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解下篇
關燈
小
中
大
故咎之大者,莫大于欲得。
欲得者,心不足也。
古人雲,若厭于心,何日而足。
以貪得不止,終無足時。
惟知足之足,無不足矣,故常足。
四十七章 不出戶、知天下。
不窺牖、見天道。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
不見而名。
不為而成。
【注】此承上言聖人所以無為而成者,以其自足于己也。
謂聖人性真自足,則智周萬物,無幽不鑒。
故天下雖,可不出戶而知。
天道雖微,可不窺牖而見。
以其私欲淨盡,而無一毫障蔽,故也。
若夫人者,沉瞑利欲,向外馳求,以利令智昏,故去性日遠,情塵日厚,塵厚而心益暗。
故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是以聖人淡然無欲,不事于物。
故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故曰不行而知。
如此,則屍居而龍見,淵默而雷聲。
故曰不見而名。
道備于己,德被群生,可不言而化。
故曰不為而成。
是皆自足于性也。
四十八章 為學日益。
為道日損。
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
無為而無不為。
故取天下常以無事。
乃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注】此承上言無為之德,由日損之功而至也。
為學者,增長知見,故日益。
為道者,克去情欲,窮形泯智,故日損。
初以智去情,可謂損矣。
情忘則智亦泯,故又損。
如此則心境兩忘,私欲淨盡,可至于無為。
所謂我無為而民自化。
民果化,則無不可為之事矣。
此由無為而後可以大有為,故無不為。
是故取天下者,貴乎常以無事也。
無事,則無欲。
我無欲,而民自正。
民自正,而天下之心得。
天下之心得,則治國如視諸掌,此所以無事足以取天下也。
若夫有事則有欲,有欲則民擾,民擾則人心失。
人心既失,則衆叛親離,此所以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也。
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者,此耳。
舊注取字訓為,攝化之意。
應如春秋取國之取,言得之易也。
四十九章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善者、吾善之。
不善者、吾亦善之。
德善矣。
信者、吾信之。
不信者、吾亦信之。
德信矣。
聖人之在天下。
蝶蝶為天下渾其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
聖人皆孩之。
【注】此言聖人不言之教,無心成化,故無不可教之人也。
常者,一定不移之意。
謂聖人之心,至虛無我。
以至誠待物,曾無一定之心。
但無百姓之心為心耳。
以聖人複乎性善,而見人性皆善。
故善者固已善之,即不善者亦以善遇之。
彼雖不善,因我以善遇之。
彼将因我之德所感,亦化之而為善矣。
故曰德善。
以聖人至誠待物,而見人性皆誠。
故信者固已信之,即不信者亦以信待之。
彼雖不信,因我以信遇之。
彼将因我之德所感,亦化之而為信矣。
故曰德信。
以天下人心不古,日趨于澆薄。
聖人處其厚而不處其薄,汲汲為天下渾厚其心。
惵惵,猶汲汲也。
百姓皆注其耳目者,謂注目而視,傾耳而聽,司其是非之昭昭。
聖人示之以不識不知,無是無非,渾然不見有善惡之迹,一皆以淳厚之德而遇之,若嬰孩而已。
故曰皆孩之。
若以嬰孩待天下之人,則無一人可責其過者。
聖人之心如此,所以不言而信,無為而化,則天下無不可教之人矣。
五十章 出生。
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
死之徒十有三。
人之生動之死地者、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避甲兵。
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注】此言聖人所以超乎生死之外者,以其澹然無欲,忘形之至,善得無生之理也。
出生入死者,謂死出于生也。
言世人不達生本無生之理,故但養形以貪生,盡為貪生以取死。
是所以入于死者,皆出于生也,大約十分而居其九。
而不屬生死者,唯有一焉,而人莫之知也。
生之徒者,養形壽考者也。
死之徒者,汨欲忘形,火馳而不返者也。
動之死地者,嗜欲戕生,無所避忌者也。
舉世之人,盡此三種,而皆不免入于死者,以其出于貪生也。
何所以故,以其生生之厚耳。
是皆但知養生,而不知養生之主。
苟不知養生之主,皆為不善養生者也。
攝,養也。
蓋聞善養生者,不養其生,而養其生之主。
然有其生者,形也。
主其生者,性也。
性為生主。
性得所養,而複其真,則形骸自忘。
形忘則我自空,我空則無物與敵。
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避甲兵。
色欲伐性,甚于兕虎甲兵也。
以無我故,蹤遇之而亦無可傷。
故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亦無所容其刃矣。
夫何故,以其無死地焉。
是知我者,生之寄。
生者,死之地也。
無我無生,又何死之。
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是知生本無生,則知死亦不死,此所以貴朝閑道而夕死可矣。
非超乎生死之外者,不易緻此。
五十一章 道生之。
德畜之。
物形之。
勢成之。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道之尊。
德之貴。
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
畜之。
長之。
育之。
成之。
熟之。
養之。
覆之。
生而不有。
為而不恃。
長而不宰。
是謂玄德。
【注】此言道德為萬物之本,欲人體道虛懷,而造乎至德也。
然道為天地根,故萬物非道不生。
且道但能生之而已,然非德不畜。
畜,長養也。
如陽和之氣,含有而培養之,皆其德也。
故道德無形,乃因物以形。
形,猶見也。
苟不知道德之大,但即物而觀,可知已。
故曰物形之。
且道之生物,唯一氣流行。
苟無四時寒暑之序,生殺之勢,則雖生之畜之,而亦不能成熟之也。
所以成萬物者,又因其勢也。
勢者,淩逼之意。
若夫春氣逼物,故物不得不生。
秋氣逼物,故物不得不成。
此其皆以勢成之也。
觀其成物之功,故知其道無位而尊,無名而貴。
所以如此尊貴者,乃道體之自然,又非有以命之者。
故曰莫之命而常自然。
若侯王之尊,則受命于天。
卿相之貴,則受命于君。
故凡禀命而得之者,亦可奪而失之也。
豈常然耶。
以道德乃天然尊貴,故莫之命而常自然耳。
所以常然而不失者,以其體至虛,故其用至大。
所以萬物賴之以生長之。
既生長而又含育之。
既育而又成熟之。
既成熟而又愛養以覆護之。
此所謂成始成終,而道德之量,何如耶。
且如此生之,生生不已,而不自有其生。
如此作為,以成熟之,而不自恃其為。
雖為萬物之主,而不自以為宰。
所以為玄德也。
是故君天下者,貴乎體道虛懷,而造乎德之至也。
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既知其母、複知其子。
既知其子、複守其母。
沒身不殆。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
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見小曰明。
守柔曰強。
用其光、複歸其明。
無遺身殃。
是謂襲常。
【注】此言道體之方,當以背物合道為要妙也。
由萬物皆資始乎道。
故曰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所謂道生之也。
是知道為體,而物為用。
故道為母,物為子。
人若但知道體虛無,而不知物從此生,是知母而不知子,則淪于斷滅。
若但知物而不知道,是殉物而忘道,則失其性真。
所以既知其母,亦複要知其子,所謂有體有用也。
既知物從道生,則不事于物。
故曰既知其子,複守其母。
所謂用不離體也。
體用兩全,動靜不二,故沒身不殆。
殆,危也,又盡也。
下示守母之方。
兌為口,門乃眼耳,為視聽之根。
謂道本無言,言生理喪。
妄機鼓動,說說而不休,去道轉遠。
唯是必緘默以自守,所謂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故日塞其兌。
然道之于物,耳得之而為聲,目得之而為色。
若馳聲色而忘返,則逐物而背性。
是必收視返聽,内照獨朗。
故曰閉其門。
如此,則終身用之而不勤矣。
勤,勞也。
若徒執言說以為得。
以資耳目之欲,火馳而不返。
則是開兌濟事,喪心于物,則終身不可救矣。
是皆不能戒謹于隐微之間,而忽于欲機之兆,非為明也。
孔子曰,知機其神乎。
故曰見小曰明。
以道自勝,故曰守柔曰強。
是故學人當用其光,複其明,則無遺身殃也。
然光,道之用也。
明,道之體也。
用不離體,故用愈光,而體愈明。
此所以能無遺其殃也。
襲,承也。
且真常之道,吾固有之。
但凡人不能承襲而自絕耳。
苟能如此做工夫,則綿綿而不絕矣。
故曰是謂襲常。
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
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民好徑。
朝甚除。
田甚蕪。
倉甚虛。
服文采。
帶利劍。
厭飲食。
财貨有餘。
是為盜誇(韓非本作竽)。
非道哉。
【注】此言世衰道微,人心不古,而極歎道之難行也。
介然,猶些小。
乃微少之意,蓋謙辭也。
老子意謂使我少有所知識,而欲行此大道于天下。
奈何天下人心奸險可畏,而将施之于誰耶。
故曰唯施是畏。
且有施而無受者,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所謂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災及其身者,故可畏。
何也。
以大道甚坦夷直捷,而民心邪僻,不由于大道,皆好徑矣。
民好徑,則教化衰。
教化衰,則奸愈甚。
奸愈甚,則法益嚴。
故曰朝甚除。
除,謂革其弊也。
且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是以朝廷之法日甚嚴,而民因法作奸,更棄本而不顧,好為遊食,故田日甚蕪。
田甚蕪,則倉日甚虛。
倉甚虛,而國危矣。
風俗之壞,民心之險,一至于此。
君人者,固當躬行節儉,清淨無欲,以正人心可也。
且在上之人,猶然不知止足。
而虛尚浮華,極口體之欲。
而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而積貨财。
且上行下效,捷如影響。
故上有好之,而下必有甚焉者。
是則民之為盜,皆由上以唱之也。
故曰是為盜竽。
竽,樂之首,而為先唱者也。
如此,豈道也哉。
上下人心之如此,所以道之難行也。
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
善抱者不脫。
子孫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修之于家、其德乃餘。
修之于鄉、其德乃長。
修之于國、其德乃豐。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觀身。
以家觀家。
以鄉觀鄉。
以國觀國。
以天下觀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注】此言聖人所以功德無窮,澤及子孫者,皆以真修為本也。
舉世功名之士,靡不欲建不拔之功,垂不朽之業。
至皆不能悠久者,以其皆以智力而建之,則有智力過之者,亦可以拔之矣。
抱,守也。
脫,猶奪也,謂失脫也。
以機術而守之,則有機術之尤者,亦可以奪之矣。
是皆不善建,不善守者也。
至若聖人複性之真,建道德于天下。
天下人心感服,确乎而不可拔。
故功流萬世,澤及無窮,傑然而不可奪。
此皆善建善抱,所以福及子孫,故祭祀綿遠而不絕也。
是故學道之人,修之于身,故其德乃真。
莊子曰,道之真以治身,其緒餘以為國家,其土苴以為天下。
故曰修之家,其德乃餘。
修之鄉,其德乃長。
修之國,其德乃豐。
修之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性觀身,則性真而身假。
若以我身而觀天下之身,則性同而形忘。
以此觀家則家和。
以此觀鄉則鄉睦。
以此觀國則國治。
以此觀天下則天下平。
所謂以性融物,則天下化。
會物為己,則天下歸。
故其德乃普。
是以聖人一真之外無餘事,故唯以此。
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毒蟲不螫(以尾毒傷物曰螫)。
猛獸不據(以爪按物曰據)。
攫鳥不搏(以翅擊物曰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
終日号而嗌不嗄、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
知常曰明。
益生曰祥。
心使氣曰強。
物壯則老、謂之不道。
不道早已。
【注】此承上言聖人善建善抱,而不為外物之所搖奪者,以其所養之厚也。
然人之所以有生者,賴其神與精氣耳。
此三者苟得其養如赤子,則自不被外物所傷矣。
故曰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且毒蟲猛獸攫鳥,皆能傷人之物。
至于赤子,則毒蟲雖毒而不螫,猛獸雖惡而亦不據,攫鳥雖枭而亦不搏。
何也,以其赤子不知不識,神全而機忘也。
所謂忘于物者,物亦忘之。
入獸不亂群,入鳥不亂行。
彼雖惡而不傷,以其無可傷之地。
此言聖人神之王也。
且如赤子之骨最弱,筋極柔。
手無執,而屈握極固,不可擘。
且又不知陰陽之合,而峻亦作者,乃精滿之至。
聖人筋骨亦柔弱,而所握亦堅固者,以其精純之至也。
故草木之有精液者,則柔弱而連固,精竭者,則枯槁而萎散。
是知聖人如嬰兒者,以精得其養故也。
然赤子終日号啼而咽嗌不嗄啞者,以其心本不動,而無哀傷怨慕之情,乃氣和之至。
聖人之心和,亦然。
斯三者,皆得其所養之厚,故所以比赤子之德也。
且此三者,以神為主,以精為衛,以氣為守。
故老子教人養之之方,當先養其氣。
故曰知和日常。
何也,蓋精随氣轉,氣逐心生。
故心妄動則氣散,氣散則精溢。
所謂心着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
故善養者,當先持其心,勿使妄動。
心不妄動則平定,心平則氣和,氣和則精自固,而神自安,真常之性自複矣。
故曰知和曰常。
如所雲不認緣氣之心為心,則真常之性自見。
故曰知常曰明。
意謂知真常之性者,可稱明智矣。
苟不知真常之性,徒知形之可養,而以嗜欲口腹以益其生。
殊不知生反為其戕,性反為其傷。
故曰益生曰祥。
祥,妖也。
言益生反為生之害也。
心不平,則妄動而使氣,氣散則精竭,精竭則形枯。
故曰心使氣曰強。
強,木之枯槁也。
過強曰壯。
故曰物壯則老。
草木之物過壯,則将見其枯槁而老。
人之精神元氣不知所養,而斲喪太過,可謂不道之甚矣。
不道之甚,乃速其死也。
故曰不道早已。
已者,絕也。
此老氏修養功夫,源頭蓋出于此。
而後之學者,不知其本。
妄構多方傍門異術,失老氏之指多矣。
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言者不知。
塞其兌。
閉其門。
挫其銳。
解其紛。
和其光。
同其塵。
是謂玄同。
故不可得而親。
不可得而疏。
不可得而利。
不可得而害。
不可得而貴。
不可得而賤。
故為天下貴。
【注】此言聖人所以為天下貴者,以其善得所養,妙契忘言,而能與道玄同也。
謂聖人自知之明,故善能含養于心,而不形于言。
以自知之真,言有所不及也。
若夫常人哓哓資于口談者,皆非真知者也。
故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下言養之之方。
兌為口,為說。
謂聖人緘默自守,不事口舌。
故曰塞其兌。
不事耳目之玩。
故曰閉其門。
遇物渾圓,不露鋒芒。
故曰挫其銳。
心體湛寂,釋然無慮
欲得者,心不足也。
古人雲,若厭于心,何日而足。
以貪得不止,終無足時。
惟知足之足,無不足矣,故常足。
四十七章 不出戶、知天下。
不窺牖、見天道。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
不見而名。
不為而成。
【注】此承上言聖人所以無為而成者,以其自足于己也。
謂聖人性真自足,則智周萬物,無幽不鑒。
故天下雖,可不出戶而知。
天道雖微,可不窺牖而見。
以其私欲淨盡,而無一毫障蔽,故也。
若夫人者,沉瞑利欲,向外馳求,以利令智昏,故去性日遠,情塵日厚,塵厚而心益暗。
故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是以聖人淡然無欲,不事于物。
故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故曰不行而知。
如此,則屍居而龍見,淵默而雷聲。
故曰不見而名。
道備于己,德被群生,可不言而化。
故曰不為而成。
是皆自足于性也。
四十八章 為學日益。
為道日損。
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
無為而無不為。
故取天下常以無事。
乃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注】此承上言無為之德,由日損之功而至也。
為學者,增長知見,故日益。
為道者,克去情欲,窮形泯智,故日損。
初以智去情,可謂損矣。
情忘則智亦泯,故又損。
如此則心境兩忘,私欲淨盡,可至于無為。
所謂我無為而民自化。
民果化,則無不可為之事矣。
此由無為而後可以大有為,故無不為。
是故取天下者,貴乎常以無事也。
無事,則無欲。
我無欲,而民自正。
民自正,而天下之心得。
天下之心得,則治國如視諸掌,此所以無事足以取天下也。
若夫有事則有欲,有欲則民擾,民擾則人心失。
人心既失,則衆叛親離,此所以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也。
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者,此耳。
舊注取字訓為,攝化之意。
應如春秋取國之取,言得之易也。
四十九章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善者、吾善之。
不善者、吾亦善之。
德善矣。
信者、吾信之。
不信者、吾亦信之。
德信矣。
聖人之在天下。
蝶蝶為天下渾其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
聖人皆孩之。
【注】此言聖人不言之教,無心成化,故無不可教之人也。
常者,一定不移之意。
謂聖人之心,至虛無我。
以至誠待物,曾無一定之心。
但無百姓之心為心耳。
以聖人複乎性善,而見人性皆善。
故善者固已善之,即不善者亦以善遇之。
彼雖不善,因我以善遇之。
彼将因我之德所感,亦化之而為善矣。
故曰德善。
以聖人至誠待物,而見人性皆誠。
故信者固已信之,即不信者亦以信待之。
彼雖不信,因我以信遇之。
彼将因我之德所感,亦化之而為信矣。
故曰德信。
以天下人心不古,日趨于澆薄。
聖人處其厚而不處其薄,汲汲為天下渾厚其心。
惵惵,猶汲汲也。
百姓皆注其耳目者,謂注目而視,傾耳而聽,司其是非之昭昭。
聖人示之以不識不知,無是無非,渾然不見有善惡之迹,一皆以淳厚之德而遇之,若嬰孩而已。
故曰皆孩之。
若以嬰孩待天下之人,則無一人可責其過者。
聖人之心如此,所以不言而信,無為而化,則天下無不可教之人矣。
五十章 出生。
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
死之徒十有三。
人之生動之死地者、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避甲兵。
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注】此言聖人所以超乎生死之外者,以其澹然無欲,忘形之至,善得無生之理也。
出生入死者,謂死出于生也。
言世人不達生本無生之理,故但養形以貪生,盡為貪生以取死。
是所以入于死者,皆出于生也,大約十分而居其九。
而不屬生死者,唯有一焉,而人莫之知也。
生之徒者,養形壽考者也。
死之徒者,汨欲忘形,火馳而不返者也。
動之死地者,嗜欲戕生,無所避忌者也。
舉世之人,盡此三種,而皆不免入于死者,以其出于貪生也。
何所以故,以其生生之厚耳。
是皆但知養生,而不知養生之主。
苟不知養生之主,皆為不善養生者也。
攝,養也。
蓋聞善養生者,不養其生,而養其生之主。
然有其生者,形也。
主其生者,性也。
性為生主。
性得所養,而複其真,則形骸自忘。
形忘則我自空,我空則無物與敵。
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避甲兵。
色欲伐性,甚于兕虎甲兵也。
以無我故,蹤遇之而亦無可傷。
故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亦無所容其刃矣。
夫何故,以其無死地焉。
是知我者,生之寄。
生者,死之地也。
無我無生,又何死之。
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是知生本無生,則知死亦不死,此所以貴朝閑道而夕死可矣。
非超乎生死之外者,不易緻此。
五十一章 道生之。
德畜之。
物形之。
勢成之。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道之尊。
德之貴。
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
畜之。
長之。
育之。
成之。
熟之。
養之。
覆之。
生而不有。
為而不恃。
長而不宰。
是謂玄德。
【注】此言道德為萬物之本,欲人體道虛懷,而造乎至德也。
然道為天地根,故萬物非道不生。
且道但能生之而已,然非德不畜。
畜,長養也。
如陽和之氣,含有而培養之,皆其德也。
故道德無形,乃因物以形。
形,猶見也。
苟不知道德之大,但即物而觀,可知已。
故曰物形之。
且道之生物,唯一氣流行。
苟無四時寒暑之序,生殺之勢,則雖生之畜之,而亦不能成熟之也。
所以成萬物者,又因其勢也。
勢者,淩逼之意。
若夫春氣逼物,故物不得不生。
秋氣逼物,故物不得不成。
此其皆以勢成之也。
觀其成物之功,故知其道無位而尊,無名而貴。
所以如此尊貴者,乃道體之自然,又非有以命之者。
故曰莫之命而常自然。
若侯王之尊,則受命于天。
卿相之貴,則受命于君。
故凡禀命而得之者,亦可奪而失之也。
豈常然耶。
以道德乃天然尊貴,故莫之命而常自然耳。
所以常然而不失者,以其體至虛,故其用至大。
所以萬物賴之以生長之。
既生長而又含育之。
既育而又成熟之。
既成熟而又愛養以覆護之。
此所謂成始成終,而道德之量,何如耶。
且如此生之,生生不已,而不自有其生。
如此作為,以成熟之,而不自恃其為。
雖為萬物之主,而不自以為宰。
所以為玄德也。
是故君天下者,貴乎體道虛懷,而造乎德之至也。
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既知其母、複知其子。
既知其子、複守其母。
沒身不殆。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
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見小曰明。
守柔曰強。
用其光、複歸其明。
無遺身殃。
是謂襲常。
【注】此言道體之方,當以背物合道為要妙也。
由萬物皆資始乎道。
故曰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所謂道生之也。
是知道為體,而物為用。
故道為母,物為子。
人若但知道體虛無,而不知物從此生,是知母而不知子,則淪于斷滅。
若但知物而不知道,是殉物而忘道,則失其性真。
所以既知其母,亦複要知其子,所謂有體有用也。
既知物從道生,則不事于物。
故曰既知其子,複守其母。
所謂用不離體也。
體用兩全,動靜不二,故沒身不殆。
殆,危也,又盡也。
下示守母之方。
兌為口,門乃眼耳,為視聽之根。
謂道本無言,言生理喪。
妄機鼓動,說說而不休,去道轉遠。
唯是必緘默以自守,所謂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故日塞其兌。
然道之于物,耳得之而為聲,目得之而為色。
若馳聲色而忘返,則逐物而背性。
是必收視返聽,内照獨朗。
故曰閉其門。
如此,則終身用之而不勤矣。
勤,勞也。
若徒執言說以為得。
以資耳目之欲,火馳而不返。
則是開兌濟事,喪心于物,則終身不可救矣。
是皆不能戒謹于隐微之間,而忽于欲機之兆,非為明也。
孔子曰,知機其神乎。
故曰見小曰明。
以道自勝,故曰守柔曰強。
是故學人當用其光,複其明,則無遺身殃也。
然光,道之用也。
明,道之體也。
用不離體,故用愈光,而體愈明。
此所以能無遺其殃也。
襲,承也。
且真常之道,吾固有之。
但凡人不能承襲而自絕耳。
苟能如此做工夫,則綿綿而不絕矣。
故曰是謂襲常。
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
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民好徑。
朝甚除。
田甚蕪。
倉甚虛。
服文采。
帶利劍。
厭飲食。
财貨有餘。
是為盜誇(韓非本作竽)。
非道哉。
【注】此言世衰道微,人心不古,而極歎道之難行也。
介然,猶些小。
乃微少之意,蓋謙辭也。
老子意謂使我少有所知識,而欲行此大道于天下。
奈何天下人心奸險可畏,而将施之于誰耶。
故曰唯施是畏。
且有施而無受者,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所謂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災及其身者,故可畏。
何也。
以大道甚坦夷直捷,而民心邪僻,不由于大道,皆好徑矣。
民好徑,則教化衰。
教化衰,則奸愈甚。
奸愈甚,則法益嚴。
故曰朝甚除。
除,謂革其弊也。
且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是以朝廷之法日甚嚴,而民因法作奸,更棄本而不顧,好為遊食,故田日甚蕪。
田甚蕪,則倉日甚虛。
倉甚虛,而國危矣。
風俗之壞,民心之險,一至于此。
君人者,固當躬行節儉,清淨無欲,以正人心可也。
且在上之人,猶然不知止足。
而虛尚浮華,極口體之欲。
而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而積貨财。
且上行下效,捷如影響。
故上有好之,而下必有甚焉者。
是則民之為盜,皆由上以唱之也。
故曰是為盜竽。
竽,樂之首,而為先唱者也。
如此,豈道也哉。
上下人心之如此,所以道之難行也。
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
善抱者不脫。
子孫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修之于家、其德乃餘。
修之于鄉、其德乃長。
修之于國、其德乃豐。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觀身。
以家觀家。
以鄉觀鄉。
以國觀國。
以天下觀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注】此言聖人所以功德無窮,澤及子孫者,皆以真修為本也。
舉世功名之士,靡不欲建不拔之功,垂不朽之業。
至皆不能悠久者,以其皆以智力而建之,則有智力過之者,亦可以拔之矣。
抱,守也。
脫,猶奪也,謂失脫也。
以機術而守之,則有機術之尤者,亦可以奪之矣。
是皆不善建,不善守者也。
至若聖人複性之真,建道德于天下。
天下人心感服,确乎而不可拔。
故功流萬世,澤及無窮,傑然而不可奪。
此皆善建善抱,所以福及子孫,故祭祀綿遠而不絕也。
是故學道之人,修之于身,故其德乃真。
莊子曰,道之真以治身,其緒餘以為國家,其土苴以為天下。
故曰修之家,其德乃餘。
修之鄉,其德乃長。
修之國,其德乃豐。
修之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性觀身,則性真而身假。
若以我身而觀天下之身,則性同而形忘。
以此觀家則家和。
以此觀鄉則鄉睦。
以此觀國則國治。
以此觀天下則天下平。
所謂以性融物,則天下化。
會物為己,則天下歸。
故其德乃普。
是以聖人一真之外無餘事,故唯以此。
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毒蟲不螫(以尾毒傷物曰螫)。
猛獸不據(以爪按物曰據)。
攫鳥不搏(以翅擊物曰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
終日号而嗌不嗄、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
知常曰明。
益生曰祥。
心使氣曰強。
物壯則老、謂之不道。
不道早已。
【注】此承上言聖人善建善抱,而不為外物之所搖奪者,以其所養之厚也。
然人之所以有生者,賴其神與精氣耳。
此三者苟得其養如赤子,則自不被外物所傷矣。
故曰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且毒蟲猛獸攫鳥,皆能傷人之物。
至于赤子,則毒蟲雖毒而不螫,猛獸雖惡而亦不據,攫鳥雖枭而亦不搏。
何也,以其赤子不知不識,神全而機忘也。
所謂忘于物者,物亦忘之。
入獸不亂群,入鳥不亂行。
彼雖惡而不傷,以其無可傷之地。
此言聖人神之王也。
且如赤子之骨最弱,筋極柔。
手無執,而屈握極固,不可擘。
且又不知陰陽之合,而峻亦作者,乃精滿之至。
聖人筋骨亦柔弱,而所握亦堅固者,以其精純之至也。
故草木之有精液者,則柔弱而連固,精竭者,則枯槁而萎散。
是知聖人如嬰兒者,以精得其養故也。
然赤子終日号啼而咽嗌不嗄啞者,以其心本不動,而無哀傷怨慕之情,乃氣和之至。
聖人之心和,亦然。
斯三者,皆得其所養之厚,故所以比赤子之德也。
且此三者,以神為主,以精為衛,以氣為守。
故老子教人養之之方,當先養其氣。
故曰知和日常。
何也,蓋精随氣轉,氣逐心生。
故心妄動則氣散,氣散則精溢。
所謂心着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
故善養者,當先持其心,勿使妄動。
心不妄動則平定,心平則氣和,氣和則精自固,而神自安,真常之性自複矣。
故曰知和曰常。
如所雲不認緣氣之心為心,則真常之性自見。
故曰知常曰明。
意謂知真常之性者,可稱明智矣。
苟不知真常之性,徒知形之可養,而以嗜欲口腹以益其生。
殊不知生反為其戕,性反為其傷。
故曰益生曰祥。
祥,妖也。
言益生反為生之害也。
心不平,則妄動而使氣,氣散則精竭,精竭則形枯。
故曰心使氣曰強。
強,木之枯槁也。
過強曰壯。
故曰物壯則老。
草木之物過壯,則将見其枯槁而老。
人之精神元氣不知所養,而斲喪太過,可謂不道之甚矣。
不道之甚,乃速其死也。
故曰不道早已。
已者,絕也。
此老氏修養功夫,源頭蓋出于此。
而後之學者,不知其本。
妄構多方傍門異術,失老氏之指多矣。
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言者不知。
塞其兌。
閉其門。
挫其銳。
解其紛。
和其光。
同其塵。
是謂玄同。
故不可得而親。
不可得而疏。
不可得而利。
不可得而害。
不可得而貴。
不可得而賤。
故為天下貴。
【注】此言聖人所以為天下貴者,以其善得所養,妙契忘言,而能與道玄同也。
謂聖人自知之明,故善能含養于心,而不形于言。
以自知之真,言有所不及也。
若夫常人哓哓資于口談者,皆非真知者也。
故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下言養之之方。
兌為口,為說。
謂聖人緘默自守,不事口舌。
故曰塞其兌。
不事耳目之玩。
故曰閉其門。
遇物渾圓,不露鋒芒。
故曰挫其銳。
心體湛寂,釋然無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