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書訂卷十二 河淮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平書曰:南方之水利不必言矣,北方苟如吾制田之法,溝洫開、陂塘作、水道通,亦不必言矣。
所慮者河淮耳。
河自宋南徙,吞淮入海,近代遷徙無恒,為患日甚。
然河雖為患,而淮無恙也,今則河淮交橫,上以阻漕,下以病民,歲糜金錢數百萬,而終不得其理。
其故何哉?固在任不得其人,治不得其法,而其本蓋由于意在通漕、不在治水,有雖拂其性而不顧者。
故治之之道,先在罷漕。
漕可罷乎?都若定于天中,貢道可四面而達,不必借于今日之漕。
即不然,而北方水利既興,收獲多,亦無借于今日之漕。
再不然,而或招商、或海運[今天津歲有海船,自福建販貨直達無失。
則海運何不可行],無不可辦,亦無借于今日之漕,罷之無不可也。
漕罷而後可以因其勢,因其勢而後可以施其功。
河之所以為患者,以多沙淤,而治之者率築堤以防于地之上,勢迅悍而不流,壅則橫決四出,屢塞屢決,無怪也。
淮之所以為患者,以河奪清口而入漕,緻清口淤而淮不能出[清口乃淮黃夾會之處],淮不能出則洪澤湖漲,溢于寶應高郵諸湖[洪澤湖,淮之所彙,淮安在其東四十裡。
高家堰,其東堤也。
迤東而南,則翟家壩、周家閘諸處,與高寶湖相鄰],遂決漕堤而下[漕與高寶河不過一堤之隔],亦無怪也。
夫淮曩不為漕病者,以河未嘗病淮,而淮之力且足以刷黃耳。
今淮既為河所病,河不得淮之力以相刷,而益為淮之病,則淮焉得不因河之病而亦以之病漕哉?吾見近代治河之臣,惟祖崇伯湮水之術。
而儒者治河之議,率不出賈讓上中二策之言。
夫湮水之害,固人所共見,而讓策之在今日,亦不過為空言。
何也?讓所謂決黎陽遮害亭,放河使北入海者。
欲其循故道以入海耳,非聽其橫流而莫為之制也。
今既趨于東南平坦之地,去故道數千裡,豈徒空其地以予之,使之泛濫無束而遂能之者乎?多穿漕、渠以分殺其勢,似矣,乃每開一支河,未有不旋開旋塞者,豈得如禹之播為九河而萬世永賴者乎?然則所謂因其勢以施其功者将何在?孟子曰:禹之治水,水之道也,順其性而已矣。
順其性非縱之也,利導之而已矣。
請言治淮,淮既不得北出清口,則洪澤不得不東南曳于高郵湖[高郵水之所歸,故不及他],高郵湖不能受,不得不東潰漕堤而洩于下河;乃海口不開,而下河無所歸,不得不旁溢而為高、寶、興、鹽數邑之患,是淮之将趨東南以入海,而不複由故道者,其勢矣。
然清口不與河通,将無以濟運也,則不得不挽之使北;挽之使北,不得不塞翟壩、周閘,趨高郵之路,乃水大而清口不能出[近日清口雖浚而淮亦不能出者,以三十年前河決歸仁堤,入洪澤,年餘未塞,緻湖身淤墊不能蓄水,故水大而清口難洩],又不得不放之以除高堰之危[高堰傾則淮安沒]。
于戲,朝塞夕決,顧此失彼,曾無終日之計,皇皇焉苟幸濟歲一之運,以延一日之命,而将來惟聽諸天,民患将何極耶!若漕運既罷,竟塞清口不與河通,而悉開海口[海濱有範公堤,南北亘三百裡,宋範仲淹築以捍海潮者。
處處有水門,門向内閉,潮來則閉以障潮水,潮退則開以放河水。
民甚便之。
近則水門塞,故無海口],使下河有所歸,而因下浚之以為渠,因高築堰以為防[不拘廣狹,但因高為岸,而水可行于地中],竟引高郵湖水使東入海,盡開翟壩周閘使入高郵湖,因其勢而導之,淮安流而得其所[水有所歸,自不橫溢,而湖堤可保無虞]。
淮既得其所,則淮揚之間皆沃
所慮者河淮耳。
河自宋南徙,吞淮入海,近代遷徙無恒,為患日甚。
然河雖為患,而淮無恙也,今則河淮交橫,上以阻漕,下以病民,歲糜金錢數百萬,而終不得其理。
其故何哉?固在任不得其人,治不得其法,而其本蓋由于意在通漕、不在治水,有雖拂其性而不顧者。
故治之之道,先在罷漕。
漕可罷乎?都若定于天中,貢道可四面而達,不必借于今日之漕。
即不然,而北方水利既興,收獲多,亦無借于今日之漕。
再不然,而或招商、或海運[今天津歲有海船,自福建販貨直達無失。
則海運何不可行],無不可辦,亦無借于今日之漕,罷之無不可也。
漕罷而後可以因其勢,因其勢而後可以施其功。
河之所以為患者,以多沙淤,而治之者率築堤以防于地之上,勢迅悍而不流,壅則橫決四出,屢塞屢決,無怪也。
淮之所以為患者,以河奪清口而入漕,緻清口淤而淮不能出[清口乃淮黃夾會之處],淮不能出則洪澤湖漲,溢于寶應高郵諸湖[洪澤湖,淮之所彙,淮安在其東四十裡。
高家堰,其東堤也。
迤東而南,則翟家壩、周家閘諸處,與高寶湖相鄰],遂決漕堤而下[漕與高寶河不過一堤之隔],亦無怪也。
夫淮曩不為漕病者,以河未嘗病淮,而淮之力且足以刷黃耳。
今淮既為河所病,河不得淮之力以相刷,而益為淮之病,則淮焉得不因河之病而亦以之病漕哉?吾見近代治河之臣,惟祖崇伯湮水之術。
而儒者治河之議,率不出賈讓上中二策之言。
夫湮水之害,固人所共見,而讓策之在今日,亦不過為空言。
何也?讓所謂決黎陽遮害亭,放河使北入海者。
欲其循故道以入海耳,非聽其橫流而莫為之制也。
今既趨于東南平坦之地,去故道數千裡,豈徒空其地以予之,使之泛濫無束而遂能之者乎?多穿漕、渠以分殺其勢,似矣,乃每開一支河,未有不旋開旋塞者,豈得如禹之播為九河而萬世永賴者乎?然則所謂因其勢以施其功者将何在?孟子曰:禹之治水,水之道也,順其性而已矣。
順其性非縱之也,利導之而已矣。
請言治淮,淮既不得北出清口,則洪澤不得不東南曳于高郵湖[高郵水之所歸,故不及他],高郵湖不能受,不得不東潰漕堤而洩于下河;乃海口不開,而下河無所歸,不得不旁溢而為高、寶、興、鹽數邑之患,是淮之将趨東南以入海,而不複由故道者,其勢矣。
然清口不與河通,将無以濟運也,則不得不挽之使北;挽之使北,不得不塞翟壩、周閘,趨高郵之路,乃水大而清口不能出[近日清口雖浚而淮亦不能出者,以三十年前河決歸仁堤,入洪澤,年餘未塞,緻湖身淤墊不能蓄水,故水大而清口難洩],又不得不放之以除高堰之危[高堰傾則淮安沒]。
于戲,朝塞夕決,顧此失彼,曾無終日之計,皇皇焉苟幸濟歲一之運,以延一日之命,而将來惟聽諸天,民患将何極耶!若漕運既罷,竟塞清口不與河通,而悉開海口[海濱有範公堤,南北亘三百裡,宋範仲淹築以捍海潮者。
處處有水門,門向内閉,潮來則閉以障潮水,潮退則開以放河水。
民甚便之。
近則水門塞,故無海口],使下河有所歸,而因下浚之以為渠,因高築堰以為防[不拘廣狹,但因高為岸,而水可行于地中],竟引高郵湖水使東入海,盡開翟壩周閘使入高郵湖,因其勢而導之,淮安流而得其所[水有所歸,自不橫溢,而湖堤可保無虞]。
淮既得其所,則淮揚之間皆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