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書訂卷六 取士第四

關燈
之附,曰秀士,三年明習厥事,乃實授之曰下士,始有祿授室,蓋二十一歲矣。

    其有學成遲、年歲過者不拘。

    且夫朝廷以書生胥吏治天下久矣,胥吏終身窟宅于文法,而以書生臨之,猶以嬰兒禦豪奴悍婢,且遞更其主,其亡家喪産無足怪。

    然為政者以為舍此二者事将莫與理,若如此法,養才為士,使之治事如吏,而革生員、革書辦,廢二以為一,即舉之以為官,則二者之害除,而士皆卿大夫之選,非三代之良法乎!其官之奈何?縣曰下士,郡曰中士,州藩曰上士,京師曰選士,京師取之州藩,州藩擇其尤者而進之;州藩取之郡,郡擇其尤者而進之;郡取之縣,縣擇其尤者而進之。

    凡要縣上縣之官缺,則府部院衛舉選士之賢才著者除之,以其名聞;中縣下縣之官缺,則州牧藩王會六曹舉上士之賢才著者除之,以其名聞。

    凡入縣學,必鄉師鄉老宗族舉其孝弟,而後縣師乃受。

    由縣學而郡學而州藩而成均,必皆其師舉其孝弟而後受,僞者罪之,舉連坐。

    及為士,由縣而郡而州藩而京師,必皆其長各舉其廉能而後受,僞者罪之,舉連坐。

    至舉之為官,益懼矣,孰肯徇私妄舉以自累,使國家不得其才用之哉[凡不孝不弟不廉能者,許人告讦]?噫,養之善,取之精,用之當,人才輩出,不出三十年濟濟不可勝用矣!若夫自鄉學黜者,改業農軍商工亦可以養身,亦不至為莠民。

    自縣學黜者,可以習天文習蔔習醫[有議在後]習制器,入司監為生,亦可以進身,亦不至廢放。

    中士下士過五十不得為上士選士者,即退為鄉師[猶堪為士者聽,六十則必退],亦可為朝廷教士,亦可食祿終身,不緻窮困無所用。

    如此則舉天下無一棄才,盡天下之才供天下之用,豈不勝于科舉之法百倍,且過于秦漢之法倍蓰哉!詩曰,成人有德,小子有造。

    古之人無斁,譽髦斯士,猗欤休哉!予日夜望之矣! 教士之道不外六德、六行、六藝。

    自顔先生倡明此學,而今學者多知之。

    卓哉見也!雖樂正有四術之名,師氏有三德三行之稱,州長黨正鄉非一地,司樂大胥教非一職,米廪瞽宗制非一代,庠養序射學非一名,而總不外智仁聖義中和之德,孝友睦姻任恤之行,禮樂射禦書數之藝而已。

    尊德性以此,道問學以此,隐居以此,行義以此,所學即其所用,所用即其所學,此府修事和之世,所以治且隆也。

    漢後漸趨誦讀而輕行藝,至漢武帝置五經博士以教弟子,光武取聰明有威重者一人為祭酒,晉武益以助教,隋炀改太學為國子監,初置司業一人、丞三人,唐龍朔二年改國子監為司成館,祭酒為大司成、博士為司成,宣業後又改為成均監,總之不離于傳經誦讀而已。

    雖齊高帝建元中置治禮吏,陳有律學博士,隋開皇中書算學各置博士,唐亦有書學算學之設,然于古法千百之什一耳。

    明太祖卓然以六藝教士,而行之不久,又複變更漢晉詞賦、三唐詩律、宋明古文,加之經儒批注,專以筆墨著述為第一學問。

    雖胸中廚貯,筆下河縣,而出而應世,文魔書呆,茫然如童婦。

    觀梁王繹,敵兵臨城,猶君臣倡和為詩,及敗将降魏,焚古今圖書十四萬卷,以劍擊柱,歎曰:文武之道盡矣!讀書萬卷猶有今日,嗚呼,徒以書為文武之道,文武之道所以亡也!讀書萬卷猶有今日,豈知今日之禍,正在讀書萬卷哉!至流而為詩文,愈可怪歎!日日揣摩,年年背誦,閉戶傝首,偶閱一世事,則亟走恐亂之;氣息柔脆如婦女,人事迂闊如天癡,是曰醇儒;及一入仕籍,乃望以強力有為,使司禮樂兵農,是墨之懸而白之募也。

    所學非所用,所用非所學,且學正壞其所用,用正背其所學,以緻天下無辦事之官,廟堂少經濟之臣,民物魚爛河決,誰遺之禍哉?喆人變法,不再計而決矣! 文字除經史及禮樂兵農天文地理工刑射禦書術醫蔔技藝諸正書外,凡诐淫子書、無用語錄、文集四六時文經書、俗下講章小說、二氏邪說,俱宜焚而禁之。

     春秋公谷傳,簡略且多訛誤,可備涉獵,不宜名一經,令士分習也。

    十三經當更名九經:易一、書一、詩一、爾雅一、周禮儀禮禮記一[皆禮書也]、孝經一、春秋一[三傳入内]、論語一、孟子一,大學可從禮記提出專讀。

    若中庸,仍入其中,不必令幼學人人誦之。

    以天命鬼神費隐,孔門所以诏上達,非中人小子人人可語也。

     八歲以後能通萬字,即有誦讀矣,何以曰不讀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