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解上篇

關燈
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注】此章總言道之體用,及入道工夫也。

    老氏之學,盡在于此。

    其五千餘言,所敷演者,唯演此一章而已。

    所言道,乃真常之道。

    可道之道,猶言也。

    意謂真常之道,本無相無名,不可言說。

    凡可言者,則非真常之道矣,故非常道。

    且道本無名,今既強名曰道,是則凡可名者,皆假名耳,故非常名。

    此二句,言道之體也。

    然無相無名之道,其體至虛,天地皆從此中變化而出,故為天地之始。

    斯則無相無名之道體,全成有相有名之天地,而萬物盡從天地陰陽造化而生成。

    此所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故為萬物之母。

    此二句,言道之用也。

    此下二句,乃入道之工夫。

    常,猶尋常也。

    欲,猶要也。

    老子謂,我尋常日用安心于無,要以觀其道之妙處。

    我尋常日用安心于有,要以觀其道之徼處。

    徼,猶邊際也。

    意謂全虛無之道體,既全成了有名之萬物。

    是則物物皆道之全體所在,正謂一物一太極。

    是則隻在日用目前,事事物物上,就要見道之實際,所遇無往而非道之所在。

    故莊子曰,道在稊稗,道在屎尿。

    如此深觀,才見道之妙處。

    此二觀字最要緊。

    此兩者同已下,乃釋疑顯妙。

    老子因上說觀無觀有,恐學人把有無二字看做兩邊,故釋之曰,此兩者同。

    意謂我觀無,不是單單觀無。

    以觀虛無體中,而含有造化生物之妙。

    我觀有,不是單單觀有。

    以觀萬物象上,而全是虛無妙道之理。

    是則有無并觀,同是一體,故曰,此兩者同。

    恐人又疑兩者既同,如何又立有無之名,故釋之曰,出而異名。

    意謂虛無道體,既生出有形天地萬物。

    而有不能生有,必因無以生有。

    無不自無,因有以顯無。

    此乃有無相生,故二名不一,故曰,出而異名。

    至此恐人又疑既是有無對待,則不成一體,如何謂之妙道,故釋之曰,同謂之玄。

    斯則天地同根,萬物一體。

    深觀至此,豈不妙哉。

    老子又恐學人工夫到此,不能滌除玄覽,故又遣之曰,玄之又玄。

    意謂雖是有無同觀,若不忘心忘迹,雖妙不妙。

    殊不知大道體中,不但絕有無之名,抑且離玄妙之迹,故曰,玄之又玄。

    工夫到此,忘懷泯物,無往而不妙,故曰,衆妙之門。

    斯乃造道之極也。

    似此一段工夫,豈可以區區文字者也之乎而盡之哉。

    此愚所謂須是靜工純熟,方見此中之妙耳。

     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随。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夫惟不居、是以不去。

     【注】此釋前章可名非常名,以明世人居有為之迹,虛名不足尚。

    聖人處無為之道以禦世,功不朽而真名常存之意也。

    意謂天下事物之理,若以大道而觀,本無美與不美,善與不善之迹。

    良由人不知道,而起分别取舍好尚之心,故有美惡之名耳。

    然天下之人,但知适己意者為美。

    殊不知在我以為美,自彼觀之,則又為不美矣。

    譬如西施颦美,東施愛而效之,其醜益甚。

    此所謂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惡,醜也。

    又如比幹,天下皆知為賢善也,纣執而殺之。

    後世效之以為忠,殺身而不悔。

    此所謂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此皆尚名之過也。

    是則善惡之名,因對待而有。

    故名則有無相生,事則難易相成,物則長短相形,位則高下相傾,言則音聲相和,行則前後相随,此乃必然之勢。

    譬如世人以尺為長,以寸為短。

    假若積寸多于尺,則又名寸為長,而尺為短矣。

    凡物皆然,斯皆有為之迹耳。

    凡可名者,皆可去。

    此所謂名可名,非常名也。

    是以聖人知虛名之不足尚,故處無為之道以應事。

    知多言之不可用,故行不言之教以化民。

    如天地以無心而生物,即萬物皆往資焉,不以物多而故辭。

    雖生成萬物,而不以萬物為己有。

    雖能生物,而不自恃其能。

    且四時推移,雖有成物之功,功成而不居。

    夫惟不居其功,故至功不朽。

    不尚其名,故真名常存。

    聖人處無為之道,亦由是也。

    蓋萬物作焉已下,皆是說天地之德,以比聖人之德。

    文意雙關,莊子釋此意極多。

     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争。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注】此言世人競有為之迹,尚名好利嗜欲之害,教君人者治之之方。

    以釋上章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之實效也。

    蓋尚賢,好名也。

    名,争之端也。

    故曰争名于朝。

    若上不好名,則民自然不争。

    貴難得之貨,好利也。

    利,盜之招也。

    若上不好利,則民自然不為盜。

    故曰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

    所以好名好利者,因見名利之可欲也,故動亂其心以争競之。

    若在上者苟不見名利有可欲,則民亦各安其志,而心不亂矣。

    故曰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然利,假物也。

    人以隋珠為重寶,以之投雀,則飛而去之。

    色,妖态也。

    人以西施為美色,麋鹿則見而驟之。

    名,虛聲也。

    人以崇高為貴名,許由則避而遠之。

    食,爽味也。

    人以太牢為珍羞,海鳥則觞而悲之。

    是則财色名食,本無可欲。

    而人欲之者,蓋由人心妄想思慮之過也。

    是以聖人之治,教人先斷妄想思慮之心,此則拔本塞源,故曰虛其心。

    然後使民安飽自足,心無外慕,故曰實其腹。

    然而人心剛強好争者,蓋因外物誘之,而起奔競之志也。

    故小人雞鳴而起,孳孳為利,君子雞鳴而起,孳孳為名,此強志也。

    然民既安飽自足,而在上者則以清淨自正。

    不可以聲色貨利外誘民心,則民自絕貪求,不起奔競之志,其志自弱,故曰弱其志。

    民既無求,則使之以鑿井而飲,耕田而食,自食其力,故曰強其骨。

    如此則常使民不識不知,而全不知聲色貨利之可欲,而自然無欲矣。

    故曰常使民無知無欲。

    縱然間有一二黠滑之徒,雖知功利之可欲,亦不敢有妄為攘奪之心矣,故曰使夫知者不敢為也。

    如上所言,乃不言之教,無為之事也。

    人君苟能體此而行以治天下,則天下無不治者矣。

    故結之曰,為無為,則無不治。

    老子文法極古,然察其微意,蓋多述古。

    或述其行事,或述其文辭,似此為無為則無不治,乃述上古聖人之行事者。

    至若是謂等語,皆引古語以證今意,或以己意而釋古語者。

    且其文法機軸,全在結句,是一篇主意。

    蓋結句,即題目也。

    讀者知此,則思過半矣。

    至其句法,有一字一句,二字一句,三字一句者極多。

    人不知此,都連牽讀去,不但不得老子立言之妙。

    而亦不知文章之妙也。

     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淵兮、似萬物之宗。

    挫其銳。

    解其紛。

    和其光。

    同其塵。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誰之子。

    象帝之先。

     【注】此贊道之體用微妙,而不可測知也。

    沖,虛也。

    盈,充滿也。

    淵,靜深不動也。

    宗,猶依歸也。

    謂道體至虛,其實充滿天地萬物。

    但無形而不可見,故曰用之或不盈。

    道體淵深寂漠,其實能發育萬物,而為萬物所依歸。

    但生而不有,為而不宰,故曰似萬物之宗。

    或,似,皆不定之辭。

    老子恐人将言語為實,不肯離言體道,故以此等疑辭以遣其執耳。

    銳,即剛勇精銳。

    謂人剛銳之志,勇銳之氣,精銳之智,此皆無物可挫。

    唯有道者能挫之,故曰挫其銳。

    如子房之博浪,其剛勇可知。

    大索天下而不得,其精銳可知。

    此其無可挫之者,唯見挫于圯上老人一草履耳。

    由子房得此而進之于漢,卒以無事取天下。

    吾意自莊周以下,而功名之士,得老氏之精者,唯子房一人而已。

    以此較之,周善體而良善用,方朔得之,則流為詭矣。

    其他何足以知之。

    紛,謂是非紛擾。

    即百氏衆口之辯也。

    然各是其是,各非其非,此皆無人解之者。

    唯有道者,以不言之辯而解之。

    所謂大辯若讷。

    以道本無言,而是非自泯,故曰解其紛。

    和,混融也。

    光,智識炫耀于外。

    即所謂飾智驚愚,修身明污者,是也。

    唯有道者,韬光内照,光而不耀。

    所謂衆人昭昭,我獨若昏。

    衆人察察,我獨悶悶。

    故曰和其光。

    與俗混一而不分。

    正謂呼我以牛,以牛應之。

    呼我以馬,以馬應之。

    故曰同其塵。

    然其道妙用如此,變化無方。

    而其體則湛然不動,雖用而無迹。

    故曰湛兮或存。

    要妙如此,而不知其所從來。

    故曰吾不知誰之子。

    且而不是有形之物,或象帝之先耶。

    帝,即天帝。

    象,或似也。

    愚謂此章贊道體用之妙,且兼人而釋者。

    蓋老子凡言道妙,全是述自己胸中受用境界。

    故愚亦兼人而解之。

    欲學者知此,可以體認做工夫。

    方見老子妙處。

    宇宇皆有指歸,庶不肖虛無孟浪之談也。

     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刍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鑰乎。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注】此言天地之道,以無心而成物。

    聖人之道,以忘言而體玄也。

    仁,好生愛物之心。

    刍狗,乃縛刍為狗,以用祭祀者。

    且天地聖人,皆有好生愛物之仁。

    而今言不仁者,謂天地雖是生育萬物,不是有心要生。

    蓋由一氣當生,不得不生。

    故雖生而不有。

    譬如刍狗,本無用之物。

    而祭者當用,不得不用。

    雖用而本非有也。

    故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

    聖人雖是愛養百姓,不是有心要愛。

    蓋由同體當愛,不得不愛。

    雖愛而無心。

    譬如刍狗,雖虛假之物。

    而屍之者當重,不得不重。

    雖重而知終無用也。

    故曰聖人不仁,以百姓為刍狗。

    猶,似也。

    橐,即皮鞴。

    乃鼓風鑄物之器。

    鑰,即管鑰。

    乃承氣出音之器。

    屈,枉己從人之意。

    動,猶感觸也。

    謂橐鑰二物,其體至虛而有用,未嘗恃巧而好為。

    故用不為伸,不用則虛以自處,置之而亦不自以為屈,故曰虛而不屈。

    且人不用則已。

    若用之,則觸動其機,任其造作而不休,故曰動而愈出。

    然道在天地,則生生而不已。

    道在聖人,則既已為人己愈有,既已與人己愈多。

    大道之妙如此。

    惜乎談道者,不知虛無自然之妙。

    方且衆口之辯說,說而不休,去道轉遠,故曰多言數窮。

    不若忘言以體玄,故曰不若守中。

    蓋守中,即進道之功夫也。

     六章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綿綿若存。

    用之不勤。

     【注】此言道體常存,以釋上章虛而不屈,動而愈出之意也。

    谷,虛而能應者。

    以譬道體至虛,靈妙而不可測,亘古今而長存,故曰谷神不死。

    且能生天生地,萬物生生而不已,故曰是謂玄牝。

    牝,物之雌者。

    即所謂萬物之母也。

    門,即出入之樞機。

    謂道為樞機,萬物皆出于機,入于機。

    故曰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綿,幽綿不絕之意。

    謂此道體至幽至微,綿綿而不絕,故曰若存。

    愈動而愈出,用之不竭,故曰不勤。

    凡有心要作,謂之勤。

    蓋道體至虛,無心而應用,故不勤耳。

     七章 天長。

    地久。

    天地所以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耶。

    故能成其私。

     【注】此言天地以不生故長生,以比聖人忘身故身存也。

    意謂世人各圖一己之私,以為長久計。

    殊不知有我之私者,皆不能長久也。

    何物長久,唯天地長久。

    然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私其生,故能長生。

    其次則聖人長久,是以聖人體天地之德,不私其身以先人,故人樂推而不厭。

    故曰後其身而身先。

    聖人不愛身以喪道,故身死而道存。

    道存則千古如生,即身存也。

    故曰外其身而身存。

    老子言此,乃審問之曰,此豈不是聖人以無私而返成其私耶。

    且世人營營為一身之謀,欲作千秋之計者,身死而名滅。

    是雖私,不能成其私,何長久之有。

     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争。

    處衆人之所惡、故幾于道矣。

    居善地。

    心善淵。

    與善仁。

    言善信。

    政善治。

    事善能。

    動善時。

    夫惟不争、故無尤。

     【注】此言不争之德,無往而不善也。

    上,最上。

    謂謙虛不争之德最為上善,譬如水也,故曰上善若水。

    水之善,妙在利萬物而不争。

    不争,謂随方就圓,無可不可,唯處于下。

    然世人皆好高而惡下。

    唯聖人處之。

    故曰處衆人之惡,故幾于道。

    幾,近也。

    由聖人處謙下不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