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抄釋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後世學者豈不幸事?但患自家不去用心。
釋顔、曾隻聞己所聞,便能行其所聞,後學聞雖多,卻少個「行」字。
孟子許多論氣,隻在「集義所生者」一句上。
釋。
才集義,便是變化氣質,其氣自能配義與道矣。
故集義即生長浩然氣之根苗也。
楊至之問:「中含二義,有未發之中,有随時之中。
」曰:「中庸一書,本隻是随時之中,然其所以有随時之中者,是緣有那未發之中在裡。
」釋楊說頗支離。
但「随時」字非小可,可與權者能之,不然,便同流合污。
詩小序,漢儒所作,有可信處絕少。
大序好處多,然亦有不滿人意處。
釋此說恐太信已,不信古。
問:「詩傳葉韻。
」曰:「古人文自是有葉。
今泉州有詩譜,紹興府有韻譜,皆吳才老做。
陸德明釋文中,亦有此類甚多。
」釋:古人以韻就意,故用葉。
後人乃是以意就韻,故韻雖葉而非詩。
南軒精義是意外說,卻不曾說得詩中本意。
惟上蔡說「須先識得六義體面,而諷詠以得之」,此卻是會讀詩。
釋:六義體面,固要識得,尤莫如先識得「思無邪」。
看二典之書,堯舜所以卷舒作用,直如此熟。
釋,不是熟于卷舒作用。
蓋有安安溫恭之德,自然政化流行,不能自已。
如「天地于穆至誠」,自然日往月來,陽舒陰慘,未嘗容一意也。
尚書孔安國傳,是魏晉間人所作,托安國為名,與毛公詩傳大段不同。
孔叢子亦然,皆是那一時人所為。
釋:詩、書序傳,舊人得者還多。
學禮先看儀禮,儀禮是全書,其他皆是講說。
釋:故儀禮為「經」,禮記為傳。
熹向定婚禮親迎用溫公,入門以後則從伊川。
大概如此釋。
知此,便可求用四代禮樂之意。
今所集儀禮,也隻是略存古之制度,使後之人自去減殺,求其可行者而已。
釋儀禮雖止十七篇,然于禮之腔廓已定,用之而斟酌損益,系乎人耳。
惟溺而不知變,與背而不知循,皆非也。
周禮一書,周公所以立下許多條貫,皆是從廣大心中流出。
釋周禮直欲使無一物不得其所,故其書無一言而非仁也。
為政若得其意,不必盡拟其條貫矣。
周禮一書,聖人姑為一代之法爾。
到不可用處,聖人須别有權變之道。
釋程子雲:「若生民之理有窮,雖聖王之法可改。
」「讀周禮當識其意可也。
」先生因與朋友言及易,曰:易非學者之急務也。
熹平生費些精神,理會易與詩,論其得力,未若語、孟之多也。
釋語孟從易中流出。
伏羲易自是伏羲易,文王易自是文王易,孔子易自是孔子易。
釋:恐隻是一易。
伏羲畫卦,止有奇耦之畫,何嘗有許多說話?文王作繇辭,周公作爻辭,亦是為占筮設。
到孔子方說從義理去釋。
自羲至孔,恐隻是一個義理。
周禮言三易,經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便見不是文王漸畫。
釋系辭取豫、取夬等,亦是如此說。
程先生易傳,義理精,字數足,無一毫欠缺,隻是于本義不相合。
易本是蔔筮之書,程先生隻說得一理釋此,恐程子得者還多。
橫渠雲:「易為君子謀,不為小人謀。
」極好釋。
恐亦為小人,如「拔茅包承」等。
春秋本是明道正誼之書,今人隻較齊、晉伯業優劣,反成謀利,大義都晦了。
且如今人做義,隻做得齊桓、晉文優劣論, 釋道誼在齊桓、晉文上論,亦自見得到。
看春秋甚難,須是有當時魯春秋來看,見得聖人改竄處,方始知得事實,然那得有此釋?大旨亦有在字字上見者。
看春秋,且須看得一部左傳首尾意思通貫,方能略見聖人筆削與當時事之大意。
釋此便是善看春秋者。
問:「孔子當衰周時,可以有為否?」曰:「聖人無有不可為之事,隻恐權柄不入手。
」問:「不知聖人有不可為之時否?」曰:「便是聖人無不可為之時。
若時節變了,聖人又自處之不同。
」釋:「無不可為之事者,聖人之能;有不可為之時者,聖人之命。
」 左氏叙至韓、魏、趙殺智伯事,去孔子六七十年,決非丘明釋。
叙至韓、魏、趙者,左氏之徒補之。
左氏一部書,文章浮豔,更無事實。
蓋周衰時,自有一等迂闊人,觀國語之文,可見周之衰也。
釋:「文盛則道微。
」 孝經一書,文字不多,先生何故不為理會過?曰:「此亦難說。
此書隻前面一段是曾子聞于孔子者,後面皆是後人綴緝而成。
」程沙随說:「向時汪端明亦嘗疑此書是後人僞為者。
」釋:孝經多是孔、曾問答,以訓幼少者之意,故引詩段落明白,使其易讀,亦不可疑。
家語記得不純,卻是當時書。
孔叢子是後來白白撰出。
釋:其流之近則為家語,其流之遠則為孔叢,言語簡繁,時世之自然也。
文中子中說被人亂了,其他好處甚多,大過法言。
釋亂了處,隻是拟比太多,率薛收、姚義之筆,其聞于文中子者之至義固存也。
七書所載唐太宗、李衛公問答,乃阮逸僞書。
文中子元經、關子明易,皆逸所作。
釋,其初不可謂無傳,若皆出于逸之僞,恐無據。
解書難得分曉。
趙岐孟子拙而不明,王弼周易巧而不明。
釋岐、弼身非孔、孟,安得其言明? 太史公樂書說那許多制度分寸極好,此必有古書可考,未必是他自說得。
釋。
蓋古來相傳授者亦有之,如内經亦然。
問看史。
曰:「亦草率不得,須當看人物是如何,當時治體是如何,國勢是如何,皆當子細。
」上蔡說:「明道看史,逐行看過,不蹉一字。
」 釋不蹉處,隻是心存。
讀通鑒,且将全書來熟看,卻去看綱目發明,卻盡好議論也。
釋:通鑒仿左傳作,綱目仿春秋經作,然比之未合處,及仿之未至處,豈惟盡好議論耶?溫公通鑒以魏為主,其理都錯。
熹所作綱目以蜀為主。
釋:以蜀為主,固是大義,若主之太過,反是掩實成虛,如「攻伐」書「入寇」
釋顔、曾隻聞己所聞,便能行其所聞,後學聞雖多,卻少個「行」字。
孟子許多論氣,隻在「集義所生者」一句上。
釋。
才集義,便是變化氣質,其氣自能配義與道矣。
故集義即生長浩然氣之根苗也。
楊至之問:「中含二義,有未發之中,有随時之中。
」曰:「中庸一書,本隻是随時之中,然其所以有随時之中者,是緣有那未發之中在裡。
」釋楊說頗支離。
但「随時」字非小可,可與權者能之,不然,便同流合污。
詩小序,漢儒所作,有可信處絕少。
大序好處多,然亦有不滿人意處。
釋此說恐太信已,不信古。
問:「詩傳葉韻。
」曰:「古人文自是有葉。
今泉州有詩譜,紹興府有韻譜,皆吳才老做。
陸德明釋文中,亦有此類甚多。
」釋:古人以韻就意,故用葉。
後人乃是以意就韻,故韻雖葉而非詩。
南軒精義是意外說,卻不曾說得詩中本意。
惟上蔡說「須先識得六義體面,而諷詠以得之」,此卻是會讀詩。
釋:六義體面,固要識得,尤莫如先識得「思無邪」。
看二典之書,堯舜所以卷舒作用,直如此熟。
釋,不是熟于卷舒作用。
蓋有安安溫恭之德,自然政化流行,不能自已。
如「天地于穆至誠」,自然日往月來,陽舒陰慘,未嘗容一意也。
尚書孔安國傳,是魏晉間人所作,托安國為名,與毛公詩傳大段不同。
孔叢子亦然,皆是那一時人所為。
釋:詩、書序傳,舊人得者還多。
學禮先看儀禮,儀禮是全書,其他皆是講說。
釋:故儀禮為「經」,禮記為傳。
熹向定婚禮親迎用溫公,入門以後則從伊川。
大概如此釋。
知此,便可求用四代禮樂之意。
今所集儀禮,也隻是略存古之制度,使後之人自去減殺,求其可行者而已。
釋儀禮雖止十七篇,然于禮之腔廓已定,用之而斟酌損益,系乎人耳。
惟溺而不知變,與背而不知循,皆非也。
周禮一書,周公所以立下許多條貫,皆是從廣大心中流出。
釋周禮直欲使無一物不得其所,故其書無一言而非仁也。
為政若得其意,不必盡拟其條貫矣。
周禮一書,聖人姑為一代之法爾。
到不可用處,聖人須别有權變之道。
釋程子雲:「若生民之理有窮,雖聖王之法可改。
」「讀周禮當識其意可也。
」先生因與朋友言及易,曰:易非學者之急務也。
熹平生費些精神,理會易與詩,論其得力,未若語、孟之多也。
釋語孟從易中流出。
伏羲易自是伏羲易,文王易自是文王易,孔子易自是孔子易。
釋:恐隻是一易。
伏羲畫卦,止有奇耦之畫,何嘗有許多說話?文王作繇辭,周公作爻辭,亦是為占筮設。
到孔子方說從義理去釋。
自羲至孔,恐隻是一個義理。
周禮言三易,經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便見不是文王漸畫。
釋系辭取豫、取夬等,亦是如此說。
程先生易傳,義理精,字數足,無一毫欠缺,隻是于本義不相合。
易本是蔔筮之書,程先生隻說得一理釋此,恐程子得者還多。
橫渠雲:「易為君子謀,不為小人謀。
」極好釋。
恐亦為小人,如「拔茅包承」等。
春秋本是明道正誼之書,今人隻較齊、晉伯業優劣,反成謀利,大義都晦了。
且如今人做義,隻做得齊桓、晉文優劣論, 釋道誼在齊桓、晉文上論,亦自見得到。
看春秋甚難,須是有當時魯春秋來看,見得聖人改竄處,方始知得事實,然那得有此釋?大旨亦有在字字上見者。
看春秋,且須看得一部左傳首尾意思通貫,方能略見聖人筆削與當時事之大意。
釋此便是善看春秋者。
問:「孔子當衰周時,可以有為否?」曰:「聖人無有不可為之事,隻恐權柄不入手。
」問:「不知聖人有不可為之時否?」曰:「便是聖人無不可為之時。
若時節變了,聖人又自處之不同。
」釋:「無不可為之事者,聖人之能;有不可為之時者,聖人之命。
」 左氏叙至韓、魏、趙殺智伯事,去孔子六七十年,決非丘明釋。
叙至韓、魏、趙者,左氏之徒補之。
左氏一部書,文章浮豔,更無事實。
蓋周衰時,自有一等迂闊人,觀國語之文,可見周之衰也。
釋:「文盛則道微。
」 孝經一書,文字不多,先生何故不為理會過?曰:「此亦難說。
此書隻前面一段是曾子聞于孔子者,後面皆是後人綴緝而成。
」程沙随說:「向時汪端明亦嘗疑此書是後人僞為者。
」釋:孝經多是孔、曾問答,以訓幼少者之意,故引詩段落明白,使其易讀,亦不可疑。
家語記得不純,卻是當時書。
孔叢子是後來白白撰出。
釋:其流之近則為家語,其流之遠則為孔叢,言語簡繁,時世之自然也。
文中子中說被人亂了,其他好處甚多,大過法言。
釋亂了處,隻是拟比太多,率薛收、姚義之筆,其聞于文中子者之至義固存也。
七書所載唐太宗、李衛公問答,乃阮逸僞書。
文中子元經、關子明易,皆逸所作。
釋,其初不可謂無傳,若皆出于逸之僞,恐無據。
解書難得分曉。
趙岐孟子拙而不明,王弼周易巧而不明。
釋岐、弼身非孔、孟,安得其言明? 太史公樂書說那許多制度分寸極好,此必有古書可考,未必是他自說得。
釋。
蓋古來相傳授者亦有之,如内經亦然。
問看史。
曰:「亦草率不得,須當看人物是如何,當時治體是如何,國勢是如何,皆當子細。
」上蔡說:「明道看史,逐行看過,不蹉一字。
」 釋不蹉處,隻是心存。
讀通鑒,且将全書來熟看,卻去看綱目發明,卻盡好議論也。
釋:通鑒仿左傳作,綱目仿春秋經作,然比之未合處,及仿之未至處,豈惟盡好議論耶?溫公通鑒以魏為主,其理都錯。
熹所作綱目以蜀為主。
釋:以蜀為主,固是大義,若主之太過,反是掩實成虛,如「攻伐」書「入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