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意論教乘
關燈
小
中
大
良馬見鞭影而行、豈非昔之工夫有在。
但邪執之心未忘、故令見佛、隻在點化之間以破其執耳。
故佛說法原無贅語、但就衆生所執之情、随宜而擊破之。
所謂以楔出楔者、本無實法與人也。
至于楞嚴會上、微細披剝、次第征辯、以破因緣自然之執、以斷凡夫外道二乘之疑。
而看教者不審乎此、但雲彼西域之人耳、此東土之人也。
人有彼此、而佛性豈有二耶。
且吾佛為三界之師、四生之父。
豈其說法、止為彼方之人、而此十萬裡外、則絕無分耶。
然而一切衆生、皆依八識而有生死。
堅固我執之情者、豈隻彼方衆生有執、而此方衆生無之耶。
是則此第八識、彼外道者、或執之為冥谛、或執之為自然、或執之為因緣、或執之為神我。
即以定修心生于梵天、而執之為五現涅盤。
或窮空不歸、而入無色界天。
伏前七識生機不動。
進觀識性、至空無邊處、無所有處、以極非非想處。
此乃界内修心、而未離識性者。
故曰、學道之人不識真、隻為從前認識神、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認作本來人者、是也。
至于界外聲聞、已滅三界見思之惑、已斷三界生死之苦、已證無為寂滅之樂。
八識名字尚不知、而亦認為涅盤、将謂究竟歸甯之地。
且又親從佛教得度、猶費吾佛四十年彈诃淘汰之功。
至于法華會上、猶懷疑佛之意、謂以小乘而見濟度。
雖地上菩薩、登七地已、方舍此識、而猶異熟未空。
由是觀之、八識為生死根本、豈淺淺哉。
故曰、一切世間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
乃至别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
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衆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
二者無始涅盤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
正此之謂也。
噫、老氏生人間世、出無佛世、而能窮造化之原、深觀至此。
即其精進工夫、誠不易易。
但未打破生死窠窟耳。
古德嘗言、孔助于戒、以其嚴于治身。
老助于定、以其精于忘我。
二聖之學、與佛相須而為用、豈徒然哉。
據實而論、執孔者、涉因緣、執老者、堕自然。
要皆未離識性、不能究竟一心故也。
佛則離心意識、故曰、本非因緣、非自然性、方徹一心之源耳。
此其世出世法之分也。
故佛所破、正不止此。
即出世三乘、而亦皆在其中矣。
世人但見莊子诽堯舜薄湯武、诋訾孔子之徒、以為驚異。
若聞世尊诃斥二乘以為焦芽敗種悲重菩薩以為佛法闡提、又将何如耶。
然而佛诃二乘、非诃二乘、诃執二乘之迹者、欲其舍小趣大也。
所謂莊诋孔子、非诋孔子、诋學孔子之迹者、欲其絕聖棄智也。
要皆遣情破執之謂也。
若果情忘執謝、其将把臂而遊妙道之鄉矣。
方且歡忻至樂之不暇、又何庸夫愦愦哉。
此其華嚴地上菩薩、而于塗炭事火卧棘投針之俦、靡不現身其中、與之而作師長也。
苟非佛法、又何令彼入佛法哉。
故彼六師之執幟、非佛不足以拔之。
吾意老莊之大言、非佛法不足以證向之。
信乎遊戲之談、雖老師宿學、不能自解免耳。
今以唯心識觀、皆不出乎響矣。
此論創意、蓋予居海上時、萬曆戊子冬、乞食王城、嘗與洞觀居士夜談所及、居士大為撫掌。
庚寅夏日、始命筆焉。
藏之既久、向未拈出。
甲午冬、随緣王城、拟請益于弱侯焦太史、不果。
明年乙未春、以弘法罹難、其草業己遺之海上矣。
仍遣侍者往殘簡中搜得之。
秋蒙恩遣雷陽、達觀禅師、由匡廬杖策候予于江上。
冬十一月、予方渡江、晤師于旅泊庵、夜坐出此、師一讀三歎曰、是足以袪長迷也。
即命弟子如奇、刻之以廣法施。
予固止之。
戊戍夏、予寓五羊時、與諸弟子結制壘壁間、為衆演楞嚴宗旨、門人寶貴、見而歎喜、願竭力成之、以卒業焉。
噫、欲識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
此區區片語、誠不足為法門重輕。
創意于十年之前、而克成于十年之後、作之于東海之東、而行之于南海之南。
豈機緣偶會而然耶。
道與時也、庸可強乎。
然此、蓋因觀老莊而作也、故以名論。
萬曆戊戍除日憨山道人清書于楞伽室。
病後俗冗、近始讀大制曹溪通志、及觀老莊影響論等書、深為歎服。
所謂不知春秋。
不能涉世。
不知老莊、不能忘世。
不參禅、不能出世。
及孔子人乘之聖。
老子天乘之聖。
佛能聖能凡能人能天之聖。
如此之類、百世不易之論也。
起原再稽颡。
但邪執之心未忘、故令見佛、隻在點化之間以破其執耳。
故佛說法原無贅語、但就衆生所執之情、随宜而擊破之。
所謂以楔出楔者、本無實法與人也。
至于楞嚴會上、微細披剝、次第征辯、以破因緣自然之執、以斷凡夫外道二乘之疑。
而看教者不審乎此、但雲彼西域之人耳、此東土之人也。
人有彼此、而佛性豈有二耶。
且吾佛為三界之師、四生之父。
豈其說法、止為彼方之人、而此十萬裡外、則絕無分耶。
然而一切衆生、皆依八識而有生死。
堅固我執之情者、豈隻彼方衆生有執、而此方衆生無之耶。
是則此第八識、彼外道者、或執之為冥谛、或執之為自然、或執之為因緣、或執之為神我。
即以定修心生于梵天、而執之為五現涅盤。
或窮空不歸、而入無色界天。
伏前七識生機不動。
進觀識性、至空無邊處、無所有處、以極非非想處。
此乃界内修心、而未離識性者。
故曰、學道之人不識真、隻為從前認識神、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認作本來人者、是也。
至于界外聲聞、已滅三界見思之惑、已斷三界生死之苦、已證無為寂滅之樂。
八識名字尚不知、而亦認為涅盤、将謂究竟歸甯之地。
且又親從佛教得度、猶費吾佛四十年彈诃淘汰之功。
至于法華會上、猶懷疑佛之意、謂以小乘而見濟度。
雖地上菩薩、登七地已、方舍此識、而猶異熟未空。
由是觀之、八識為生死根本、豈淺淺哉。
故曰、一切世間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
乃至别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
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衆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
二者無始涅盤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
正此之謂也。
噫、老氏生人間世、出無佛世、而能窮造化之原、深觀至此。
即其精進工夫、誠不易易。
但未打破生死窠窟耳。
古德嘗言、孔助于戒、以其嚴于治身。
老助于定、以其精于忘我。
二聖之學、與佛相須而為用、豈徒然哉。
據實而論、執孔者、涉因緣、執老者、堕自然。
要皆未離識性、不能究竟一心故也。
佛則離心意識、故曰、本非因緣、非自然性、方徹一心之源耳。
此其世出世法之分也。
故佛所破、正不止此。
即出世三乘、而亦皆在其中矣。
世人但見莊子诽堯舜薄湯武、诋訾孔子之徒、以為驚異。
若聞世尊诃斥二乘以為焦芽敗種悲重菩薩以為佛法闡提、又将何如耶。
然而佛诃二乘、非诃二乘、诃執二乘之迹者、欲其舍小趣大也。
所謂莊诋孔子、非诋孔子、诋學孔子之迹者、欲其絕聖棄智也。
要皆遣情破執之謂也。
若果情忘執謝、其将把臂而遊妙道之鄉矣。
方且歡忻至樂之不暇、又何庸夫愦愦哉。
此其華嚴地上菩薩、而于塗炭事火卧棘投針之俦、靡不現身其中、與之而作師長也。
苟非佛法、又何令彼入佛法哉。
故彼六師之執幟、非佛不足以拔之。
吾意老莊之大言、非佛法不足以證向之。
信乎遊戲之談、雖老師宿學、不能自解免耳。
今以唯心識觀、皆不出乎響矣。
此論創意、蓋予居海上時、萬曆戊子冬、乞食王城、嘗與洞觀居士夜談所及、居士大為撫掌。
庚寅夏日、始命筆焉。
藏之既久、向未拈出。
甲午冬、随緣王城、拟請益于弱侯焦太史、不果。
明年乙未春、以弘法罹難、其草業己遺之海上矣。
仍遣侍者往殘簡中搜得之。
秋蒙恩遣雷陽、達觀禅師、由匡廬杖策候予于江上。
冬十一月、予方渡江、晤師于旅泊庵、夜坐出此、師一讀三歎曰、是足以袪長迷也。
即命弟子如奇、刻之以廣法施。
予固止之。
戊戍夏、予寓五羊時、與諸弟子結制壘壁間、為衆演楞嚴宗旨、門人寶貴、見而歎喜、願竭力成之、以卒業焉。
噫、欲識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
此區區片語、誠不足為法門重輕。
創意于十年之前、而克成于十年之後、作之于東海之東、而行之于南海之南。
豈機緣偶會而然耶。
道與時也、庸可強乎。
然此、蓋因觀老莊而作也、故以名論。
萬曆戊戍除日憨山道人清書于楞伽室。
病後俗冗、近始讀大制曹溪通志、及觀老莊影響論等書、深為歎服。
所謂不知春秋。
不能涉世。
不知老莊、不能忘世。
不參禅、不能出世。
及孔子人乘之聖。
老子天乘之聖。
佛能聖能凡能人能天之聖。
如此之類、百世不易之論也。
起原再稽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