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解下篇
關燈
小
中
大
。
故曰解其紛。
紛,謂紛纭雜想也。
含光斂耀,順物忘懷。
故曰和其光,同其塵。
此非妙契玄微者,不能也。
故曰是謂玄同。
聖人造道之妙,大而化之至于此。
其心超然塵表,故不可得而親。
精誠動物,使人見而不能舍,故不可得而疏。
淡然無欲,故不可得而利。
妙出死生,故不可得而害。
視王侯之如隙塵,故不可得而貴。
披褐懷玉,故不可得而賤。
以其聖人迹寄寰中,心超物表,不在親疏利害貴賤之間,此其所以為天下貴也。
五十七章 以正治國。
以奇用兵。
以無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
民多利器、國家滋昏。
人多技巧、奇物滋起。
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故聖人雲、我無為而民自化。
我好靜而民自正。
我無事而民自富。
我無欲而民自樸。
【注】此言治天下國家者,當以清淨無欲為正,而不可用奇巧以誘民也。
且奇巧詐術,是為詭道。
但可用之于兵,不可以治國。
故曰以正治國,以奇用兵。
然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乃好事者為之耳,非取天下之具也。
故以無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無事可以取天下之然哉,以此。
此,指下文有事而言。
蓋忌諱,利器,技巧,法令,皆有事也。
此何以不足取天下。
且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
忌,謂禁不敢作。
諱,謂不敢言。
隻如文王之囿七十裡,與民共之,刍荛雉兔取之者無禁。
即有不便于民者,言之不諱,所以民得安其生。
故在上者無事,而民日富。
今則殺其糜鹿者,如殺人之罪,取之者死,民有不便,言之者戮,故民不聊生,且又無所措手足。
此多忌諱之事,而民彌貧也。
賢者,國之利器也。
今國無道,賢者在野。
是利器在民不在朝。
所以國家滋昏。
由上多欲好奇,故人心雕琢,技巧日生。
技巧生,而奇物滋起。
奇物起,則貪愈甚。
貪愈甚,而盜賊生。
故法令滋彰,而盜賊多有也。
以此天下擾擾而不安。
是皆有為忘動,有事多欲之過也。
故古之聖人有言曰,我無為而民自化。
我好靜而民自正。
我無事而民自富。
我無欲而民自樸。
宜矣。
五十八章 其政悶悶、其民醇醇。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禍兮福所倚。
福兮禍所伏。
孰知其極、其無正耶。
正複為奇。
善複為妖。
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
廉而不刿。
直而不肆。
光而不耀。
【注】此詳言上章有為之害,而示之以無為之方也。
悶悶,無知貌。
所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之意。
由百姓皆注其耳目,若示有知,即上雲法令滋彰,盜賊多有矣。
故聖人潛行密用,令其悶悶然若無所知。
則民情不鑿,奸僞自然不生。
故其政悶悶,其民醇醇。
若其政令察察然分星擘兩,則民多不自安,缺缺然憂有餘矣。
故雲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缺缺,多憂不足之意。
蓋禍福之機,端在人心之所萌。
若其機善,則禍轉為福。
若其機不善,則福轉而為禍。
此禍福相倚伏也。
由人機心不息,則禍福旋轉如循環之無端,人孰能知其止極耶。
故孔子曰,知機其神乎,謂是故也。
然禍福循環之如此,豈無真人而以理正之耶。
但世衰道微,人心不古,邪正不分,善惡颠倒。
本示之以正,則彼反以為奇詭。
本教之以善,而彼反以為妖怪。
正所謂未信而勞谏,則以為厲謗。
此人心之迷固已久矣,縱有聖人之教,亦不能正之矣。
莊子曰,三人行,一人迷方,猶有解者。
二人惑,則不能易。
今天下皆迷,其誰能解之耶。
是以聖人遊濁世以化民,貴在同塵和光,渾然無迹。
故雖方而不傷其割。
割,謂割截,乃鋒棱太露也。
雖廉而不傷于刿。
刿,謂刻削太甚也。
雖直而不傷于肆。
肆,謂任意無忌也。
雖光而不傷于耀。
耀,謂炫耀己見也。
此聖人有所長,而能養其所長,故為天下貴。
此所以無為而治,好靜而自安,無為而民自化矣。
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惟啬、是謂早複。
早複、謂之重積德。
重積德、則無不克。
無不克、則莫知其極。
莫知其極、可以有國。
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是謂深根固蒂、長生久視之道。
【注】此言聖人離欲複性,以為外王内聖之道也。
啬,有而不用之意。
老子所言人天,莊子解之甚明。
如曰,不以人害天,不以物傷性。
蓋人,指物欲。
天,指性德也。
言治人事天莫若啬者。
然啬,即複性工夫也。
謂聖人在位,貴為天子,富有四海。
其子女玉帛,聲色貨利,充盈于前。
而聖人以道自守,視之若無,澹然無欲,雖有而不用。
所謂堯舜有天下而不與,此以啬治人也。
聖人并包四海,智周萬物。
不以私智勞慮,而傷其性真。
所謂毋搖爾精,毋勞爾形,毋使汝思慮營營。
蓋有智而不用其智,此以啬事天也。
複性工夫,莫速于此。
故曰是謂之早複。
此複字,是複卦不遠複之意。
言其速也。
又如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之意。
莊子曰,賊莫大于德有心。
然有心之德施于外,故輕而不厚。
複性之功,天德日全,不期複而自複,所謂複見天地之心。
故曰早複謂之重積德。
能重積德,則無不克矣。
此克字,乃克敵之克。
即顔子克己之克。
以性德日厚,則物欲消融。
而所過者化,無物與敵。
則其德高明廣大,民無得而稱焉。
故曰無不克,則莫知其極。
極,至極,猶涯量也。
此内聖之德既全,雖無心于天下,乃可以托于天下。
故曰莫知其極,可以有國。
此内聖之道,真以治身,其緒餘以為天下國家。
故曰可以有國。
此道先天地不為老,後天地不為終。
故曰可以長久。
古人所言深根固蒂長生久視之道者,如此而已。
結句蓋古語。
老子引證,以結其意耳。
六十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
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
夫兩不相傷、故其德交歸焉。
【注】此言無為之益,福利于民,反顯有為之害也。
凡治大國,以安靜無擾為主,行其所無事,則民自安居樂業,而蒙其福利矣。
故曰若烹小鮮。
烹小鮮,則不可撓。
撓,則靡爛而不全矣。
治民亦然。
夫虐政害民,災害并至,民受其殃。
不知為政之道,乃以鬼神為厲而傷人,反以祭祀以要其福。
其實君人者不道所緻也。
若以道德君臨天下,則和氣緻祥,雖有鬼而亦不神矣。
不神,謂不能為禍福也。
且鬼神非無,然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豈不昭格于上下耶。
第雖靈爽赫然,但隻為民之福,不為民害。
故曰非其鬼不神,但其神不傷人耳。
然非其神不傷人,實由聖人含哺百姓,如保赤子。
與天地合其德,鬼神合其吉兇,而絕無傷民之意,故鬼神協和而緻福也。
故曰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之。
如湯之時,七年大旱。
湯以身代犧牲,藉茅以禱,緻雨三尺。
故民皆以湯王克誠感格所緻,斯蓋由夫兩不相傷,故其德交歸焉。
此無為之德,福民如此。
六十一章 大國者下流。
天下之交。
天下之牝。
牝常以靜勝牡。
以靜為下。
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
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
故或下以取。
或下而取。
大國不過欲兼畜人。
小國不過欲入事人。
夫兩者各得其欲。
故大者宜為下。
【注】此言君天下者,當以靜勝為主,不可以力相尚也。
夫流之在下者,如江海,衆水歸之。
故大國之在天下,衆望歸之。
故如流之在下,以為天下之交。
納污含垢,無所不容。
又虛而能受,如天下之牝也。
凡物之雌曰牝,雄曰牡,牡動而牝靜。
動則不育,靜能有生,是牝以靜勝牡也。
以此譬喻聖人之德。
然聖人為天下牝者。
以天下之人,衣食皆賴之以生,爵祿皆賴之以榮,萬幾并集于一人。
故君道無為,而皆任其所欲,各遂其所生。
所謂萬物皆往資焉而不匮,此似牝以靜勝牡也。
是則靜為群動之歸趨,故以靜為下。
大字小,小事大,皆有以下之也。
取者,得之易也。
大字小,如母育子。
小事大,如子奉母。
精神相孚,相得最易,故如掇之也。
然大字小,必有所容。
故曰或下以取。
以,猶左右之也。
小事大,必有所忍。
故曰或下而取。
而,因而取之也。
皆無妄動之過,故交歸焉。
且大國之欲,不過兼畜人,非容無以成其大。
小國之欲,不過入事人,非忍無以濟其事。
兩者既各得其所欲,而大者更宜下。
何也。
以大國素尊,難于下耳,故特勉之。
此老子見當時諸侯,專于征伐,以力不以德,知動不知靜,徒見相服之難,而不知下之一字,為至簡之術。
蓋傷時之論也。
六十二章 道者、萬物之奧。
善人之寶。
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
尊行可以加人。
人之不善、何棄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驷馬不如坐進此道。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
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耶。
故為天下貴。
【注】此言道之為貴,誡人當勉力求之也。
道者,萬物之奧。
奧者,室之西南隅。
有室必有奧。
但人雖居其室,而不知奧之深邃。
以譬道在萬物,施之日用尋常之間,人日用而不知,故如奧也。
然道既在萬物,足知人性皆同。
雖有善惡之差,而性未嘗異,以其俗習之偏耳。
故善人得之以為寶。
惡人雖失,亦賴此道保之以有生。
故曰所保。
苟非其道以保之,則同無情瓦石矣。
足見理本同也,所謂堯舜與人同耳。
由此觀之,天下豈有可棄之人耶。
且一言之美,則可以市。
市,利也。
一行之尊,則可以加于人之上。
況大道之貴,豈止一言之美,一行之尊。
且人之全具而不欠缺一毫者,斯則不善之人,又何棄之有耶。
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驷馬,不如坐進此道,此古語也。
老子解之曰,然天子三公,不足為尊貴。
拱璧驷馬,不足為榮觀。
總不如坐進此道。
所以貴此道者,何耶。
豈不曰,求道以得之,縱有罪亦可以免之耶。
是知桀纣,天子也,不免其誅。
四兇,三公也,不免其戮。
非無拱璧驷馬,而竟不能免其罪。
故夷齊谏武王而不兵,巢許傲天子而不譴,豈非求以得有罪以免耶。
況夫一念複真,諸罪頓滅。
苟求而得,立地超凡。
故為天下貴也。
六十三章 為無為。
事無事。
味無味。
大、小。
多、少。
報怨以德。
圖難于其易。
為大于其細。
天下難事、必作于易。
天下大事、必作于細。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夫輕諾必寡信。
多易必多難。
是以聖人猶難之。
故終無難。
【注】此言聖人入道之要妙,示人以真切工夫也。
凡有為,謂智巧。
有事,謂功業。
有味,謂功名利欲。
此三者,皆世人之所尚。
然道本至虛而無為。
至靜而無事。
至淡而無味。
獨聖人以道為懷,去彼取此。
故所為者無為。
所事者無事。
所味者無味。
故世人皆以名位為大,以利祿為多而取之。
然道至虛微淡泊無物,皆以為小少,故棄而不取。
聖人去功與名,釋智遺形,而獨與道遊。
是去其大多,而取其小少。
故以至小為至大,至少為至多。
故大其小,而多其少也。
試觀世人報怨以德,則可知矣。
何也。
且世之人,無論貴賤,事最大而難解者,怨也。
然怨之始也,偶因一言之失,一事之差。
遂相構結,以至殺身滅名,亡國敗家之禍。
甚至有積怨深憤,父子子孫,累世相報而未已者。
此舉世古今之恒情也。
豈非其事極大且多哉。
惟聖人則不然。
察其怨之未結也,本不有。
始結也,事甚小。
既結也,以為無與于己。
故無固執不化之心,亦無有我以與物為匹敵。
其既往也,事已消之,求其朕而不可得。
以此觀之,則任彼之怨,在我了無報之之心矣。
然彼且以為有怨,在我全無報複之心,彼必以我為德矣。
是所謂報怨以德,非謂曲意将德以報怨也。
孔子以直報怨,正謂此耳。
斯則怨乃事之至大而多,人人必有難釋者。
殊不知有至易者存焉。
是所謂為無為,事無事,大其小,而多其少也。
天下之事,何獨于怨,而事事皆然。
故天下之事至難者,有至易存焉。
至大者,有至細存焉。
人不見其易與細,而于難處圖之,大處為之,必終無成。
苟能圖之于易,而為之于細,鮮不濟者。
以天下難事必作于易。
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故也。
作者,始起也。
是以聖人虛心體道,退藏于密。
迹愈隐而道愈光,澤流終古而與天地參。
此所謂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也。
老子言及至此,抑恐世人把易字當作容易輕易字看。
故誡之曰,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謂世人不可将事作容易看也。
且容易許人,謂之輕諾。
凡輕許者,必食言而寡信。
見事之容易而輕為者,必有始而無終。
是故易字,非容易也。
世人之所難,而聖人之所易。
世人之所易,而聖人之所難。
故曰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
猶,應作尤。
古字通用。
更也。
謂世人之所甚易者,而聖人更難之,故終不難耳。
觀夫文王兢兢,周公業業,戒慎恐懼乎不睹不聞,皆聖人之所難也。
餘少誦圖難于易為大于細二語,隻把作事看。
及餘入山學道,初為極難,苦心不可言。
及得用心之訣,則見其甚易。
然初之難,即今之易。
今之易,即初之難。
然治心如此,推之以及天下之事皆然。
此聖人示人入道之真切工夫也。
志道者勉之。
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
其未兆易謀。
其脆易破。
其微易散。
為之于未有。
治之于未亂。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層之台、起于累土。
千裡之行、始于足下。
為者敗之。
執者失之。
聖人無為、故無敗。
無執、故無失。
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
學不學、複衆人之所過。
以輔萬物之自然。
而不敢為。
【注】此釋上章圖難于易為大于細之意,以示聖人之要妙,隻在為人之所不為,以為學道之捷徑也。
治人事天工夫,全在于此。
安與末兆。
蓋一念不生。
喜怒未形。
寂然不動之時。
吉兇未見之地。
乃禍福之先。
所謂幾先也。
持字,全是用心力量。
謂聖人尋常心心念念,朗然照于一念未生之前,持之不失。
此中但有一念動作,當下就見就知。
是善則容,是惡則止,所謂早複。
孔子所謂知幾其神乎。
此中下手甚易,用力少而收功多。
故曰其安易持。
兆,是念之初起。
未兆,即未起。
此中喜怒未形,而言謀者。
此謀,非機謀之謀,乃戒慎恐懼之意。
于此着力,圖其早複。
蓋第一念為之于未有也。
若脆與微,乃是一念始萌,乃第二念耳。
然一念雖動,
故曰解其紛。
紛,謂紛纭雜想也。
含光斂耀,順物忘懷。
故曰和其光,同其塵。
此非妙契玄微者,不能也。
故曰是謂玄同。
聖人造道之妙,大而化之至于此。
其心超然塵表,故不可得而親。
精誠動物,使人見而不能舍,故不可得而疏。
淡然無欲,故不可得而利。
妙出死生,故不可得而害。
視王侯之如隙塵,故不可得而貴。
披褐懷玉,故不可得而賤。
以其聖人迹寄寰中,心超物表,不在親疏利害貴賤之間,此其所以為天下貴也。
五十七章 以正治國。
以奇用兵。
以無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
民多利器、國家滋昏。
人多技巧、奇物滋起。
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故聖人雲、我無為而民自化。
我好靜而民自正。
我無事而民自富。
我無欲而民自樸。
【注】此言治天下國家者,當以清淨無欲為正,而不可用奇巧以誘民也。
且奇巧詐術,是為詭道。
但可用之于兵,不可以治國。
故曰以正治國,以奇用兵。
然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乃好事者為之耳,非取天下之具也。
故以無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無事可以取天下之然哉,以此。
此,指下文有事而言。
蓋忌諱,利器,技巧,法令,皆有事也。
此何以不足取天下。
且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
忌,謂禁不敢作。
諱,謂不敢言。
隻如文王之囿七十裡,與民共之,刍荛雉兔取之者無禁。
即有不便于民者,言之不諱,所以民得安其生。
故在上者無事,而民日富。
今則殺其糜鹿者,如殺人之罪,取之者死,民有不便,言之者戮,故民不聊生,且又無所措手足。
此多忌諱之事,而民彌貧也。
賢者,國之利器也。
今國無道,賢者在野。
是利器在民不在朝。
所以國家滋昏。
由上多欲好奇,故人心雕琢,技巧日生。
技巧生,而奇物滋起。
奇物起,則貪愈甚。
貪愈甚,而盜賊生。
故法令滋彰,而盜賊多有也。
以此天下擾擾而不安。
是皆有為忘動,有事多欲之過也。
故古之聖人有言曰,我無為而民自化。
我好靜而民自正。
我無事而民自富。
我無欲而民自樸。
宜矣。
五十八章 其政悶悶、其民醇醇。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禍兮福所倚。
福兮禍所伏。
孰知其極、其無正耶。
正複為奇。
善複為妖。
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
廉而不刿。
直而不肆。
光而不耀。
【注】此詳言上章有為之害,而示之以無為之方也。
悶悶,無知貌。
所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之意。
由百姓皆注其耳目,若示有知,即上雲法令滋彰,盜賊多有矣。
故聖人潛行密用,令其悶悶然若無所知。
則民情不鑿,奸僞自然不生。
故其政悶悶,其民醇醇。
若其政令察察然分星擘兩,則民多不自安,缺缺然憂有餘矣。
故雲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缺缺,多憂不足之意。
蓋禍福之機,端在人心之所萌。
若其機善,則禍轉為福。
若其機不善,則福轉而為禍。
此禍福相倚伏也。
由人機心不息,則禍福旋轉如循環之無端,人孰能知其止極耶。
故孔子曰,知機其神乎,謂是故也。
然禍福循環之如此,豈無真人而以理正之耶。
但世衰道微,人心不古,邪正不分,善惡颠倒。
本示之以正,則彼反以為奇詭。
本教之以善,而彼反以為妖怪。
正所謂未信而勞谏,則以為厲謗。
此人心之迷固已久矣,縱有聖人之教,亦不能正之矣。
莊子曰,三人行,一人迷方,猶有解者。
二人惑,則不能易。
今天下皆迷,其誰能解之耶。
是以聖人遊濁世以化民,貴在同塵和光,渾然無迹。
故雖方而不傷其割。
割,謂割截,乃鋒棱太露也。
雖廉而不傷于刿。
刿,謂刻削太甚也。
雖直而不傷于肆。
肆,謂任意無忌也。
雖光而不傷于耀。
耀,謂炫耀己見也。
此聖人有所長,而能養其所長,故為天下貴。
此所以無為而治,好靜而自安,無為而民自化矣。
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惟啬、是謂早複。
早複、謂之重積德。
重積德、則無不克。
無不克、則莫知其極。
莫知其極、可以有國。
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是謂深根固蒂、長生久視之道。
【注】此言聖人離欲複性,以為外王内聖之道也。
啬,有而不用之意。
老子所言人天,莊子解之甚明。
如曰,不以人害天,不以物傷性。
蓋人,指物欲。
天,指性德也。
言治人事天莫若啬者。
然啬,即複性工夫也。
謂聖人在位,貴為天子,富有四海。
其子女玉帛,聲色貨利,充盈于前。
而聖人以道自守,視之若無,澹然無欲,雖有而不用。
所謂堯舜有天下而不與,此以啬治人也。
聖人并包四海,智周萬物。
不以私智勞慮,而傷其性真。
所謂毋搖爾精,毋勞爾形,毋使汝思慮營營。
蓋有智而不用其智,此以啬事天也。
複性工夫,莫速于此。
故曰是謂之早複。
此複字,是複卦不遠複之意。
言其速也。
又如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之意。
莊子曰,賊莫大于德有心。
然有心之德施于外,故輕而不厚。
複性之功,天德日全,不期複而自複,所謂複見天地之心。
故曰早複謂之重積德。
能重積德,則無不克矣。
此克字,乃克敵之克。
即顔子克己之克。
以性德日厚,則物欲消融。
而所過者化,無物與敵。
則其德高明廣大,民無得而稱焉。
故曰無不克,則莫知其極。
極,至極,猶涯量也。
此内聖之德既全,雖無心于天下,乃可以托于天下。
故曰莫知其極,可以有國。
此内聖之道,真以治身,其緒餘以為天下國家。
故曰可以有國。
此道先天地不為老,後天地不為終。
故曰可以長久。
古人所言深根固蒂長生久視之道者,如此而已。
結句蓋古語。
老子引證,以結其意耳。
六十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
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
夫兩不相傷、故其德交歸焉。
【注】此言無為之益,福利于民,反顯有為之害也。
凡治大國,以安靜無擾為主,行其所無事,則民自安居樂業,而蒙其福利矣。
故曰若烹小鮮。
烹小鮮,則不可撓。
撓,則靡爛而不全矣。
治民亦然。
夫虐政害民,災害并至,民受其殃。
不知為政之道,乃以鬼神為厲而傷人,反以祭祀以要其福。
其實君人者不道所緻也。
若以道德君臨天下,則和氣緻祥,雖有鬼而亦不神矣。
不神,謂不能為禍福也。
且鬼神非無,然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豈不昭格于上下耶。
第雖靈爽赫然,但隻為民之福,不為民害。
故曰非其鬼不神,但其神不傷人耳。
然非其神不傷人,實由聖人含哺百姓,如保赤子。
與天地合其德,鬼神合其吉兇,而絕無傷民之意,故鬼神協和而緻福也。
故曰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之。
如湯之時,七年大旱。
湯以身代犧牲,藉茅以禱,緻雨三尺。
故民皆以湯王克誠感格所緻,斯蓋由夫兩不相傷,故其德交歸焉。
此無為之德,福民如此。
六十一章 大國者下流。
天下之交。
天下之牝。
牝常以靜勝牡。
以靜為下。
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
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
故或下以取。
或下而取。
大國不過欲兼畜人。
小國不過欲入事人。
夫兩者各得其欲。
故大者宜為下。
【注】此言君天下者,當以靜勝為主,不可以力相尚也。
夫流之在下者,如江海,衆水歸之。
故大國之在天下,衆望歸之。
故如流之在下,以為天下之交。
納污含垢,無所不容。
又虛而能受,如天下之牝也。
凡物之雌曰牝,雄曰牡,牡動而牝靜。
動則不育,靜能有生,是牝以靜勝牡也。
以此譬喻聖人之德。
然聖人為天下牝者。
以天下之人,衣食皆賴之以生,爵祿皆賴之以榮,萬幾并集于一人。
故君道無為,而皆任其所欲,各遂其所生。
所謂萬物皆往資焉而不匮,此似牝以靜勝牡也。
是則靜為群動之歸趨,故以靜為下。
大字小,小事大,皆有以下之也。
取者,得之易也。
大字小,如母育子。
小事大,如子奉母。
精神相孚,相得最易,故如掇之也。
然大字小,必有所容。
故曰或下以取。
以,猶左右之也。
小事大,必有所忍。
故曰或下而取。
而,因而取之也。
皆無妄動之過,故交歸焉。
且大國之欲,不過兼畜人,非容無以成其大。
小國之欲,不過入事人,非忍無以濟其事。
兩者既各得其所欲,而大者更宜下。
何也。
以大國素尊,難于下耳,故特勉之。
此老子見當時諸侯,專于征伐,以力不以德,知動不知靜,徒見相服之難,而不知下之一字,為至簡之術。
蓋傷時之論也。
六十二章 道者、萬物之奧。
善人之寶。
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
尊行可以加人。
人之不善、何棄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驷馬不如坐進此道。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
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耶。
故為天下貴。
【注】此言道之為貴,誡人當勉力求之也。
道者,萬物之奧。
奧者,室之西南隅。
有室必有奧。
但人雖居其室,而不知奧之深邃。
以譬道在萬物,施之日用尋常之間,人日用而不知,故如奧也。
然道既在萬物,足知人性皆同。
雖有善惡之差,而性未嘗異,以其俗習之偏耳。
故善人得之以為寶。
惡人雖失,亦賴此道保之以有生。
故曰所保。
苟非其道以保之,則同無情瓦石矣。
足見理本同也,所謂堯舜與人同耳。
由此觀之,天下豈有可棄之人耶。
且一言之美,則可以市。
市,利也。
一行之尊,則可以加于人之上。
況大道之貴,豈止一言之美,一行之尊。
且人之全具而不欠缺一毫者,斯則不善之人,又何棄之有耶。
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驷馬,不如坐進此道,此古語也。
老子解之曰,然天子三公,不足為尊貴。
拱璧驷馬,不足為榮觀。
總不如坐進此道。
所以貴此道者,何耶。
豈不曰,求道以得之,縱有罪亦可以免之耶。
是知桀纣,天子也,不免其誅。
四兇,三公也,不免其戮。
非無拱璧驷馬,而竟不能免其罪。
故夷齊谏武王而不兵,巢許傲天子而不譴,豈非求以得有罪以免耶。
況夫一念複真,諸罪頓滅。
苟求而得,立地超凡。
故為天下貴也。
六十三章 為無為。
事無事。
味無味。
大、小。
多、少。
報怨以德。
圖難于其易。
為大于其細。
天下難事、必作于易。
天下大事、必作于細。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夫輕諾必寡信。
多易必多難。
是以聖人猶難之。
故終無難。
【注】此言聖人入道之要妙,示人以真切工夫也。
凡有為,謂智巧。
有事,謂功業。
有味,謂功名利欲。
此三者,皆世人之所尚。
然道本至虛而無為。
至靜而無事。
至淡而無味。
獨聖人以道為懷,去彼取此。
故所為者無為。
所事者無事。
所味者無味。
故世人皆以名位為大,以利祿為多而取之。
然道至虛微淡泊無物,皆以為小少,故棄而不取。
聖人去功與名,釋智遺形,而獨與道遊。
是去其大多,而取其小少。
故以至小為至大,至少為至多。
故大其小,而多其少也。
試觀世人報怨以德,則可知矣。
何也。
且世之人,無論貴賤,事最大而難解者,怨也。
然怨之始也,偶因一言之失,一事之差。
遂相構結,以至殺身滅名,亡國敗家之禍。
甚至有積怨深憤,父子子孫,累世相報而未已者。
此舉世古今之恒情也。
豈非其事極大且多哉。
惟聖人則不然。
察其怨之未結也,本不有。
始結也,事甚小。
既結也,以為無與于己。
故無固執不化之心,亦無有我以與物為匹敵。
其既往也,事已消之,求其朕而不可得。
以此觀之,則任彼之怨,在我了無報之之心矣。
然彼且以為有怨,在我全無報複之心,彼必以我為德矣。
是所謂報怨以德,非謂曲意将德以報怨也。
孔子以直報怨,正謂此耳。
斯則怨乃事之至大而多,人人必有難釋者。
殊不知有至易者存焉。
是所謂為無為,事無事,大其小,而多其少也。
天下之事,何獨于怨,而事事皆然。
故天下之事至難者,有至易存焉。
至大者,有至細存焉。
人不見其易與細,而于難處圖之,大處為之,必終無成。
苟能圖之于易,而為之于細,鮮不濟者。
以天下難事必作于易。
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故也。
作者,始起也。
是以聖人虛心體道,退藏于密。
迹愈隐而道愈光,澤流終古而與天地參。
此所謂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也。
老子言及至此,抑恐世人把易字當作容易輕易字看。
故誡之曰,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謂世人不可将事作容易看也。
且容易許人,謂之輕諾。
凡輕許者,必食言而寡信。
見事之容易而輕為者,必有始而無終。
是故易字,非容易也。
世人之所難,而聖人之所易。
世人之所易,而聖人之所難。
故曰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
猶,應作尤。
古字通用。
更也。
謂世人之所甚易者,而聖人更難之,故終不難耳。
觀夫文王兢兢,周公業業,戒慎恐懼乎不睹不聞,皆聖人之所難也。
餘少誦圖難于易為大于細二語,隻把作事看。
及餘入山學道,初為極難,苦心不可言。
及得用心之訣,則見其甚易。
然初之難,即今之易。
今之易,即初之難。
然治心如此,推之以及天下之事皆然。
此聖人示人入道之真切工夫也。
志道者勉之。
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
其未兆易謀。
其脆易破。
其微易散。
為之于未有。
治之于未亂。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層之台、起于累土。
千裡之行、始于足下。
為者敗之。
執者失之。
聖人無為、故無敗。
無執、故無失。
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
學不學、複衆人之所過。
以輔萬物之自然。
而不敢為。
【注】此釋上章圖難于易為大于細之意,以示聖人之要妙,隻在為人之所不為,以為學道之捷徑也。
治人事天工夫,全在于此。
安與末兆。
蓋一念不生。
喜怒未形。
寂然不動之時。
吉兇未見之地。
乃禍福之先。
所謂幾先也。
持字,全是用心力量。
謂聖人尋常心心念念,朗然照于一念未生之前,持之不失。
此中但有一念動作,當下就見就知。
是善則容,是惡則止,所謂早複。
孔子所謂知幾其神乎。
此中下手甚易,用力少而收功多。
故曰其安易持。
兆,是念之初起。
未兆,即未起。
此中喜怒未形,而言謀者。
此謀,非機謀之謀,乃戒慎恐懼之意。
于此着力,圖其早複。
蓋第一念為之于未有也。
若脆與微,乃是一念始萌,乃第二念耳。
然一念雖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