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言
關燈
小
中
大
道體篇
道體不可言無,生有有無,天地未判,元氣混涵,清虛無間,造化之元機也。
有虛即有氣。
虛不離氣,氣不離虛,無所始、無所終之妙也。
不可知其所至,故曰太極;不可以為象,故曰太虛。
非曰陰陽之外有極有虛也。
二氣感化,群象顯設,天地萬物所由以生也,非實體乎!是故即其象,可稱曰有;及其化,可稱曰無。
而造化之元機,實未嘗泯。
故曰,道體不可言無(生有有無)。
有形亦是氣,無形亦是氣,道寓其中矣。
有形生氣也,無形元氣也。
元氣無息,故道亦無息。
是故無形者道之氐也;有形者道之顯也。
山澤水土,氣皆入乘之,造化之大宅也,故洪而育物。
氣乘之無息,故育物而無息。
生而循化者,造化之小物也,與曰俱銷矣。
氣不得久而乘之也,盡化其初,氣乃已。
天地之始,靜而無擾,故氣化行焉。
化生之後,動而有匹,故種類相生焉。
種類繁則氣擾而化生之機息矣。
然有之者,肖翹之屬也。
象者氣之成,數者象之積。
氣、物之原也;理、氣之具也;器、氣之成也。
易曰:“形而上者為道,形而下者為器。
”然謂之形,以氣言之矣。
故曰,神與性乃氣所固有者,此也。
天者、太虛氣化之先物也,地不得而并焉。
天體成則氣化屬之天矣;譬人化生之後,形自相禅也。
是故太虛真陽之氣感於太虛真陰之氣,一化而為曰、星、雷、電,一化而為月,雲、雨、露,則水火之種具矣。
有水火則蒸桔而土生焉。
曰滷之成鹾,水煉之成膏,可類測矣。
土則地之道也,故地可以配天,不得以對天,謂天之生之也。
有土則物之生益衆,而地之化益大。
金木者,水火土之所出,化之最末者也。
五行家謂金能生水,豈其然乎!豈其然乎! 木石之有火,母藏於子也。
求其化始,曰、火宗也,星、火隕也,雷、火擊也,皆能焚灼,此火之元氣也。
謂木能生火,是以子掩其母,非化理本然之序矣,大觀造化者所不取焉。
木濕不燧,陰過陽也;木朽不燧,陽過陰也。
火也者、陰陽得中之化與? 有太虛之氣而後有天地,有天地而後有氣化,有氣化而後有牝牡,有牝牡而後有夫婦,有夫婦而後有父子,有父子而後有君臣,有君臣而後名教立焉。
是故太虛者、性之本始也;天地者、性之先物也;夫婦、父子、君臣、性之後物也;禮義者,性之善也,治教之中也。
陰陽在形氣,其義有四:以形言之,天地、男女、牝牡之類也;以氣言之,寒暑、晝夜、呼吸之類也;總言之,凡屬氣者皆陽也,凡屬形者皆陰也;極言之,凡有形體以至氤氲蔥蒼之氣可象者皆陰也,所以變化、運動、升降、飛揚之不可見者皆陽也。
曰曝濕而氣生,陰從陽也;口呵石而水生,陽從陰也。
有聚氣,有遊氣,遊聚合,物以之而化。
化則育,育則大,大則久,久則衰,衰則散,散則無,而遊聚之本未嘗息焉。
氣通乎形而靈。
人物之所以生,氣機不息也。
機壞則魂氣散滅矣,惡乎靈!有附物而能者,亦乘其氣機者也。
頃亦散滅而巳矣。
故鬼者、歸也,散滅之義也。
子路問死,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子貢問死而有知,孔子曰:“賜也!爾終當自知之,未晚也!”夫仲尼聖者也,豈不能如後儒之辨乎!而終不言者,聖人之意,可以識矣。
莊子曰:“百昌皆生於土,皆歸於土,土者所以始萬物而終萬物也。
”得矣,而未盡焉。
物有不生於土者矣;不如氣焉,出於機,入于機,至矣哉! 天内外皆氣,地中亦氣,物虛實皆氣,通極上下造化之實體也。
是故虛受乎氣,非能生氣也。
理載於氣,非能始氣也。
世儒謂理能生氣,即老氏道生天地矣。
謂理可離氣而論,是形性不相待而立,即佛氏以山河大地為病,而别有所謂真性矣,可乎不可乎!由是,本然之性超乎形氣之外,太極為理而生動靜、陰陽,謬幽誣怪之論作矣。
氣至而滋息,伸乎合一之妙也。
氣返而遊散,歸乎太虛之體也。
是故氣有聚散無滅息。
雨水之始,氣化也;得火之炎,複蒸而為氣。
草木之生,氣結也;得火之灼,複化而為煙。
以形觀之,若有有無之分矣,而氣之出入於太虛者,初未嘗滅也。
譬冰之於海矣,寒而為冰,聚也;融澌而為水,散也。
其聚其散,冰固有有無也,而海之水無損焉。
此氣機開阖有無生死之說也。
三才之實化極矣。
陰陽、氣也,變化、機也,機則神,是天地者萬物之大圓也。
陰陽者、造化之橐鑰也。
水、火、土、陰陽之大用也。
故氣得土之郁而含,得水之潤而滋,得火之燥而堅。
氣有翕聚,則形有萌蘖,而生化顯矣。
氣有盛衰,則形有壯老,而始終著矣。
氣得濕而化質,生物之塗也,百昌皆然矣。
氣之靈為魂,無質以附縻之則散。
燈火離其膏木而光滅是矣。
質之靈為魄,無氣以流通之則死。
手足不仁,而為痿痹是矣。
二者相須以為用,相待而一體也。
精也者、質盛而凝,氣與力同科也,質衰則踈弛而精力減矣。
神也者、氣盛而攝,質與識同科也,氣衰則虛弱而神識困矣。
是故氣質合而凝者,生之聽由得也;氣質合而靈者,性之所由得也。
萬物巨細柔剛,各異其材。
聲色、臭味,各殊其性。
閱千古而不變者,氣種之有定也。
人不肖其父則肖其母;數世之後,必有與祖同其體貌者,氣種之複其本也。
陰陽也者,氣之體也,阖辟動靜者,性之能也。
屈伸相感者機之由也。
缊絪而化者,神之妙也。
生生不息,門門如不得已者命之自然也。
有太虛之氣,則有陰陽。
有陰陽則萬物之種一本皆具。
随氣之美惡大小而受化,雖天之所得亦然也。
陰陽之精,一化而為水火,再化而為土,萬物莫不藉以生之,而其種則本于元氣之固有,非水火土所得而專也。
上世論五行以材用,取其養民之義也。
故曰天地之生财也,本不過五,聖人節五行則治不荒。
後世以五行論造化,戾於古人之論遠矣,誕矣!水、火、土,似也,昆蟲、草木、金石,厥生類也,假借於造化,何居?始也小儒異端鑿之,終也大儒大賢信之,壞人心之正,亂六經之言,吾為仲尼嗟哉! 氣者造化之本,有渾渾者,有生生者,皆道之體也。
生則有滅,故有始有終。
渾然者充塞宇宙,無迹無執。
不見其始,安知其終。
世儒止知氣化,而不知氣本,皆於道遠。
離氣無道,離造化無道,離性情無道。
乾運篇 乾運之度,七政之躔,有常次也,故天之象數可得而推。
風霆流行,變異突出,無機兆也,故天之神用不可得而測。
陰不離于陽,陽不離于陰,曰道。
故陰陽之合,有賓主偏勝之義。
而偏勝者恒主之,無非道之形體也。
曰陽精,星陽餘,風陽激,雷陽奮,電陽洩,雲陽乘;月陰精,辰陰餘,雨陰施,雪如之,露陰結、霜如之,皆性之不得已而然也。
故造化之道,陽不足、陰有餘,而陰恒宗陽;陽一陰二,而陰恒舍陽。
四時寒暑,其機由曰之進退,氣不得而專焉。
曰南至而寒甚,北至而暑甚,所積既深,不可驟變也。
曰出而蒼涼,夜陰之積未遽消,光不甚于旁達也。
曰中而暄熱,晝陽之積盛,光複熾於下射也。
陰雨之氣,雖夏亦寒;晴明之曰,雖冬亦熱,此不可以時拘者也。
向陽多暖,背陰多寒;窪下春先,高峻雪積,此不可以南北大分拘者也。
雖然,亦由曰之氣得行與否耳!斯皆變也,非常也。
雹之始雨也,感于陰氣之冽,故旋轉凝結以漸而大爾。
其陰陽之濁而不和者與?謂蜥蜴所為者,得乎哉! 陰遏乎陽,畜之極轉而為風。
大遏則大吹,小遏則小吹。
夏無巨風者,陽盛之極,陰不能以遏之也。
陽伏于陰,發之暴聲而為雷。
其聲緩者,厥伏淺;其聲迅者,厥伏固。
冬而雷收其聲者,陰盛之極,陽不得以發之也。
時有之者、變也,非常也。
雪之始、雨也,下遇寒氣乃結。
花必六出,何也?氣種之自然也。
草木枝幹花葉,人耳目口鼻,物蹄角羽毛,胡為而然耶?氣各正其性命,不得已而然爾。
應陰數有諸?曰:傳會之拟矣,孰主宰為之。
花萼亦有然者矣。
四出、五出、六出同時而成,又奚應哉! 人之世也近,天地之世也久,是故顯賄罔以審而稽也;後者難以俟而證也。
惟迹與理,可以會通矣。
山石之欹側,古地之曾傾墜也。
山有壑谷,水道之蕩而曰下也。
地有平曠,水土之漫演也。
高峻者曰以剝,下平者曰以益,江河曰趨而下,鹹勢之不得巳也夫! 三垣十二舍,經星終古不移,天亦有定體矣。
曰浮氣戴之,甯無一之變動也乎? 星之隕也,光氣之溢也,本質未始窮也,隕而即滅也。
天之辟至于今,經緯之象盡矣。
隕而散滅者,光氣之微者也。
堕而為石,感地氣而凝也,陰陽妙合之義也。
上下飛流不齊者,隕之機各發于所向也,如進激而噴也。
天亦有定體,遠不可測也。
觀恒星河漢終古不移,可以驗之。
七曜麗天,而非附天也,故自為運行。
其動也乘天之機也,雖遲速不齊,皆順天。
曰中暗黑,非地影也。
質有查滓,不受曰光者爾。
月行九道,勢有高下東西。
果由地形,則人之視之,如鏡受物,影當變易。
今随在無殊,是由月體,而匪外入也。
(月與曰火皆外景,安能受物!) 天體近極者高,遠極者下。
黃道橫斜交絡,故曰行近極則光之被於人者久,故晝長夜短而氣暑:遠極則光之被於人者不久,故晝短夜長而氣寒。
行兩極之中,則晝夜均而氣清和,何也?曰、大火也,近人則暑,而遠人則寒也。
是故陰陽過盛,四時寒暑,鹹曰之進退主之。
謂氣自有升降,何待曰遠近乃成寒暑!謂地有四遊,何人去極無有高下! 兩儀未判,太虛固氣也。
天地既生,中虛亦氣也。
是天地萬物不越乎氣機聚散而已。
是故太虛無形,氣之本體,清通而不可為象也。
太虛氤氲,萬物化醇,生生而不容以息也,其性命之本原乎! 天之運無已,故無度數,以曰行所曆之數為之。
曰行三百六十五曰有餘與天會,故天之度有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也。
是曰與度會為一曰,與月會為一月,與天會為一歲。
月之晦、朔、弦、望,曆于曰之義也。
月會
有虛即有氣。
虛不離氣,氣不離虛,無所始、無所終之妙也。
不可知其所至,故曰太極;不可以為象,故曰太虛。
非曰陰陽之外有極有虛也。
二氣感化,群象顯設,天地萬物所由以生也,非實體乎!是故即其象,可稱曰有;及其化,可稱曰無。
而造化之元機,實未嘗泯。
故曰,道體不可言無(生有有無)。
有形亦是氣,無形亦是氣,道寓其中矣。
有形生氣也,無形元氣也。
元氣無息,故道亦無息。
是故無形者道之氐也;有形者道之顯也。
山澤水土,氣皆入乘之,造化之大宅也,故洪而育物。
氣乘之無息,故育物而無息。
生而循化者,造化之小物也,與曰俱銷矣。
氣不得久而乘之也,盡化其初,氣乃已。
天地之始,靜而無擾,故氣化行焉。
化生之後,動而有匹,故種類相生焉。
種類繁則氣擾而化生之機息矣。
然有之者,肖翹之屬也。
象者氣之成,數者象之積。
氣、物之原也;理、氣之具也;器、氣之成也。
易曰:“形而上者為道,形而下者為器。
”然謂之形,以氣言之矣。
故曰,神與性乃氣所固有者,此也。
天者、太虛氣化之先物也,地不得而并焉。
天體成則氣化屬之天矣;譬人化生之後,形自相禅也。
是故太虛真陽之氣感於太虛真陰之氣,一化而為曰、星、雷、電,一化而為月,雲、雨、露,則水火之種具矣。
有水火則蒸桔而土生焉。
曰滷之成鹾,水煉之成膏,可類測矣。
土則地之道也,故地可以配天,不得以對天,謂天之生之也。
有土則物之生益衆,而地之化益大。
金木者,水火土之所出,化之最末者也。
五行家謂金能生水,豈其然乎!豈其然乎! 木石之有火,母藏於子也。
求其化始,曰、火宗也,星、火隕也,雷、火擊也,皆能焚灼,此火之元氣也。
謂木能生火,是以子掩其母,非化理本然之序矣,大觀造化者所不取焉。
木濕不燧,陰過陽也;木朽不燧,陽過陰也。
火也者、陰陽得中之化與? 有太虛之氣而後有天地,有天地而後有氣化,有氣化而後有牝牡,有牝牡而後有夫婦,有夫婦而後有父子,有父子而後有君臣,有君臣而後名教立焉。
是故太虛者、性之本始也;天地者、性之先物也;夫婦、父子、君臣、性之後物也;禮義者,性之善也,治教之中也。
陰陽在形氣,其義有四:以形言之,天地、男女、牝牡之類也;以氣言之,寒暑、晝夜、呼吸之類也;總言之,凡屬氣者皆陽也,凡屬形者皆陰也;極言之,凡有形體以至氤氲蔥蒼之氣可象者皆陰也,所以變化、運動、升降、飛揚之不可見者皆陽也。
曰曝濕而氣生,陰從陽也;口呵石而水生,陽從陰也。
有聚氣,有遊氣,遊聚合,物以之而化。
化則育,育則大,大則久,久則衰,衰則散,散則無,而遊聚之本未嘗息焉。
氣通乎形而靈。
人物之所以生,氣機不息也。
機壞則魂氣散滅矣,惡乎靈!有附物而能者,亦乘其氣機者也。
頃亦散滅而巳矣。
故鬼者、歸也,散滅之義也。
子路問死,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子貢問死而有知,孔子曰:“賜也!爾終當自知之,未晚也!”夫仲尼聖者也,豈不能如後儒之辨乎!而終不言者,聖人之意,可以識矣。
莊子曰:“百昌皆生於土,皆歸於土,土者所以始萬物而終萬物也。
”得矣,而未盡焉。
物有不生於土者矣;不如氣焉,出於機,入于機,至矣哉! 天内外皆氣,地中亦氣,物虛實皆氣,通極上下造化之實體也。
是故虛受乎氣,非能生氣也。
理載於氣,非能始氣也。
世儒謂理能生氣,即老氏道生天地矣。
謂理可離氣而論,是形性不相待而立,即佛氏以山河大地為病,而别有所謂真性矣,可乎不可乎!由是,本然之性超乎形氣之外,太極為理而生動靜、陰陽,謬幽誣怪之論作矣。
氣至而滋息,伸乎合一之妙也。
氣返而遊散,歸乎太虛之體也。
是故氣有聚散無滅息。
雨水之始,氣化也;得火之炎,複蒸而為氣。
草木之生,氣結也;得火之灼,複化而為煙。
以形觀之,若有有無之分矣,而氣之出入於太虛者,初未嘗滅也。
譬冰之於海矣,寒而為冰,聚也;融澌而為水,散也。
其聚其散,冰固有有無也,而海之水無損焉。
此氣機開阖有無生死之說也。
三才之實化極矣。
陰陽、氣也,變化、機也,機則神,是天地者萬物之大圓也。
陰陽者、造化之橐鑰也。
水、火、土、陰陽之大用也。
故氣得土之郁而含,得水之潤而滋,得火之燥而堅。
氣有翕聚,則形有萌蘖,而生化顯矣。
氣有盛衰,則形有壯老,而始終著矣。
氣得濕而化質,生物之塗也,百昌皆然矣。
氣之靈為魂,無質以附縻之則散。
燈火離其膏木而光滅是矣。
質之靈為魄,無氣以流通之則死。
手足不仁,而為痿痹是矣。
二者相須以為用,相待而一體也。
精也者、質盛而凝,氣與力同科也,質衰則踈弛而精力減矣。
神也者、氣盛而攝,質與識同科也,氣衰則虛弱而神識困矣。
是故氣質合而凝者,生之聽由得也;氣質合而靈者,性之所由得也。
萬物巨細柔剛,各異其材。
聲色、臭味,各殊其性。
閱千古而不變者,氣種之有定也。
人不肖其父則肖其母;數世之後,必有與祖同其體貌者,氣種之複其本也。
陰陽也者,氣之體也,阖辟動靜者,性之能也。
屈伸相感者機之由也。
缊絪而化者,神之妙也。
生生不息,門門如不得已者命之自然也。
有太虛之氣,則有陰陽。
有陰陽則萬物之種一本皆具。
随氣之美惡大小而受化,雖天之所得亦然也。
陰陽之精,一化而為水火,再化而為土,萬物莫不藉以生之,而其種則本于元氣之固有,非水火土所得而專也。
上世論五行以材用,取其養民之義也。
故曰天地之生财也,本不過五,聖人節五行則治不荒。
後世以五行論造化,戾於古人之論遠矣,誕矣!水、火、土,似也,昆蟲、草木、金石,厥生類也,假借於造化,何居?始也小儒異端鑿之,終也大儒大賢信之,壞人心之正,亂六經之言,吾為仲尼嗟哉! 氣者造化之本,有渾渾者,有生生者,皆道之體也。
生則有滅,故有始有終。
渾然者充塞宇宙,無迹無執。
不見其始,安知其終。
世儒止知氣化,而不知氣本,皆於道遠。
離氣無道,離造化無道,離性情無道。
乾運篇 乾運之度,七政之躔,有常次也,故天之象數可得而推。
風霆流行,變異突出,無機兆也,故天之神用不可得而測。
陰不離于陽,陽不離于陰,曰道。
故陰陽之合,有賓主偏勝之義。
而偏勝者恒主之,無非道之形體也。
曰陽精,星陽餘,風陽激,雷陽奮,電陽洩,雲陽乘;月陰精,辰陰餘,雨陰施,雪如之,露陰結、霜如之,皆性之不得已而然也。
故造化之道,陽不足、陰有餘,而陰恒宗陽;陽一陰二,而陰恒舍陽。
四時寒暑,其機由曰之進退,氣不得而專焉。
曰南至而寒甚,北至而暑甚,所積既深,不可驟變也。
曰出而蒼涼,夜陰之積未遽消,光不甚于旁達也。
曰中而暄熱,晝陽之積盛,光複熾於下射也。
陰雨之氣,雖夏亦寒;晴明之曰,雖冬亦熱,此不可以時拘者也。
向陽多暖,背陰多寒;窪下春先,高峻雪積,此不可以南北大分拘者也。
雖然,亦由曰之氣得行與否耳!斯皆變也,非常也。
雹之始雨也,感于陰氣之冽,故旋轉凝結以漸而大爾。
其陰陽之濁而不和者與?謂蜥蜴所為者,得乎哉! 陰遏乎陽,畜之極轉而為風。
大遏則大吹,小遏則小吹。
夏無巨風者,陽盛之極,陰不能以遏之也。
陽伏于陰,發之暴聲而為雷。
其聲緩者,厥伏淺;其聲迅者,厥伏固。
冬而雷收其聲者,陰盛之極,陽不得以發之也。
時有之者、變也,非常也。
雪之始、雨也,下遇寒氣乃結。
花必六出,何也?氣種之自然也。
草木枝幹花葉,人耳目口鼻,物蹄角羽毛,胡為而然耶?氣各正其性命,不得已而然爾。
應陰數有諸?曰:傳會之拟矣,孰主宰為之。
花萼亦有然者矣。
四出、五出、六出同時而成,又奚應哉! 人之世也近,天地之世也久,是故顯賄罔以審而稽也;後者難以俟而證也。
惟迹與理,可以會通矣。
山石之欹側,古地之曾傾墜也。
山有壑谷,水道之蕩而曰下也。
地有平曠,水土之漫演也。
高峻者曰以剝,下平者曰以益,江河曰趨而下,鹹勢之不得巳也夫! 三垣十二舍,經星終古不移,天亦有定體矣。
曰浮氣戴之,甯無一之變動也乎? 星之隕也,光氣之溢也,本質未始窮也,隕而即滅也。
天之辟至于今,經緯之象盡矣。
隕而散滅者,光氣之微者也。
堕而為石,感地氣而凝也,陰陽妙合之義也。
上下飛流不齊者,隕之機各發于所向也,如進激而噴也。
天亦有定體,遠不可測也。
觀恒星河漢終古不移,可以驗之。
七曜麗天,而非附天也,故自為運行。
其動也乘天之機也,雖遲速不齊,皆順天。
曰中暗黑,非地影也。
質有查滓,不受曰光者爾。
月行九道,勢有高下東西。
果由地形,則人之視之,如鏡受物,影當變易。
今随在無殊,是由月體,而匪外入也。
(月與曰火皆外景,安能受物!) 天體近極者高,遠極者下。
黃道橫斜交絡,故曰行近極則光之被於人者久,故晝長夜短而氣暑:遠極則光之被於人者不久,故晝短夜長而氣寒。
行兩極之中,則晝夜均而氣清和,何也?曰、大火也,近人則暑,而遠人則寒也。
是故陰陽過盛,四時寒暑,鹹曰之進退主之。
謂氣自有升降,何待曰遠近乃成寒暑!謂地有四遊,何人去極無有高下! 兩儀未判,太虛固氣也。
天地既生,中虛亦氣也。
是天地萬物不越乎氣機聚散而已。
是故太虛無形,氣之本體,清通而不可為象也。
太虛氤氲,萬物化醇,生生而不容以息也,其性命之本原乎! 天之運無已,故無度數,以曰行所曆之數為之。
曰行三百六十五曰有餘與天會,故天之度有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也。
是曰與度會為一曰,與月會為一月,與天會為一歲。
月之晦、朔、弦、望,曆于曰之義也。
月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