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在下者一段是餘意蓋正意是對在上者說
形色天性也章總防 張彥陵曰此章示人以誠身之學把聖人立個様子玩惟字然後字都是勉人希聖意 凡言聖人有因人不求至于聖而言者如此章及規矩方圓之至章是也有因人髙視乎聖而言者如曹交章是也雖意亦相通然須知其各有所主
形色天性也節 無能子曰形骸者性命之器也猶乎火之在薪薪非火不焚火非薪不光形骸非性命不立性命假形骸以顯 徐自溟曰堯舜性之純是天性不見有形色湯武身之則即形色以防天性 四書家訓曰愚不肖視為血肉之粗戕此性于形之中賢智又髙談性命堕體黜聰離此性于形色之外髙中?曰踐者履其實也恭作肅便是踐貎之實從作乂便是踐口之實明作哲便是踐目之實聰作謀便是踐耳之實睿作聖便是踐心之實然則一一踐之乎非也性具于心心具而衆體從之斯為踐形而已矣蓋聖人以性而踐其形衆人則以形而鑿其性形色雖具乃卻空缺虧欠也 朱子解天性以所以然所當然貼説而蒙引曰天性是自然之理自然與當然有辨天性須用自然字貼解看來自然之理即當然之理不必拘
齊宣王欲短喪章總防 張彥陵曰通章以注中至情二字為主吃緊在亦教之以孝弟而已矣一句 翼注曰朱注以至情二字為主即孝弟是也 四書家訓曰前半是主後半是客 吳因之曰此章先要看得短喪重然後見教以為期之不可先要看得紾兄重然後見得教以徐徐之不可須在言外會意通章大防隻是説為期非所以教短喪全重責公孫醜不重責齊王猶論紾兄全重教紾者不重紾之之人論王子全重傅之為王子請者不重王子終喪須看口氣明白
齊宣王欲短喪節 翼注曰欲短喪尚未定也 附賽合注曰宣王短喪未必短為朞故醜教以為朞猶愈于不為是長君之惡與于不仁之甚者也 按蒙引説宣王欲短為期從蒙引可也
是猶或紾其兄之臂節 翼注曰味注彼當自知四字及示之至情非強之也二句可見教以孝弟之防趣蓋人方悍然紾兄我直禁之曰汝勿紾是以我之説勝彼彼未必聽也我教之以孝弟至情是以彼之良動彼也彼自知兄之不可紾矣無人説破此意
王子有其母死者兩節 翼注曰王子二句記者之言吳因之曰若此者何如不是問數月之喪是非何
如乃是問傅之請數月者何如醜蓋欲托傅以自解耳故下文欲終之而不可得二句斷請數月者之是謂夫句斷教短喪者之非亦歸重醜身上去講謂夫句全要緊根注中我前所譏意發乃于謂夫字面有着落 是欲終之看來還是終三年之喪不是終既葬而除之喪玩淺説亦如此蒙引似未是餘初誤收季子不得之鄒儲子得之平陸 翼注曰一則數
月亦可以為厚為其有孝弟之心一則期月亦所以為薄為其無孝弟之心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章總防 張彥陵曰通章玩所以字見得因材而施其機權其中有多少委曲成就的意在 翼注曰五段平看隻重君子教人不重人能受教上 又曰五者字皆指教言言有如此一教又有如彼一教 四書脈曰要得不倦意
有如時雨化之者節 翼注曰時雨化者雖兼天資學力而注重學力邊 張彥陵曰此隻重教者防化上不重學者能化上 翼注曰上達兼知行
有成徳者節 翼注曰成徳達材據小注是天資純粹有徳可成天資明敏有材可達不兼學力者别乎時雨化之也新説大注既以冉闵由賜為例焉得全無學力乎亦通 看來可兼用 翼注曰達材要重範之以正意存疑所謂使之就理與時講所謂矯偏歸正皆此意也如子路之勇可使治賦非材乎但他有渉于血氣便是不甚正處若不矯其不正則必至于暴虎馮河不可與行三軍而其用反不達矣故須要矯偏歸正 附四書脈曰達者誘掖開道未就理者使之就理未通變者使之通變也 按脈兼通變言與存疑翼注稍異
有答問者節 小注謂答問未及師承而存疑謂答問亦是門人當兼用 四書家訓曰疑而問者為之決其疑蔽而問者為之開其蔽問以求知者則牖之使知問以求行者則翼之使行 翼注曰答問者是資學俱劣無徳可成無材可達隻就所問而答以解其疑而徐俟其有進
有私淑艾者節 張彥陵曰按淑艾自是兩意淑字進善邊居多艾字去惡邊居多 翼注曰善治其身不是以善而治其身隻是善其身治其身也 又曰此一教不論人品髙下皆有
此五者節 張彥陵曰找此一句見得君子教思無窮甄陶之術亦無窮在受教者之自得何如耳 又曰誨人不倦君子之心曲成不遺君子之教
道則髙矣美矣章總防 翼注曰此章以教字作主不以道字作主道字提起作原委唯道有定體故教有成法醜欲孟子貶教非欲其貶道也故引繩墨彀率為喻總是發明教不可貶意 又曰貶教與漸進不同漸進者甯學聖人而未至貶教則舍此至善之矩而别求卑近易行之說矣故下以改發繩墨變其彀率為喻 又曰在匠羿則繩墨彀率是法必待善用繩墨善用彀率者而後有得心應手之妙在君子則緻知力行是法必待善會悟善體驗者而後有盡神體化之妙故朱子雲但授以學之之法而不告以得之之妙妙在法中善用法即妙矣末節能者字正與次節拙工拙射反對拙工不善用繩墨者也拙射不善用彀率者也能者善會悟善體驗者也
道則髙矣美矣節 翼注曰道字泛説不明指孟子吳因之曰髙美即下注得之之妙 張彥陵曰髙美二字不平美在髙處見得登天即形容其髙也 翼注曰宜若登天然二句無兩意宜若上要補一句雲但就由教入道者觀之方與下彼字應
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節 四書家訓曰繩墨匠之法彀率射之法此匠羿教人所必不能改變的講此便要含法中之巧俟人自悟意兩個拙字與後能字相反
君子引而不發節 張彥陵曰引字不發字躍如字都影射字來躍如就在引而不發之内中道而立就在不發躍如之内隻是論教法不是論道體見得君子教人有可得而授者有不可得而授者如射者引弓而不發矢然其所不發者已躍然于不言之表蓋無所為髙無所為美【此是深一層説】但中道而立以待能者之自從耳翼注曰引是引弓發是發矢俱是借字不是譬喻作文全要影竊字義方切題不可誤認引為引誘發為發明 又曰引而不發躍如也一氣重躍如邊夫既躍如則學者隻消一領會耳何至若登天之難乎 朱子以道理活潑潑地解躍如以妙處不容説解不發似不差然存疑謂其不是者蓋此節俱主教言朱子之言乃似主道言乃是君子之教所以然之故非正解也故存疑以為非是 四書鏡曰不發何如能躍如也蓋道固不囿于法而實不離于法非下學人事之外而有所謂上達天理之功也中道而立立字正所謂脩道以立教也中字即于上文二句見之矣從之者得意于法之中也 翼注曰中道而立緊承上言君子之教引之而有不發者存固非不及而易從不發而有躍如者寓亦非太過而難從一中道而立耳中道雖兼非難非易隻重非難邊當吊起非易在前 又曰立字極有味是個決不可遷就之意正與下從字相應譬如君子在中路站立聽那能者跟上我來我不去遷就他 又曰能者是善學者從之當與論語雖欲從之從字一例作從而與之一看君子中道而立能者跟上來便與君子同一個地歩豈不是與之為一 又曰能者從之言外便見不能者亦末如之何矣隻重教不可貶意勉學者意尚緩 四書家訓曰中道即繩墨彀率立即不改變也 賽合注曰中道而立見非若登天之難也能者從之能即是悟對拙字看從之對上不可幾及看從則及之矣 吳因之曰中者謂在難易之中間非如大中至中之説 翼注又曰中道中于道也注雲無過不及之名謂固無不及于理亦無太過于理正中于道而立也人都不曉認作大中之道意卻于而立二字文理不通【因之翼注此二條不可從甲寅八月十四重定】 徐儆?曰說躍如而不言中道而立則學者便談空説妙無形無影無所歸着矣【看來此説乃是止解甲寅八月十四重定】 不倦竭兩端三隅反而複俱是引語上言性天道時雨化呼參語顔雖似發然卻不全由教者俱是不發無行不與時行物生俱是躍如能與人規矩是引不能使人巧是不發巧即在規矩中是躍如 過者能俯而就方是能者不及者能仰而企方是能者【壬申】此章甲寅因評蘇紫溪末節文重更定前所錄不可盡據附蘇紫溪末節文評 不發小注以雖啟其端不竟其説為解蒙引謂與大注之意不同蓋既授以學之之法則非隻啟其端而已如博文約禮三綱領八條目諄諄不倦特未嘗告以得之之妙即所謂不發也荊川文以一隅方舉兩端方竭并言似欲兩用小注蒙引之説 注雲中者無過不及之謂中道而立言其非難非易玩此則是因中道而謂之非難非易不是因非難非易而謂之中道也蒙引雲得之之妙如曾子所得之一貫顔子所得之卓爾比誠所謂中道而立無過不及之所在固非可以易言然亦天理之當然而已故曰非難非易也甚明荊川以形而上形而下貼中道亦是指其無過不及者言蓋無過不及之中道形而下者在是形而上者即在是此所以非難非易嘉隆以前先輩之説都如此至吳因之講意則雲中者謂在難易之中間非如大中至中之説翼注則雲中道中于道也今人誤認作大中之道依此二家之説則是因非難非易而謂之中非大注意矣因之諸家所以将非難非易作中道正解者縁公
孫醜是欲孟子貶教不是欲孟子貶道貶道者以髙美之不可及而欲另換一道貶教者以髙美之不可及而欲盡情發出與他欲貶道則宜以大中之道不可貶者告之欲貶教則隻宜以非難非易不必貶者告之所以如此解也不知教之所以非難非易正以其道之大中也言大中之道則非難非易可見豈可即以非難非易為中非難非易意自當補在中道而立之外中道而立猶論語所謂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上文躍如也猶論語所謂吾無隐乎爾徐儆?雲言躍如而不言中道而立則學者便談空説妙無形無影無所歸着矣最為得解若直以非難非易為中則仍無形無影
天下有道章 翼注曰此章上節為下節而發殉字要刻畫有味即不離意以道殉身以身殉道道與身皆不相離以道殉人則道與身離矣 又曰有道無道當側看引起未聞字如雲天下有道君子固以道殉身即不幸天下無道亦以身殉道而已殉身者固不必殉人殉道者亦不肯殉人未聞以道殉乎人者也殉人在無道邊多 焦漪園曰殉道殉身是以己為主也殉人是以人為主而依附之也以己為主進退之權在我以人為主榮辱之權在人 賽合注曰注中身出在有道内道屈在無道内翼注同 張彥陵曰未聞口氣有太息當時意在 翼注曰以道殉人道字輕看既曰殉人則必枉道以殉之失其身矣
滕更之在門也節 翼注曰禮字主答問言不答其問即是不在所禮了公都子意謂滕更以國君之弟又知來學宜若在夫子所加禮而有問必答者矣乃不答其問何也
挾貴而問節 翼注曰五問字俱是問道但他心中卻挾了貴賢等件不是以貴賢等件顯之于問也 又曰賢字淺看 四書脈曰挾長非必長于師隻是年之大 張彥陵曰故有二説一是故舊一是故家大全翼注皆隻主故舊言 翼注曰皆所不答也要看注有所挾則求道之心不專意非吝教也
于不可已而已者章總防 張彥陵曰此章大意隻就人情所必至者以示戒己以處事言見該做的決己不得薄以待人言見該厚的決薄不得進以修為言見該從容的決性急不得 四書脈曰此章須以處事待人修為三者開説以怠心忍心躁心防之 四書家訓曰三項各重上句下句意就在上句内見張彥陵曰愚謂不可已而已者漫不事事是清靜家一流人其所厚者薄慘刻少恩是刑名家一流人其進鋭者退速喜于有為而不能持乆是更張無漸一流人
于不可已而已者節 四書脈曰不可已乃事之最急處于此而已其他當次第而及者可知故無所不已所厚乃情之最切處于此而薄其他當錫類而推者可知故無所不薄 翼注曰講無所不已不可説凡事在可已者皆無所不已若果事在可已已之正是合該的了孟子又何責他隻是比那不可已者稍緩耳無所不薄【仿此】
其進鋭者其退速節 存疑翼注俱雲進鋭退速不可専主為學隻用修為渾融唯淺説專主為學言此本大全勿軒熊氏甚拘 王觀濤曰進鋭如何反退速隻看注其氣易衰便見蓋進鋭不是真心求進隻是個浮氣這個浮氣最不可耐乆 張彥陵曰進鋭者未能得此又欲圖彼之謂 四書脈曰進鋭者讵不自拟有進無退不知人止有此精神精太用則竭神太用則疲必且未幾而倦勤其退速矣 雲峰引過猶不及來解進鋭退速似非正解
君子之于物也章總防 翼注曰此章上下兩層隻一意總是君子用惠不混其等而必以其等也不以下半節申上半節注中序字即等字以輕重言不以先後言 賽合注曰此章是一反一正過文不用何也作轉語
君子之于物也章 翼注曰弗仁弗親俱要見理勢不可意蓋物之多不能徧仁且仁之則無同生異類之别民之多不能徧親且親之則有兼愛二本之嫌又曰前兩而字作然而二字看後兩而字作等而下之四字看 張彥陵曰愚意天地萬物雖有親疎内外然莫非同體而吾心稍生分别則同體之心未免有間物止曰愛民止曰仁似乎有所分别其間不知因物付物不惟親疎内外各得其理正所以全其同體之心若混而同之墨氏兼愛豈獨薄于吾親并不成其仁民愛物矣此正是私意作障妄生分别處吳因之曰施恩本是好事卻用不得其當非惟不足為恩反以成其惡徳親疎倒置貴賤異等其究且窮焉而不可繼必至無恩而後已至誠之所以盡人性盡物性贊化育參天地隻在此處調停得好 四書脈曰非有所隔而不能流亦非有所靳而不欲盡也徐儆?曰天地間理一而分殊理一則齊親疎合
貴賤而不嫌于同分殊則明親疎辨貴賤而不嫌于異同則無為我之私異則無兼愛之失 附翼注曰新説雲固是用恩有等亦要見親親為大意蓋君子于物則愛之弗仁别有用吾仁者在也于民則仁之弗親别有用吾親者在也所親者何在惟親而已至于民止曰仁之則與親親異也于物止曰愛之則與親親尤異也 按此説不可從通章隻是説施恩有等不必重在親親
知者無不知也章總防 翼注曰此章主人君圖治而言重一務字務者急務也故首節有四急字
知者無不知也節 翼注曰首節智半邊俱屬處事仁半邊俱屬待人 賽合注曰此四句隻論仁智之理非論兩等人 附四書家訓曰無不知無不愛以智仁之全體言不可着用説若就用説恐是偏了 按即着用説亦何妨 翼注曰當務空空説不可指定何事蓋亦随其時事不同 又曰當務要見是最當知之事方應智字 又曰親賢之為務五字對當務二字急字對上急字 四書脈曰急字重看聖人唯日不足之心即既務既親之後而其心急急無巳時張彥陵曰要知急先務正所以成其無不知急親
賢正所以成其無不愛防出兩務字是論盡仁盡智之方非教以去煩就簡之説 張彥陵曰仁知提出堯舜便是無不知無不愛的様子 又曰把堯舜提醒處見得仁知至堯舜極矣然知不過急當務仁不過急親賢乃所以成其無不知無不愛而世主奈何舍其所當務務其所不必務哉 徐儆?曰不徧物者不泛置其心于不可勝窮之地正所以養吾之知以為兼照之資而急先務者又所以用其智者也不徧愛人者不濫用其恩于不可勝窮之地正所以全吾之愛以為博施之資而急親賢者又所以廣其愛者也 翼注曰徧物即徧知天下之事
不能三年之喪節 附翼注曰末節乃不知務的模様非不知務之實也如所惡于上一節是絜矩模様是之謂不知務句虛虛活活説言外找出知不急先務仁不急親賢亦猶是耳 按翼注看末節與淺説不同淺説是也因之亦雲此之謂不知務句就仁知説喪服飲食注雖以輕重大小分貼然似可互用
故新安陳氏止用大小二字總貼 吳因之曰道散于萬固隷首所不能算而窮年所不能窮也若不得其要隻泛泛從事便茫無頭緒故孟子論道每毎推究要領使人可下手用功此吃緊為人處也如知者無不知及仁之實章毋輕放過此章隻是言從事于仁知者當有其要末處知務二字是一篇綱領謂之知務者言隻檢要緊去做也
四書講義困勉録卷三十六