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言
關燈
小
中
大
曰而明盡,故曰晦;初離曰而光蘇,故曰朔;月與曰相去四分天之一,如弓之張,故曰弦;月與曰相去四分天之二,相對,故曰望。
向月熟摩其蛤,則水生,謂之方諸。
向曰熟摩其鑒,則火生;謂之夫遂。
相雲甚遠,而相感甚連,精之至也。
作聖篇 作聖之塗,其要也二端而已矣:澄思寡欲以緻睿也;補過從義以曰新也。
卒以成之,曰誠。
事物沓至,惟有道者能禦之,蓋心虛而氣和爾。
心虛無先物間之,氣和無客意撓之。
無間故能公,無撓故能平,君子可以禦天下矣。
從容純熟,與道脗合,化也。
學至于化,大之迹泯矣。
而曰化而後能有其大,何也?大有迹也,猶有事於外也。
在外猶有存亡也,安能保而有之。
化則斂於精,貫於一矣。
其出入由我也,故謂之有。
萬物累天址,而天地不以為功,故化育不息。
天地累聖人,而聖人以為己分,故窮達一道。
聖人之道,貫徹上下。
自灑掃應對,以至均平天下,其事理一也。
自格物緻知,以至精義入神,其學問一也。
自悅親信友,以至過化存神,其感應一也。
故得其門者,會而極之;異其塗者,由之而不知也。
古之人甯學聖人而未至,不欲以一善成名。
予竊有慕焉耳。
大識者外僞不能累;大氣者外侮不能動;大德者外物不能遷。
決擇以真,其道乃諄矣;弘毅以安,其德乃天矣;變化以微,其幾乃神矣。
義方以别衆宜,智圓以周衆志,故聖人合道。
聖人弭事於未然,先幾也,仁智之道深矣。
其次、幾動而圜之,得失半也。
徵於聲色者下也,亦末之也已。
行一不義,殺一不辜,得天下而不為,非有死而後已之志下能也,蓋絕於仁者矣。
天下之變故,其聚也不可紀,其散也不可一,其來也不可豫,其去也不可逐,其顯設也不可迹,其倚伏也不可究。
執一德,甯—隅者禦之,所不達者廣矣。
闉厄遄至,幾於曰中冥蔀矣。
惟聖人之道術,不固挈於一,而參之,而衡之,而交舞之,而翕張之,而遲速之,而隐括之,譬百川委委,各至於海也。
濟務長功,安有窮巳。
故曰: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 仁者與物貫通而無間者也。
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天地之仁也。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聖人之仁也。
故物各得其所謂之仁。
聖人道德之宗正,仁義禮樂之宰攝,世固不獲見之矣。
其次,莫如得亞聖者,契道之真,以命令於一世焉。
其次,莫如得大賢,嚴於守道,不惑于異端九流,以亂道真焉。
下此,随波徇俗,私智害正者,純疵交葛,吾不知其裨於道也。
人心之靈,貫徹上下。
其微妙也,通極于鬼神;其廣遠也,周匝於==。
一有所不知,不足謂之盡性。
命則天道發育萬物者,人不得而與焉。
然其情狀變化,不能逃吾所感之通。
故聖人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或曰:萬物變化於帝則而不知,何也?曰:欲其知,則非化矣。
聖人不伐功、不歸德,下以心語人,行於不得已之區,宅於無所利之塗,不知天下暗而移、忽而變矣,夫誰其知之!此之謂神幾。
道無定在,故聖人因時。
堯舜以禅授,湯武以征伐,太甲、成王以繼序。
道無窮盡,故聖人有不能。
堯舜之事,有羲軒未能行者;三代之事,有堯舜未能行者。
大人治國,周於智而達於幾:視之近若不足,施之遠則有餘;即之一若不及,參之萬則适均。
下士治國,求快於目前,而遠則有遺;騁志於一偏,而周則或缺,見小而幾迷也。
聖人之心,未嘗忘天下,仁也。
耳聞目擊,不忍民之失所也,故随其所遇,盡心力而為之。
舍之則藏,道不合而即去,然亦無固必矣。
沮溺之徒則自私,墨翟之徒則失己,要皆固執於一隅也。
聖人心有是神,則觸處洞然,故曰聲入心通。
聖人心有是理,則随感而應,故曰左右逢原。
人能體大舜有天下不與之心,則舉世之利益不足動矣。
人能體大舜善與人同之心,則一已之智能不足恃矣。
人與天地、鬼神、萬物一氣也,氣一則理一,其大小、幽明、通塞之不齊者,分之殊耳。
知分殊、當求其理之一;知理一、當求其分之殊。
故聖人與天地合其德,與鬼神合其吉兇,與萬物合其情性,能同體故爾。
或問生,曰:氣機也。
問死,曰:氣機也。
孰機之?曰:大化呼吸之爾。
物不求化而化至,故物生而不感;化不為物而物成,故化存而不任。
不任者,順而應,無意而遊,澹而和樂者也,天之道也。
是故聖人之於物也,無喜、無怒、無好、無怨、無得、無喪、無智、無功。
順事者、無滞者也。
知時者、應機者也。
故聖哲如神。
“敬以直内,義以方外”,見聖人無私智之擾。
“不識不知,順帝之則”,見聖人循自然之天。
無我者、聖學之極緻也。
學之始,在克己寡欲而已矣。
寡之又寡,以至于無,則能大同于人而不有已矣。
雖天地之度,不過如此。
問成性篇 問:成性?王子曰:人之生也,性禀不齊,聖人取其性之善者以立教,而後善惡準焉,故循其教而行者,皆天性之至善也。
極精一執中之功則成矣。
成則無道而非善也。
故曰:“成性存存,道義之門。
” 未形之前,不可得而言矣,謂之至善,何所據而論?既形之後,方有所謂性矣,謂惡非性具,何所從而來?程子曰:“惡亦不可不謂之性”,得之矣。
性者緣乎生者也,道者緣乎性者也,教者緣乎道者也。
聖人緣生民而為治,修其性之善者以立教,名教立而善惡準焉。
是故敦於教者,人之善者也;戾於教者,人之惡者也。
為惡之才能,善者亦具之;為善之才能,惡者亦具之。
然而不為者,一習於名敖,一循乎情欲也。
夫性之善者,固不俟乎教而治矣。
其性之惡者,方其未有教也,各任其情以為愛憎,由之相戕相賊,胥此以出,世道惡乎治,聖人惡乎不憂。
故取其性之可以相生相安相久而有益於治者,以教後世,而仁義禮智定焉。
背于此者,則惡之名立矣。
故無生則性不見,無名教則善惡無準。
識靈於内,性之質。
情交於物,性之象。
仁義中正所由成之道也。
性之本然,吾從大舜焉,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而已。
并其才而言之,吾從仲尼焉,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而已。
側隐之心,怵惕於情之可怛;羞惡之心,泚颡於事之可愧,孟子良心之端也,即舜之道心也。
口之於味,耳之於聲,目之於色,鼻之於嗅,四肢之於安逸,孟子天性之欲也,即舜之人心也。
由是觀之,二者聖愚之所同賦也,不謂相近乎?由人心而辟焉,愚不肖同歸也;由道心而精焉,聖賢同塗也,不為遠乎。
夫是道之拟議也,會準於三才,參合於萬物,聖人複起,不易吾言矣。
道化來立,我固知民之多夫人心也,道心亦與生而固有。
觀夫虎之負子,烏之反哺,雞之呼食,豺之祭獸,可知矣。
道化既立,我固知民之多夫道心也,人心亦與生而恒存。
觀夫飲食男女,人所同欲;貧賤夭病,人所同惡,可知矣。
謂物欲蔽之,非其本性,然則貧賤夭病,人所願乎哉! 存乎體者,氣之機也,故息不已焉。
存乎氣者,神之用也,故性有靈焉。
體壞則機息,機息則氣滅,氣滅則神返。
神也返矣,於性何有焉! 或問:人心靜未感物之時,可以驗性善,然乎?曰:否。
大舜孔子吾能保其善矣,盜跖陽虎吾未敢以為然。
何也?發于外者,皆氐乎中者也,此物何從而來哉?又假孰為之乎?謂跖也、虎也、心靜而能善,則動而為惡,又何變之遽夫靜也?但惡之象未形爾,惡之根乎中者自若也,感即惡矣。
諸儒以靜而驗性善者,類以聖賢成性體之也。
以已而不以衆,非通議矣。
或曰:“子以生之埋釋性,不亦異諸儒乎?”曰:“諸儒避告子之說,止以理言性,使性之實不明於天下,而分辨於後世,亦夫人啟之也。
”曰:“子何以異?”曰:“吾有所據焉爾。
易曰:‘窮理盡性’,謂盡理可乎?孝經曰:‘毀不滅性’,謂不滅理可乎?明道,定性書之雲,謂定理可乎?故曰:氣之靈能,而生之理也;仁義禮智,性所成之名而巳矣。
” 氣附於形而稱有,故陽以陰為體。
形資於氣而稱生,故陰以陽為宗。
性者陰陽之神,理生於形氣,而妙乎形氣者也。
觀夫心志好惡,魂魄起滅,精矣相待而神。
是故兩在則三有,一亡則三滅。
氣不可為天地之中,人可為天地之中。
以人受二氣之沖和也,與萬物殊矣。
性不可為人之中,善可為人之中。
氣有偏駁,而善則性之中和者也。
是故目之於色,耳之于聲,鼻之於臭,口之於味,四肢之於安逸,孟子不謂之性,以其氣故也。
剛善柔善,周子必欲中焉而止,以其過故也。
天地之化,人生之性中焉而已。
過陰過陽則不和而成育;過柔過剛則不和而成道。
故化之太和者,天地之中也;性之至善者,人道之中也。
故曰:“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求止於至善而已矣。
君子行仁必主於義,則事無不宜而仁矣。
仁無義以持之,或固於不忍之愛,而反以失其仁。
故君子任道不任情。
氣神而精靈,魂陽而魄陰也。
神發而識之遠者,氣之清也。
靈感而記之久者,精之純也。
此魂魄之性,生之道也。
氣衰不足以載魄,形壞不足以凝魂,此精神之離,死之道也。
見聞篇 見聞梏其識者多矣。
其大有三:怪誕,梏中正之識;牽合傳會,梏至誠之識;笃守顯卉,梏自得之識。
三識梏而聖人之道離矣。
故君子之學,遊心於造化之上,體究乎萬物之實,求中立至誠之理而執之。
聞也、見也、顯卉也,參伍之而已矣。
具神明之性者,學道之本也。
天不畀之以神明,命也。
天與之神矣,而不學以充之,是自棄者也。
學矣,襲謬踵陋,不能緻精以合天人,是挈明入昧也。
二者皆負于天者也,是以君子咎之。
寡神識而限于命者,君子弗咎也。
事物之實覈於見,信傳聞者惑;事理之精契于思,憑記問者粗;事機之妙得於行,徒講說者淺,孔門之學:多聞有擇,多見而識也;思不廢學,學不廢思也;文猶乎人,而歉躬行之未得也。
後之儒者,任
向月熟摩其蛤,則水生,謂之方諸。
向曰熟摩其鑒,則火生;謂之夫遂。
相雲甚遠,而相感甚連,精之至也。
作聖篇 作聖之塗,其要也二端而已矣:澄思寡欲以緻睿也;補過從義以曰新也。
卒以成之,曰誠。
事物沓至,惟有道者能禦之,蓋心虛而氣和爾。
心虛無先物間之,氣和無客意撓之。
無間故能公,無撓故能平,君子可以禦天下矣。
從容純熟,與道脗合,化也。
學至于化,大之迹泯矣。
而曰化而後能有其大,何也?大有迹也,猶有事於外也。
在外猶有存亡也,安能保而有之。
化則斂於精,貫於一矣。
其出入由我也,故謂之有。
萬物累天址,而天地不以為功,故化育不息。
天地累聖人,而聖人以為己分,故窮達一道。
聖人之道,貫徹上下。
自灑掃應對,以至均平天下,其事理一也。
自格物緻知,以至精義入神,其學問一也。
自悅親信友,以至過化存神,其感應一也。
故得其門者,會而極之;異其塗者,由之而不知也。
古之人甯學聖人而未至,不欲以一善成名。
予竊有慕焉耳。
大識者外僞不能累;大氣者外侮不能動;大德者外物不能遷。
決擇以真,其道乃諄矣;弘毅以安,其德乃天矣;變化以微,其幾乃神矣。
義方以别衆宜,智圓以周衆志,故聖人合道。
聖人弭事於未然,先幾也,仁智之道深矣。
其次、幾動而圜之,得失半也。
徵於聲色者下也,亦末之也已。
行一不義,殺一不辜,得天下而不為,非有死而後已之志下能也,蓋絕於仁者矣。
天下之變故,其聚也不可紀,其散也不可一,其來也不可豫,其去也不可逐,其顯設也不可迹,其倚伏也不可究。
執一德,甯—隅者禦之,所不達者廣矣。
闉厄遄至,幾於曰中冥蔀矣。
惟聖人之道術,不固挈於一,而參之,而衡之,而交舞之,而翕張之,而遲速之,而隐括之,譬百川委委,各至於海也。
濟務長功,安有窮巳。
故曰: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 仁者與物貫通而無間者也。
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天地之仁也。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聖人之仁也。
故物各得其所謂之仁。
聖人道德之宗正,仁義禮樂之宰攝,世固不獲見之矣。
其次,莫如得亞聖者,契道之真,以命令於一世焉。
其次,莫如得大賢,嚴於守道,不惑于異端九流,以亂道真焉。
下此,随波徇俗,私智害正者,純疵交葛,吾不知其裨於道也。
人心之靈,貫徹上下。
其微妙也,通極于鬼神;其廣遠也,周匝於==。
一有所不知,不足謂之盡性。
命則天道發育萬物者,人不得而與焉。
然其情狀變化,不能逃吾所感之通。
故聖人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或曰:萬物變化於帝則而不知,何也?曰:欲其知,則非化矣。
聖人不伐功、不歸德,下以心語人,行於不得已之區,宅於無所利之塗,不知天下暗而移、忽而變矣,夫誰其知之!此之謂神幾。
道無定在,故聖人因時。
堯舜以禅授,湯武以征伐,太甲、成王以繼序。
道無窮盡,故聖人有不能。
堯舜之事,有羲軒未能行者;三代之事,有堯舜未能行者。
大人治國,周於智而達於幾:視之近若不足,施之遠則有餘;即之一若不及,參之萬則适均。
下士治國,求快於目前,而遠則有遺;騁志於一偏,而周則或缺,見小而幾迷也。
聖人之心,未嘗忘天下,仁也。
耳聞目擊,不忍民之失所也,故随其所遇,盡心力而為之。
舍之則藏,道不合而即去,然亦無固必矣。
沮溺之徒則自私,墨翟之徒則失己,要皆固執於一隅也。
聖人心有是神,則觸處洞然,故曰聲入心通。
聖人心有是理,則随感而應,故曰左右逢原。
人能體大舜有天下不與之心,則舉世之利益不足動矣。
人能體大舜善與人同之心,則一已之智能不足恃矣。
人與天地、鬼神、萬物一氣也,氣一則理一,其大小、幽明、通塞之不齊者,分之殊耳。
知分殊、當求其理之一;知理一、當求其分之殊。
故聖人與天地合其德,與鬼神合其吉兇,與萬物合其情性,能同體故爾。
或問生,曰:氣機也。
問死,曰:氣機也。
孰機之?曰:大化呼吸之爾。
物不求化而化至,故物生而不感;化不為物而物成,故化存而不任。
不任者,順而應,無意而遊,澹而和樂者也,天之道也。
是故聖人之於物也,無喜、無怒、無好、無怨、無得、無喪、無智、無功。
順事者、無滞者也。
知時者、應機者也。
故聖哲如神。
“敬以直内,義以方外”,見聖人無私智之擾。
“不識不知,順帝之則”,見聖人循自然之天。
無我者、聖學之極緻也。
學之始,在克己寡欲而已矣。
寡之又寡,以至于無,則能大同于人而不有已矣。
雖天地之度,不過如此。
問成性篇 問:成性?王子曰:人之生也,性禀不齊,聖人取其性之善者以立教,而後善惡準焉,故循其教而行者,皆天性之至善也。
極精一執中之功則成矣。
成則無道而非善也。
故曰:“成性存存,道義之門。
” 未形之前,不可得而言矣,謂之至善,何所據而論?既形之後,方有所謂性矣,謂惡非性具,何所從而來?程子曰:“惡亦不可不謂之性”,得之矣。
性者緣乎生者也,道者緣乎性者也,教者緣乎道者也。
聖人緣生民而為治,修其性之善者以立教,名教立而善惡準焉。
是故敦於教者,人之善者也;戾於教者,人之惡者也。
為惡之才能,善者亦具之;為善之才能,惡者亦具之。
然而不為者,一習於名敖,一循乎情欲也。
夫性之善者,固不俟乎教而治矣。
其性之惡者,方其未有教也,各任其情以為愛憎,由之相戕相賊,胥此以出,世道惡乎治,聖人惡乎不憂。
故取其性之可以相生相安相久而有益於治者,以教後世,而仁義禮智定焉。
背于此者,則惡之名立矣。
故無生則性不見,無名教則善惡無準。
識靈於内,性之質。
情交於物,性之象。
仁義中正所由成之道也。
性之本然,吾從大舜焉,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而已。
并其才而言之,吾從仲尼焉,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而已。
側隐之心,怵惕於情之可怛;羞惡之心,泚颡於事之可愧,孟子良心之端也,即舜之道心也。
口之於味,耳之於聲,目之於色,鼻之於嗅,四肢之於安逸,孟子天性之欲也,即舜之人心也。
由是觀之,二者聖愚之所同賦也,不謂相近乎?由人心而辟焉,愚不肖同歸也;由道心而精焉,聖賢同塗也,不為遠乎。
夫是道之拟議也,會準於三才,參合於萬物,聖人複起,不易吾言矣。
道化來立,我固知民之多夫人心也,道心亦與生而固有。
觀夫虎之負子,烏之反哺,雞之呼食,豺之祭獸,可知矣。
道化既立,我固知民之多夫道心也,人心亦與生而恒存。
觀夫飲食男女,人所同欲;貧賤夭病,人所同惡,可知矣。
謂物欲蔽之,非其本性,然則貧賤夭病,人所願乎哉! 存乎體者,氣之機也,故息不已焉。
存乎氣者,神之用也,故性有靈焉。
體壞則機息,機息則氣滅,氣滅則神返。
神也返矣,於性何有焉! 或問:人心靜未感物之時,可以驗性善,然乎?曰:否。
大舜孔子吾能保其善矣,盜跖陽虎吾未敢以為然。
何也?發于外者,皆氐乎中者也,此物何從而來哉?又假孰為之乎?謂跖也、虎也、心靜而能善,則動而為惡,又何變之遽夫靜也?但惡之象未形爾,惡之根乎中者自若也,感即惡矣。
諸儒以靜而驗性善者,類以聖賢成性體之也。
以已而不以衆,非通議矣。
或曰:“子以生之埋釋性,不亦異諸儒乎?”曰:“諸儒避告子之說,止以理言性,使性之實不明於天下,而分辨於後世,亦夫人啟之也。
”曰:“子何以異?”曰:“吾有所據焉爾。
易曰:‘窮理盡性’,謂盡理可乎?孝經曰:‘毀不滅性’,謂不滅理可乎?明道,定性書之雲,謂定理可乎?故曰:氣之靈能,而生之理也;仁義禮智,性所成之名而巳矣。
” 氣附於形而稱有,故陽以陰為體。
形資於氣而稱生,故陰以陽為宗。
性者陰陽之神,理生於形氣,而妙乎形氣者也。
觀夫心志好惡,魂魄起滅,精矣相待而神。
是故兩在則三有,一亡則三滅。
氣不可為天地之中,人可為天地之中。
以人受二氣之沖和也,與萬物殊矣。
性不可為人之中,善可為人之中。
氣有偏駁,而善則性之中和者也。
是故目之於色,耳之于聲,鼻之於臭,口之於味,四肢之於安逸,孟子不謂之性,以其氣故也。
剛善柔善,周子必欲中焉而止,以其過故也。
天地之化,人生之性中焉而已。
過陰過陽則不和而成育;過柔過剛則不和而成道。
故化之太和者,天地之中也;性之至善者,人道之中也。
故曰:“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求止於至善而已矣。
君子行仁必主於義,則事無不宜而仁矣。
仁無義以持之,或固於不忍之愛,而反以失其仁。
故君子任道不任情。
氣神而精靈,魂陽而魄陰也。
神發而識之遠者,氣之清也。
靈感而記之久者,精之純也。
此魂魄之性,生之道也。
氣衰不足以載魄,形壞不足以凝魂,此精神之離,死之道也。
見聞篇 見聞梏其識者多矣。
其大有三:怪誕,梏中正之識;牽合傳會,梏至誠之識;笃守顯卉,梏自得之識。
三識梏而聖人之道離矣。
故君子之學,遊心於造化之上,體究乎萬物之實,求中立至誠之理而執之。
聞也、見也、顯卉也,參伍之而已矣。
具神明之性者,學道之本也。
天不畀之以神明,命也。
天與之神矣,而不學以充之,是自棄者也。
學矣,襲謬踵陋,不能緻精以合天人,是挈明入昧也。
二者皆負于天者也,是以君子咎之。
寡神識而限于命者,君子弗咎也。
事物之實覈於見,信傳聞者惑;事理之精契于思,憑記問者粗;事機之妙得於行,徒講說者淺,孔門之學:多聞有擇,多見而識也;思不廢學,學不廢思也;文猶乎人,而歉躬行之未得也。
後之儒者,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