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欽定四庫全書
四書講義困勉録卷三十七
贈内閣學士陸隴其撰
盡心下
不仁哉章總防 賽合注曰此舉恵王之不仁以為戰争者儆 按此章隻是言不仁之禍其始及于疎而其終遂及于親不重務本意
不仁哉節 翼注曰首節仁不仁重不仁邊俱泛説末補恵王出來 張彥陵曰仁者所及是推及之及不仁者所及是波及之及 翼注又曰以其所愛及其所不愛者而皆愛焉以其所不愛及其所愛而皆不愛焉二及字如此認意 又曰看來以其所不愛邊固當虛説即以其所愛邊亦未可遽用親親仁民愛物填講葢此一節若講太明則彼一邊隻反觀之耳公孫醜何勞問乎
公孫醜曰何謂也節 賽合注曰何謂也是問其所不愛及其所愛非問何謂不仁也 張彥陵曰恵王之意本謂太子自将庶士卒用命而仇可複耳原不料其敗也後來太子申被擄而死卻似驅以為殉一般又曰按子弟雖尤愛于民而本章立言特重其民
勿逓重在子弟要曉得糜爛其民固為不愛之土地即子弟之殉亦隻是戀此土地而複戰非為民複仇也當以民與子弟總屬愛而單以土地屬不愛 賽合注曰據注雲以土地之故及其民以民之故及其子弟此正解以其所不愛及其所愛也新説不肯依注謂人情所最愛者莫如子弟以土地之故沒要緊将自家子弟殉之豈不可惜之甚所愛以子弟言所不愛以土地言若依注恐太緩些予謂此説亦通但不合背注隻依注更有理 圈外注仁人之恩四句一以内外言一以親疏言互文耳
春秋無義戰章總防 張彥陵曰此章意在尊王春秋無義戰節 按春秋無義戰當從戰字説起葢此章孟子本因當時用兵不休而有感于春秋之戰見春秋之戰尚未至戰國之甚也然已為聖經所深斥如此方切章防 又義字隻宜空説葢春秋用意最深而立法最嚴非獨書名書人者顯示斧钺于言中即書爵書字者亦寓刺譏于言外微獨?王問鼎者罪迹昭然而不與以義之實即尊周伐楚者功施爛然而亦不貸以義之名 翼注曰彼善于此亦是聖經僅善之不但孟子泛論理 四書脈曰注擅興字勿用恐犯末節
征者上伐下也節 翼注曰上指天子下指諸侯敵國皆是諸侯上伐下不必天子親伐隻是命方伯以伐之耳
盡信書章總防 四書家訓曰此章舊謂概論讀書之法而證以武成非是本防孟子全為當時好戰嗜殺往往以武成血流漂杵一言借口不但使仁人之心不白且以滋後世不仁之禍故發此論 翼注曰此章全為武成不可盡信而發特以首節引起耳非泛論讀書之法而證以武成也 按李安溪謂此章專為不善讀書人害道説法愚意以讀書為主則武成隻是一證以武成為主則讀書隻是引起
盡信書節 張彥陵曰書非真可無隻是見盡信之不可也葢為泥經者發 翼注曰要説透如何反不如無書葢無書不過不見古人之迹盡信之反有借之為口實假之以文奸者其贻害于天下後世不小也
吾于武成節 翼注曰奉天伐暴之義屬初伐纣時反政施仁之法屬既伐纣時 又曰全重而已矣字見其餘不可盡信便帶起下節 徐儆?曰獨言武成者葢湯之伐纣猶止于放若黃?之秉太白之懸當時武王之心已不能白于西山之二子洛邑之頑民矣而又以過辭文之天下萬世或疑牧野之舉非應天順人者特表而出之
仁人無敵于天下節 四書脈曰仁人句泛論其理至仁不仁方屬武王與纣説 翼注曰至仁武王也至不仁纣也 翼注曰何其字言當時必無此事但史臣欲鋪張武功故其詞雲耳讀者不以辭害義可也若盡信之豈不為後世塗炭生靈之所借口哉 血流漂杵乃商人自相屠戮孟子非不知之但孟子之意以為仁人用兵不但我之兵不待血刃亦必不使敵人自相屠戮至于如此故以為武王當日必無此事夫使敵人自相屠戮猶非仁者所為而況親自屠戮之乎孟子所儆深矣
我善為陳章總防 呉因之曰此章是深惡強兵者發首言戰陳為大罪見有國者萬萬不當用此人然徒説個不當用而不明其不必用世主或誤認以為有防而濫用之故詳言好仁無敵以見其無用戰陳為也舉湯武以明好仁之無敵末節又言好仁所以無敵之故總見仁必無敵意葢不證以事則好仁無敵無征不信故引湯武明之不指明其故則好仁無敵終未見得确然可據故以各欲正己推之也
有人曰我善為陳兩節 張彥陵曰夫世以善戰陳自負者必謂舍戰陳别無可以敵天下矣不知國君特患不好仁耳好仁則天下自無敵戰雖善安所用之翼注曰好仁還當兼平時修徳行仁與一旦吊伐
言但不可平耳單主吊伐未是 天下無敵謂天下不與之敵也非是敵他不過
南面而征北敵怨四節 翼注曰湯武平看俱是好仁無敵者革車載辎重之皮車虎贲執射禦之親軍此二句隻言不尚兵威未説到無敵直到若崩句方見無敵也 四書脈曰若崩句雖是聞王言而然卻是平日感王仁而然 呉因之曰仁義禮知四字運于省身克己則為道徳運于進戰行兵則為兵法
梓匠輪輿章 賽合注曰此見學貴自悟也 張彥陵曰悟即是巧不悟即是規矩
舜之飯糗茹草也章總防 翼注曰此章全是形容聖人之心
舜之飯糗茹草也節 青岩病叟曰飯糗茹草四字畫出舜窮困風味被袗八字畫出舜榮華的景象若固有之若将終身畫出舜澹漠的精神 翼注曰無慕于外不更慕他日之富貴也無動于中不覺有驟得之富貴也舜之心亦不自知其無慕亦不自知其無動自孟子形容之則若終身固有
吾今而後章 賽合注曰此章不是報複之私重在感應之理説親即父兄殺人親之重言殺人親所系之重也下正推言其所以重處 按報複感應兼説亦可 沈無回曰人君養全仁心自不須論到報複上戰國之君難以語此不得已而以禍福之理懼之大全辨惟适張氏曰君子唯有萬物一體之意然後可行放流誅殛之事 殺人者人亦殺其身亦可例見此是孟子有為之言故雲然
古之為關也章 張彥陵曰此章專為借法以行私者説 賽合注曰此章大意還重今一邊葢即古以歎今非以古今平較也 周用齋曰貪暴乘間而害民猶恃上之人禦之也君上橫征而自為暴使誰禦之哉 翼注曰将以者原設關之意如此 又曰即存古法者亦失古意況其變古法者乎此意出南軒
身不行道章總防 翼注曰此以化人使人兩開平看看來上段當重身字下段當重道字時講上下俱
重道字者非
身不行道節 翼注曰如身不行孝難使妻子行孝身不行弟難使妻子行弟是道不行也如父母使舜完廪浚井若子非大舜必不肯從是令不行也 按大杖則走則雖舜亦有難行者 南軒謂行道本也又謂使人以道亦行道之一事此皆是餘意正意是兩開説 又南軒謂行道本也使之以道而躬行未至彼亦未必信従朱子謂身不行道妻子無所取法然猶可使也此看不能行于妻子句有深淺故不同耳非相背也 翼注曰使人不以道道字若屬人看則是使其人去做非理之事也若屬我看隻是我使之者不合理也還屬我看為是不以道隻是投以不堪施以不恕之意
周于利者章 張彥陵曰此章勉蓄徳意 賽合注曰徳命于天本至足而無歉 又曰周于徳者飽乎仁義也 四書家訓曰周于徳是舉聖賢至正之道實得于己且極其周徧而無滲漏極其周密而無間隙也 四書脈曰周是件件皆到事事皆精之謂若有一毫末備則不可謂之周矣包得定見定力在内張侗初曰農儲粟士儲識儲氣儲識在勤學儲氣在砥行 王觀濤曰邪世與亂世有别葢治亂以政言邪正以道言邪世如世衰道微邪説暴行有作是也有定見則邪不能?有定力則邪不能搖 據大全防引則不必如此分别 四書脈曰不能亂分明有轉移世道砥柱中流的手段不但不為邪世所惑張彥陵曰仁義之徳不亂于楊墨帝王之徳不亂于功利守先待後正君善俗皆是孟子本身事 四書家訓曰非邪不能亂他他自不為邪亂也
好名之人章 張彥陵曰此為欺世盜名發其病全在一好字以名為好其心隻曉得有名故名之所在則讓名之所不在則争争讓未必至此特舉其極以形容耳 李衷一曰其實争不待見色時方見就讓國處己是争了争名争利總是一病 四書家訓曰可見好名之人終不能成名人亦何為而好名乎 陳明卿四書析疑曰按三代以上唯恐其不好名有一名必有一實三代以下唯恐其好名增一名必損一實也 四書脈曰見色者得之而喜見于色失之而愠見于色 缪當時曰人而好名猶能讓千乘之國苟非好名之人則貪汚苟取無所顧恤雖箪豆亦見于色此正謂名之一字尚足以維系其心而不敢肆也 此段雖非正意然與正意自不相妨 湖南講專主此説謂本注疏
不信仁賢章總防 翼注曰三平看仁賢略重
不信仁賢節 翼注曰信仁賢信其眞有益于國也信其真有益于國則必用之矣一説作孚信意用推心置腹不搖于讒搆講恐讒搆意白文原無 按翼注前一説包得後一説 張彥陵曰推心置腹之謂信不疑于讒搆之謂信始終如一之謂信若止説信用他其意不盡 四書脈曰不信或外親而内疎或始用而終疑則賢者弗庸猶之乎無耳故雲空虛不必説到賢者去國 彥陵與四書脈俱主翼注後一説意 翼注又曰國空虛猶雲朝廷無人也折衷雖有億兆之衆等語似兼野言未妥當改億兆為百官有司意方妥 大全辨芑山張氏曰仁賢固不可不信非仁賢而遽信之如唐之于李林甫盧杞宋之于賈似道秦桧豈唯空虛敗亡可立待
無禮義節 禮必有義義即禮中裁制之宜照下文上下亂看專主名分上説
無政事節 張彥陵曰按政事所該者廣不止理财而理财亦在其中周禮九職任萬民生之有道也九賦斂财賄取之有度也九式節财用用之有節也三意總是開源節流二意
不仁而得國者章總防 張彥陵曰按當時互相吞噬自謂力可經營天下矣故孟子以仁字喚醒他
不仁而得國者章 翼注曰騁其私智兼愚防人制服人二意如田氏厚施而取齊是愚防人者如三卿滅智範中行而分晉是制服人者 四書家訓曰有之是幸有非宜有也是暫有非恒有也 據此則得天下并不可以幸有暫有也此雖隻據孟子以前而斷其未有然得天下終難于得國 四書脈賽合注俱雲得國以土地言得天下以人心言看來得國得天下俱以土地言但得國猶易而得天下則難耳蒙引説明 蘇子由曰不仁而得天下也何損于仁仁而不得于天下也何益于不仁得國之于得天下也何以為異君子之所恃以勝不仁者上不愧乎天下不愧乎人而得失非吾之所知也 按子由是深一層説
民為貴章總防 張彥陵曰通章專為輕視其民者發全重民為貴一句社稷與君都是借他來形民為貴也下三節總是發明民為貴之意若将君與社稷平較便無味 湖南講曰就世法看來則君為貴社稷次之民為輕孟子反颠倒轉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卻像説得奇特然他下邊都有個證佐
民為貴節 張彥陵曰民為貴隻是匹夫匹婦或能勝予之意
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節 張彥陵曰首句是一節之綱下把諸侯大夫配説者隻見得丘民之權即天子不能與之相抗耳 又曰此節要體貼貴字出翼注曰得乎丘民非隻是得一丘民之心即天下之民歸心也然作之要順口氣不必管他衆寡隻論個得民心可以有天下的道理
諸侯危社稷節 翼注曰危社稷要根虐民説來變置是更立賢君與滅國不同
犧牲既成節 張彥陵曰純色曰犧全體曰牲成者肥腯之意
聖人百世之師也章總防 牛春宇曰通章就夷恵流風之逺而明其為聖也葢夷恵清和古未有名之為聖者孟子乃名為聖何哉隻因二子行雖一偏然已各造其極故其流風之逺所關于世敎不小故曰非聖人而能若是乎
聖人百世之師也章 翼注曰聖人字要見各造其極意方切夷恵一偏之聖 達説曰人至聖人而止聖人者百世之師也葢其盛徳至善既有以淑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