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抄釋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明 呂楠 撰
太極,理也;動靜,氣也。
氣行則理亦行,二者嘗相依而未嘗相離也。
釋以太極為理,動靜為氣,恐涉支離,非周子本義。
太極生陰陽,理生氣也。
陰陽既生,則太極在其中,理複在氣之内也。
釋說氣有理,是說理生氣,恐未穩。
問:「昨謂未有天地之先,必是先有理,如何?」曰:「未有天地之先,畢竟也隻是理。
有理便有這天地,有理便有氣流行,發育萬物。
釋理在天地及氣流行之先,恐未然,畢竟是氣即理也。
」 「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是氣不是道,所以為陰陽者,乃道也。
釋此恐依夫子易中之說,是 論天地有心無心。
曰:「若果無心,則須牛生出馬,桃樹上發李花,他又卻自定。
」程子曰:以主宰謂之帝,心便是他主宰處,所以謂天地以生物為心。
天地别無句當,隻是以生物為心。
釋天地所到處,便可見他的心事。
橫渠說:「天左旋,日月亦左旋。
日月行得遲,故恰似右行。
」看來說得極是,隻恐人不曉。
釋:橫渠之說,亦非杜撰。
夫子嘗曰:「天與水違行,故水東流,則天之西行可知。
」此便是陰陽往來、晝夜更代之理。
或疑百川赴海而海不溢。
曰:「蓋是乾了,有見海中作旋窩,水皆注入去者。
」釋。
若海溢,則水必不西出,可以占天運矣。
天地是體,鬼神是用。
鬼神隻是陰陽二氣往來屈伸,如春夏是神,秋冬是鬼;晝是神,夜是鬼;息底是神,消底是鬼;生是神,死是鬼;鼻息,呼是神,吸是鬼;語是神,默是鬼。
釋:解此,千神百鬼皆可通矣。
故學必精義入神可。
魂者,氣之神;魄者,體之神。
淮南子注謂:魂,陽神也;魄,陰神也。
此語說得好。
釋:觀語默,亦可見鬼神。
人之能思慮計劃者,魂之為也;能記憶辨别者,魄之為也。
釋。
即圓者動,方者靜之意。
寤寐者,心之動靜也。
有思無思者,又動中之動靜也。
有夢無夢者,又靜中之動靜也。
但寤陽而寐陰,寤清而寐濁,寤有主而寐無主,故寂然感通之妙,必于寤而言之。
釋即寤可以觀神,即寐可以觀鬼。
陳舉謝氏歸根之說。
先生曰:「歸根本是老氏語,畢竟無歸。
如這花落便無了,豈是歸去那裡,明年複來這枝上。
」問:「人死時,這知覺便散否?」曰:「不是散,是盡了。
氣盡則知覺亦盡。
」釋:「以此知老佛歸根、輪回之說皆非。
」 陳複之問:祖宗是天地間一個統氣,因子孫祭享而聚散。
曰:「這便是上蔡所謂要有便有,要無便無。
子孫這身在此,祖宗之氣便在此。
他是有個血脈通貫,所以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
」 釋隻是心感應。
先生曰:有天地之性,有氣質之性。
天地之性,則太極本然之妙,萬殊之一本者也。
氣質之性,則二氣交運而生,一本而萬殊者也。
釋無氣質則無天地之性,氣質靈聚處,便是天地之性。
伊川先生說話,如性即理也一語,直自孔子後,惟是伊川說得盡。
這一句便是千萬世說性之根基。
釋伊川說性即理固盡,然性又離氣說不得, 才說性,便已不是性也。
蓋才說性時,便是兼氣質而言矣。
人生而靜以上不容說,蓋隻說得個天道,下性字不得。
所以子貢曰:「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 釋此可見性自氣禀而有。
蓋氣即人之成形,其靈湛結聚處為心,心之所生者善處即性。
天命之性,若無氣質,卻無安頓處。
釋此卻明白。
論天地之性,則專指理而言;論氣質之性,則以理與氣雜而言之。
釋此卻未然,恐涉支離。
人性雖同,氣禀不能無偏重,唯陰陽合德,五性全備,所以中正而為聖人也。
釋此亦可觀。
性善。
問:「孔子曰性相近,孟子曰性善。
」先生曰:「孟子論性,指本然之理而言,理無不善。
夫子言性,就人生氣禀而言,不能無差,故曰性相近。
然人能因其相近而複其初,本然之理,人皆有之,何嘗不善?所謂上智與下愚不移者,以其困而不學,故不可移,若勉強盡力,豈有不可移之理?釋孟子之言性善,本于性相近之言。
蓋天地間除是上智下愚移不得,其餘性皆相近,可習而至,可以見性善也。
夫上智下愚,數百年之内,千萬人之中,止一二人耳。
若相近之性,無人不然,故曰性善。
韓愈原性本自好,但言三品處欠個氣字。
孟子論性善下頭也少一氣字,所以起後儒紛紛之論。
釋無氣難說性三品之言,因上智下愚而生,然不知夫子立言之意,本為性善也。
」 問性。
曰:「程子言:論性不論氣不備,論氣不論性不明。
張子言:形而後有氣質之性,善反之,則天地之性存焉。
故氣質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
自古論性,至程張方始明備。
釋性,即氣之靈明精粹處,由心而生者也。
諸子言之皆未然。
」 亞夫問:「氣質之說,起于何人?」先生曰:「此起于張程。
熹以為極有功于聖門,有補于後學,讀之使人深有感于張程,前此未曾有人說到此。
」韓退之說三品,孟子說性善,荀子說性惡,揚子又說性善惡混。
使張程之說早出,則諸子之說泯矣。
釋程張說性,雖比諸子明白,然恐還不是孔孟說性之初意。
心,譬水也;性,水之理也。
性所以立乎水之靜,情所以行乎水之動,欲則水之流而至于泛濫也。
才者,水之氣力所以能流者,然其流有急有緩,則是才之不同。
釋心,譬如一池水之中央澄湛處,其靈覺皆自心中起者,性也。
道夫問「性出于天,才出于氣」。
曰:「性是形而上者,氣是形而下者。
形而上者,全是天理;形而下者,隻是那渣滓。
至于形,又是渣滓至濁者也。
」釋:「此天與氣為二,則才與性又二物矣。
」亦未然。
潘時舉問:「持其志,無暴其氣處。
古人在車聞鸾和,行則有佩玉,凡此皆所以無暴其氣。
今人既無此,不知如何而為無暴?」先生曰:「凡人多動作,多笑語,做力所不及底事,皆是暴其氣。
今學者須事事節約,莫教過當,此便是養氣之道也。
」 釋「雖無暴其氣,亦須用志」。
鄭昭先問「夜氣、平旦之氣」。
曰:「這一段,其所主卻在心。
熹嘗謂隻有程先生曰:夜氣之所存者,良知也,良能也。
諸
氣行則理亦行,二者嘗相依而未嘗相離也。
釋以太極為理,動靜為氣,恐涉支離,非周子本義。
太極生陰陽,理生氣也。
陰陽既生,則太極在其中,理複在氣之内也。
釋說氣有理,是說理生氣,恐未穩。
問:「昨謂未有天地之先,必是先有理,如何?」曰:「未有天地之先,畢竟也隻是理。
有理便有這天地,有理便有氣流行,發育萬物。
釋理在天地及氣流行之先,恐未然,畢竟是氣即理也。
」 「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是氣不是道,所以為陰陽者,乃道也。
釋此恐依夫子易中之說,是 論天地有心無心。
曰:「若果無心,則須牛生出馬,桃樹上發李花,他又卻自定。
」程子曰:以主宰謂之帝,心便是他主宰處,所以謂天地以生物為心。
天地别無句當,隻是以生物為心。
釋天地所到處,便可見他的心事。
橫渠說:「天左旋,日月亦左旋。
日月行得遲,故恰似右行。
」看來說得極是,隻恐人不曉。
釋:橫渠之說,亦非杜撰。
夫子嘗曰:「天與水違行,故水東流,則天之西行可知。
」此便是陰陽往來、晝夜更代之理。
或疑百川赴海而海不溢。
曰:「蓋是乾了,有見海中作旋窩,水皆注入去者。
」釋。
若海溢,則水必不西出,可以占天運矣。
天地是體,鬼神是用。
鬼神隻是陰陽二氣往來屈伸,如春夏是神,秋冬是鬼;晝是神,夜是鬼;息底是神,消底是鬼;生是神,死是鬼;鼻息,呼是神,吸是鬼;語是神,默是鬼。
釋:解此,千神百鬼皆可通矣。
故學必精義入神可。
魂者,氣之神;魄者,體之神。
淮南子注謂:魂,陽神也;魄,陰神也。
此語說得好。
釋:觀語默,亦可見鬼神。
人之能思慮計劃者,魂之為也;能記憶辨别者,魄之為也。
釋。
即圓者動,方者靜之意。
寤寐者,心之動靜也。
有思無思者,又動中之動靜也。
有夢無夢者,又靜中之動靜也。
但寤陽而寐陰,寤清而寐濁,寤有主而寐無主,故寂然感通之妙,必于寤而言之。
釋即寤可以觀神,即寐可以觀鬼。
陳舉謝氏歸根之說。
先生曰:「歸根本是老氏語,畢竟無歸。
如這花落便無了,豈是歸去那裡,明年複來這枝上。
」問:「人死時,這知覺便散否?」曰:「不是散,是盡了。
氣盡則知覺亦盡。
」釋:「以此知老佛歸根、輪回之說皆非。
」 陳複之問:祖宗是天地間一個統氣,因子孫祭享而聚散。
曰:「這便是上蔡所謂要有便有,要無便無。
子孫這身在此,祖宗之氣便在此。
他是有個血脈通貫,所以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
」 釋隻是心感應。
先生曰:有天地之性,有氣質之性。
天地之性,則太極本然之妙,萬殊之一本者也。
氣質之性,則二氣交運而生,一本而萬殊者也。
釋無氣質則無天地之性,氣質靈聚處,便是天地之性。
伊川先生說話,如性即理也一語,直自孔子後,惟是伊川說得盡。
這一句便是千萬世說性之根基。
釋伊川說性即理固盡,然性又離氣說不得, 才說性,便已不是性也。
蓋才說性時,便是兼氣質而言矣。
人生而靜以上不容說,蓋隻說得個天道,下性字不得。
所以子貢曰:「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 釋此可見性自氣禀而有。
蓋氣即人之成形,其靈湛結聚處為心,心之所生者善處即性。
天命之性,若無氣質,卻無安頓處。
釋此卻明白。
論天地之性,則專指理而言;論氣質之性,則以理與氣雜而言之。
釋此卻未然,恐涉支離。
人性雖同,氣禀不能無偏重,唯陰陽合德,五性全備,所以中正而為聖人也。
釋此亦可觀。
性善。
問:「孔子曰性相近,孟子曰性善。
」先生曰:「孟子論性,指本然之理而言,理無不善。
夫子言性,就人生氣禀而言,不能無差,故曰性相近。
然人能因其相近而複其初,本然之理,人皆有之,何嘗不善?所謂上智與下愚不移者,以其困而不學,故不可移,若勉強盡力,豈有不可移之理?釋孟子之言性善,本于性相近之言。
蓋天地間除是上智下愚移不得,其餘性皆相近,可習而至,可以見性善也。
夫上智下愚,數百年之内,千萬人之中,止一二人耳。
若相近之性,無人不然,故曰性善。
韓愈原性本自好,但言三品處欠個氣字。
孟子論性善下頭也少一氣字,所以起後儒紛紛之論。
釋無氣難說性三品之言,因上智下愚而生,然不知夫子立言之意,本為性善也。
」 問性。
曰:「程子言:論性不論氣不備,論氣不論性不明。
張子言:形而後有氣質之性,善反之,則天地之性存焉。
故氣質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
自古論性,至程張方始明備。
釋性,即氣之靈明精粹處,由心而生者也。
諸子言之皆未然。
」 亞夫問:「氣質之說,起于何人?」先生曰:「此起于張程。
熹以為極有功于聖門,有補于後學,讀之使人深有感于張程,前此未曾有人說到此。
」韓退之說三品,孟子說性善,荀子說性惡,揚子又說性善惡混。
使張程之說早出,則諸子之說泯矣。
釋程張說性,雖比諸子明白,然恐還不是孔孟說性之初意。
心,譬水也;性,水之理也。
性所以立乎水之靜,情所以行乎水之動,欲則水之流而至于泛濫也。
才者,水之氣力所以能流者,然其流有急有緩,則是才之不同。
釋心,譬如一池水之中央澄湛處,其靈覺皆自心中起者,性也。
道夫問「性出于天,才出于氣」。
曰:「性是形而上者,氣是形而下者。
形而上者,全是天理;形而下者,隻是那渣滓。
至于形,又是渣滓至濁者也。
」釋:「此天與氣為二,則才與性又二物矣。
」亦未然。
潘時舉問:「持其志,無暴其氣處。
古人在車聞鸾和,行則有佩玉,凡此皆所以無暴其氣。
今人既無此,不知如何而為無暴?」先生曰:「凡人多動作,多笑語,做力所不及底事,皆是暴其氣。
今學者須事事節約,莫教過當,此便是養氣之道也。
」 釋「雖無暴其氣,亦須用志」。
鄭昭先問「夜氣、平旦之氣」。
曰:「這一段,其所主卻在心。
熹嘗謂隻有程先生曰:夜氣之所存者,良知也,良能也。
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