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意論教乘
關燈
小
中
大
也。
豈獨人天為然哉。
究論修進階差、實自人乘而立。
是知人為凡聖之本也。
故裴休有言曰、鬼神沈幽愁之苦。
鳥獸懷獝狖之悲。
修羅方嗔。
諸天耽樂。
可以整心慮、趣菩提、唯人道為能耳。
由是觀之、舍人道無以立佛法、非佛法無以盡一心。
是則佛法以人道為镃基、人道以佛法為究竟。
故曰、菩提所緣、緣苦衆生。
若無衆生、則無菩提。
此之謂也。
所言人道者、乃君臣父子夫婦之間、民生日用之常也。
假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識不知、無貪無競、如幻化人。
是為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即此世界為樂之國矣。
又何庸夫聖人哉。
奈何人者、因愛欲而生、愛欲而死。
其生死愛欲者、财色名食睡耳。
由此五者、起貪愛之心、構攻鬥之禍。
以緻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雖先王之賞罰、不足以禁其心。
适一己無厭之欲、以結未來無量之苦。
是以吾佛愍之曰、諸苦所因貪欲為本。
若滅貪欲、無所依止。
故現身三界、與民同患。
乃說離欲出苦之要道耳。
且不居天上而乃生于人間者、正示十界因果之相、皆從人道建立也。
然既處人道、不可不知人道也。
故吾佛聖人不從空生、而以淨梵為父摩耶為母者、示有君親也。
以耶輸為妻、示有夫婦也。
以羅侯為子、示有父子也。
且必舍父母而出家、非無君親也、割君親之愛也。
棄國榮而不顧、示名利為累也。
擲妻子而遠之、示貪欲之害也。
入深山而苦修、示離欲之行也。
先習外道四遍處定、示離人而入天也。
舍此而證正遍正覺之道者、示人天之行不足貴也。
成佛之後、入王宮而舁父棺、上忉利而為母說法、示佛道不舍孝道也。
依人間而說法、示人道揚趣菩提也。
假王臣為外護、示處世不越世法也。
此吾大師示現度生之楷模、垂誡後世之弘範也。
嗟乎、吾人為佛弟子、不知吾佛之心。
處人間世、不知人倫之事。
與之論佛法、則儱侗真如、瞞顸佛性。
與之論世法、則觸事面牆、幾如梼昧、與之論教乘、則曰枝葉耳、不足尚也。
與之言六度、則曰菩薩之行、非吾所敢為也。
與之言四谛、則曰彼小乘耳、不足為也。
與之言四禅八定、則曰彼外道所習耳、何足齒也。
與之言人道、則茫不知君臣父子之分、仁義禮智之行也。
嗟乎、吾人不知何物也。
然而好高慕遠、動以口耳為借資。
竟不知吾佛教人出世、以離欲之行為第一也。
故曰離欲寂靜、最為第一。
以餘生人道、不越人乘、故幼師孔子。
以知人欲為諸苦本、志離欲行、故少師老莊。
以觀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知十界唯心之影響也、故皈命佛。
論宗趣 老氏所宗虛無大道。
即楞嚴所謂晦昧為空、八識精明之體也。
然吾人迷此妙明一心而為第八阿賴耶識。
依此而有七識為生死之根。
六識為造業之本。
變起根身器界生死之相。
是則十界聖凡、統皆不離此識。
但有執破染淨之異耳。
以欲界凡夫、不知六塵五欲境界、唯識所變。
乃因六識分别、起貪愛心、固執不舍。
造種種業、受種種苦。
所謂人欲橫流。
故孔子設仁義禮智教化為堤防、使思無邪、姑舍惡而從善。
至于定名分、正上下、然其道未離分别。
即所言靜定工夫。
以唯識證之。
斯乃斷前六識分别邪妄之思、以袪鬥诤之害。
而要歸所謂妙道者、乃以七識為指歸之地。
所謂生機道原。
故曰生生之謂易是也。
至若老氏以虛無為妙道、則曰谷神不死。
又曰死而不亡者壽。
又曰生生者不生。
且其教以絕聖棄智忘形去欲為行、以無為為宗極、斯比孔則又進。
觀生機深脈、破前六識分别之執。
伏前七識生滅之機。
而認八識精明之體即楞嚴所謂罔象虛無微細精想者、以為妙道之源耳。
故曰、惚兮恍、其中有象。
恍兮惚、其中有物。
以其此識乃全體無明、觀之不透。
故曰、杳杳冥冥、其中有精。
以其識體不思議熏不思議變。
故曰玄之又玄。
而稱之曰妙道。
以天地萬物皆從此中變現。
故曰、天地之根、衆妙之門。
不知其所以然而然、故莊稱自然。
且老乃中國之人也。
未見佛法、而深觀至此、可謂捷疾利根矣。
借使一見吾佛而印決之、豈不頓證真無生耶。
吾意西涉流沙、豈無謂哉。
大段此識、深隐難測。
當佛未出世時、西域九十六種、以六師為宗。
其所立論百什、至于得神通者甚多、其書又不止此方之老莊也。
洎乎吾佛出世、靈山一會、英傑之士、皆彼六師之徒。
且其見佛、不一言而悟。
如
豈獨人天為然哉。
究論修進階差、實自人乘而立。
是知人為凡聖之本也。
故裴休有言曰、鬼神沈幽愁之苦。
鳥獸懷獝狖之悲。
修羅方嗔。
諸天耽樂。
可以整心慮、趣菩提、唯人道為能耳。
由是觀之、舍人道無以立佛法、非佛法無以盡一心。
是則佛法以人道為镃基、人道以佛法為究竟。
故曰、菩提所緣、緣苦衆生。
若無衆生、則無菩提。
此之謂也。
所言人道者、乃君臣父子夫婦之間、民生日用之常也。
假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識不知、無貪無競、如幻化人。
是為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即此世界為樂之國矣。
又何庸夫聖人哉。
奈何人者、因愛欲而生、愛欲而死。
其生死愛欲者、财色名食睡耳。
由此五者、起貪愛之心、構攻鬥之禍。
以緻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雖先王之賞罰、不足以禁其心。
适一己無厭之欲、以結未來無量之苦。
是以吾佛愍之曰、諸苦所因貪欲為本。
若滅貪欲、無所依止。
故現身三界、與民同患。
乃說離欲出苦之要道耳。
且不居天上而乃生于人間者、正示十界因果之相、皆從人道建立也。
然既處人道、不可不知人道也。
故吾佛聖人不從空生、而以淨梵為父摩耶為母者、示有君親也。
以耶輸為妻、示有夫婦也。
以羅侯為子、示有父子也。
且必舍父母而出家、非無君親也、割君親之愛也。
棄國榮而不顧、示名利為累也。
擲妻子而遠之、示貪欲之害也。
入深山而苦修、示離欲之行也。
先習外道四遍處定、示離人而入天也。
舍此而證正遍正覺之道者、示人天之行不足貴也。
成佛之後、入王宮而舁父棺、上忉利而為母說法、示佛道不舍孝道也。
依人間而說法、示人道揚趣菩提也。
假王臣為外護、示處世不越世法也。
此吾大師示現度生之楷模、垂誡後世之弘範也。
嗟乎、吾人為佛弟子、不知吾佛之心。
處人間世、不知人倫之事。
與之論佛法、則儱侗真如、瞞顸佛性。
與之論世法、則觸事面牆、幾如梼昧、與之論教乘、則曰枝葉耳、不足尚也。
與之言六度、則曰菩薩之行、非吾所敢為也。
與之言四谛、則曰彼小乘耳、不足為也。
與之言四禅八定、則曰彼外道所習耳、何足齒也。
與之言人道、則茫不知君臣父子之分、仁義禮智之行也。
嗟乎、吾人不知何物也。
然而好高慕遠、動以口耳為借資。
竟不知吾佛教人出世、以離欲之行為第一也。
故曰離欲寂靜、最為第一。
以餘生人道、不越人乘、故幼師孔子。
以知人欲為諸苦本、志離欲行、故少師老莊。
以觀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知十界唯心之影響也、故皈命佛。
論宗趣 老氏所宗虛無大道。
即楞嚴所謂晦昧為空、八識精明之體也。
然吾人迷此妙明一心而為第八阿賴耶識。
依此而有七識為生死之根。
六識為造業之本。
變起根身器界生死之相。
是則十界聖凡、統皆不離此識。
但有執破染淨之異耳。
以欲界凡夫、不知六塵五欲境界、唯識所變。
乃因六識分别、起貪愛心、固執不舍。
造種種業、受種種苦。
所謂人欲橫流。
故孔子設仁義禮智教化為堤防、使思無邪、姑舍惡而從善。
至于定名分、正上下、然其道未離分别。
即所言靜定工夫。
以唯識證之。
斯乃斷前六識分别邪妄之思、以袪鬥诤之害。
而要歸所謂妙道者、乃以七識為指歸之地。
所謂生機道原。
故曰生生之謂易是也。
至若老氏以虛無為妙道、則曰谷神不死。
又曰死而不亡者壽。
又曰生生者不生。
且其教以絕聖棄智忘形去欲為行、以無為為宗極、斯比孔則又進。
觀生機深脈、破前六識分别之執。
伏前七識生滅之機。
而認八識精明之體即楞嚴所謂罔象虛無微細精想者、以為妙道之源耳。
故曰、惚兮恍、其中有象。
恍兮惚、其中有物。
以其此識乃全體無明、觀之不透。
故曰、杳杳冥冥、其中有精。
以其識體不思議熏不思議變。
故曰玄之又玄。
而稱之曰妙道。
以天地萬物皆從此中變現。
故曰、天地之根、衆妙之門。
不知其所以然而然、故莊稱自然。
且老乃中國之人也。
未見佛法、而深觀至此、可謂捷疾利根矣。
借使一見吾佛而印決之、豈不頓證真無生耶。
吾意西涉流沙、豈無謂哉。
大段此識、深隐難測。
當佛未出世時、西域九十六種、以六師為宗。
其所立論百什、至于得神通者甚多、其書又不止此方之老莊也。
洎乎吾佛出世、靈山一會、英傑之士、皆彼六師之徒。
且其見佛、不一言而悟。
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