”然則靜不可求乎?曰:“求則不靜矣,故曰坐馳。

    ”然則何以靜?曰:“主敬之純,可以與此。

    靜有二:有境靜,有心靜。

    酬酢己境,靜也;心之思猶在,不思則心靜矣。

    ”然則心以思為主,何謂也?曰:“在應事可也。

    謂靜以思為主,此儒之自苦者爾。

    有感則思,無感則不思,亦足以養神,何膠於思而為之!”曰:‘不幾於異端之虛靜乎?”曰:“異端之學無物,靜而寂,寂而滅;吾儒之學有主:靜而感,感而應,靜而不思何害?易曰:‘無思也,無為也,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然則仲尼幾異端乎?” 或問易簡之道,曰:“易之神、理也,大舜孔子之卓塗也,疇其能之!”請學詣,曰:“廣大之能精微也,高明之能中庸也,可以與此焉。

    ”請所從事,曰:“知其所不得不為與其所不屑為,於是乎得之。

    不屑為而緻力,名曰貪侈,由驕矜之心害之也,庸人之擾擾不與焉;所當為而不為,名曰苟簡,由怠肆之心害之也,莊老之無為不與焉。

    ” 養性以成其德,應事而合乎道,斯可謂學問矣。

    氣質弗變,而迷謬於人事之實,雖記聞廣博,詞藻越衆,而聖哲不取焉。

     古人之學,内外一道,達於治績者,即其學術之蘊;修於文詞者,即其操行之餘。

    今之儒者,學與事恒二之,故講性者有不能變其質矣;論命者有不知要於義矣;修仁義者,功利之媒矣;明經術者,刑法之資矣,皆蔽也。

    故習於己而不能達於事者,謂之腐儒,厥罪小;援聖假經而循利於時者,謂之俗儒,厥罪大。

     人一受元氣以生,天地之美無不備具。

    故知至于道,行極於德,謂之完人,足以答天矣。

    利達者形之影,風之聲也,雖不至實至矣,故君子貴修。

     禦民篇 禦民以道不以術,守我之正而感服不計焉,付得失於民爾。

    術不可久,民不可愚,雖暫得之,終必失之,民以我非誠也,故聖人王道。

     法久必弊,弊必變,變所以救弊也。

    或曰:“法無不弊,變亦弊。

    ”曰:“然。

    可坐視哉!權其利害多寡,變其太甚可也。

    ”曰:“變有要乎?”曰:“漸。

    春不見其生而曰長,秋不見其殺而曰枯,漸之義也,至矣哉!” 聖人置天下於安平,莫先於植綱紀。

    何謂綱紀?居重以馭輕,督内以制外,柔夷以綏夏也。

    是故有六官率屬焉,有省道敷政焉,有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