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解上篇

關燈
之德,故無往而不善。

    居則止于至善,故曰善地。

    心則淵靜深默,無往而不定,故曰善淵。

    與,猶相與。

    謂與物相與,無往而非仁愛之心,故曰與善仁。

    言無不誠,故曰善信。

    為政不争,則行其所無事,故曰善治。

    為事不争,則事無不理,故曰善能。

    不争,則用舍随時,迫不得已而後動,故曰善時。

    不争之德如此,則無人怨,無鬼責。

    故曰夫惟不争,故無尤矣。

     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注】此言知進而不知退者之害,誡人當知止可也。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者,謂世人自恃有持滿之術,故貪位慕祿進進而不已。

    老子意謂雖是能持,不若放下休歇為高,故不如其已。

    倘一旦禍及其身,悔之不及。

    即若李斯臨刑,顧謂其子曰,吾欲與若複牽黃犬,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

    此蓋恃善持其盈而不已者之驗也。

    故雲知足常足,終身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恥,此之謂也。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者。

    揣,揣摩。

    銳,精其智思。

    如蘇張善揣摩之術者是也。

    謂世人以智巧自處,恃其善于揣摩,而更益其精銳之思,用智以取功名,進進而不已。

    老子謂雖是善能揣摩,畢竟不可長保。

    如蘇張縱橫之術,彼此相詐,不旋踵而身死名滅,此蓋揣銳之驗也。

    如此不知止足之人,貪心無厭。

    縱得金玉滿堂,而身死财散,故曰莫之能守。

    縱然位極人臣,而驕泰以取禍,乃自遺其咎。

    此蓋知進不知退者之害也。

    人殊不知天道惡盈而好謙。

    獨不見四時乎,成功者退。

    人若功成名遂而身退,此乃得天之道也。

     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專氣緻柔、能如嬰兒乎。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

    愛民治國、能無為乎。

    天門開阖、能無雌乎。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注】此章教人以造道之方,必至忘知絕迹,然後方契玄妙之德也。

    載,乘也。

    營,舊注為魂。

    楚辭雲,魂識路之營營,蓋營營,猶言惺惺,擾動貌。

    然魂動而魄靜,人乘此魂魄而有思慮妄想之心者。

    故動則乘魂,營營而亂想。

    靜則乘魄,昧昧而昏沉。

    是皆不能抱一也。

    故楞嚴曰,精神魂魄,遞相離合,是也。

    今抱一者,謂魂魄兩載,使合而不離也。

    魂與魄合,則動而常靜,雖惺惺而不亂想。

    魄與魂合,則靜而常動,雖寂寂而不昏沉。

    道若如此,常常抱一而不離,則動靜不異,寤寐一如。

    老子審問學者做工夫能如此。

    乎者,責問之辭。

    專氣緻柔。

    專,如專城之專。

    謂制也。

    然人賴氣而有生。

    以妄有緣氣,于中積聚,假名為心。

    氣随心行,故心妄動則氣益剛。

    氣剛而心益動。

    所謂氣壹則動志。

    學道工夫,先制其氣不使妄動以熏心,制其心不使妄動以鼓氣,心靜而氣自調柔。

    工夫到此,則怒出于不怒矣。

    如嬰兒号而不嗄也。

    故老子審問其人之工夫能如此乎。

    滌除玄覽。

    玄覽者,謂前抱一專氣工夫,做到純熟,自得玄妙之境也。

    若将此境覽在胸中,執之而不化,則返為至道之病。

    隻須将此亦須洗滌,淨盡無餘,以至于忘心絕迹,方為造道之極。

    老子審問能如此乎。

    此三句,乃入道工夫,得道之體也。

    老子意謂道體雖是精明,不知用上何如,若在用上無迹,方為道妙。

    故向下審問其用。

    然愛民治國,乃道之緒餘也。

    所謂道之真以治身,其緒餘土苴以為天下國家。

    故聖人有天下而不與。

    愛民治國,可無為而治。

    老子審問能無為乎。

    若不能無為,還是不能忘迹,雖妙而不妙也。

    天門,指天機而言。

    開阖,猶言出入應用之意。

    雌,物之陰者。

    蓋陽施而陰受,乃留藏之意。

    蓋門有虛通出入之意。

    而人心之虛靈,所以應事接物,莫不由此天機發動。

    蓋常人應物,由心不虛,凡事有所留藏,故心日茆塞。

    莊子謂室無空虛,則婦姑勃蹊。

    心無天遊,則六鑿相攘。

    此言心不虛也。

    然聖人用心如鏡,不将不迎,來無所粘,去無蹤迹。

    所謂應而不藏。

    此所謂天門開阖而無雌也。

    老子審問做工夫者能如此乎。

    明白四達,謂智無不燭也。

    然常人有智,則用智于外,炫耀見聞。

    聖人智包天地,而不自有其知。

    謂含光内照。

    故曰明白四達而無知。

    老子問人能如此乎。

    然而學道工夫做到如此,體用兩全,形神俱妙,可謂造道之極。

    其德至妙,可以合乎天地之德矣。

    且天地之德,生之畜之。

    雖生而不有,雖為而不恃,雖長而不宰,聖人之德如此,可謂玄妙之德矣。

     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毂。

    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以為器。

    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以為室。

    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注】此言向世人但知有用之用,而不知無用之用也。

    意謂人人皆知車毂有用,而不知用在毂中一竅。

    人人皆知器之有用,而不知用在器中之虛。

    人人皆知室之有用,而不知用在室中之空。

    以此為譬,譬如天地有形也,人皆知天地有用,而不知用在虛無大道。

    亦似人之有形,而人皆知人有用,而不知用在虛靈無相之心。

    是知有雖有用,而實用在無也。

    然無不能自用,須賴有以濟之。

    故曰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利,猶濟也。

    老氏之學,要即有以觀無。

    若即有以觀無,則雖有而不有。

    是謂道妙。

    此其宗也。

     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聾。

    五味、令人口爽。

    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

    故去彼取此。

     【注】此言物欲之害,教人離欲之行也。

    意謂人心本自虛明,而外之聲色飲食貨利,亦本無可欲。

    人以為可欲而貪愛之。

    故眼則流逸奔色,而失其正見,故盲。

    耳則流逸奔聲,而失其真聞,故聾。

    舌則流逸奔味,而失其真味,故爽。

    心則流逸奔境,而失其正定,故發狂。

    行則逐于貨利,而失其正操,故有妨。

    所謂利令智昏,是皆以物欲喪心,貪得而無厭者也。

    聖人知物欲之為害。

    雖居五欲之中,而修離欲之行,知量知足。

    如偃鼠飲河,不過實腹而已。

    不多貪求以縱耳目之觀也。

    諺語有之,羅绮千箱,不過一暖,食前方丈,不過一飽,其餘皆為榮觀而已。

    故雲雖有榮觀,燕處超然,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

    去貪欲之害,而修離欲之行,故去彼取此。

     十三章 寵、辱、若驚。

    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

    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故貴以身為天下、則可寄于天下。

    愛以身為天下、乃可托于天下。

     【注】此言名利之大害,教人重道忘身以袪累也。

    寵辱若驚者,望外之榮曰寵。

    謂世人皆以寵為榮,卻不知寵乃是辱。

    以其若驚。

    驚,心不安貌。

    貴大患若身者,崇高之位曰貴,即君相之位。

    謂世人皆以貴為樂,卻不知貴乃大患之若身。

    以身喻貴,謂身為苦本,貴為禍根,言必不可免也。

    此二句立定,向下征而釋之曰,何謂寵是辱之若驚耶。

    寵為下,謂寵乃下賤之事耳。

    譬如僻幸之人,君愛之以為寵也。

    雖卮酒脔肉必賜之。

    非此,不見其為寵。

    及其賜也,必叩頭而啖之。

    将以為寵。

    彼無寵者,則傲然而立。

    以此較之,雖寵實乃辱之甚也。

    豈非下耶。

    故曰寵為下。

    且而未得之也,患得之。

    既得之也,患失之。

    是則競競得失于眉睫之間,其心未嘗暫自安。

    由此觀之,何榮之有。

    故曰得之若驚,失之若驚。

    此其所以寵是辱也。

    貴大患若身者,是以身之患,喻貴之患也。

    然身,乃衆患之本。

    既有此身,則饑寒病苦,死生大患,衆苦皆歸,必不可免。

    故曰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

    無身,則無患矣。

    故曰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然位,乃禍之基也。

    既有此位,則是非交谪,冰炭攻心,衆毀齊至,内則殘生傷性以滅身,外則緻寇招尤以取禍,必不可逃。

    故曰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貴。

    無貴,則無患矣。

    故曰貴大患若身。

    筆乘引王子搜,非惡為君也,惡為君之患也。

    蓋言貴為君人之患。

    莊子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

    子獨不見郊祀之犧牛乎。

    養食之數歲,衣以文繡,以入太廟。

    當是之時,雖欲為狐豚,豈可得乎。

    斯言貴為卿相者之患。

    老子言苟知身為大患不可免。

    則知貴為大患,亦不可免也。

    然且世人不知貴為大患,返以為榮。

    愛身取貴,以緻終身之累。

    皆非有道之所為也。

    唯有道者,不得已而臨莅天下,不以為己顯。

    雖處其位,但思道濟蒼生,不以為己榮。

    此則貴為天下貴,非一己之貴。

    如此之人,乃可寄之以天下之任。

    然有道者,處崇高之位,雖愛其身,不是貪位慕祿以自保。

    實所謂衛生存身以行道。

    是則愛身,乃為天下愛其身,非私愛一己之身。

    如此之人,乃可托以天下之權。

    若以此為君,則無為而治。

    以此為臣,則功大名顯。

    故道為天下貴也。

    故日貴以身為天下,則可寄于天下。

    愛以身為天下,乃可托于天下。

     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

    聽之不聞、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緻诘。

    故混而為一。

    其上不皦。

    其下不昧。

    繩繩兮、不可名。

    複歸于無物。

    是謂為無狀之狀。

    無象之象。

    是謂惚恍。

    迎之不見其首。

    随之不見其後。

    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

    能知古始。

    是謂道紀。

     【注】此言大道體虛,超乎聲色名相思議之表,聖人執此以禦世也。

    夷,無色也。

    故視之不可見。

    希,無聲也。

    故聽之不可聞。

    微,無相也。

    故搏之不可得。

    搏,取之也。

    此三者,雖有此名,其實不可緻诘。

    緻诘,猶言思議。

    由其道體混融而不可分,故為一。

    其上日月不足以增其明,故不皦。

    皦,明也,其下幽暗不能以昏其禮,故不昧。

    繩繩,猶綿綿不絕之意。

    謂道體雖綿綿不絕,其實不可名言。

    畢竟至虛,雖生而不有,故複歸于無物。

    杳冥之内,而至精存焉,故曰無狀之狀。

    恍惚之中,而似有物焉,故曰無象之象,是謂惚恍。

    此正楞嚴所謂罔象虛無,微細精想耳。

    由其此體,前觀無始,故迎之不見其首。

    後觀無終,故随之不見其後。

    此乃古始之道也。

    上皆曆言大道之妙,下言得道之人。

    然聖人所以為聖人者,蓋執此妙道以禦世。

    故曰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

    吾人有能知此古始之道者,即是道統所系也。

    故曰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紀,綱紀。

    謂統緒也。

     十五章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夫惟不可識。

    故強為之容。

    豫若冬涉川。

    猶若畏四鄰。

    俨若客。

    渙若冰将釋。

    敦兮、其若樸。

    曠兮、其若谷。

    渾兮、其若濁。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

    孰能安以久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惟不盈、故能敝不新成。

     【注】此言聖人體道深玄,故形神俱妙。

    人能靜定虛心,則故有常存也。

    莊子謂嗜欲深者天機淺。

    蓋今世俗之人,以利欲熏心。

    故形氣穢濁粗鄙,固執而不化。

    不得微妙玄通。

    故天機淺露,極為易見,殆非有道氣象。

    皆是不善為士也。

    老子因謂古之善為士者,不淺露易見。

    乃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夫為不可識,最難形容。

    特強為之形容耳。

    然形容其行動也。

    豫若冬涉川。

    猶若畏四鄰。

    猶豫,行不進貌。

    冬涉川,謂不敢遽進。

    畏四鄰,謂不敢妄動。

    此乃從容不迫之意。

    其威儀也,俨若客。

    俨,謂肅然可觀。

    若客,謂謙退不敢直前。

    其氣也,渙若冰将釋。

    莊子謂暖然似春。

    又雲冰解凍釋。

    謂其氣融和,使可親愛之意。

    其外貌也,敦兮其若樸。

    敦,敦厚。

    樸,無文飾也。

    其中心也,曠兮其若谷。

    曠,空也。

    谷,虛也。

    外體敦厚樸素,而中心空虛寂定也。

    其迹也,渾兮其若濁。

    渾,與混同。

    謂和光同塵也。

    蓋有道之士,心空無着。

    故行動威儀,氣象體段,胸次悠然,微妙玄通之若此。

    所謂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故可觀而不可識。

    世俗之人,以功名利祿交錯于前,故形氣穢濁,而不可觀。

    老子因而愍之曰,孰能于此濁亂之中,恬退自養,靜定持心,久久而徐清之耶。

    蓋心水汨昏,以靜定治之,則清。

    所謂如澄濁水,沙土自沈,清水現前,名為初伏客塵煩惱。

    不能頓了,故曰徐清。

    人皆競進于功利之間。

    老子謂孰能安定自守,久久待時而後生耶。

    生,乃發動。

    謂應用也。

    即聖人迫不得已而後應之意。

    筆乘謂老子文法多什韻。

    蓋清,生,盈,成,一韻耳。

    若言徐動,徐應,則不什矣。

    老子嗟歎至此,乃教之以守道之方,曰,保此道者不欲盈。

    盈,滿也。

    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