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抄釋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之類。
溫公之言,如桑麻谷粟。
且如稽古錄極好看,常思量教太子諸王,恐通鑒難看,且看一部稽古錄。
人家子弟若先看得此,便是一部古今在肚裡。
釋:史文簡殺太過,雖老儒亦難讀,況子弟小兒乎? 唐鑒意正有疏處。
孫之翰:唐論精練,說利害如身親曆之,但理不及。
唐 胡侍郎讀史管見,其為文字與所見處甚好,到看他自做處,全相反。
釋:初隻是以意料想也。
離騷初無奇字,隻恁說将去,自是好。
後來如魯直恁地著氣力做,隻是不好。
釋:不是實有的文字,自要妝點。
古賦須熟看屈、宋、韓、柳所作,乃有進步處。
入本朝來,騷學殆絕,秦、黃、晁、張之徒,不足學也。
釋此意馳逐去,終未免害學。
漢初,賈誼之文質實,董仲舒之文緩弱。
釋以質實緩弱論董、賈文,卻恐往文句上論了,恐亦害學。
素問語言深,靈樞淺,較易看。
釋二書恐亦古之遺意,不當以文字看也。
先生方修韓文考異,而學者至,因曰:韓退之議論正,規模闊大,然不如柳子厚較精密。
如辨鹍冠子及說列子在莊子前,及非國語之類,辨得皆是。
釋之二子,皆恐陷于文,孔門四教之文,恐不如是。
韓退之以下,歐、蘇諸公議論,不過是主于文詞,釋并韓子亦恐有主詞處。
古詩須看西晉以前,如樂府諸作皆佳。
釋詩自西晉以前,雅、頌亡,猶有風處故耳。
齊、梁間人詩,讀之使人四肢皆懶慢不收拾。
釋世道之危亂全系此。
作詩先用看李、杜,如士人治本經然。
本既立,次第方可看蘇、黃以次諸家詩。
釋看李、杜不如蘇武、韋、孟,尤不失放心。
蘇、黃諸公,勿治可也。
李太白非無法度,乃從容于法度之中,蓋聖于詩者也。
釋:此語恐喪初學之志。
道間人多攜詩文求跋尾,熹以為人之所以與天地日月相為長久者,元不在此。
釋:朱子此語,極使人能立志。
因論文曰:「作文字須是靠實,說得有條理乃好,不可架空纖巧。
大率要七分實,隻二三分文。
」釋:文處亦是實,乃真文也。
歐公文雖平淡,其中卻自美麗,有好處,有不可及處,卻不是阘冗無意思。
釋終是陷于詞章。
自三蘇文出,學者始日趨于巧。
釋文士趨巧,自左傳、國語以來然矣,三蘇又其甚耳。
歐公文字大綱好處多,晚年筆力亦衰。
曾南豐文議論平正,耐點檢。
李泰伯文亦明白好看。
歐公言作文有三處好思量:枕上、路上、廁上。
他隻是做文字,尚如此,況求道乎?釋此三處,可以占歐子制辭之心矣。
文章到歐、曾、蘇,道理到二程,方是暢。
釋文章有道理,方是暢。
劉子澄言:「本朝隻有四篇文字好:太極圖、西銘、易傳序、春秋傳序。
」 釋此亦據文字格體而言,并四篇原意亦失之矣。
黃直卿雲:「通書便可上接語、孟。
」曰:「比語、孟較深。
語、孟說得較闊,釋通書便有要立言意。
語、孟随人随事發,自然熟也。
」 問:「伊川謂西銘乃原道之祖,如何?」曰:西銘更從上面說來。
原道言率性之謂道,西銘連「天命之謂性說了。
」釋程子謂「西銘,原道之祖」,恐不止連「天命之性」說之也。
正蒙是盡窮萬物之理,釋須「近取諸身」好。
定性書此篇大綱,隻在「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兩句 釋初學要勉力求至于此,遽以是為當,是猶未能立而求行也。
顔子所好何學論此是程子二十歲時,已做得文字如此了,便是已知為學之本。
釋顔子後,如黃叔度、程明道,皆天生來好,故入道便易。
人當先化氣質。
可 因論動箴,先生曰:「諸公且道那句是緊要?」道夫曰:「順理則裕,莫是緊要否?」曰:「更連從欲惟危兩句,這是生死路頭。
今看了近思錄,看别經書,須将遺書兼看。
蓋他一人是一人病痛,故程先生說得各各自有精采。
」 釋程子多得論語之意,言率因人而發。
伊川見朱光庭所編語錄雲:「某在,何必讀此?若伊川不在,則何可不讀?」釋此亦近予欲無言之意。
上蔡多說過了。
龜山巧,又别是一般,巧得又不好。
範谏議說得不巧,然亦好。
和靖又忒不好,然意思好。
釋隻意思好,不須用巧也。
呂與叔文集煞有好處,他文字極是實,說得好處,如千兵萬馬,飽滿伉壯。
上蔡雖有過當處,亦自是說得透。
龜山文字卻怯弱,似是合下會得易。
釋隻看入道處,其言語不必拘同也。
範浚心銘他自見得到,說得件物事如此好,釋近約禮之旨。
龜山文字議論,如手捉一物正緊,忽墜地,此由其氣弱, 釋此卻以文論也。
李複潏水集說浩然之氣,隻是要仰不愧,俯不怍,便自然無怯懼。
其言雖粗,卻盡此章之意。
信州刊行釋此,非平日集義功深,安得俯仰無愧怍?善發浩然之旨。
康節之學,其骨髓在皇極經世,其花草便是詩。
釋康節自成片段,于其心亦無愧怍,但不是論語源流。
潛虛隻是吉兇臧否,平王相,休囚死,釋易原不如是,失卻「君子行四德」意。
季通律書分明是好,卻不是臆說,自有按據。
釋馬遷律曆恐亦如是。
蓋自古必有傳授之者,季通益能發明之耳。
然而樂之實本不在是,學者不必溺此。
南軒語。
孟,熹嘗說他這文字不好看。
蓋解經不必做文字,止合解釋得文義通,則理自明,意自足。
釋理明意足,俗解亦好,文字亦好。
東萊教人作文,當看「獲麟」解,也是其間多曲折。
熹舊最愛看陳無己文,他文字也多曲折。
釋此等論亦快害學者。
先生言科舉時文之弊,後生才把起書來讀,便先要去讨新奇意思,準拟作時文用。
下稍弄得熟了,到做官或立朝,雖于朝廷大典禮也,則胡亂撚合出來用。
不知被理會得者一拶則百雜碎矣。
釋:時文之弊如此之甚乎! 朱子抄釋卷一
溫公之言,如桑麻谷粟。
且如稽古錄極好看,常思量教太子諸王,恐通鑒難看,且看一部稽古錄。
人家子弟若先看得此,便是一部古今在肚裡。
釋:史文簡殺太過,雖老儒亦難讀,況子弟小兒乎? 唐鑒意正有疏處。
孫之翰:唐論精練,說利害如身親曆之,但理不及。
唐 胡侍郎讀史管見,其為文字與所見處甚好,到看他自做處,全相反。
釋:初隻是以意料想也。
離騷初無奇字,隻恁說将去,自是好。
後來如魯直恁地著氣力做,隻是不好。
釋:不是實有的文字,自要妝點。
古賦須熟看屈、宋、韓、柳所作,乃有進步處。
入本朝來,騷學殆絕,秦、黃、晁、張之徒,不足學也。
釋此意馳逐去,終未免害學。
漢初,賈誼之文質實,董仲舒之文緩弱。
釋以質實緩弱論董、賈文,卻恐往文句上論了,恐亦害學。
素問語言深,靈樞淺,較易看。
釋二書恐亦古之遺意,不當以文字看也。
先生方修韓文考異,而學者至,因曰:韓退之議論正,規模闊大,然不如柳子厚較精密。
如辨鹍冠子及說列子在莊子前,及非國語之類,辨得皆是。
釋之二子,皆恐陷于文,孔門四教之文,恐不如是。
韓退之以下,歐、蘇諸公議論,不過是主于文詞,釋并韓子亦恐有主詞處。
古詩須看西晉以前,如樂府諸作皆佳。
釋詩自西晉以前,雅、頌亡,猶有風處故耳。
齊、梁間人詩,讀之使人四肢皆懶慢不收拾。
釋世道之危亂全系此。
作詩先用看李、杜,如士人治本經然。
本既立,次第方可看蘇、黃以次諸家詩。
釋看李、杜不如蘇武、韋、孟,尤不失放心。
蘇、黃諸公,勿治可也。
李太白非無法度,乃從容于法度之中,蓋聖于詩者也。
釋:此語恐喪初學之志。
道間人多攜詩文求跋尾,熹以為人之所以與天地日月相為長久者,元不在此。
釋:朱子此語,極使人能立志。
因論文曰:「作文字須是靠實,說得有條理乃好,不可架空纖巧。
大率要七分實,隻二三分文。
」釋:文處亦是實,乃真文也。
歐公文雖平淡,其中卻自美麗,有好處,有不可及處,卻不是阘冗無意思。
釋終是陷于詞章。
自三蘇文出,學者始日趨于巧。
釋文士趨巧,自左傳、國語以來然矣,三蘇又其甚耳。
歐公文字大綱好處多,晚年筆力亦衰。
曾南豐文議論平正,耐點檢。
李泰伯文亦明白好看。
歐公言作文有三處好思量:枕上、路上、廁上。
他隻是做文字,尚如此,況求道乎?釋此三處,可以占歐子制辭之心矣。
文章到歐、曾、蘇,道理到二程,方是暢。
釋文章有道理,方是暢。
劉子澄言:「本朝隻有四篇文字好:太極圖、西銘、易傳序、春秋傳序。
」 釋此亦據文字格體而言,并四篇原意亦失之矣。
黃直卿雲:「通書便可上接語、孟。
」曰:「比語、孟較深。
語、孟說得較闊,釋通書便有要立言意。
語、孟随人随事發,自然熟也。
」 問:「伊川謂西銘乃原道之祖,如何?」曰:西銘更從上面說來。
原道言率性之謂道,西銘連「天命之謂性說了。
」釋程子謂「西銘,原道之祖」,恐不止連「天命之性」說之也。
正蒙是盡窮萬物之理,釋須「近取諸身」好。
定性書此篇大綱,隻在「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兩句 釋初學要勉力求至于此,遽以是為當,是猶未能立而求行也。
顔子所好何學論此是程子二十歲時,已做得文字如此了,便是已知為學之本。
釋顔子後,如黃叔度、程明道,皆天生來好,故入道便易。
人當先化氣質。
可 因論動箴,先生曰:「諸公且道那句是緊要?」道夫曰:「順理則裕,莫是緊要否?」曰:「更連從欲惟危兩句,這是生死路頭。
今看了近思錄,看别經書,須将遺書兼看。
蓋他一人是一人病痛,故程先生說得各各自有精采。
」 釋程子多得論語之意,言率因人而發。
伊川見朱光庭所編語錄雲:「某在,何必讀此?若伊川不在,則何可不讀?」釋此亦近予欲無言之意。
上蔡多說過了。
龜山巧,又别是一般,巧得又不好。
範谏議說得不巧,然亦好。
和靖又忒不好,然意思好。
釋隻意思好,不須用巧也。
呂與叔文集煞有好處,他文字極是實,說得好處,如千兵萬馬,飽滿伉壯。
上蔡雖有過當處,亦自是說得透。
龜山文字卻怯弱,似是合下會得易。
釋隻看入道處,其言語不必拘同也。
範浚心銘他自見得到,說得件物事如此好,釋近約禮之旨。
龜山文字議論,如手捉一物正緊,忽墜地,此由其氣弱, 釋此卻以文論也。
李複潏水集說浩然之氣,隻是要仰不愧,俯不怍,便自然無怯懼。
其言雖粗,卻盡此章之意。
信州刊行釋此,非平日集義功深,安得俯仰無愧怍?善發浩然之旨。
康節之學,其骨髓在皇極經世,其花草便是詩。
釋康節自成片段,于其心亦無愧怍,但不是論語源流。
潛虛隻是吉兇臧否,平王相,休囚死,釋易原不如是,失卻「君子行四德」意。
季通律書分明是好,卻不是臆說,自有按據。
釋馬遷律曆恐亦如是。
蓋自古必有傳授之者,季通益能發明之耳。
然而樂之實本不在是,學者不必溺此。
南軒語。
孟,熹嘗說他這文字不好看。
蓋解經不必做文字,止合解釋得文義通,則理自明,意自足。
釋理明意足,俗解亦好,文字亦好。
東萊教人作文,當看「獲麟」解,也是其間多曲折。
熹舊最愛看陳無己文,他文字也多曲折。
釋此等論亦快害學者。
先生言科舉時文之弊,後生才把起書來讀,便先要去讨新奇意思,準拟作時文用。
下稍弄得熟了,到做官或立朝,雖于朝廷大典禮也,則胡亂撚合出來用。
不知被理會得者一拶則百雜碎矣。
釋:時文之弊如此之甚乎! 朱子抄釋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