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書訂卷二 分土第二

關燈
祿之家鮮克由禮,況今時纨袴易驕易淫易殘忍,而使居民上,民必殃。

    二。

    郡縣即漢唐小康之世,非數百年不亂,封建則以文武成康治之,一傳而昭王南巡,遂已不返;後諸侯離析,各自為君六七百年,周制所謂削地滅國,僅托空言,未聞彼時以不朝服誅何國也,矧于晚近,雖立法制之,豈能遠過武周?三。

    或謂明無封建,故流寇肆毒徧地邱墟。

    竊以為宋明之失在郡縣權輕,若久任而重其權,亦可弭亂,且唐之藩鎮即諸侯也,而黃巢俨然流寇矣,周亦有大盜如莊蹻者,豈關無封建耶?四。

    或又謂無封建則不能處處皆兵,天下必弱。

    竊謂民間出兵,處處皆兵,郡縣即可行,不必封建也。

    五。

    而封建之殘民,則恐不下流寇。

    不觀春秋乎?列國君卿尚修禮樂、講信睦,然自會盟朝遇,紛然煩費,外侵伐戰取,一歲數見。

    其不通魯告魯者尚有之,幸時近古,多交綏而退;若至今日,殺人狼藉盈城盈野,豈減流寇?然流寇亡蹙,而諸侯亡遲,則将為數十年數百年殺運,而禍更烈矣。

    唐之藩鎮為五季、金之河北九公,日尋幹戈,人煙斷絕,可寒心也!六。

    天子世圻,諸侯世同,卿大夫多公子公孫,亦世采,自然之勢也。

    即立法曰世祿不世官,必不能久行。

    周之列國,皆世家巨室可見矣。

    夫使富貴功名數百年皆一姓及二三功臣據之,草澤賢士雖如孔孟,無可誰何,非立賢無方之道也,不公孰甚,欲治平何由?七。

     三弟培問曰:元人不能一口吞河北,金人南奔,得後淪亡者十九年,不受封建之利乎?予曰:此非聖賢之言,天地之心也。

    河北當時交争塗炭,千裡荊榛,比戶殆盡,乾坤之慘極矣。

    乃置之不計,但幸曰土地後屬他姓者數年,使殺盡天下之民而保空土,亦可乎?天地之心如是乎?古君不以養人者害人,有可移禍于相于民而必不肯者,皆何為也! 三弟曰:凡人之情,委家産于子孫,子孫必愛之;委之仆從,仆從不愛也。

    不分封同姓而任異姓,毋乃委不愛者以家産乎?曰:此以人之私情言也。

    以私情言則得失參半矣。

    子孫雖愛其家産,然恃祖父之慈,或驕或奢,以至嫖賭,無可誰何。

    且或謂此産原當屬己,積私入橐,仆從之視主業,雖情較疏,然可鞭棰,可更易,不敢大肆也。

    且與子觀今世仆從分背主人之家産者,十鮮其一;子孫各積私财,營妻子而膜置父母者,十常二三。

    一以疏而不敢發,一以親而得自由也,矧如子所慮,則必同姓者盡任天下事然後可,不惟郡縣不然,即三代封建亦不然。

    周之八百餘國,皆屬異姓,獨定天下後,封文武之子數十國耳,然則異姓之不愛其家産猶然也,何以處之? 三弟曰:子孫雖積财入己,猶吾子孫也,何為置之外人?曰:即以俗情論,仆從分理家業,而主人箝制于上之為快乎?子孫分肥家業,而祖父無依于上之為快乎?且家事與國事不可同日而語也,如子言,天子分崩不慮也,惟謀一策使吾子孫得分之;天子喪亡不慮也,惟謀一策使吾子孫得得之,則自黃農以來,以至元會之終,皆使一姓蟬聯,其法始善矣,有此理乎?此心公乎私乎?古雲天下惟有德者居之,未聞曰天下惟同姓者居之也。

    師曠曰,天之立君以為民也,未聞曰天之立君以為其子孫也。

     三弟曰:以異姓為官而同姓監之,如有庳之不治民,可乎?曰:有庳乃使以虛名應實福耳,非為監也。

    處置同姓,惟論才德,有才德,為監亦可,治民亦可;無才德,治民不可,為監亦不可。

    予幼嘗謂封建郡縣雜列而處,今思不可雜之。

    諸侯必侮郡縣,郡縣必讦諸侯,天子方救痛解紛之不暇,而暇理天下乎? 三弟曰:郡縣官如傳舍,誰肯愛其民者。

    曰:今之郡縣,真如傳舍矣。

    然而留心民瘼者亦尚有人。

    郭有道居停必灑埽而後行,陳蕃庭除污穢不埽,心志各别,不關久暫也。

    且郡縣何為以傳舍處也?九載黜陟之法。

    非謂陟之而必去其任也,經世實用編曰,養民必三年餘一年食,九年餘三年食,三十年之通,而後民無菜色。

    教民必三年,敬業樂羣,九年知類通達,三十年而後仁。

    可輕去哉!況才地不齊,性習亦異,不有月計不足、歲計有餘者乎?不有治郡功名、入朝則損者乎?今拟六衙鄉官及郡縣藩侯,九載考陟後,上官有缺任當選補,或其才德不止于此,及教養政已畢者,則去;如升而無缺,與其才止于此,或官與民皆不忍舍去,及行一法而未結,即留二三十年。

    終其身,有功遞加尊銜,而仍使理其本職焉。

    渠奚為視民如秦越也。

     三弟曰:封建井田學校,三者相資,一不行則皆不可行。

    曰:此老生常談,而實非也。

    郡縣何不可行學校選舉,何不可行井田而必封建也?且吾謂選舉不行,不在不封建,而在封建。

    孔門七十二賢,卿相之才夥矣,未聞選舉之以跻大位,仕者僅步趨私門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