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抄釋卷一

關燈
是有益。

    釋讀書若先從身心上照驗合否,後看注解,亦且能辨其是非矣。

     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後可以有得耳。

    釋此便是心口相應,理無走作。

     尹先生門人言:「尹先生讀書雲:耳順心得,如誦己言。

    」釋既誦先聖賢之言,如己之言,即可以占在己之行,如先聖賢之行矣。

     為學讀書,須是耐煩,細意去理會,切不可粗心。

    若曰何必讀書,自有個捷徑法,便是誤人底深坑也。

    釋才不耐煩,便是求捷徑,入禅室矣。

     大凡看文字,少看熟讀,一也;不要瑣碎立說,但要反複體驗,二也;埋頭理會,不要求效,三也。

    三者學者當守此。

    釋其要隻是反求諸身。

     讀書須周匝遍滿。

    熹舊有四句雲:「甯詳毋略,甯下毋高,甯拙毋巧,甯近毋遠。

    」釋此四句亦是下學工夫。

     看書非止看一處便見道理,如服藥相似,一服豈能得病便好?須服了又服,服多後藥力自行。

    釋:對書便見己病,乃益。

    讀書須純一,如看了一般,未了又要般涉,都不濟事。

    熹向時讀書,方其讀上句,則不知有下句;方其讀上章,則不知有下章。

    釋:此便是「主一」。

    周元卿問:「著心讀書,有時半闆前心在書上,半闆後忽然思量他事,口雖讀,心自在别處,如何得心隻在書上?」先生曰:「此最不可。

    所謂不誠無物,雖讀猶不讀也。

    」 釋:元卿已不将書治心,又安能得心在書上也? 看文字,須是如猛将用兵,直是鏖戰一陣;如酷吏治獄,直是推勘到底,決是不恕他方是。

    釋:此時便見天理人欲交戰景象。

    因說讀書,雲:韓退之所謂沈潛乎訓義,反複乎句讀,須有沈潛反複之功方得。

    釋此「沈潛反複」,須如易「反複,道也」之義解乃切。

    觀書當從大節目處看。

    程子有言:「平其心,易其氣,阙其疑,則聖人之意見矣。

    」 釋以聖人之意為己之意,可。

     今之談經者,往往有四者之病:本卑也,而抗之使高;本淺也,而鑿之使深;本近也,而推之使遠;本明也,而必使至于晦。

    此今日談經之大患。

    釋惟不為躬行以窮經,故生四病。

     名數、制度之類,略知之便得,不必大段深泥,以妨學問。

    釋何者非學問?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大疑則有大進。

    釋用思故也。

    讀書始讀,未知有疑,其次則漸漸有疑,中則節節是疑。

    過了這一番後,疑漸漸減,以至融會貫通,都無可疑,方始是學。

     釋:疑處,正是以心驗之得。

     關了門,閉了戶,把斷了四路頭,此正讀書時也。

    釋此隻是個收放心。

     大凡看書,須是要自家日用躬行處著力方可。

    釋此便是知行并進之意。

     人常讀書,庶幾可以??攝此心,使之常存。

    橫渠有言:書所以維持此心。

    一時放下,則一時德性有懈也。

    其何可廢! 釋須是先立此心。

     廖晉卿請問所讀書。

    先生曰:公心放已久,精神收拾未定,且收斂精神,方可商量讀書。

    釋如此而後讀書句句皆入心矣。

    熹自十六七時便下工夫讀書,當時也吃了多少辛苦,多讀了書。

    今人卒乍便要讀到熹這田地,也是難,要須積累著力方可。

     釋此恐記先生之言有誤。

    不然,是先生以讀書為多也。

     先看大學,次語、孟,次中庸,果然下工夫,句句字字,涵泳切己,看得透徹,一生受用不盡。

     釋隻切己,便有受用。

     子所雅言,詩、書、執禮,未始及易。

    夫子常所教人,隻是如此。

    今人便先為一種玄妙之說。

    釋說之玄妙者,其行必難。

     先生一日問剛中:「平時讀何書?」剛中說:「看語、孟、荀、揚、莊、老、王通諸書。

    」先生雲:「須看語、孟。

    若荀、揚乃誤人之書,莊、老乃壞人之書。

    」釋隻說将語、孟、荀、揚、莊并看,便是自誤自壞也。

     今且須看孔、孟、程、張四家文字,方始講究得著實,其他諸子不能無過差也。

    釋程、張又入孔孟之門戶。

    先生捐館前一月,以書遺廖子晦曰:「大學又修得一番,簡易平實,次第可以絕筆。

    」 釋觀先生于大學,可謂終身事之矣。

     大學一書,有正經,有注解,有或問。

    看來看去,不用或問,隻看注解便了。

    久之,又隻看正經便了。

    又久之,自有一部大學在我胸中,而正經亦不用矣。

    釋思之得 大學「在明明德」一句,須常常提醒在這裡,他日長進處在這裡。

    釋楠常說亦如此。

     大學是聖門最初用工處,格物又是大學最初用工處。

    格物是夢覺關,格得來是覺,格不得是夢。

    誠意是善惡關,誠得來是善,誠不得是惡。

    過得此二關,上面工夫卻一節易如一節了。

    到得平天下處,尚有些工夫。

    隻為天下闊,須著如此點檢。

     釋次第本如此。

     「緻知誠意」,此是大學一篇樞紐,乃生死路頭,人之所以與禽獸異處。

    若過得這關了,其他事皆可為也。

    釋中庸、語、孟皆同此意。

     物未格,知未至,縱有善,亦不過是不善中之善。

    到得物格知至後,或有不善,亦隻是善中未善處。

    釋明白可作。

    正卿問:「大學傳正心修身,莫有淺深否?」先生曰:「正心是就心上說,修身是就應事接物上說, 釋次第亦是如此。

    」 大學「正心」章已說盡了,至「修身」章又從頭說起,至「齊家治國」章又依前說教他治。

    蓋是要得節節去照顧。

    釋照顧字隻與照應、照驗字同,皆從明德上來。

     先生語吳仁父曰:「熹語孟集注添一字不得,減一字不得。

    」又記曰:不多一個字,不少一個字。

    釋此,恐非朱夫子之言。

    王子充問:「讀書未見得切,見之事方切。

    」先生曰:「不然。

    論語一教人學,便是孝弟;求仁,便戒人巧言令色,便是三省,可謂甚切。

     釋此,可教子充之務實矣。

    」 孔門答問,曾子聞得底話,顔子未必與聞;顔子聞得底話,子貢未必與聞。

    今卻合在論語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