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于既往而流風餘韻自有以表師極于将來求其可以當此者伯夷柳下恵其人也故伯夷往矣而聞其風之清者頑夫化而為防雖愚必明也懦夫化為有立志雖柔必強也栁下恵往矣而聞其風之和者薄夫化而為敦皆不偷之民也鄙夫化而為寛皆容徳之士也夫二子奮乎百世之上若是其逺而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若是其神向使清非聖人之清而猶有所雜和非聖人之和而猶有所介則人亡而清和亦與之俱亡矣安能感化若是之逺哉夫百世之下聞其風者猶感化之若是而況與聖人生同其時親近而薰炙之者其感化也又當何如哉此見聖人感發乎人心者大不凡也信乎其為百世之師而非人之所可及矣 翼注曰奮字勿作奮發有為隻與聞文王作之作字相似 張彥陵曰非聖人而能若是乎贊歎之詞不是證其為聖人處
仁也者人也章 張彥陵曰此章専為世之求仁與道者每每向身外尋索故把仁也者人也防醒他見得仁與道即在當人之身總是欲人反身求仁與道翼注曰此章有重仁字者有重道字者看來仁人道三字當重人字為是 又曰此章與形色天性章互看踐形即所以盡性論道者至于踐形而後實故曰重人字 按翼注是説字義如此其實踐形章是因人不求至乎道而言重在踐字此章是因人求之髙逺而言則反重在形字矣 王觀濤曰人知下句説個合字【此與蒙引不同】不知上句即寓合字意了葢仁即人也已自合下不離的豈可離而言之乎故遂接雲合而言之道也看一言字隻説論道當如此體道意尚在言外 翼注又曰合而言之隻説合仁于人而言之不可又倒説合人于仁而言之如俗講用兩反雲仁離于人則為虛理人離于人則為委形皆不得防 按人離于仁意大全朱子亦有之用作賓意自不妨 餘初因程注欲以仁也者人也作天命之謂性看合而言之道也作率性之謂道看玩蒙引乃知不當如此分别葢程子隻是舉以為例耳 按依餘初意分性道看如仁人心義人路例亦似通姑俟再定 仁雖即是性但此處説性道卻不似中庸首章有體用之分故蒙引雲此處不分性道玩存疑及大全朱子仁則性而已矣條亦似分性道與餘初意似合不知蒙引何故雲此處不分性道今總俟再定湖南講問道乃仁義禮智之總名仁原統于道如何必合人方謂之道答曰仁統于道乃指道之渾成言仁合人謂道乃指道之率由言道本一而所指不同有如此 附蒙引曰仁也者人也何以如此立言葢人而無仁則不成人矣故曰仁也者人也故曰無恻隠之心非人也 又附蒙引曰一説此章重在道字曰仁也者人也隻是為合而言之之地故集注隻引程子曰中庸所謂率性之謂道是也既不兼引天命之謂性又不引及所謂仁者人也其意可見 附呉因之曰此節專重道字大意謂仁者人之所以為人決不可無仁若離仁而言之單單是個身子單單是個軀殻形不得理豈道之謂哉唯人而合之于仁這個全是一團理來運用主張而天然自有之則至當不易之妙出乎其中豈不謂道合字要説得真切這仁緊緊附着在人身上便是合了此是責人體道口氣 按因之專重道字本蒙引别説而與存疑異又專主人合于仁説亦本蒙引别説而與翼注異 此節有王方麓一文可當傳注不必複他求矣【癸亥二月】 此章己酉四月十一已作一總評除湖南講一條外俱可不觀癸亥二月十五又作一評似勝前丁卯六月十九又改 此章已于丁卯六月十九改定一講章録于後
這一章是勉人求仁仁之一字有偏言之者是以愛之理言當時猶有人知其當重有專言之者是以心之徳言當時莫不以為迂闊而不切于人自仁之一字不明于天下于是蚩蚩之衆唯知負形秉氣有知有覺之為人而不複知人之所以為人聰明之士則又各因其所見自成一道道益紛而天下之人益壊不知天下的人斷無有舍仁而可以為人者天下的道斷無有不根于人而可以為道者這個仁不是可有可無的就是天所賦于吾之性是人之所以為人者也以其具于人之心而非是無以為心則曰仁人心也以其具于人之身而非是并無以為人則曰仁也者人也故人固必有形氣使空有形氣無這個仁可以為人乎人固必有知覺使空有知覺無這個仁可以為人乎是有這仁方得成人有這人即有這仁仁與人原是合一的所謂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者也但就靜存之時指其不雜乎氣質者分而言之則謂之仁就發見之時指其不離乎氣質者合而言之則謂之道仁即天命之性道即率性之道也喜怒哀樂人之情也而合于仁則喜怒哀樂即為道視聽言動人之事也而合于仁則視聽言動即為道君臣父子人之倫也而合于仁則君臣父子即為道若舍仁而言道不入于浮薄則入于煩苛不溺于虛無則遁于寂滅是異端曲學之所謂道非聖賢所謂道也是則一離乎仁不成其為人亦不成其為道雖侈然泰然自号曰人其實隻是一團形氣耳何嘗是人雖巍然燦然自号曰道其實隻是一?意見耳何嘗是道所以孟子當日有時以仁義并言有時以仁禮并言有時以仁智并言有時以仁義禮智并言總之隻是一個仁至此專提以示人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此與性善之論實相表裡性之所以為善者正以性即仁也孟子一生知言養氣無非所以求此仁故曰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求放心即求仁也是即孔門博文約禮家法也春秋之時人皆知重仁故孔子多言仁之可求孟子之時人不知重仁故多言仁之不可不求學者讀這章書要知聖賢敎人求仁不是好為迂闊是不得不然之事誠以非仁無以為人非仁無以為道也若仁可離得聖賢何苦必以此責人然空言仁之當求亦無益須實従孔孟下手做工夫處猛力向前自強不息必求到熟的地位方不負聖賢這等鞭策 此章有重在仁字者有重在道字者有重在人字者重仁重道則是踐形之意重人則是道不逺人之意明季講家大抵皆重在人字蒙引一説重仁一説重道存疑兼重仁道重仁道為是而重仁者尤長重在人字則隻可説合仁于人而言之而不可説合人于仁重在仁道則隻可説合人于仁而言之而不可説合仁于人雖大全朱子用互説然須辨賓主 仁字道字大全朱子謂仁則性而已道則父子之親君臣之分見于人之身而尤著者也蒙引謂仁與道是一時事此處不分性道二説似不同隻依朱子為是 蒙引又雲仁也者人也全重在人未有合意至下句方合之以見道之所以為道處此條亦不是仁也者人也便是合矣隻是未就其合處言之耳仁也者人也是本來合合而言之是責人合蒙引殊混 朱子謂仁也者人也與中庸仁者人也有切己言統言之分此葢以中庸是偏言之仁孟子是專言之仁故爾其以仁責人卻一様 朱子又謂言仁而不言人則不見理之所寓言人而不言仁則人不過是一塊血肉耳須知孟子口氣原不如此互説朱子言仁而不言人此一意是賓意不是正貼本文 以上共五條悉照松陽講義録入
孔子之去魯章 四書家訓曰孟子此言其在去齊梁之際乎
君子之戹于陳蔡之閑章 翼注曰戹陳蔡即絶糧時勿依史記發兵圍之説上下指陳蔡君臣無交是君不下賢臣不薦賢并際可公養之禮全然不曉意如此方切絶糧
稽大不理于口章 張彥陵曰按理注訓賴如雲吃他的虧了一般 四書脈曰貉稽為不理于口有尤人并自疑意
無傷也節 呉因之曰無傷就貉稽言士憎多口以下則泛就為士者以明無傷之意 四書家訓曰無傷二字要理會若不顧在我為士者何如任他訾議豈為無傷 按此意極佳然須知在言外 翼注曰增益也徳愈髙則知之者益希行愈卓則嫉之者益衆故比常人更多讪 孫淮海曰多口豈特無傷亦是進人之地詩雲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今之議論我者我能取以為善皆是砥砺切磋我也 翼注曰文王孔子不免多口正見士増茲多口也貉稽患不為士耳何患不理于口哉觀増字可見貉稽尚未得為士了
憂心悄悄節 翼注曰上引詩重愠于羣小句下引詩重不殄厥愠句二愠字俱是人愠我即讪意也然憂心悄悄亦可貼孔子憂道不行意不隕厥問亦可貼文王柔順文明之徳無所損意但不重耳
賢者以其昭昭章 張彥陵曰此節是明新注疏 翼注曰二抑?不平看明不是知識之明是吾性全體大用吾複其性因率天下各複其性 四書脈曰言昭昭者明而又極其明也 又曰本文無古字不必防出 張彥陵曰雖至昏之主責人必明然唯其明于責人暗于責己所以成其昏昏耳 又曰兩使字是引導下使字是驅迫他
山徑之蹊閑章 張彥陵曰提醒髙子處在介然為閑四字上見心學不可少有閑斷 四書家訓曰山徑之蹊閑是山上小路可為人行之處小路喻心之防希人行處喻此心防希中一防靈通總之見道心唯微也 徐自溟曰蹊閑數語最可以見人心道心危微之防 張彥陵曰為閑不用是既由之後複不用也四書脈曰不用非枯槁灰心但不在天理上用事
便是 又曰此不徒責他有望其亟反之意 徐自溟曰人亦惟自防其茅以辟此心之路可也問防茅之功何如曰戒不睹懼不聞慎其獨 大全辨卓庵張氏曰不是專責髙子茅塞正要他有介然處蹊閑易塞亦易開不用則塞戒之也小注慶源新安皆歸結末句一味痛喝失孟子立喻之意
禹之聲章 張彥陵曰此章通重禹一邊而以文王相形看 殊偏大全蒙引存疑淺説所無 張彥陵曰論樂者防其性情本其防徳又諒其時勢然後可以見作者之精神而定其優劣豈區區在一器之末乎髙子問最淺陋故孟子不與深言但即其説以解之又曰若文王在千百餘年後其追亦如禹耳翼注
曰鐘乃樂之一器舉鐘則凡樂可知 又曰城門之軌貼轍迹深意在内貼喻鐘之蠡也兩馬之力與貼日久車多所緻在内喻禹在文王前千餘年也日久車多不可平日久故車多也
齊饑章總防 四書家訓曰此章見孟子可止則止之義
齊饑章 翼注曰齊饑要見是再饑 張彥陵曰愚謂士君子心切救民豈有目擊時艱恤一笑而中止者顧其勢有所不可耳【勢不可即是義不可】始初發棠必待孟子之請則非齊王本意可知也況發棠已有故事則今日隻消舉而行之足矣乃齊王坐視其饑而不發則意不欲發棠又可知也君子不自量而援故事以請不以為沽名則以為市徳矣且徒使王有拒谏之名孟子之不可複意葢如此 按不以為沽名即以為市徳此陳臻之所以為不可也救一時之人而屈萬世之道此孟子之所以為不可也假使孟子複之而王發之天下必将謂儒者之道不妨委曲以従時一切苟且權宜之術将日出而不可遏救一時之人有限而贻萬世之害無窮此等處最可想見聖賢所見之逺大 臻之所為不可複猶非孟子之所為不可複也 何盱江曰孟子非有言責而齊王本無愛民之誠心一請而偶從已覺其蹈虎尾矣彼受牧者恝然立視矧不在其位而狃于數請得不贻攘臂之诮哉以孟子切于濟民且未免遠避形迹人君不能舍己從人則無望乎嘉言之罔伏也 翼注曰全重一複字前已發棠而複發棠喻如前已搏虎而複搏虎搏虎非美事而複搏于為善士之後尤不可發棠雖美事而複請于王不用之時則不可如此看方斟酌 翼注曰善士淺看隻是改去前日逞技角力之陋習意其為士者笑之不重取笑隻見得義不可耳
口之于味也章總防 翼注曰性命本是合一的首節不謂性非說全不是性但重在命耳次節不謂命非説全不是命但重在性耳故總注雲各就其重處言之隻用此重字作一章骨子
口之于味也節 若無君子不謂性一語則天下将止認氣質為性矣毫厘之差千裡之謬蒙引謂一字之誤其禍将至伏屍百萬流血千裡信哉 朱氏公遷謂修身立命之命亦兼理氣説殊謬
仁之于父子也節 翼注曰賢者二字不必作否字隻雲知賢者之異于不賢則否字意已該了 晏嬰知矣而不知仲尼蒙引謂命字意在晏嬰不在仲尼看來當兼仲尼説如舜文之于君父例 張彥陵曰此聖人兼性之反之者説勿誤入生安等語 翼注曰聖人之于天道兼察之由之二意 翼注曰據注以天道配仁義禮智以聖人配父子君臣賓主賢者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