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道德經序

關燈
注道德經序 予少喜讀老莊、苦不解義。

    惟所領會處、想見其精神命脈、故略得離言之旨。

    及搜諸家注釋則多以己意為文、若與之角、則義愈晦。

    及熟玩莊語、則于老恍有得焉。

    因謂注乃人人之老莊、非老莊之老莊也。

    以老文簡古而旨幽玄、則莊實為之注疏。

    苟能懸解、則思過半矣。

    空山禅暇、細玩沉思、言有會心、即托之筆。

    必得義遺言、因言以見義。

    或經旬而得一語、或經年而得一章。

    始于東海、以至南粵、自壬辰以至丙午、周十五年乃能卒業。

    是知古人立言之不易也。

    以文太簡、故不厭貫通、要非枝也。

    嘗謂儒宗堯舜、以名為教、故宗于仁義。

    老宗軒黃、道重無為、如雲失道德而後仁義。

    此立言之本也。

    故莊之诽薄、殊非大言、以超俗之論則駭俗、故為放而不收也。

    當仲尼問禮、則歎為猶龍、聖不自聖、豈無謂哉。

    故老以無用為大用、苟以之經世、則化理治平、如指諸掌。

    尤以無為為宗極、性命為真修。

    即遠世遺榮、殆非矯矯。

    苟得其要、則真妄之途、雲泥自别。

    所謂真以治身、緒餘以為天下國家、信非誣矣。

    或曰、子之禅、貴忘言、乃哓哓于世谛、何所取大耶。

    予曰、不然。

    鴉鳴鵲噪、鹹自天機。

    蟻聚蜂遊、都歸神理。

    是則何語非禅、何法非道。

    況釋智忘懷之談、讵非入禅初地乎。

    且禅以我蔽、故破我以達禅、老則先登矣。

    若夫玩世蜉蝣、尤當以此為樂土矣。

    注成、始刻于嶺南。

    重刻于五雲南嶽與金陵。

    今則再刻于吳門。

    以尚之者衆、故施不厭普矣。

     老子傳 按史記、老子者、楚苦(音怙)縣厲(音賴)鄉曲仁裡人也。

    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谥曰聃。

    周守藏室之史也。

    (亦雲柱下史)孔子适周、将問禮于老子。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

    獨其言在耳。

    君子得其時則駕。

    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

    (蓬累、箬笠也。

    首戴之而行、言無車蓋也。

    )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

    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态色與淫志、是皆無益于子之身。

    吾所以告子者、若是而已。

    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

    魚、吾知其能遊。

    獸、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為網。

    遊者可以為綸。

    飛者可以為矰。

    至于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

    吾今見老子、其猶龍耶。

    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隐無名為務。

    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

    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強為我着書。

    于是老子遂着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所終。

    老子生周定王三年。

    母孕八十年而生。

    生而皓首、故稱老子。

     發明宗旨 老氏所宗、以虛無自然為妙道。

    此即楞嚴所謂分别都無、非色非空、拘舍離等,昧為冥谛者、是已。

    此正所雲八識空昧之體也。

    以其此識、最極幽深、微妙難測、非佛不足以盡之。

    轉此則為大圓鏡智矣。

    菩薩知此、以止觀而破之、尚有分證。

    至若聲聞不知、則取之為涅盤。

    西域外道梵志不知、則執之為冥谛。

    此則以為虛無自然妙道也。

    故經曰、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

    乃至别成聲聞緣覺、諸天外道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

    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佳馔、縱經塵劫終不能得。

    雲何二種、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衆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

    二者無始涅盤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

    此言識精元明、即老子之妙道也。

    故曰、杳杳冥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

    由其此體至虛至大、故非色。

    以能生諸緣、故非空。

    不知天地萬物皆從此識變現、乃謂之自然。

    由不思議熏、不思議變、故謂之妙。

    至精不雜、故謂之真。

    天地壞而此體不壞、人身滅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